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怀罡|名门世泽 两晋家声 中华王氏当代书画篆刻名家展

2020-07-07 22:04:13来源:王氏书画家园

打印 字号: T|T

王怀罡
 
王怀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平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曾数十次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主办的各类大展中入展、获奖。连续三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被中国煤矿文联评为“全国煤矿群众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平凉市十佳文化工作者,2017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基层书法人物”。出版澄怀味象·王怀罡书法作品集,举办问道西域·王怀罡书法作品展。
 
得汉碑精神   有东坡情怀
                                  ——我说王怀罡书法           
文|傅德锋 
 
我与王怀罡先生结识已经很多年了,从他主持举办『鼎元杯·平凉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以来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期间,他曾数次邀请我到平凉参加他们举办的书法活动,我也撰写过多篇介绍他的文章,两人之间的友谊在逐步加深。怀罡兄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属于那种不做便罢,要做就做好的类型。因此,他无论是做企业工作还是书协工作抑或从事自己最喜欢的书法,都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故而,他在各方面都具有极好的口碑。
自从他担任平凉市书协主席以来,团结和带领同道,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活动,把书协工作搞得风生水起,好评如潮,得到了全国书法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平凉市的书法朋友们能在这样的书协领导下从事书法,真是一种幸福。他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是与他本身所具备的深厚的书法功底分不开的。因此,回顾他的书法历程,会更加有利于人们加深对他的了解。
首先,怀罡兄有汉碑情结,他对汉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汉代碑刻的那种雄浑大气,那种厚重质朴恰恰和他这个铁骨铮铮的西北汉子的精神气质互为表里,十分吻合。在所有的书体里面,我觉得汉代碑刻是最具有包容性的一种书体,它上承篆书,下启楷书、行书和草书(特别是章草),因此,学好汉隶,对学习其他书体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汉隶的质朴厚重、雄强博大代表着大汉帝国时代的文化精神。它在如今逐渐失去民族自信心的当下,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它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东西。而长期工作生活于煤矿的王怀罡不仅出色地完成生产工作,还带领工人们学习书法,以『双向掘进』的方式形成了静宁煤矿书家群体的特殊『风景线』,一时传为书坛佳话。
而王怀罡本人对汉隶的深研细究,几乎是『炼狱式』的,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对汉代碑刻进行深入系统的临摹学习。举凡《张迁碑》《石门颂》《华山碑》《乙瑛碑》《西狭颂》《好大王碑》《开通褒斜道刻石》等等,皆为其师法范本,朝斯夕斯,临池不辍。积数十年之功,终于形成了自我隶书风格。其作以传统汉隶为基,参以行书笔意,得浑厚质朴之气,空灵变化之姿,既与古人有别,又与时人和而不同。时人作隶,往往或为古人与今人辕下之驹,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或径以今人为法,搔首弄姿,扭捏作态,极尽夸张变形之能事,新则新矣,奈何古意不逮,汉隶之本质精神荡然无存。俗隶之讥,由此生焉,可谓顾此失彼,得不偿失。而王怀罡之隶书,尽可能保持汉隶雍正典雅之内质,以行书笔意,稍加变通,自出新意而不做作,气韵生动而不飘浮,无板滞之态,有浑穆之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诚可观也!此为学习隶书之正途,难能可贵。
其次,王怀罡有东坡情怀。他在行草书方面,初以二王为法,待打下比较深厚的基础之后,他将自己的行书研究聚焦到了苏东坡行书之上。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对苏东坡之德行才华发自内心的仰慕。苏东坡个性耿介,才华横溢,他尽管在仕途上颇不如意,甚至屡遭贬谪,但其文章诗词和书法造诣冠绝古今,俯视时流,睥睨千载,堪为学人之楷模。二是当下书坛,自『流行书风』渐趋沉寂之后,书人倡导『回归传统』,大多以二王为法,一时之间,二王书风席卷书坛,以致互相因袭模仿,矫枉过正,『伪二王』成风,形成新的书法流弊。二王以外,黄庭坚、米芾、王铎、张瑞图等等也广为书人所取法,然迄今为止,学习苏东坡书法者却少之又少。与其去跟风,不如去另辟蹊径。况东坡书法曾开有宋一代尚意书风,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地去模古。后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一〇八二)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一一〇〇年)。
而王怀罡正是私淑苏东坡的书法美学观点,结合当下书坛的客观现实,依然将苏东坡书法特别是行书作为自己的师法研究对象,这无疑是一个智慧而正确的选择。一旦有了这样的认识和选择,他就马上付诸行动。从此广泛搜集苏轼书法作品,案头、墙上,随处皆是,一有空就观摩、临池。同时还大量阅读苏轼的各种诗文词集和有关苏轼研究的著作,力求对苏轼有一个深入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从精神气质上更加接近苏轼。从他目前创作的一些苏轼风格的行书作品来看,不仅达到了形似,而且从精神气格上也在逐步逼近。有些作品可谓形神兼备,文气纤纤,使人疑似古帖复出,把玩再三,不忍释卷。
但王怀罡绝不是简单地临摹复制,而是把学习东坡书法分为几个步奏:第一步,追求形似,从用笔结体乃至章法,尽可能达到应规入矩;第二步,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力求将东坡行书的内在气质反映出来;第三步,在形神兼备的前提下逐渐融入自己的审美意趣,呈现自家面目。目前看来,他正游走于第二步和第三步之间,尽管为之不易,但收获也十分明显。所作用笔沉稳、线条凝练、行气畅达,章法空灵,墨韵十足。
此外,王怀罡在小楷和榜书创作方面也出手不凡。小楷以魏晋为法,兼取魏晋以后各家笔意,所作格调高古,气韵生动。榜书用笔果敢,气势雄浑,布局空灵,墨法多变,不仅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细细品读。
经过上述分析,我认为,王怀罡对汉碑精神的追寻和对东坡情怀的浸染和二者结合之后的个人艺术风格的逐步形成,正是他不随时流、尊重传统、尊重自我的结果。也只有注重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诗性的回归和个人心性的回归,才不至于在纷乱的现实中迷失自我,也才能够在坚定的信念指引下找回自我,塑造自我。
正因为王怀罡先生书法水平高,且为人品质好,对平凉书协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了大量的切实有效的工作,使得平凉成为名副其实的书法强市,他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推崇。故而我在张掖举办的二〇一七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评选当中,力荐他参选『基层书法人物』,顺利全票当选,可谓实至名归。
                    二〇一八年五月二十二日于古风堂
 
王怀罡作品欣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