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桥王氏:百年教化,传世根基

农历正月十二是永昌堡王氏宗祠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祠堂里红烛高燃,香烟缭绕,鼓乐震天,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英桥王氏后人相聚一堂。这是一年一度的古堡春祭,相传已延续400余年,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祭祀仪式。祠堂庭中甬道上摆列着“辈行牌”,王氏后人按照辈份依次排列站立。在英桥王氏严谨的祀仪之中,身着传统服饰的司礼高声诵读族训,是最为庄严肃穆的环节。
在《辞海》里,“宗”的意思为祖庙、祖先、同祖、同族等; “祠”意为春祭、秋祭、祭祀、祖庙、祠堂;“宗祠”是祠堂、家庙,旧时同族子孙供奉并祭祀祖先的处所。宗祠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更是一种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的场所。

对于中国的家族来说,祠堂不仅是敬宗收族的引力场,更是族长行使族权,族内进行家风教化、家族文化传承的场所。每一次祭祀仪式,既是在缅怀先祖,也是在训诫后人,勿忘族训。(永昌堡王氏宗祠双凤石牌楼。)
出生于苍南渔岙的王均豪是英桥王氏的后人,他在谈论到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时常说,按照国外的标准第一代传到第二代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但中国有宗祠文化,有光宗耀祖和为子孙负责的文化,中国的传承成功率一定能超过30%。
言文深刻的王氏族约
英桥王氏是温州著名的“士族”,民间有“永嘉场,王半场”的说法。据《英桥王氏族谱》记载,王氏肇始于琅琊,宋迁永嘉,其里曰英桥。自始迁祖万十一公根植此地,700余载,传承29代。
明中叶以后,在《家礼》逐渐普及和士大夫推动的背景下,宗祠建设和祠祭祖先开始成为宗族建设的重要内容。宗族在内部直接推行乡约或依据乡约的理念制定族训、祠规或祠约、设立宗族管理人员约束族人。英桥王氏宗祠和《王氏族约》便是在这一时期,由辞官归乡的王氏八世祖王澈所建立和编撰的。
王澈(1473年~1551年)字子明,号东厓。明正德八年(1513年)中举人。初授礼部司务,升兵部武库司郎中,累官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父母双亲年迈为由辞官告归还乡。在故里修葺始祖墓、建王氏宗祠,重修族谱,并以士大夫缙绅家楷范,振举族约、以敦家风。

由王澈所著的《王氏族约》共十章计一万二千五百余字,囊括祠仪、馂仪、简任、记考、汇训、冠婚、内治、嘉言、善行等十部分,主要包括六大内容,一是家族成员要敦宗睦族;二是重视子弟处世、为官的训诫;三是对子孙俭勤持家训诫;四是对子孙修身为善的训诫;五是家族、家族成员与国家的关系;六是家庭治理与婚嫁要义等。族约的训诫方式深入浅出,主要通过古代圣贤格言和事例来向族人说明修身、治家的道理,传递修身正心、崇文重教、戒贪去奢、敦亲和邻、保乡爱国的浩然正气。
在王氏族人聚居的永昌堡内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王氏宗祠牌坊是穿草鞋的保下来的,王氏宗族声望是十三进士撑起来的。而这一切都缘于《王氏族约》的敦敦教化和鞭驽策蹇,使得族中上下谨言慎行,束身自重。

《王氏族约》在开篇祠仪中写道,毋作非法而犯官刑,毋恃富强以凌贫弱,毋好争讼而扰门庭。族约在德行上主张,事亲必孝事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正。在治家上要求,无论为庶人为士为大夫卿佐都应本诸勤俭,对操行表现也明确优次等级,敦崇道德言行足为师表者为优等,以推仁尚义出孝入悌不得罪乡党者为次等,对于族中精英则提出更高要求,凡生员当敦行好礼崇尚气志。
除有严厉的约束处罚机制外,《王氏族约》还重视精神褒奖,如对行善举者,不限贫贱,均载录于族谱中颂扬;反之,有行不义者,则据实在族谱中记录警示。王澈在著族约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温州爆发大饥荒,王澈于王氏宗祠施粥赈灾,召饿者入内就餐,日逾千人,前后共计两个月。在稻熟告归时,灾民对着宗祠叩拜以表感恩后才一一离去。

在《王氏族约》的训诫下,王氏历代先贤践行扶贫济困、抗倭建堡、建寺筑庙、铺桥修路、兴办书院等务实义举。《王氏族约》也被永嘉县和温州府鼎力举荐,上升为官方推崇的“族内宪法”范本,对敦正地方民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的家风
王氏宗祠位于永昌堡北门边,坐西朝东,比永昌堡建城还早16年。王氏宗祠占地8670平方米,二进合院式木构建筑,通面阔41.1米,通进深75.7米。布局有三间石碑楼一座,仪门五楹,旁分左右二厅,廊庑七楹,环列左右。整个宗祠格局尤似故宫,因此有“江南故宫”之美称。内部结构工艺精巧,其飞檐、斗拱、吻兽、梁架、荷花抱梁等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王氏宗祠也是永昌堡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宗祠。


