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潜山籍宰相王珪和他的嫡亲李清照、秦桧
早知北宋时潜山出过一位宰相叫王珪,但对其人其事一直未作深究。近读《宋史》,发现王珪作了16年宰相,几位皇帝对他十分倚重。更令人惊奇的是,大词人李清照、大奸臣秦桧居然都是他的嫡亲孙辈,一个是外孙女,一个是孙女婿。李清照和秦桧的妻子则是嫡亲表姊妹。于是,我找来一些正史和野史,想进一步走近这三位与潜山有渊源的历史人物。
嘉佑(1056-1063)中,宋皇室议立太子,中书召他起草诏书,他说:“这是大事,一定要当面接受圣旨!”第二天,仁宗召见,他对仁宗说:“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乱。这次果真是陛下的圣意么?”仁宗道:“朕意已决。”他再拜称贺,才退而起草。英宗即位,理应提升草诏人,但有人将他在中书召见时拒不草诏一事进了谗言。英宗疑他不忠,于是置而不理,以观后效。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忽然召他入内殿,升为端明殿学士,赐盘龙金盒,并安慰道:“从前误信人言,今朕疑窦尽消!”

(网络配图)
神宗最爱他的文采,即位后,提升他为学士承旨,专为朝庭草拟重大典章。熙宁三年(1070年),加封为参知政事(宰辅职位);九年,加授集贤殿大学士。元丰元年(1078年),超授银青光禄大夫;五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八年,神宗有病,他请皇太后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立,即哲宗,于是赐他金紫光禄大夫爵位,封歧国公。同年五月,卒于任中,哲宗哀痛,罢朝五日,赠太师,谥文恭。
王珪起草诏书18年,其间重大典策多出其手。欧阳修读其草诏,叹曰:“真学士也。”所著《宋两朝国史》120卷、《在京诸司库务条式》130卷、《宋六朝会要》(王珪续)、《王珪集》100卷,书目均载录在《宋史·艺文志》中。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录载王珪《华阳集》60卷,并介绍说:“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可无愧色。谢及、陆游、杨万里等往往称之,殆非虚美。”
王珪历事仁、英、神、哲四帝,居相位16年,一生荣耀,但后世评价却并不高。因他上殿朝见皇上说“取圣旨”,奏请皇上说“领圣旨”,退朝说“已得圣旨”,故后人称之为“三旨宰相”,讥讽他一贯顺承帝意,明哲保身。平心而论,在那皇帝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喜则封赏,怒则杀头的专制社会里,委屈求全以保平安的,岂止王珪一人;而当官不弃学问,爵位文章同时彰显于世的,历史上又有几人能出其右?
后人评说李清照常常观止于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呐喊。她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虽然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但他们极少来往。就是在婚姻最困难的时候,李清照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她不满足于“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希望收复失地。但是,她看到的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抗金、迫害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内部的纷争。她58岁这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李清照忧时忧民,心绪难宁,像苦海中的一叶孤舟,在风雨中无助的飘摇。
李清照终其一生都在苦苦的寻觅,她在寻觅国家民族的前途。在这一点上,她与岳飞、陆游、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更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她在寻觅幸福的爱情,虽曾有过美满的家庭,甜蜜的爱情,但转瞬随风而逝,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重病中被人骗婚,梦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以“不终晚节”载入典籍,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她在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人们不以为奇,不以为功,反而视为异类,她只能独自咀嚼凄凉。
作为词人,我们读懂了她的卓杰豪迈,读懂了她的活泼清丽,读懂了她的娇憨痴情,读懂了她的孤独寂寞。然而作为女人,我们又读懂了她多少?一个在大男人睥睨眼光中傲然独立的女人,一个自己舔着伤口不叫一声痛的女人。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痛苦着的事情早已不再,可是当我们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秦桧得宋高宗信任,官至宰相,因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主张而罢相----这不就是“两个中国论”吗?绍兴七年(1137),秦桧与人劝说高宗收回由岳飞并统淮西等军的成命,招致淮西军哗变投敌;八年,秦桧重新拜相,力主和议,代表高宗向金使跪接诏书;十年,金兵南侵,岳飞大举北伐,屡破金军,进逼开封,秦桧却怂恿高宗迫令班师;十一年,宋高宗与秦桧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军权,诬构谋反罪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与金朝再次签订屈辱和约。宋向金称臣、纳贡、割地,金规定宋高宗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秦桧再次任相18年,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大兴文字狱,极力贬斥抗金官员,压制抗金舆论。
