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宛福成·族务三境界之三

2020-04-11 20:59:59来源:宛福成

打印 字号: T|T
       世界王氏网编者按:《族务三境界》是著名姓氏文化学者宛福成老师的佳作,他结合时代要求和各姓氏家族活动情况,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各姓氏的族务特点,存在问题和实际运作情况,并从三个境界进行论述,提出文化搭台、企业唱戏的发展文旅爱国兴族之路,把坚持文化自信和家族忠孝理念提升到爱国的信仰上来,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指导开展族务活动很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特转载于下,与宗亲网友同分享:
 
第三个境界:“专心”境界
 
     目录
    3.1 操办者“心思”之源与人际特点
    3.2 “专心”境界的几件大事
   (1)家族文化的升华在于“社会认可”。
   (2)当今祠堂重在“功能设计”。
   (3)有家族文化因素的“文旅文化园”定位。
    3.3 “专心”境界需要的支持环境
    3.4 “专心”境界的结果
    结束语
 
    这个境界,也可以称之为“成事儿”的境界,是族务的“高级阶段”和“超越”。特点是:心思专注,目标明确,蓝图宏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操办者以“专业机构+地方政府”为主,而“专业机构”中,既有本姓族人、更不乏外姓人。结果大多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1 操办者“心思”之源与人际特点
 
     “心思”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知晓政治文化前提下,对家族文化的深刻认知;二是知晓历史文化前提下,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三是知晓文旅产业前提下,对文化经济的深邃判断。

     操办者的人际特点,通常表现为:
    一是“学霸”。不搞“冷门研究”的学院派学者,对学术问题有定论能力,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不唯书、不唯上,热衷家族宏观文化研究,以“学”取人,以“善”交人。
     二是“土豪”。守法的“儒商型”生意人,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对文旅产业有浓厚兴趣,复合经营能力强,赔个千把百万不伤身,热衷实体经济,有非凡的“投入产出”思维模式,不“唯利是图”,做人与做生意并重,以“德”取人,不计较小利。
      三是“名人”。在一定圈子内有影响的人物,可能是退休的仍有人脉的高官,可能是桃李满天下的耄耋学人,可能是战友无数曾用鲜血捍卫国土的将军,可能是并不富有却爱心十足的慈善家,可能是不显山露水却神通广大的地方达人……。这些名人,因“德”闻名,自身就是品牌。
 
      族务高级阶段的团队,逢项目组队,阶段性机构。机构高效而简洁(没那么多“长”),班子精干,号召力极大,追随者众多。班子成员有无前两个阶段的操作经验,不重要,重要的是“眼力”和“实力”。族务运作“公司化”,结合地方文旅开发和招商引资,以“家族文化”为切入口,实为打造区域文旅产业经济。
 
     3.2 “专心”境界的几件大事
 
     进入族务“专心”境界后,操办者们必须“跳出家族小圈子”立足全社会,完全以“产业化思维”操作,强调家族文化的“社会价值”,重视“智力资本”,家族+公司+政府“强强联手”,受益对象不局限于家族,而是全社会。要做的大事儿有:
 
    (1)家族文化的升华在于“社会认可”。
 
     “文化整理”是“中级阶段”的“重头戏”,研究人员以家族成员为主、以业余时间为主、以发挥余热为主、以不讲报酬为主。在“高级阶段”,研究人员以“社会成员”为主,以“专长”为主。
     家族文化,原本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系统和社科院系统,研究家族文化的人,并不少。但是,研究成果多为“点论”,基本没有“通论”。这个问题,正好由各自家族来完成。
 
     家族文化研究,最大的忌讳就是吹牛逼。从情感上讲,谁都愿意说老祖宗好话,贴金抹粉很正常。但是,这就违背了史学客观性。再者,吹牛逼的文化也不会被社会认可,自然就失去了生机。
 
      家族文化的“要义”是什么?只能在历史中寻找。我说过,“反思文化”和“感恩文化”是家族文化的“要义”所在,也是至高境界。很多家族,创造了优秀文化,也创造了糟粕文化,应当“反思”;盛世伟业,众人铸就,应当“感恩”。
 
      高级阶段的家族文化研究,必须立足“社会认可”,方法就是“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好处是,可以使研究者不受“家族”影响,结论会更加客观。当然,常识性的家族文化还是由本家族人员来完成更合适。得到“社会认可”的家族文化,是“产业化”的大前提。这需要有远见的操办者以立项方式向社会招标,或者以资助方式与权威单位联合攻关。这些事情并不难做,难的是操办者“想不到”和“舍不得钱”。
 
      (2)当今祠堂重在“功能设计”。
 
      建祠,是家族天大的事儿。走上小康以来,人们想方设法地复祠、建祠。这是应该肯定的(尽管红头文件没有明确提倡)。但是,教训也不少——人有入狱的、跑路的,钱有“不翼而飞”的、开“空头支票”的,事有“死于襁褓”的、“半途而废”的……。
 