永昌堡王氏宗祠中堂及所悬挂的“三元及第“匾额。
王氏宗祠前的石牌楼系花岗岩结构,有四柱,牌坊上部前后置双石檐,托石星斗,其横梁外刻双狮抢球,内刻双凤凰和各式花纹,故名双凤石牌楼。与石牌楼相对的是三对旗杆夹。明清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举人、进士等功名,官府不仅授予爵禄,还赐予旗帜。宗族把功名旗杆竖在宗祠门口精工建造的石夹上,外人从宗祠面前经过,一眼便可见到。这样一能光耀门楣;二能激励后人积极进取。
取得的功名不同,旗杆的制式也不同。若是进士出身,旗杆上半部将做两个四方斗,若是举人则做一个四方斗,贡生没有斗。同样,文功名的旗杆顶部多雕成笔锋,武功名的旗杆顶部则多雕刀戟或镌座狮。功名旗杆的主人署名则在旗杆夹的正面体现,左边条石上雕刻主人得功名的时间,右边条石上凿刻主人获得的具体功名。功名高低除了在旗杆上端有区别外,还与旗杆底部的础石有关。一般旗杆底部都有磐石垫底,举人、进士无需再垫础石,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如果是状元旗杆,基石上还可刻龙、凤、麟、鱼、鹤等吉祥物。一个祠堂的旗杆夹越多,说明该姓宗族中有功名者越多。旗杆因此也成了宗族耕读传家、倡导儒学、注重教化的集中体现。
英桥王氏学风浓郁,人才辈出,自明代弘治以降,涌现出进士13人,其中状元1人,传胪1人,副榜4人,举人30人,庠生近1000人。在王氏宗祠的中堂大厅,展示了明清王氏两代进士、名人,并挂有张阁老、王世贞等大学士的名帖。

整座大厅匾额重重,楹联密布,其中一块匾额上书“敬宗收族”,大厅两侧高立着“肃静”、“三元及第”、“世代进士”、“民族英雄”、“博士专家”等大牌子,显得庄严肃穆。
明清以来,英桥王氏不仅成为科甲蝉联的官宦世家,还成为博学无穷的文化世族,这与家族重视耕读传家,认为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的家风文化密不可分。据《公田志》记载,王氏宗族将家族公共田产分为“祭田”、“军装田”、“义田”,并对各项田产的设置、用途、沿革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其中,祭田3000亩,所得收入供祠祭等开支。
为鼓励族人读书进阶,王氏宗族在王氏宗祠右厢堂供文昌帝君,先后开办了私塾、学校,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宗族对读书有成就者给予奖励,考中功名分级奖赏。高等学府毕业,可凭文凭去宗祠领取“养贤田”二亩,种一年,允许收入归学生所得。如今,族内仍保留着奖励制度,凡品学兼优者均可得到奖学金。王氏一族不但注重族内的文化教育,同时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教育的建设,立义塾,设义田,置义仓,资助贫苦族人读书应试,带动一地的文脉兴盛。
兴家不忘爱国的抗倭伟绩
与王氏宗祠相隔不远的是世大夫祠。祠堂坐北朝南,为木结构的两进两厢建筑,门前有永昌堡内河流过。世大夫祠是王澈的儿子王叔果、王叔杲的家庙,因其祖父王溪桥,叔父王激及俩兄弟全家三代是荣誉大夫,故名世大夫。祠前左右有石狮一对,白墙黛瓦。头进门上方悬“世大夫祠”木质匾额,原系明万历钦赐。中堂有三楹,上有万历皇帝圣旨。


能够获得皇上钦赐祠匾的殊荣,与王氏一族以宗族之力,效力国家,建堡抗倭,守卫瓯越大地的义举分不开。
(永昌堡世大夫祠。)
明嘉靖年间,东部沿海倭寇猖獗,英桥王氏所在永嘉盐场地处海防前沿,屡遭倭匪侵袭,民众损失惨重。王氏族人中的王沛、王德招募2000余人义师英勇抗倭。据詹莱《敕建褒忠祠记》中提到,王家义军在实战中创立“王家拳”,平时练习刀枪拳击,潮汛时聚集祠堂,如有倭寇侵犯,将士就“身编戎伍,先登陷阵,寇来辄不胜去,至掎贼斩首,虏俘其舟以归”。这支自发的义师不但在本地屡退倭匪,还多次驰援邻近卫所,成为东南海疆的守护神。后王沛、王德相继为国捐躯,分别被敕封为太仆寺丞、太仆寺少卿。
1558年,在王沛牺牲后,其侄王叔果、王叔杲意识到固营垒以待敌的重要性,号召族中父老筹资七千金筑建城堡。王叔杲倾囊倾家负担大半,自家宅院却隔在城外。王氏族人众志成城,历时两年建成全国第一座民建的海防雄关——永昌堡。
永昌堡面积0.34平方公里,南北长780米,东西阔445米,城高8米,基宽3.9米。城中有城堞908个,敌台12座,具有极强的军事防御功能。设东“环海”、北“通市”、西“镇山”、南“迎川” 四座城楼,南北水门四座,其中环海楼为瓮城。城体内外壁由块石斜叠砌,内填乱石灌以沙土而成。登堡眺望,可见城内河道纵横,祠堂、民居井然,还有为长期抗倭用于生产自救的稻田150多亩。

