王羲之伯父精于权谋,为何死后惨遭剖棺戮尸
看《资治通鉴》中两晋南北朝的混乱历史,今天以王敦为主线,弹开北方十六国的杂尘,理清两晋交替的沉浮。
大家都知道,魏晋时期最为显著的政治特征是士族门阀势力,他们往往与皇权荣辱与共,长期左右、威胁甚至颠覆皇权,就如同现今一些发达国家的财阀左右总统一样。在两晋时期,最大的门阀,要数琅琊王氏和河东裴氏了,当时还有一种说法,叫“八裴方八王”,分别指王氏和裴氏两家的八位杰出人物,而琅琊王氏的权势,更是在王敦的推动下,达到了鼎盛。
王羲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东晋大书法家,曾任会稽内史。王羲之的爷爷和王敦的父亲,乃是同出一脉的亲兄弟。

乱世中的官场小白
王敦虽贵为士族门阀大家的公子哥,长相鲜肉,性情洒脱,深得家族器重,还因此迎娶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但因生逢乱世,他的政治道路并非顺风顺水。
成语【澡豆为饭】和【面不改色】都是出自他的典故。王敦刚娶了公主时,在公主府蹲厕所,看到箱子里装了很多干枣,他以为是果品,就便拉便吃,把一箱干枣全部吃光,其实是皇家用干枣塞鼻孔防臭的。上完厕所,丫环又端来水和澡豆,是让他洗手用的,他却以为是干粮,澡豆就水一起喝了,弄得丫环们都不好意思了。后来,【澡豆为饭】这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王敦到石崇府中参加宴会时,也是上厕所,人家府里待遇好,上厕所都有十几个美女服侍,上完厕所要换衣服,别的客人在美女面前脱衣服都脸红,他却神情自若。喝酒的时候,都由美女倒酒,如果客人不喝,就把倒酒的美人杀了,王敦坚持不喝酒,一连三个给她倒酒的美人被杀,他还是面不改色。
可见,王敦虽然出身显赫,但经历和见识仍显浅薄。而且也能看出初入官场的王敦为人处事还是很青涩的。年轻的王敦,还有满腔的爱国情怀,当太子司马遹被皇后贾南风罢黜并被押往许昌幽禁之时,朝中大臣都不敢违抗贾南风懿旨前去送行,但王敦还是正义感爆棚,在马路边痛哭拜别。当然,他公然违抗禁令,自然是免不了入狱的,不过有树大根深的家族庇佑,保住饭碗肯定是没问题的。
像我们这样的草根要是初入官场职场,也这样莽撞,怕是早就被淘汰了。
司马皇族的忠诚卫士
自丑皇后贾南风乱政引发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蝴蝶效应之后,司马家族的皇权摇摇欲坠。司马伦篡位时,命王敦到兖州笼络刺史王彦,当时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伐司马伦,王彦因为畏惧,若非王敦力劝,他也不会响应。后来,司马伦叛乱平定以后,晋惠帝复位,王敦也因此加官进爵。
在皇权孱弱之时,王敦甚至将公主陪嫁的100多名丫环全部许配给军中将士,散尽家财,以激励将士英勇作战。如此手笔,如此气魄,可见王敦对司马皇族的忠心和救国救民的热血。
公元309年,东海王司马越擅权,命王敦为扬州刺史,王敦到任以后,与族弟王导共同帮助衣冠南渡的琅琊王司马睿在江东树立威望,让司马睿这个外来王权得以在江东立足,进而建立东晋,为司马皇族再续阳寿。
既然是王敦和王导扶持起来的东晋政权,他俩的东晋的权势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了,王导主内、王敦主外的东晋畸形政权逐渐形成,也因此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倚仗权势的权谋家,飘了
功高震主——这一亘古不变的定律,王敦不会不懂,而司马睿也不是待宰的羔羊,于是君臣之间的权谋对决就不可避免了。
公元312年,荆州刺史王澄因为平定湘州叛乱不力被免职,回东晋都城建康时途径王敦的驻地,便前去拜访,王敦只因与他不和,便假借通敌的罪名将他杀死。
叛乱被陶侃平定以后,王敦表奏其为荆州刺史,谁知很快又被竟陵(今湖北天门)叛军大败,王敦“深感愧疚”,以此请求贬官,司马睿觉得皇权在江东的根基未稳,又见王敦的表面忠心,自然是不会答应的,还因湘州平叛之功,加封王敦为汉安侯、镇东大将军、江州刺史,都督江州、扬州、荆州、湘州、交州、广州诸军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咱们现在的地图,东晋本来就偏居江左,这六个州几乎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区域,王敦的权力大到了什么程度?
