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的宗族比北方多?
“宗族”作为一种外显的、次元的历史社会概念,因其存在基础和规范理念,所以与“家族”、“亲族”等族类概念区别开来。这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也是一个崭新的词汇。“宗族”一词,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已经耳熟能详,修族谱、寻根等一系列社会文化热潮又将这个词一下子推入民众的眼中。

宗族是依靠血缘关系聚集而成的,是一个个小家庭汇聚在一起不断壮大而成的。中国古代就有庞大的氏族大家庭,而中国人的宗族观念是南方强于北方的,也就是说北方的宗族观念更弱。在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建祠堂的习俗,一个祠堂就是一个宗族的信仰,里面是供奉祖先牌位的,一般开会或者有重大的庆典都会在祠堂里面举行,可以说是联系一个宗族的纽带。为什么南方的宗族观念这么根深蒂固呢?

一般而言,宗族是指由父系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群体,宗族往往有明确的内部认同和外部边界。吕思勉先生曾说:“聚居之风,古代北盛于南,近世南盛于北。”显然,就今天而言,南方的宗族聚居现象更为常见。
原因一
就地缘政治学而言,距政治中心越近,则国家政权组织对社会的控制力越强,控制成本越低,越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中国自古就是幅员辽阔,南北各省与政治中心的距离相差很大。南方是“天高皇帝远”,北方是“天子脚下”。北方宗族在中央集权的压制下,发展空间有限。而南方由于中央控制弱,政府反而需要借助宗族的势力来管理地方社会。

原因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 北方连年遭遇战乱。大批人口为了躲避战乱,迁徙至南方,经济重心也发生南移。无论是迁徙的过程中,还是迁徙之后在陌生环境定居,与同宗族的人结合在一起都是更安全、更有保障的选择。尤其是迁徙之后,为了避免受到本地人的欺凌,人们甚至会改姓归宗,托庇于强宗大族,以保证生活的安定。

原因三
与南方相比,北方人的血液和文化中都融入了更多的少数民族因素。历史上,北方曾长期处于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受到少数民族的同化,而淡化了原本聚族而居的文化和习俗。南方也曾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但是大规模迁入的汉族人,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在政治经济上,都更为强势。汉族人迁居南方后不仅没有被同化,而且把少数民族挤到了西南地区。

原因四
地理环境和农业的影响。南方气候湿润、降雨丰富,适合种植水稻,但是南方的丘陵也多。所以南方的农业种植中更需要合作,宗族聚居也成为了必然结果。人们以宗族为单位,一同兴建水利工程,开垦土地,分享劳动力。而北方多是平原地区,气候干燥,以种植小麦为主,旱作投入的人力以及需要合作的地方都比较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