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画像为何外露两颗门牙?背后有科学依据
孔子作为中国至圣,与耶稣、穆罕默德、释加牟尼被追认为人类文明的四大精神核心,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
至今很多学堂、商社及庙宇等中依然供奉着孔子的画像,如果您细心查看,会发现孔子的画像都毫无例外地露着两颗硕大的门牙,而且牙缝很大,特别引人注目。那两颗硕大无比的龅牙,难道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不成?难道是古代画家故意而为?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首先对孔子的外貌做一下了解。

庄子最早记录了孔子长相,其描述为: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可以看出,孔子是上身长下身短,还有些驼背,并且耳朵向后。
总体感觉,孔子身体不是很匀称,此外脑袋据说也很难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生而首上圩顶”。“圩顶”又叫做“反宇”,就是说孔子的头顶中间有凹陷,四边高,中间低,其状如鲁国的尼丘山,所以孔子得名丘,字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
孔子不仅体型让人不敢恭维,面貌也奇丑无比。《荀子》记载:“仲尼之状,面如蒙倛。”蒙倛是上古时代人们用于避魔驱邪的一种神兽,面目极其狰狞可憎。
由于大多数古籍对孔子相貌记载基本一致,所以后世就将孔子的相貌这样定位了: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奇丑无比。

下面在重点聊聊孔子的两颗标志性大门牙!其实,这种牙齿就是“骈齿”,是一种缺陷,通俗讲就是长得比较整齐的龅牙,不过因为整齐还重叠,所以在古代是很少见的一种龅牙,这就如同古代重瞳之人,如仓颉、虞舜、晋文公、项羽、李煜、高洋等,都算是天生异相。
古代很多圣人都有这种面貌特点,比如古籍记载的帝喾、周朝的武王、南唐后主李煜,因此“骈齿”在古代被看作是一种圣德的象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圣人像!其实这个理论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随着人类进化程度越高,食物就越精细,牙列会向前挤压,导致前面的门牙最终进化为“骈齿”,这也许就是进化着急的一种表现吧!

为此,孔子画像中外露的两颗门牙并非意味丑陋,而是象征着圣人降世,历代画师严格遵循此道,故而孔子画像的门牙越露越大,越来越醒目,然而今人对圣人像并没有一定的概念和标准,故而对孔子外露的大门牙感到大惊小怪,实际上是我们少见多怪了罢了!
孔子最突出的贡献是创立了儒家学说,并提出“仁、义、礼、智、信”思想,可见,一个人的成就与外貌长相没半毛关系。如古代朱元璋、刘墉、晏子等,现在的马云也很励志!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