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宛福成·族务三境界之二

2020-04-11 20:47:28来源:宛福成

打印 字号: T|T
      世界王氏网编者按:《族务三境界》是著名姓氏文化学者宛福成老师的佳作,他结合时代要求和各姓氏家族活动情况,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各姓氏的族务特点,存在问题和实际运作情况,并从三个境界进行论述,提出文化搭台、企业唱戏的发展文旅爱国兴族之路,把坚持文化自信和家族忠孝理念提升到爱国的信仰上来,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指导开展族务活动很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特转载于下,与宗亲网友同分享:
 
第二个境界:“用心”境界
    目录
    2.1 操办者“心思”之源与人际特点
    2.2 “用心”境界的几件大事
   (1)归宗,人与人的互动。
   (2)访亲,人与人的互动。
   (3)献爱心,人与钱的互动。
   (4)出成果,人与物的互动。
  (4.1)成立组织机构。
  (4.2)发挥祠管会作用。
  (4.3)谱祠墓建设。
  (4.3.1)缮墓,一时性的事儿。
  (4.3.2)续谱,阶段性的事儿。
  (4.3.3)护祠,永久性的事儿。
  (5)文化整理,人与物的最大互动。
  (5.1)文化整理,自然是“文化人主政”。
  (5.2)成果要“靠谱”,视野要“大度”。
  (5.3)成果的转化与传播,主角应该是年青人。
  (6)产品,钱与物的互动。
   2.3 “用心”境界需要的支持环境
   2.4 “用心”境界的结果
 
 
    这个境界,也可以称之为“干事儿”的境界,是族务的“中级阶段”和“行进”。特点是:心思较多,目标多元,壮志凌云,群雄逐鹿;操办者以团队为主,并有注册的组织机构;结果大多是“荣辱参半”。
 
     2.1 操办者“心思”之源与人际特点
 
    “心思”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自己内心对家族的情怀,二是洞察到了“族务前景”,三是身边宗亲的鼓动。
 
     操办者的人际特点,通常表现为:一是“脸熟”。知名度较高,这源于前期的付出。二是“不抠”。家族集体活动少不了花钱,有的可以AA制,多数还是“旁大款”,大家认同出钱多的人当头儿。三是“有特长”。团队的成员各有千秋——有钱的,有文化的,有时间的,有技术的,有社会关系的,有洞察力的,有经营头脑的,有义无反顾助阵的,……,总之都是“爱族人士”。这个团队是一个优势互补的集体,理论上讲,可以成就大事。
 
      2.2 “用心”境界的几件大事
 
     进入族务“用心”境界后,操办者们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有成果,才能不负宗亲们的期望和寄托。要做的事儿,基本都是“互动之事”,人与人的互动、人与钱的互动、人与物的互动、钱与物的互动。大致有:
 
    (1)归宗,人与人的互动。经过第一阶段的寻根,当大宗与小宗关系明确无疑后,就要及时“归宗”或“收族”。首先是论定辈分,按谱说话就行了。但是,常有这种情况:老祖名和老字派都一样,同宗无疑,可近二三百年中间存在“断字”,字派也不一样了,所以无法论定辈分。简单的办法就是按“同龄同辈”原则处理,利于以后的交往。归宗,有严格的礼仪,不必“守旧”但务必“庄严”,注意不要“折腾人”。紧接下来的事儿就是“统谱”,后议。
 
      (2)访亲,人与人的互动。主要是大宗与小宗之间的互动访亲,也有“同姓不同宗”或“同宗不同姓”的互动访亲。这种互动,通常都有“事先约定”,内容除了“正事儿”之外,可以有点“溜达”意思。“溜达”,不是“游山玩水”,不是“公款吃喝”,而是让老人出去开开心。这是年青人应该考虑的,把钱准备好。操办者在张罗“溜达”时,务必“安全第一”。再有,不是谁有钱谁就可以入队,必须以“爱族”为主要尺度,尽管一切自费,机会也是荣誉。
 
     (3)献爱心,人与钱的互动。常有的事儿——应急救助、访贫问苦、探望孤寡老人、奖励学子……等等。通过“献爱心”聚合族心,展示“一家人”情怀。这些事儿,是宗亲组织绕不开又头痛的事儿。难处在于,有花钱的口儿、没进钱的道儿。总让大伙捐钱,时间一长就麻木了。据本人经验和观察,对“献爱心”有如下认识:一是因病求助多,二是献爱心的总是那批人,三是求助行为在本支效果较好,四是做家族事务的人一旦求助则会得到广泛支持,五是相当数量的受助者起初并不关心家族事务,六是多数受助者事后对家族有了新认识。
 
     (4)出成果,人与物的互动。成果形式很多,而且必须让族人一目了然。从成立组织机构到布局诸多项目,都是用钱的事儿,一个接一个,并伴生“家丑”。
 
    (4.1)成立组织机构。这是应该的,师出有名方可汇集人才,有了人才也就成功了一半。可以办工商类的公司,也可以办社团类的研究会。只要目的不是“敛财”,都能得到族人支持。有了“组织机构”,就需要“运作成本”,单靠“吃大户”也不是长久之计,“讨钱”过日子更不行。在“中级阶段”,无钱不成事,有钱是非多。
 