如今在西湖栖霞岭的岳飞墓,还有双手反剪下跪着的秦桧像,跪像背后墓阙门柱上有石刻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因为千夫所指,众怒所归,铁像屡屡被人们击碎,从明朝正德年间以来,先后重铸八次。连秦姓的读书人也在岳墓前叹息:“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2005年艺术家金锋为秦桧夫妇塑造站像,作品名曰《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喘口气了》。让秦桧“站起来”,并非对其行为的宽容,他的罪恶与名声不会因此改变,但是“直立着”接受一代又一代人的审判,是今天人们给予历史人物的基本尊严和权利。
秦桧书法颇有造诣。据说,他在负责处理公文时,发现字体不一,很不规范,于是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在仿照赵佶“瘦金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这引起了徽宗注意,下令全国统一按此书写公文。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印刷用的“宋体”,时至今日,仍然应用最广,在汉字普及与传播中功不可没。按一般习惯,秦桧创立的字体应该叫秦体,但由于他是奸臣,才命名为宋体。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才学而没有品德,是不会让老百姓们敬佩的,如今文艺界提倡要做“德艺双馨”的艺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储北平)
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日军蓄意制造并发动了一场侵华战争。86年过去,对于很多战争受害者来说,战争的梦魇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和消逝。比如那些在日军细菌战中存活下来的人,病痛和伤口永久地留在他们身上,折磨着他们。
衢州细菌战受害者朱土文,柯城区华墅乡三官岭村人。受细菌战伤害,右腿溃烂70多年。(图源:中国青年网)
在这些细菌受害者的背后,始终站着一位坚强而瘦弱的中国女人——王选。她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与那场细菌战有关的斗争——细菌战跨国诉讼,田野调查和研究,以及细菌战受害者的关爱上。她今年已经65岁了,不再年轻,却依然没有停下奔波的脚步。
她这一次走入公众的视线,是因为近日她在网上开通了一个“问吧”活动——解答网友关于日军在华细菌武器使用真相及受害现状的问题,网友们纷纷提问,再一次将细菌战推到人们面前。
王选年岁渐长,依然奔波在与细菌战斗争的路上。(图源:浙江在线)
为何会执着于与细菌战的抗争始终不放弃?
王选将自己与细菌战的纠葛归结为两个字:宿命。
她的生日是8月6日,1945年的这一天,美国向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她生于上海,后插队落户到义乌崇山村——父亲在那里长大,村子里鼠疫最厉害,叔叔未能躲过,去世时只有16岁;她本是学英语的,想去美国留学,最后偏偏又去了日本……正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她找到了自己一生的价值。
那是1995年8月一个明媚的早晨,王选坐在日本姬路市的家中读《日本时报》。不经意间,她看到一条简短的新闻,说的是首届731部队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哈尔滨召开,几位年老的中国农民准备起诉日本政府,控告其在二战期间使用细菌武器。报道还提到,几位农民来自浙江省义乌市崇山村。
崇山村细菌战受害者控诉侵华日军罪行。(图源:金华新闻网)
看到这条新闻,王选一下子跳了起来,在心中喊道“崇山村,我的家乡”!那些与之相关的历史记忆也被激活:1942年的一天,一架日军飞机低低飞过这座浙中小村的上空。十几天后,村子里爆发可怕的瘟疫,400多名村民痛苦地死去,但当时无人知道灾难的原因,后得知是鼠疫。据义乌市档案馆资料,1941-1944年,义乌共有1300余人死于鼠疫,其中一些村庄的鼠疫就是从崇山村传出的。
当时,为了毁灭罪证、防止鼠疫蔓延危及日军自身的安全,残暴的日军在1942年11月18日拂晓前,派100多名日军包围崇山,焚毁村庄,420间古建筑和民房化为废墟。后来,一支自称防疫部队的日军还来到崇山村,把这里变成活体解剖的实验场。
王选家有8位亲人遇难。
国仇家恨之下,王选义无返顾地加入到日本细菌战调查团。她频繁往返于中日之间,悉心收集证据。1997年,中国第一批原告起诉时,王选收集到了180名中国受害者的资料,大家将她推举到原告代表团团长的位置。当时原告团还指出,侵华日军在1942至1945年间,曾经在中国设立了60个细菌部队和支队,据非官方统计约30万中国人死于那场细菌战。
2003年,历经28次开庭,中国180位日军细菌战受害者诉日本政府一案迎来败诉的结局。东京地方法院的大法官认定,日本声名狼藉的“731部队”确实在日本军部的命令下使用过生化武器。但是大法官拒绝了原告的赔偿要求,理由是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原告没有权利向日本政府索讨赔偿。
从1995年到2003年,王选在细菌战的道路上整整走过8年。8年间,她几乎花光了自己所有积蓄。她一次次地带着年迈的受害者,来到日本的法庭。上诉时有好几次她孤身站在法庭上,哭着打官司。
但她从不动摇,“我已经看到了伤害,就不可能再背过身去,装作不知道!”