“楼台俯舟楫,小桥水巷多”,颇有江南水乡之美。(永昌堡平
面图。)
永昌堡虽以“堡”名,但格局完全是按照中国明清城市以来的传统“礼制”来规划,突显方正。王叔杲在《永昌堡地图说》上这样写道:“余既倡筑堡之议,乃宅中向东,坐山面海,天马在南,黄石在北,大海带环,内河四绕,虽蕞尔之区,而一郡山水总揽殆尽。”曾做过江西布政使的侯一元也评价永昌堡是“按方立门,水陆各四,楼橹、庐舍、桥道,靡不敕治,井井绳绳,屹为一方巨镇,咸谓县治无以过也”。
薪火相传,教化育人
在永昌堡建成的同期,与永昌堡相距100公里的苍南县大渔镇渔岙村也筑建起另一座抗倭名堡——龟峰堡。记录建堡这段历史的《王公建堡去思记》碑,如今正保存在渔岙王氏宗祠中。

民国《平阳县志》载有“王公建堡去思碑记“略文。
渔岙村地势独特,三面环山,南面临海,是大渔、金乡、括山、龙沙四乡镇的交汇处。北宋时这里已是非常繁华的商贸港埠,明、清、民国时期更是浙闽海运的中转站,大批货物在此南下北上。据史料记载,1559年龟峰巡检司巡检“王公”在渔岙修建城堡抗击倭寇。作为官方允准和支持的民堡,龟峰堡与马站的蒲壮所、赤溪的白湾堡、金乡卫、龙湾的永昌堡等构建起我国东南海疆的防卫线。城堡呈方形,周长约1500米,现在古城墙仍在,东城门完好无损。站在村中遥望东南方的大烟墩山上,仍可以看到明代抗倭的烽火台。
从龟峰堡东门进入渔岙村,紧挨城门的便是渔岙王氏宗祠。明嘉靖年间,英桥王氏四派八世祖弥公及后人迁居至此,并修建祠堂。民国时期,渔岙王氏宗祠曾被作为学校使用。据介绍,均瑶集团总裁王均豪的爷爷曾出任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解放后,祠堂继续作为村里适龄孩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场所。1980年渔岙小学从渔岙王氏宗祠搬迁出。经岁月洗礼,400多年的王氏祠堂终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空置15年。1990年,渔岙小学的第二任校长王均来发起重建王氏宗祠,号召族人不忘祖恩,不忘祖德。他跋山涉水,走遍周边的村落,挨家挨户向王氏后裔募集资金。每户人家根据家中人丁的多少,出丁银。
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宗祠重建工程从1995年开始,历时两年完工,王均来校长为首事、负责人。1985年春始,渔岙王氏后裔王宝同历时三年,足迹遍布平阳、瑞安、永嘉、乐清、福鼎、温州等地寻根溯源,在永昌堡英桥王氏文化研究会第十届全体成员的协助努力下,最终于1999年将渔岙王氏修接在温州英桥王氏大宗四派(房)珙公名下而完谱。渔岙王氏宗祠在苍南孤单独立400余年后,终于认祖归宗。

新建的渔岙王氏宗祠为一进四合院,格局方正,肃穆庄严。
正厅匾额重重,楹联密布。其中一副楹联为全国政协委员、均瑶集团创始人王均瑶拜赠,楹联上书“前孝子后忠臣家风不堕落,兄玉昆金弟友世德相继承”。家风,是先祖精神贯穿始终的家族风气,也是历史传承中融入血脉的精华,它决定着个人、家族,乃至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在祠堂的正厅中,还悬挂着其他强调家风的楹联,由此可见,王氏后人对家风的传承格外重视。
在中国传统宗祠文化中,祖宗神圣的身影、名字以及他们的丰功伟绩,都是族人形成、提高自尊心和荣誉感的历史基础,也是族人产生责任感的精神源泉之一。不管是宗祠祭祀,还是编修家谱,都是在向族人强调同“宗”的观念,保证子孙担当起维持和发展宗族血缘群体的责任,以保持宗族群体百世不衰、祭祀不断。宗祠更像一种超越了建筑实体的精神存在,为每一个族人提供归属感和安全感,并延伸出个人对宗族的道德感、责任感,和光宗耀祖的世界观。
(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19年4月刊】 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