      反思现实:我们的祠堂,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恐怕“不尽如人意”却又“无可奈何”。道理很简单,宗法时代的祠堂,实际就是“族衙”。宗法失效了,祠堂功用也就改天换地了。
 
     祠堂有很多讲究,建祠容易、用好难,没品位还会导致族人失去敬畏。
 
    (A)2008年江西南康打造“百家姓和谐城”,还建了108座“泛文化祠堂”,商业化运作。我不客气地说,这是赤裸裸地蹂躏祠堂文化,是典型的文化败笔。发展文旅没错,但是违背了祠堂的治所原则,更关键的是缺乏“家族文化”支撑,把庄严的祠堂弄成杂货店了。
 
    (B)江苏无锡惠山镇,地标建筑就是祠堂,史载118座。2006年惠山祠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时至2019年复缮108座,实际一多半是“空壳子”。景区管理模式是“政府”+“公司”,也有几个家族介入,有的确实办得很好(如过姓上了央视)。景区的“公司”是政府的“文旅公司”,“拨款”时多时少,引资政策吸不来家族,祠堂文化难免“应景”。但客观地说,惠山祠堂有十足的资本成为华夏家族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C)政府出地出钱给家族建祠堂(祖庭),这无疑是家族大幸。全国仅有一个姓,得到了这个待遇,就是“张”姓,而且建了两座,河南濮阳县在2005年、河北清河县在2009年各建成一座。人员配备是“体制内”,地方家族也参与并代管了一些事情。政府每年还要拿出几百万搞“文化周”,招商引资,造福一方。两地祖庭均属“景区”,但“产业化”程度不高,平时少有“车水马龙”之状。
 
     (D)政府出地家族出钱建祠的,很多。从七大地区(下图)看,华东福建和华中河南较好,华南广东和华北山西不错,西北陕西和西南川渝对付,东北光杆。政府出地,原因多样,有为时局大义的、有为招商引资的、有为打造文旅的、有为利用荒地的,等等。运营管理由家族负责,个别的还算不错,但总体上“赚不到钱”。有的上了不少服务项目如养老,但都不够理想。原因在于,一是家族文化不到位,二是思路没有跳出家族圈子。
 
     (E)政府出地个人出钱建祠的,有一些。政府出地,有的白给,有的收点钱。这类个人用地项目,政府不会动用“农用地”(耕草林园),基本都是“荒地”,签约时政府对“建硬绿”面积都有依法要求。个人建祠,对外多称“文化园”,对内就是祠堂或祖庭。经营方略是吃住玩购物一条龙。由于是个人投资,实际规模都不大。投资人多是“土豪”和“地方达人”。家族文化展示,只能是“大框架”,高度和广度都有限。经济效益能“糊口”就算不错了。
 
     (F)家族出地出钱建祠的,南方很多。利用闲置的宅基地,与地方政府做好沟通,争取“社会主义新农村”立项,建“村民文化中心”,联合开发“乡村游”、“采摘园”、“特产街”……等等。当然这需要自然风光好、地理交通便利,如果是“名人故里”,还有望成为“教育基地”。家族出钱建祠堂,最大难点是“管理”,“管理”中的难点是“管钱合不合理”。由于重心在“产业”,“家族文化”用心不多,而“赚钱”之处也不在“家族文化”这块。
      也有不搞“产业”的祠堂,多在大宗发祥地,立足本宗,重在联谊,没有太多的“产业”理念。
 
    (G)个人出地出钱建祠的,不多,基本以本宗为主。文化整理容易些,难在后期管理。搞活动,就要花钱,反正你是土豪,你出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即使你想收点香火钱,也很可能遭到“非议”,若是搞“经营”不为赚钱,人嘴也堵不住。如果建跨宗大祠,那就更复杂了。总之,个人建祠这事儿,要慎之又慎,一百万的付出要有二百万的本钱。最最关键的一点:务必衡量自己的“德性”,当你没钱时还能不能做事?
 
     总之,在族务第三阶段,建祠有两大思路,一是家族专用,二是社会共用。
     跨宗专用大祠,必须文化结实,否则吸不来族人。同时,功能要多样,除祭祀外,更多的是“大文化”和“大生活”。祠堂办“幼教”、“会务”、“展馆”、“书院”、“养老”……都是可以考虑的。总之,补充社会职能的祠堂,是没人反对的。
      社会共用大祠,可以是一姓家族的,也可以是多姓家族的。由于面向全社会,家族文化的“社会认可度”和“规范度”极为重要。社会共用大祠,是地方政府打造文旅产业的一个切入口,名称未必叫“祠”,多叫“文化园”,“祠”只是景点之一,也是地方政府吸资的手段。此题单议如下。
 
    (3)有家族文化因素的“文旅文化园”定位。
 
    (A)旅游业,已经是大产业了。新时代以来,旅游成了大众消费。2015年国内旅游就达到了39.9亿人次。“十三五”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世界旅游强国。2019年国内游客60.1亿人次(含入境游客1.4531亿人次),出境游1.692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7251亿元,第三产业GDP是534233亿元,旅游业的贡献率接近10.72%。显然,拉动经济不可忽视旅游业。人均年游4次,让人不得不重视。
 