代表中国受害者28次走上日本法庭的王选(前排左二)
凭着那份执着和斗志,王选的名字和照片频繁出现在媒体上,她还被CCTV评为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败诉之后,王选并未停止索赔的诉讼。就在2005年3月,王选带着原告等10人进入日本内阁总理府,向当时的内阁总理大臣小泉纯一郎和外务大臣町村信孝请愿。出面接待的是内阁的两位官员。
王选在内阁府请愿。
王选当时用日语告诉对方:“我站在你们面前,既不代表中国人,也不代表日本人,我是代表一个人站在你们面前。细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罪恶的一次犯罪,日本政府应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错,并积极调查事实真相。我和所有的原告将非常乐意全力协助。如果日本政府仍然拒不承认,拒不谢罪,最后的结果将不利于中日友好。再过若干年后,这些细菌战的受害者都将离开人世,人类的历史上将留下一个莫大的遗憾。”
两位官员一开始一再推却,最后在王选的极力要求下只能表示,将在一个星期内将王选请愿的内容向小泉纯一郎汇报。
就这样,这个瘦弱的中国女人渐渐成为很多人心中的“民族英雄”,也让不少外国人对她既敬又畏。
美国历史学家谢尔顿·H·哈里斯,写过揭露日军细菌战的作品《死亡工厂》,他曾说,“只要有两个王选这样的中国女人,就可以让日本沉没”。
王选知晓后,回应说:“谢尔顿怎么说,我是不在乎的。可能是他觉得我太‘厉害’了。其实,即使有两个王选,日本也不会沉没。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讨论日本会不会‘沉没’的问题,而是自己要争气,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国家建设强大。”
2002年3月7日,在曾被日军细菌战夺去1138名同胞的义乌市崇山村“义乌市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英烈墙”前,谢尔顿·H·哈里斯(右3)与夫人茜拉·哈里斯(右4)及随行的美国医学专家们正倾听王选介绍60年前众多百姓染疫暴死的惨状。
近些年,除了继续为细菌战赔偿上诉外,王选正在做一件更难的事——修补历史的黑洞。她和她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深入中国细菌战受害地,查档案,访问幸存者,记录口述。十几年间,她的脚步遍布浙赣的山山水水,收集到900多位细菌战烂脚人的调查、口述、影像。
年岁渐长,身体也不断出现问题,王选却依然是一个斗士。为细菌战受害者们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案,为受害者的治疗筹钱,做细菌战的专题研究,寻找抗日时期阵亡在外地的浙江籍将士,继续起诉日本政府违宪……在她的努力倡导下,两年前开展了细菌战“烂脚病人”救助活动,迄今已救治来自浙江省金华市、丽水市、衢州市各区县共118位老人。
2010年12月27日,衢州,日本友人在王选的陪同下调查细菌战受害幸存者。
当年起诉的180位原告代表,现仅剩约三分之一在世。在王选的心底有一个愿望: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侵华日军细菌战这段历史,不要做一个无知者;与此同时伸出手拉一把战争遗留“烂脚病”老人,帮助他们治愈裸露至今的战争创伤,在最后的人生岁月中,能有干干净净的腿,能穿上袜子,出门去走亲戚。
为细菌战奋战22载,细菌战的败诉始终是王选心中的痛。就在这次“问吧”活动中,其中有人问道:败诉后还在跟进吗?