现在的王敦,除了面上对皇权恭敬以外,几乎可以为所欲为。陶侃本是平叛首功,王敦因怕陶侃的军功过大,在陶侃辞行时,直接将其扣留,调其到广州担任刺史。如果不是因为陶侃亲家是江东周氏家族,王敦早已对陶侃下了毒手。
王敦多次不请示报告就擅自决策的行径,越发让司马睿感到不满和不安。当王敦最忌惮的周访死后,王敦请求让自己的亲信掌管湘州刺史,司马睿不想让王敦的势力无限制地扩大,便拒绝了王敦的请求,派了宗室司马承去赴任。司马睿的决定深深地刺痛了王敦,他先是上演了一出苦情戏,说古今忠臣如何被皇帝猜疑、如何被小人离间,但司马睿对他更加忌惮。所以,司马睿在后来的安排中,表面上是为防备北方政权,实则是为牵制王敦。
而王敦呢,也在暗中谋划叛变。当初,王如投降时,王敦的堂弟王棱因为喜欢王如的骁勇,就请求把王如安排在自己麾下。王敦说:“此辈险悍难畜,汝性狷急,不能容养,更成祸端。”说王如艰险蛮悍,你性情急躁,不但不能控制他,反倒会埋下祸根。但王棱一再请求,王敦还是将王如交给了王棱。当王敦有了异心之后,王棱加以反对,王敦为此感到愤怒,便离间王如和王棱。
《资治通鉴》说:“如因闲宴,请剑舞为欢,许之。如舞剑渐前,恶而呵之,如直前杀。敦闻之,阳惊,亦捕如诛之。”王如上演了一出鸿门宴,不过他成功地杀死了王棱。而王敦听说后,假装很震惊,将王如逮捕诛杀,来了个一石二鸟。
这一细节,充分证明了王敦在权谋上绝非等闲之辈。他本身又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和士族权势,可以说文武兼备了,在周访和祖逖两个最忌惮的武将死后,他便加速了反叛进程。
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侧为由起兵,一度攻陷建康,司马睿被逼无奈求和,皇权旁落,王敦独揽朝纲,司马睿不久便气死了,太子司马绍即位。司马绍也可谓一代英主,在傀儡的不利局势下,一系列安排部署,便反客为主讨伐王敦,而且宣称王敦已死,并且让王导率琅琊王氏宗族为王敦发丧,这一谜之操作,真是一针强心剂,王敦在愤怒中气死于军中。
战争之后,司马绍“发瘗出尸,焚其衣冠,跽而刑之。敦、充首同日悬于南桁,观者莫不称庆。”王敦的尸首被掘出,衣冠被焚烧,尸体被摆成长跪不起的姿势后斩首,挂在城南示众,恐怕这都无法消解司马皇族的心头之恨。

在我看来,王敦确实是文武双全的大才,虽为士族大家子弟,但在两晋乱世之中,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成就一番功业也实属不易。当他达到权力顶峰时,他其实有两条路可流芳百世,要么别飘,好好做一个臣子,为了东晋政权和一统天下出力;要么就好好飘,在攻入建业之后,不给司马皇族喘息的机会,凭他的权谋和势力趁热夺取东晋政权,建立霸业。
只可惜,他做了半灌水。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