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维汉|名门世泽 两晋家声 中华王氏当代书画篆刻名家展

2020-07-09 22:27:06来源:王氏书画家园

打印 字号: T|T
 
王维汉
 
王维汉,字自乐,号拂尘山人、怡然斋主,又号翰之。江西广丰人,上饶师院教授、书法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二、三届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一、二届上饶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第六次全国书法家代表大会代表。97年至98年间赴首都师大作国内访问学者,受业于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
书法功力深厚,典雅超逸,甚得晋唐风韵。早在八十年代初即有作品获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二等奖、应邀参加首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此后作品多次在首届 “兰亭奖” 中国书法艺术作品大展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中展出、获奖,并有作品赴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台湾、香港、澳门、菲律宾等地展出、发表并获奖。有论文入选第七届书法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报刊杂志上,出版《大学生字帖》、《写心集》等专著,执笔编写《初中书法练习指导》(赣美版),执行主编《江西省书法考级教材》。书法册页《王维汉书钟嵘诗品序》深得欧阳中石先生赞赏,亲笔为之题写书名并在卷后跋云:久不见维汉书,旧景已疏。今见是册,只觉得其字与锺文极为相得,清爽朗秀,引人不得迟滞,必得读罢终篇始可缓出气来。把玩不肯释手,故缀数语,以遣我心。
王维汉近年致力于书法人才的培养,2009年在上饶创办“墨花心语王维汉书法高研班”,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届并已获得丰硕成果,在高研班中培养了12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和数十位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他的书法教育早就已闻名于省内外,上世纪九十年代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报刊杂志曾多次专题报道介绍其书艺和教学成就,上饶电视台为其拍摄“书法人生——王维汉”专题播出,各网站也有专题介绍,对其书法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王维汉先生作品序
文|叶培贵
 
維漢先生乃我同門學長。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他負笈京城,到首都師範大學做訪問學者,我亦正攻讀學位,均在歐陽中石夫子門下。其時維漢先生已積學有年,藝業精湛且成績斐然,然而殊無自傲之色,卻有謙恭之德,敦睦溫和,洵然有古君子之風,使人樂與之交,因此我與他時相過從,請益求證。
維漢先生潛心書道,聽課、讀書之外,則焚膏繼晷,搦管臨池。對於學習,他持見唯謹,常說:“當以逸少筆法為極則。”又言:“臨帖為學書之不二法門,欲得要旨,必也取法乎上,盲目自創,不異‘野狐’。”因此,對揮灑創作,他似不甚經意,而對察精擬似,則不遺餘力。往來漸多,知道他學書初由晉唐入手,後乃上溯漢魏、下汲元明,最終還是歸宗於羲之,多歷年所,用功深至。
此後一別,八歷寒暑,因為各羈事務,疏於音問,偶瞻大作,總是不懈精進。今年暑期,他再赴都門,以近作質正于歐陽夫子。夫子為其《書鍾嶸詩品序》冊頁題耑,且濡毫為跋,云:
久不見維漢書,舊景已疏。今見是冊,只覺得其字與鍾文極為相得,清爽朗秀,引人不得遲滯,必得讀罷終篇始可緩出氣來。把玩不肯釋手,故綴數語,以遣我心。
夫子于時人所作,向尠抑揚,今乃許重如斯,足見慰悅之深。
書誠小道,然而風趣所歸,可窺作者性情襟抱。我觀維漢先生之志,固不在一日之短長,其所遙思于古人者,在於明心體道,所期待於自己者,在於弘法傳薪。所寄既大,故不與世浮沉,數十年如一日,磨毫礱硯,沉浸優遊,淡于名利,雖年過半百,而個展、專集,均尚闕如,其心之堅、志之定、情之真,極是難能。竊以為,歐陽夫子所賞之“清爽朗秀”,或不僅針對於筆形墨蹟,而更在於維漢先生這一種執著。對夫子而言,這是吾道南行,足可欣慶;對於我來說,則維漢先生迄有所成,是意料中之必然,他誠然是我等同門後生應當敬重學習的長者。而對於維漢先生,既標誌著過去的造詣,更意味著新境的拓開——“與鍾文相得”,豈但字之趣味,更是心之境界。既入此境,則未來已非一般畦徑所能限約矣。
今是冊將付剞劂,維漢先生不以晚學相棄,反以同門見愛,不惟使我得先睹之快,抑且囑我以序。“序”雖不敢,然長者之命,既不能違,欽敬之意,亦欲一申,於是不揣譾陋,爰贅數語,以為知音賞會之前引。
 
葉培貴   
于首都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  二○○六年十月
 
 
 