王选的回答是:“跟进了。力量有限,我们也在成为历史。”
王选对于细菌战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和成长。对于日本人——那些认识到错误并在中国人面前下跪的老兵,王选早已不再仇恨,而是充满悲悯。她希望细菌战能够尽快成为过去,让他们在死亡之前能够卸下包袱安心地死去。
“战争无赢家,所有的人在战争中都不可能得到什么,只有失去。”
王珪:辅政十六年,留名“三旨相”
据安徽省志载,王珪(1019—1085),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来舒州(今潜山)定居,后代都成了潜山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高中进士甲科榜眼。初任扬州通判,后召入京城为官,再以翰林院学士知开封府。母逝,假归潜山服丧三年,后复召京城,为学士兼侍读。


(网络配图)
王珪起草诏书18年,其间重大典策多出其手。欧阳修读其草诏,叹曰:“真学士也。”所著《宋两朝国史》120卷、《在京诸司库务条式》130卷、《宋六朝会要》(王珪续)、《王珪集》100卷,书目均载录在《宋史·艺文志》中。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录载王珪《华阳集》60卷,并介绍说:“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可无愧色。谢及、陆游、杨万里等往往称之,殆非虚美。”
王珪历事仁、英、神、哲四帝,居相位16年,一生荣耀,但后世评价却并不高。因他上殿朝见皇上说“取圣旨”,奏请皇上说“领圣旨”,退朝说“已得圣旨”,故后人称之为“三旨宰相”,讥讽他一贯顺承帝意,明哲保身。平心而论,在那皇帝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喜则封赏,怒则杀头的专制社会里,委屈求全以保平安的,岂止王珪一人;而当官不弃学问,爵位文章同时彰显于世的,历史上又有几人能出其右?
李清照:词坛真豪杰,乱世一美神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她外婆家在潜山,母亲是王珪之女,与安庆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夫妇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整理,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后人评说李清照常常观止于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呐喊。她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虽然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但他们极少来往。就是在婚姻最困难的时候,李清照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她不满足于“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希望收复失地。但是,她看到的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抗金、迫害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内部的纷争。她58岁这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李清照忧时忧民,心绪难宁,像苦海中的一叶孤舟,在风雨中无助的飘摇。

作为词人,我们读懂了她的卓杰豪迈,读懂了她的活泼清丽,读懂了她的娇憨痴情,读懂了她的孤独寂寞。然而作为女人,我们又读懂了她多少?一个在大男人睥睨眼光中傲然独立的女人,一个自己舔着伤口不叫一声痛的女人。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痛苦着的事情早已不再,可是当我们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秦桧:大奸害忠良,长跪一千年
秦桧(1090--1155),南宋权奸,江宁(今南京)人。妻为王珪孙女,毋庸讳言他是安庆人的“亲戚”。徽宗政和五年(1115)登进士第,官至御史中丞。曾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金军攻占开封后,欲立张邦昌为帝,秦桧进议状,主张另立宋宗室为帝,遂被金军驱掳北去,旋即降敌在金廷大倡和议,故于建炎四年(1130)被放回南宋。秦桧得宋高宗信任,官至宰相,因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主张而罢相----这不就是“两个中国论”吗?绍兴七年(1137),秦桧与人劝说高宗收回由岳飞并统淮西等军的成命,招致淮西军哗变投敌;八年,秦桧重新拜相,力主和议,代表高宗向金使跪接诏书;十年,金兵南侵,岳飞大举北伐,屡破金军,进逼开封,秦桧却怂恿高宗迫令班师;十一年,宋高宗与秦桧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军权,诬构谋反罪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与金朝再次签订屈辱和约。宋向金称臣、纳贡、割地,金规定宋高宗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秦桧再次任相18年,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大兴文字狱,极力贬斥抗金官员,压制抗金舆论。

