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国柱|名门世泽 两晋家声 中华王氏当代书画篆刻名家展

2020-07-06 21:59:41来源:王氏书画家园

打印 字号: T|T

王国柱
 
王国柱,河东孤山上人,三舍堂主。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客座教授。
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特聘教授。
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特聘教授。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三等奖。
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
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三等奖等。
中国书协第四届‘文质兼美’书法家。
 
成功策划并承办了
“追梦兰亭”中国书法兰亭奖山西作者精品展”
“追梦兰亭”中国书法兰亭奖山西作者提名展”
“山水交城”全国著名书家邀请展”
“滋兰树蕙”三舍书院书学交流展。
 
 
法本无体 贵乎会通
文|张启之
 
当代中国书法在传统与创新的交锋中,经历了数十年阶段性的消长更替,在回顾与反思中,开始全面向传统经典回归。但创新作为一种不可趋避的时代性存在,依然如影随形游离于左右,使前瞻模糊的书家在困扰和迷惘中,踟蹰于阡陌纵横的砚田,笔耕失所趋向。
 
峨冠博带已然绝尘而去,霓裳羽衣也如过眼烟云。作为纯艺术范畴,当传统无法满足当代审美需求时,变革就会成为必然。因此,《传统与创新的对立统一》这一必修的时代命题,横陈在案几笔下,解构当非容易!
 
王国柱先生无疑是回归传统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书路走向的困惑者。好在他赖以成功的先天禀赋中张驰着一种独具的文化韧性,其作品从基本定型到走向成熟并渐登堂奥的过程中,时刻没有懈怠和放松对未来的深入探索,在继承和发扬的书学流程中,受潜在的创新意识驱动,自然而然地思考和尝试着变法。
 
真正的变法和创新,并非“粉刷”经典或背弃传统。无稽的离经判道,势必会深陷“江湖、野狐”的泥淖不能自拨。醉心经典且久经传统洗礼的王国柱先生,自然不屑于此。
 
“深入经典,取法乎上”,乃书学旨归。但扎根魏晋,并非从狭窄的审美视野中简单复制钟王; 临颜摹米,也并非是唐法宋意的移花接木。“师古不泥,拟古不奴”,才是国柱先生一贯秉持的书学理念。近年来,他着力游笔、写意于王羲之、颜真卿之间,对二者结体、运笔以及风神气韵的异同、变易、融和等进行反复梳理,敏锐地捕捉能够触动内心的空间与瞬间,在探究和体悟中尝试各种法门并形诸笔墨。其小字根植魏晋结体,行笔“一拓直下” ; 大字取鲁公宽博之势,兼之“篆籀绞转”笔法。同时旁涉北碑,寻求雄强郁勃之气,并在宋人笔法中提炼尚意精华。另外,在“非主攻”法帖中选取可匹配元素 ; 在滥觞于世的笔阵、笔法中深度解析古人密码,不断滋养自身相对贫乏的想象力和动力机制。通过深入的究委穷源,稽古融今,在传统经典中获取了久违的力量,得心应手地倾注于笔端,凭藉独树一帜的临创能力,摒弃炫技秀形的积习,“轻重出于心,妙用应乎手”,内擫含章,外拓吐曜,娴熟地掌控着笔下“晋韵唐风”形神之间的精妙平衡,使其作品进入了一个“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全新美学境界。
 
纵观其近作,较之获奖高峰期的品貌,形似而神殊,内存量的不断加大和蕴藉有度,使作品风骨益显丰盈且横生逸趣,可谓心源开处,满纸烟霞 ; 形神到处,天机一派!足以印证其书学修为的日益精进和艺术生命的再度升华。
 