     很多宗亲组织,实为民间自发组织,族务做得也挺好。主要在于:一不做违法事,二不敛财,三不讨外姓烦,四花钱明白。
 
    (4.2)发挥祠管会作用。有祠堂就有祠管会,这是做家族事务非常好的平台,她是族人心目中最认可的机构。通常,祠管会都是围绕本祠做事,祭祖、修谱是主业,也开展近宗联谊。多数祠管会就是民间组织,按部就班地做事,开拓工作很有限。祠堂基本都是建在开基祖落业之地,“辖区管理”只能因人做事儿。加之多数是老年人主政,视野局限,有文化的年青人介入较少,祠堂作用发挥不佳,相当数量的常年关门。这种现象很多,是族务“中级阶段”要率先解决的问题。年青人想主政,很难,毕竟很多“守堆儿”之事,要靠老年人。这也是年青人“另辟蹊径”的主要原因之一。
 
     (4.3)谱祠墓建设。这是常规性族务,与“初级阶段”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4.3.1)缮墓,一时性的事儿。家墓家缮,族墓族缮。注意:修缮费用,不必“摊派”,但也不能“一人出资”(凡“一人有光众人无彩”之为,忌行)。再有,修缮之后,务必开展祭祀活动。小宗常祭,大宗间祭,不走过场,精心设计主题——文化传承讲座。时下“族祭”多为走过场,交上香火钱、行礼、吃一顿饭、然后走人。“收钱明白、花钱糊涂”很常见,久而久之,供奉之人敬而远之了。
 
   (4.3.2)续谱,阶段性的事儿。小宗谱(支谱)容易修,务必注意的是,要与大宗谱(总谱)保持“口径”上的一致,切忌“我的地盘我做主”。续修(或肇修)大宗谱——分支多又相对独立的同一老祖的宗谱,要考虑这么几点:一要测算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时机不成熟,做事儿困难多,好事儿也容易搞砸,后人不便接手了。二要选好“班长”。务必是“德高望众的正派之人”,文化高低、钱多钱少、辈份年龄……这些都不重要,总之“班长”之人一定是“让人放心”之人。三要明确与小宗谱的关系。怎么合怎么分?各自修还是统一修?技术线路要统一。四要明示“花钱原则”。眼下修谱,多是“奉献者白干”,这也不合理。只要不是“为了挣工资”,爱族人士还是认可出钱的。“敛财式修谱”另当别论,不议。
 
     (4.3.3)护祠,永久性的事儿。按理说,祠堂的维修与保护,用钱之事人人有责,但实际行不通。这与族人穷富无关,与有没有爱心无关。很多祠堂关门,主要是因为缺钱和花钱不明白。现实中,人们想出了很多方法护祠,比如改建为“村民活动中心”可以得到政府资助,还有个人承包开茶馆小卖店的,五花八门,祠堂的庄严性和文化性大打折扣。当下必须注意的是“防火”。每年全国祠堂火灾不下10起,这种“自燃”不排除族人所为和外姓所为。护祠,不是简单的维护祠堂建筑,更重要的是维护当地民心和谐。倘若霸道失德,祠堂迟早受灾。关于新建祠堂,我认为是第三境界要做的事儿,后述。
 
      (5)文化整理,人与物的最大互动。
 
     在我看来,族务“中级阶段”的“重头戏”,就是“文化整理”。成果主要形式是“书和影像品”——包括谱书在内的大量文字成果和数字化成果,内容十分广泛,海量信息。如:源流与迁徙史,家族通史与阶段史,祖先功德史,家规族训门风,……等等。
 
     (5.1)文化整理,自然是“文化人主政”。成果问世需要钱,所以团队成员不可缺少“明理的企业家”。在这方面,有的家族做得很有成色,以问世“大总谱”居多。然而“通病”也不少,山头多、争吵多、浪费多……等等。
 
     (5.2)成果要“靠谱”,视野要“大度”。“家谱”是家族文化的“标志性”象征之一,而实际含金量非常有限。因为,某些家族文化写不进家谱。在整理家族文化时,一要“靠谱”,敬畏先人留下来的富贵遗产;二要“不唯家谱论”,重点挖掘史志资源。
 
      这里多说几句“大总谱”。本文前面提到的“分支多又相对独立的同一老祖的宗谱”,不属于“大总谱”,编修起来并不难,涉及问题最多的可能是“字派”。本人主张“不统一”,有“对照表”就行了。眼下数个家族正在搞“大总谱”——同姓不同老祖弄成一个大谱。这当然是好事儿,但没有固定模式和范本。我写过几篇短文对此谈了看法,总之“可为,但务必精心策划”,因为是动员全族且又耗巨资之事,所以我潜意识强调“在技术线路中要把‘德性’纳入其中”,厚德载物,大事可成。
 
     (5.3)成果的转化与传播,主角应该是年青人。文化老人“爬格子”行,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就见短了。比如开网站、办公众号、做视频、产品推销等等,这些都是年青人的长处。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用“奉献”的尺度来要求年青人,应该讲报酬,事业才能走下去。
 
     我的观点是:开发家族文化产品,是传承家族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宗亲组织必须高度重视。
     要注意的问题是:一要有敬畏之心,不搞庸俗化的产品。搞次活动做个杯子印个姓字,这叫“纪念品”、不是“文化产品”。二要有严肃态度,文化产品不是吹牛皮更不是赶时髦。本来没有家训,非要编个家训,弄巧成拙了。三要有较高的含金量,一次消费终身受用。姓氏家酒充斥各家族饭桌,喝了酒就了解文化吗?如果把一些家族文化用文字固化在瓶子上,那么这个瓶子就是文化产品,享受价值远远高于瓶里的酒。四要有权威性。文化产品,重在文化,但不是谁都能搞好的,鸡毛不懂的开发文化产品就是糟蹋文化。
 
     开发家族文化产品,大势所趋,前景无限。企业家和家族文化权威人士,都要勇于担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促进文化传承,功德无量。
     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