秦桧书法颇有造诣。据说,他在负责处理公文时,发现字体不一,很不规范,于是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在仿照赵佶“瘦金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这引起了徽宗注意,下令全国统一按此书写公文。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印刷用的“宋体”,时至今日,仍然应用最广,在汉字普及与传播中功不可没。按一般习惯,秦桧创立的字体应该叫秦体,但由于他是奸臣,才命名为宋体。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才学而没有品德,是不会让老百姓们敬佩的,如今文艺界提倡要做“德艺双馨”的艺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储北平)
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日军蓄意制造并发动了一场侵华战争。86年过去,对于很多战争受害者来说,战争的梦魇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和消逝。比如那些在日军细菌战中存活下来的人,病痛和伤口永久地留在他们身上,折磨着他们。
衢州细菌战受害者朱土文,柯城区华墅乡三官岭村人。受细菌战伤害,右腿溃烂70多年。(图源:中国青年网)
在这些细菌受害者的背后,始终站着一位坚强而瘦弱的中国女人——王选。她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与那场细菌战有关的斗争——细菌战跨国诉讼,田野调查和研究,以及细菌战受害者的关爱上。她今年已经65岁了,不再年轻,却依然没有停下奔波的脚步。
她这一次走入公众的视线,是因为近日她在网上开通了一个“问吧”活动——解答网友关于日军在华细菌武器使用真相及受害现状的问题,网友们纷纷提问,再一次将细菌战推到人们面前。
王选年岁渐长,依然奔波在与细菌战斗争的路上。(图源:浙江在线)
为何会执着于与细菌战的抗争始终不放弃?
王选将自己与细菌战的纠葛归结为两个字:宿命。
她的生日是8月6日,1945年的这一天,美国向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她生于上海,后插队落户到义乌崇山村——父亲在那里长大,村子里鼠疫最厉害,叔叔未能躲过,去世时只有16岁;她本是学英语的,想去美国留学,最后偏偏又去了日本……正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她找到了自己一生的价值。
那是1995年8月一个明媚的早晨,王选坐在日本姬路市的家中读《日本时报》。不经意间,她看到一条简短的新闻,说的是首届731部队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哈尔滨召开,几位年老的中国农民准备起诉日本政府,控告其在二战期间使用细菌武器。报道还提到,几位农民来自浙江省义乌市崇山村。
崇山村细菌战受害者控诉侵华日军罪行。(图源:金华新闻网)
看到这条新闻,王选一下子跳了起来,在心中喊道“崇山村,我的家乡”!那些与之相关的历史记忆也被激活:1942年的一天,一架日军飞机低低飞过这座浙中小村的上空。十几天后,村子里爆发可怕的瘟疫,400多名村民痛苦地死去,但当时无人知道灾难的原因,后得知是鼠疫。据义乌市档案馆资料,1941-1944年,义乌共有1300余人死于鼠疫,其中一些村庄的鼠疫就是从崇山村传出的。
当时,为了毁灭罪证、防止鼠疫蔓延危及日军自身的安全,残暴的日军在1942年11月18日拂晓前,派100多名日军包围崇山,焚毁村庄,420间古建筑和民房化为废墟。后来,一支自称防疫部队的日军还来到崇山村,把这里变成活体解剖的实验场。
王选家有8位亲人遇难。
国仇家恨之下,王选义无返顾地加入到日本细菌战调查团。她频繁往返于中日之间,悉心收集证据。1997年,中国第一批原告起诉时,王选收集到了180名中国受害者的资料,大家将她推举到原告代表团团长的位置。当时原告团还指出,侵华日军在1942至1945年间,曾经在中国设立了60个细菌部队和支队,据非官方统计约30万中国人死于那场细菌战。
2003年,历经28次开庭,中国180位日军细菌战受害者诉日本政府一案迎来败诉的结局。东京地方法院的大法官认定,日本声名狼藉的“731部队”确实在日本军部的命令下使用过生化武器。但是大法官拒绝了原告的赔偿要求,理由是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原告没有权利向日本政府索讨赔偿。
从1995年到2003年,王选在细菌战的道路上整整走过8年。8年间,她几乎花光了自己所有积蓄。她一次次地带着年迈的受害者,来到日本的法庭。上诉时有好几次她孤身站在法庭上,哭着打官司。
但她从不动摇,“我已经看到了伤害,就不可能再背过身去,装作不知道!”
