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称的由来及“北京”称谓的变迁

“中国”名称的由来及“北京”称谓的变迁
葛剑雄
一、“中国”名称的由来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发现是在 一件青铜器上,考古学家称之为“何 尊”,它是 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 发现的。尊上面有铭文,铭文上面出 现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 “中国”二字。铭文中叙述了这样的 大意: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举行 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 现在占有了中国,准备把它当做自己 的家,并且统治那里的民众”。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都是象形文 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 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 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 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 的等意义。
“国”(繁体写成國 )也是一个象形 文字。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 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 面的一横杠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 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 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 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 墙围起来的,有人守卫一个居民点,一 个聚落,一座城,古代又称国。
“中国”的含义就是在很多国里, 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 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 1000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 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 比如说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 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 天子所在的国。
但东周时天子的 地位名存实亡,各诸 侯国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越来越少 ,国 土却越来越大。到战 国后期,只剩下秦、 楚、齐、燕、韩、赵、 魏七国和若干小国, 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建秦朝,称皇帝,自 然也自称中国了。以 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 中国,连入驻中原的 少数民族,或者与中 原关系密切的政权也都自称中国,中 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 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 契丹人建了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 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 南朝、北朝都称自为“中国”,而 骂对方是“索虏”“岛夷”,隋、唐 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 “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 词,但各朝都有自己的国号,如清朝 称大清、大清国。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 ,以后 基本都是用中国了。
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 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 “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 “蛮夷”“夷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 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 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 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 56个民族的文化。
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 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 并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范围 , 都可以称为中原,如山东、山西、陕西、 河北、安徽等地。
“中国”两个字从 3000多年前发 展到今天,与中国的国土、人口、民族、 文化、历史密切相关。中国所蕴含的意 义 ,不是简单以多少万平方公里或者地 理坐标所能诠释的 ,是一部活生生的国 家和民族发展史。
1.“北京”的演变。以北京为例, “北京”这个地名我们可从两方面分析。 一是北京这一块土地它的名称有过哪些 变化;一是北京这两个字在历史上曾经 代表过哪些和多少不同的空间范围。
北京这个地方最早能找到的地名 是燕和蓟,在周武王封燕以前,“燕” 这个地名已经存在了,又称为蓟。到秦 汉时,出现了广阳郡,郡是县以上一级 政区,在汉朝郡与国并行,所以一度被 置为广阳国。附近两个与广阳郡关系密 切的,一个是渔阳郡,一个涿郡。所以, 也有用渔阳、涿郡来代表北京的说法。 东汉以后又出现了幽州,燕国还曾被称 为范阳郡、范阳国,燕国后来一度又出 现燕郡,这些名称都是交替出现的。 “燕”实际上最早是燕城,以后有燕国, 有燕郡,涿郡更靠近原来的蓟县。到了 金朝,北京这块地方被称为中都大兴府, 后来又有了大兴县。元朝时被设为大都 路,成了首都。
明朝地名变化最为复杂,但奠定了 今天北京的基础。明初设立北平府,后 因明成祖迁都,把北平府改成顺天府。 在一级政区 (相当今省级 )设了北平布政 使司,当时南京被称为京师。迁都到北 平以后,北平改称为 "京师 "。但因为原 来的京师还保留首都地位,为与北方的 京师加以区别,被称为南直隶、南京, 京师就被称为北京。清朝官方一直称现 在的北京为“京师”,周围的行政区为 直隶,但无论官方民间,习惯还是用北 京。清朝废南京,改南直隶为江南省, 以后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民国初,北 京继续作为首都而存在。1927年,南 京成为首都,北京改名北平市。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定在北京,北平改 称北京。从曾经的一个小诸侯国、居民 点,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和重要军事基地,又成为另一个非汉族政权的都城,到现在成为国家首都。北京地名的演变反映出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部北京的开发史、政绩沿革史和社会变迁史。
2.各地曾出现的“北京”。“北京” 作为地名,曾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 过,北至今天的内蒙古,南至江苏都用 过。为什么北京这个地名曾经用于全国 各地?既然称之为北京,相应地肯定有 南京等地。这说明在历史上,特别在分 裂时期,政治中心往往并不固定在一个 地方,反映地名地理的坐标也在变化。 坐标体系中,比如中心城市发生变化, 那么,相对应中心位置,以及相应中心 的地名也会发生变化。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使用“北 京”两个字的是西晋时的江南人。当时, 他们称洛阳为北京,这种叫法不是正式 名称,正式名称叫做洛阳。在江南地区、 特别在原吴国,洛阳被称作北京,既含 有因为京城在北方,还包含着是北方政 权的"京"的意思。
真正把“北京”当作政治中心的 做法,源于十六国的赫连勃勃称统万城 (今陕西靖边白城子 )为北京。他在实力 扩张到关中,占领长安后,在长安设南 台,即在南方的政府机构,把统万城称 之为北京,是正式的都城。
北魏从平城 (今山西大同 )迁都洛阳 以后,因为平城是故都,一度称之为北 京。这是相对洛阳所处的南面而言,对 原来首都的尊重,以满足一些贵族老臣 对旧都的眷恋,所以称之为北京。
到了唐朝和五代的后唐、后晋、后 汉三代,都称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北京。 唐朝还存在南京、东京、西京的建置, 因为唐高祖李渊从晋阳起家,所以称之 为北京。五代的唐、晋、汉的统治者也是从晋阳起家的,所以晋阳继续拥有北京的称号。
金朝入主中原,把原来辽朝的临潢府改名为北京,就是今天内蒙
古的巴林左旗。后来以中京大定府为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
因为当时金朝政治中心内迁,相对而言,这些地方成了北面,才有了
北京的称号。
明朝曾一度将开封府命名为北京。 朱元璋建都南京以后,深知南京位置偏南,希望在北方找到一个能够长期建都 的地方。他一开始中意开封府,将其升格为北京。后来,却发现从南方通往开封的水路淤积,水量不足,无法保证粮 食的运输,最后不得不放弃。
永乐年间,北平府改顺天府,这 时北京的概念才和今天的北京城联系起 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北京,都是 因为出现过或同时存在南京的缘故。明 朝迁都后的正式名称叫京师,但因为两 京并建,只能用南北加以区分。要是没 有这个情况,那么宣德正式迁都后不会 再有南京,也就不会有北京,更不可能 到清朝还继续称北京。1927年北京改 成北平后,当时的居民往往继续称北京, 而不用北平。这足以证明历史地名具有 非常强的生命力,也有非常强的滞后性, 一些地名正式名称反而不如俗称,部分 习惯称法能够得到延续。
从一个地名——北京的变迁,理解北京这两个字代表不同的地名,
不同地理坐标。说明地名除了本身所应有的代表的空间范围概念以外
,在不同的时间范畴里,有复杂、更为深刻的含义,值得我们重视和
研究。
(葛剑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复 旦大学资深教授)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中国古代军队里的官职
- ·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 · 感恩母亲节祝普天下王氏母亲节日快乐!
- · “王”字的造字本义考
- · 年岁别称与寿称
- · 列祖列宗生平简介
- · 明朝皇帝列表
- · 科举名词解释-科考功名及生员名词
- ·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 ·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王姓多半有贵族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