“书家内存不足,囊中羞涩,乏善可陈,自然下架”!此虽言重,其实心危。当年刷新三晋书坛视听的“王国柱现象”,他早已视如昨夜星辰,无暇拾遗过往的荣光,相反却平添了几许“忧书忧我”的危机情怀。后获奖时期的笃定和淡泊,也并未稀释其学书浓度。多年以来,他浸润于《三舍书院》课徒,成就斐然 ; 奔走于省内外教学机构,诲人不倦 ; 出没于展事笔会,不计酬劳 ; 致力于公益慈善,无私奉献。同时,在挥之不去的社会应酬中,尽量挤出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打磨自己,搜罗贞珉,遍览法帖,抄录诗文,增广见闻学养。凡此种种,彰显出他与生俱来的“书痴”精神,诠释着他“为书法而人生”的坚定信条。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目不窥园、唯日孜孜的王国柱先生,衣带渐宽,终不悔“腰石舂米”,蓦然间回首,山河飘渺,大地平沉,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化境未臻,新高待冲,几时修得“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我读书法家王国柱先生》
薛军
 
先生盛名,早有耳闻。
我在百度悦赏过先生墨宝,也听过先生授课以及一些来自媒体的采访。一直心存敬畏。
去年年底,有幸在翰墨群与先生相遇,添加了先生好友,并斗胆讨了一张先生近照,想把他和他的作品直线链接起来。(别说我八卦,相由心生嘛)先生是善良之人,眉平则善(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善良,便什么都不重要了),双目有神,深邃而泰然;鼻梁挺直,刚毅中突显铮铮傲骨(后知先生军旅十载);人中很深,说明说话办事靠谱,言诺必行。初识先生,良好的映像和足够的信赖因此而展开。
庚子初春,正赶上疫情,足不出户,许是时间宽泛,许是想“窃取”先生丰富的知识源,我时而打扰先生,学习一二。先生谈吐幽默风趣,使人很轻松,不日,便把先生当做良师益友,甚至是故友,常听先生讲解书法的精髓所在和对人生百态的深刻认知。先生也不厌其烦,常发给我一些临帖作品和诗文妙对,我一门外汉,又是学生晚辈,我的理解不足以解解他的高深,不敢妄加评论,只是静静的悟,认真的听,内容新颖,受益匪浅。
先生常是早起晚睡。早课、日课、晚课从不落下。我学过音乐,深知艺术之难,我爱书法算是叶公好龙,甚至无勇气提起。先生之书造诣颇高,竟还如此用功,一丝不苟,把学习当做一辈子的事。书者,我觉得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舞者,通过字体结构及其寓意去创作,想发挥到淋漓尽致,那是艺术的魅力和书法家的能力!
读贴,便是读先生。今读先生,也供大家了解一知名书家。先生是第一位填补了山西在全国兰亭奖中获奖的空白,也是山西目前集兰亭奖与国展奖获双重奖的唯一作者。
先生之书,干净精美!章法安排精心而自然,像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不草率,不碰撞。艺术是高雅的,他传承了古人的经典神韵,植入了自己的思想风格,饶有趣味,流畅豁达。
读先生之贴(刚写好的),我着重详细看墨,墨如人性。先生用墨,凝而不散,调正如人,更说明先生秉性:“心中有正气,眼中多圣贤”。可引用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轻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先生职教,用心所致。精益求精,授业有方。和学生们一起游学、观展、办展,为他们搭建平台,提升学子的视野和境界。先生身在桃源,桃李天下,可谓山中宰相!
疫情期间,先生作品义卖,所得润格全部捐赠疫区武汉。敬先生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初春的苦寒,先生为它平添了一道翠绿,在沉重的叶子上,盖上了殷红的名章。
书法是自然抒写的一首绵远的诗。演变出来,再扩张开去。
先生书法之精湛,感悟之高深,远超乎我的认知能力。有关先生更多作品,大家可以百度查阅,一览为快。读先生作品亦知先生一身傲骨、洁身自好、仁爱有加、恬然自处的人生态度,乃当今贞观之士。
黎明曾引用西方学者普鲁斯的论说:汉语将成为声控计算机的第一语言,也就是说汉语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第一语言。由此可见,汉字将永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中国书法正是一门“借助于汉字书写以表达作者精神之美的艺术”,汉字不废除,书法就不会消失。有中华民族在,就有中国汉字在。
先生之书,会根植于心,跃然于世,让国人去领略中国汉字和先生笔墨之精神:读可立魂、读可洗心、读可启智、读可通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能滋养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为中国文明崛起了“精神之乡”!
 
 
王国柱作品欣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