代表中国受害者28次走上日本法庭的王选(前排左二)
凭着那份执着和斗志,王选的名字和照片频繁出现在媒体上,她还被CCTV评为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败诉之后,王选并未停止索赔的诉讼。就在2005年3月,王选带着原告等10人进入日本内阁总理府,向当时的内阁总理大臣小泉纯一郎和外务大臣町村信孝请愿。出面接待的是内阁的两位官员。
王选在内阁府请愿。
王选当时用日语告诉对方:“我站在你们面前,既不代表中国人,也不代表日本人,我是代表一个人站在你们面前。细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罪恶的一次犯罪,日本政府应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错,并积极调查事实真相。我和所有的原告将非常乐意全力协助。如果日本政府仍然拒不承认,拒不谢罪,最后的结果将不利于中日友好。再过若干年后,这些细菌战的受害者都将离开人世,人类的历史上将留下一个莫大的遗憾。”
两位官员一开始一再推却,最后在王选的极力要求下只能表示,将在一个星期内将王选请愿的内容向小泉纯一郎汇报。
就这样,这个瘦弱的中国女人渐渐成为很多人心中的“民族英雄”,也让不少外国人对她既敬又畏。
美国历史学家谢尔顿·H·哈里斯,写过揭露日军细菌战的作品《死亡工厂》,他曾说,“只要有两个王选这样的中国女人,就可以让日本沉没”。
王选知晓后,回应说:“谢尔顿怎么说,我是不在乎的。可能是他觉得我太‘厉害’了。其实,即使有两个王选,日本也不会沉没。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讨论日本会不会‘沉没’的问题,而是自己要争气,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国家建设强大。”
2002年3月7日,在曾被日军细菌战夺去1138名同胞的义乌市崇山村“义乌市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英烈墙”前,谢尔顿·H·哈里斯(右3)与夫人茜拉·哈里斯(右4)及随行的美国医学专家们正倾听王选介绍60年前众多百姓染疫暴死的惨状。
近些年,除了继续为细菌战赔偿上诉外,王选正在做一件更难的事——修补历史的黑洞。她和她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深入中国细菌战受害地,查档案,访问幸存者,记录口述。十几年间,她的脚步遍布浙赣的山山水水,收集到900多位细菌战烂脚人的调查、口述、影像。
年岁渐长,身体也不断出现问题,王选却依然是一个斗士。为细菌战受害者们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案,为受害者的治疗筹钱,做细菌战的专题研究,寻找抗日时期阵亡在外地的浙江籍将士,继续起诉日本政府违宪……在她的努力倡导下,两年前开展了细菌战“烂脚病人”救助活动,迄今已救治来自浙江省金华市、丽水市、衢州市各区县共118位老人。
2010年12月27日,衢州,日本友人在王选的陪同下调查细菌战受害幸存者。
当年起诉的180位原告代表,现仅剩约三分之一在世。在王选的心底有一个愿望: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侵华日军细菌战这段历史,不要做一个无知者;与此同时伸出手拉一把战争遗留“烂脚病”老人,帮助他们治愈裸露至今的战争创伤,在最后的人生岁月中,能有干干净净的腿,能穿上袜子,出门去走亲戚。
为细菌战奋战22载,细菌战的败诉始终是王选心中的痛。就在这次“问吧”活动中,其中有人问道:败诉后还在跟进吗?
王选的回答是:“跟进了。力量有限,我们也在成为历史。”
王选对于细菌战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和成长。对于日本人——那些认识到错误并在中国人面前下跪的老兵,王选早已不再仇恨,而是充满悲悯。她希望细菌战能够尽快成为过去,让他们在死亡之前能够卸下包袱安心地死去。
“战争无赢家,所有的人在战争中都不可能得到什么,只有失去。”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