    (B)旅游只是“场景”,文化才是“内容”。2012年11月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017年10月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第一位外国元首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地点就在故宫博物院。这其中的涵义就是“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以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为自豪。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解散“文化部”和“旅游局”,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至此,“文旅”产业成为热门。真正的涵义是,旅游业要用文化引领­­——“游山玩水饱眼福”的时代终结,“晓行夜宿涨见识”的时代到来,而真正的涵义在于“旅行”是“修行”。
 
    (C)家族文化是文旅产业很好的切入口。各地公仆为造福一方,绞尽脑汁地招商引资。上世纪80年代“引侨资”以来,为华侨先祖复墓、家乡缮祠之事,在东南沿海地区很普遍。这些都是为了“引资”发展经济,也确实收到了成效。2003年河南濮阳市县二级政府率先打造张氏家族文化,开“历史先河”,以家族文化招商引资。
 
      当下,各级文旅厅局,应该很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一是要统筹文化和旅游,做好惠民工程,二是要做好文化资源普查,三是要做好文化挖掘,四是要做好文化保护,五是要做好文化出国。
 
     任何文化,都可以归为“人的文化”。人都有姓,有姓就有家族。所以,家族+公司+政府“强强联手”,很可能成为打造文旅产业的一种新模式。其实很多地方早就这么做了,只是格局大小不一。
 
     (D)“家族文化”促成“文旅”的技术线路。没有固定模式,但有基本原则。
 
     第一,家族代表人物一定是“历史积极公众人物”,老仙人的出生地、成就地,都可能成为当地“文旅”立项。
     第二,建祠建庙说道多,建“馆”更中庸。“名人文化园”比“名人祠”更吸引旅客。
     第三,吸引旅客之道不在本族,所以“家族文化”务必彰显“母系”和“关联系”。“感恩文化”和“大文化观”是“社会认同”的基础。
     第四,“跑马观花”难以让游客深刻感悟文化,所以要在“留住游客”上打造更好的服务,餐饮有特色、食宿不宰人。
     第五,除通用旅游产品外,家族文化产品的开发,要立意“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参见“中级阶段”有关叙述。
     第六,文旅项目涉及方方面面,选址的自然条件、人文底蕴、周边环境、交通条件……等等,都直接影响“产业效益”。同时,如果地方公仆没有“大文化观”,那么“家族文化”当慎重切入,以免“打水漂”。
 
     3.3 “专心”境界需要的支持环境

     “高级阶段”的族务,完全是“团队运作”——家族+公司+政府“强强联手”,这个“公司”可能是他姓公司,也可能是家族公司,但务必是懂行的“公司”。由于“高级阶段”的族务要“超越家族意识”,所以对“支持环境”的要求更为苛刻。事儿大、耗资多,若不成功就会损失惨重。而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格局高、视野广、文化稳重、产业思维灵活。要把握的原则是:
 
    (1)吹牛逼文化和“败类文化”,摆不上台面,所以不用在“产业化”上费脑筋。只能在“社会认可”的家族文化上做文章。
    (2)莫搞全族集资之事,赚了不好分红,赔了要吃官司。项目有无前景,企业家们自有判断。作为张罗事儿的人,可以广泛征求本家族企业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再有,慎重引入“风投”。
    (3)家族项目理应为家族(集体)带来经济收益。这个在“高级阶段”不能“事先约定”。当然,“认钱不认亲”的有钱人,也不要引入。
   (4)项目规划要详实具体,“家族、公司、政府”三方要明确责任和诉求,要有受法律保护的契约。
   (5)联合“母系”和“关联系”共同开发项目,或许可行。而“关联系”的确认,必须以文化为本。
 
     3.4 “专心”境界的结果

     大多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直白地说,把家族文化提升到文旅产业,就像行走在弯弯曲曲的竹间小路上一样,我们不知道拐角后面的风景是什么,只有到打动心灵之时(见到了禅房)才会领悟到文化的真谛(看到了深处花木)。
 
      结束语
 
      中华民族文化的构成,有三大部分,一是传统文化,二是革命文化也叫红色文化,三是新时期特色文化。
      传统文化贯穿古今,但主要是1921年以前创造的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筐”,包罗万象。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就有不同的叫法。家族文化是从姓氏角度划分的。
     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增加了坚持“文化自信”。这就是“四个自信”。2017年初,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用意是坚持文化自信,要把“中华文化”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2018年产生了“文旅部”。
      什么叫“坚持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学习、掌握”文化,而是要把文化上升到“信仰”,让我们的行为不能突破“底线”。
      民族、家族,若没有“底线”,必然出败类。
      做家族事务,主线永远是传承文化,传承正能量的文化。减少败类,就是爱族爱国!
      家族文化,上升到信仰,无非是“忠孝”二字。
      信仰,不是“名词”,是“行动”、是“生活”。
      文旅产业,至高境界是打造“信仰”。
      家族文化,至高境界是彰显“感恩文化”。
      (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