温润秀逸  清健遒丽
──王维汉先生书法艺术赏析
文|上官甫贵
 
王维汉先生对待传统经典,是为蔡邕所云:“如对至尊”。他的这种坚守精神,一方面反映了他取法乎上的眼界;另一方面折射了他古典主义的思想;同时辉映了他情感世界的光芒。
光芒何在?温润秀逸的“中和”美是维汉先生书法艺术的显著特征。“中和”美是中国书法美的最高境界;“中和”美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审美心理结构中一种典型的审美守望。所谓“中和”,即适中。是唐·孙过庭所曰:“志气平和,不激不厉”。也是明·项穆所云:“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不戾是也”。这种审美取值表现出书家的审美思想;审美思想透析着书家的精神世界。维汉先生是能在这种崇高的审美境界中找到自己情感寄托的智者。
他的温润秀逸的行书“中和”美在书法语言的表现上,以二王为师宗,数十年临池不辍,把王逸少的《兰亭序》临得形神兼备,并悉心着《二谢帖》、《丧乱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等。同时将王大令行书“灵姿秀出”(唐·张怀瓘《书断》)的一面惜其心间。二王之界,维汉先生取逸少内敛含蓄温和与洒脱自然之妙,会大令外拓酣畅,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之趣。因此有了他自己的温润透逸、雅致翩翩的气格。他的行书力作《王维汉书钟嵘诗品序》(2007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和多次在国内重大书展中展出、获奖的作品都闪耀着他艺术价值取向的光芒──秀逸而不浮华;端庄而不谨守;自然而不做作;纯朴而不狂野;爽朗而不浑浊。
这是他的美学修养的体现。他对汉语言文学有着扎实的研究,深谙“古人诗意在言外,故从容不迫,蕴蓄有味,所谓温厚和平也”(田同之《西圃诗说》)。所以他的行书具有一种韵味深长的耐读性。他始终理智着他的“纯度”──取会二王;笃守着他的“高度”──冲和之气。在二王系统内提取各种不同的元素并在相互关系结构中朝着同一特征穿行,互济相依,融合互渗,构成新的有机统一。在他的传统价值取舍与融合中,使我们深切感受到:面对传统经典的汪洋大海,选择喝一口,那是理智;选择喝一海,那是贪婪。贪婪者狂言:融百家为一家;理智者微言:一、二家中得一、二。
从微观技法出发,维汉先生的行书用笔中侧锋相济,提按变化丰富,轻重有伦,字势情态生动,笔连处自然舒展;断处形断意不断,气息首尾流畅贯通,具有张怀瓘评王大令之神貌:“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有连者,气候通其隔行”。维汉先生在对线条质感的把握上,重视圆润、含蓄,他是通过恰当的行笔速度来实现的,在其心性驱使下,缓而不滞,疾而不滑,故点画沉稳而又峻逸;字势欹侧而又稳健。
人的本能情感虽有一种恒定守量,但同时具有不同程度的变量。艺术情感亦当如此。在温温而雅的情感世界中,维汉先生也澎湃着激越的浪潮。他要把这种心潮澎湃的浪花挥洒到书法中去。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楷书。他选择楷书是要抒发他的豪壮情怀。楷书,是他走进中国书坛的“敲门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他的楷书就获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二等奖,此后,在全国性的正书赛事中频频入展获奖。他写楷是朝着严谨的法度走的,先从唐楷入手,遵循“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孙过庭《书谱》);先入欧,后工柳,再会颜。并求笔笔精到,形质生动;微观把握柳体的“多骨微肉”与“丰力丰骨”;宏观把握颜体的“微骨丰肉”与“骨力内敛”。于是有了他楷书劲健雄浑的一面。与他的行书相窥,端倪的是两种不同的情感表现。这是他书法创作能力的再现。他作楷,是带着饱满的激情、沉稳的意志写的,其用笔藏头护尾、赋予节奏、行笔稳健、力透纸背,使得他楷书线条有种“肌肤之丽”(蔡邕《九势》);并在颜、柳的线条语言中注入自己的思想与情怀──“直而不倨,刚而不亢”(《元·郝经论书》);
他的楷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颤变: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以柳体面貌为主为一,易之九十年代的傍入颜体为二,再由此回溯到南北朝时期的楷意为三。在第二阶段他对楷书进行的是一种整合,技法仍然充当着主要角色。他既关照着柳体的骨力劲健的一面,又理智着颜体丰润浑厚的一面。两者之间,融为个貌,他是通过把笔画的重点移至端部和相对突出宽厚的竖划来维系他的自然与和谐的。因此,他这一阶段的楷书既笔力挺拔、结字中心内敛,又笔力弥满,筋力内敛;宽博凝重中又见硬朗刚劲。而他现在的楷书,则从“有法”走向了一种“无法”,法度森严的“唐楷”面目渐渐地淡出了他的“记忆”,“唐楷”的程式感在他的作品中被《泰山金刚经》、《谷朗碑》、《嵩高灵庙碑》等的古朴自然所替代。点画圆劲舒展,兼蓄隶意,用笔率意;结体宽绰,端严凝重,沉着古雅。所以有了一种清健遒丽的自然美。这是一种“为无为”的境界提升,也是一种返朴归真的心性回归。“提升”也罢,“回归”也罢,都是他的学识、修养、经历、资历、禀赋的综合外化。
维汉先生学中文、教中文;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北京大学受益于欧阳中石先生的教诲;扎实、博学的文化功力;思维敏锐的艺术触角,是他能够“提升”和得以“回归”的砥砺。欧阳中石先生曾评维汉书法:“学时循规蹈矩,日课入法成章”。又曰维汉行书“清爽朗秀”。这是对维汉先生的书内功力和书外功力的中肯。他的这种既怀抱传统又吐故纳新的艺术能力令人敬佩!
2009年1月8日写于悟为室
 

王维汉作品欣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