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报道“追忆明代文豪王慎中”出生于泉州开闽三王祠
追忆一代文豪王慎中
其人曾为嘉靖“八才子”之首,更是“唐宋派”的领袖人物;其散文大多“力削浮夸,鞭辟近里”,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王寰故居旧址据传即为今开闽三王祠,王慎中便出生于此地
文/图 泉州晚报记者 吴拏云(供)
今年是明代泉州晋江人、嘉靖“八才子”之首的王慎中(字道思,号遵岩居士)诞辰510周年。这位被誉为“以文章重海内,郡中称古文词自公始”的一代文豪,在明代的福建文坛,乃至全国文坛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而今他的文章鲜有传播,世人对其不甚了解。若与他的好友俞大猷相比,则更显寂寂无闻。
泉州清源山左峰有一巨岩,北宋时曾有高僧释可遵居此,故此岩被称为“遵岩”(亦名百丈坪、星台岩)。王慎中早年曾读书于遵岩之上,后来便自号“遵岩居士”。清道光《晋江县志》称王慎中宅第位于泉州城中“璐霞沟”,研究泉州王氏文化的王刚先生告诉记者称,古时璐霞沟王慎中宅第的位置即在现今泉州工人文化宫东南角一带,不过该宅第旧已湮没无踪。
对于王慎中的学问造诣,明代惠安名宦李恺在为其写的祭文中云:“先生为学,力削浮夸,鞭辟近里,隐然成德,而所以自期待者甚不凡。”宰相李廷机亦尝曰:“吾乡虚斋、古愚、净峰、遵岩、紫溪诸先正师道甚立。”坦言应将王慎中与蔡清、赵珤、张岳、苏濬等理学名家相提并论,认为他们五人才是明代泉州正统师道的代表人物。

开闽三王祠家风馆内张贴着明代才子王慎中的画像
王慎中,明代晋江人,字道思、号遵岩居士,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与唐顺之、归有光并称明代三大散文家。
明朝前期至中期的文风甚是怪异,先是“雍容雅正”的“台阁体”风行。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院长、文学博士师海军表示,“台阁体”流行以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朱棣命解缙、胡广、杨士奇、杨荣、金幼孜、胡俨、黄淮等7人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为标志。“台阁体”之所以能在当时引领文坛,与当时帝王优容士人通过频繁对馆阁诸臣驾幸、召对、赐宴、示文翰等加以奖赏与引导,而诸臣则不断给皇帝应制、进呈文字、唱和等一系列的文学活动密切相关。不过这类“台阁体”为文多是迎合帝王喜好,极少关注社会民生,更谈不上艺术创造。
到了弘治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为代表的“前七子”复古文风崛起。初期他们采用汉唐复古式文风,追求文字切中时弊,以达到揭示社会问题的目的。相对“台阁体”而言,这在当时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文学创作方式。可惜,后来“前七子”流派过分强调在格调上对汉魏、盛唐文风的模仿,文字变得僵硬、执拗,其立意也逐渐偏离民意,成了一种傀儡式的文风。
在“前七子”之后,又出现了“后七子”流派,他们继承“前七子”的遗风,再倡复古,标榜格调。但“后七子”文风同样在修辞、结构等方面落入窠臼,重蹈了“前七子”的辙痕,在明后期这种文风遭到了公安派、竞陵派等流派的抨击。
王慎中在明嘉靖年间成了另开“唐宋派”风气的第一人。他公开反对复古派的文学理论,明确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倡导文崇唐宋,主张“意定词立,文从字顺”。他要求文章能“道其中之所欲言”,“卒归于自为其言”,“直抒胸臆,信手写出”,要有“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王慎中的这种文学主张出现在“前七子”与“后七子”之间,他与唐顺之倡导的反复古主义的古文运动,对“前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思潮是一次严重的打击,两人因而声名远播,天下并称之为“王、唐”。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开明代中叶以后文坛上反复古主义的先河,为明代文坛增添了几分生气。后来,王慎中与唐顺之、归有光还并称明代三大散文家,也有人将他与宋濂、李梦阳、王世贞并列为明代四大家。
在明代文风流派的更迭、交替之中,由于王慎中的耀世登场,使得晋江文学也成了鼎立于当时文学丛林的一股力量,为这历史的天空凭添了一抹“闽南红”的霞泽。《泉州府志》称:“慎中学博材俊,自视亦高,早第旋废,肆力文章,追轨作者”、“每构一篇,反覆沉思,意定而辞立就,赡而有则,深而不凿,按之成队,诵之应声。”对王慎中的才华及文章褒奖有加。明代刑部右侍郎洪朝选在《遵岩集·序》中称王慎中“君才既高,识尤绝伦,不以自惬也而弃去前所作,直窥先秦西京下至宋六大家之文,得其旨归。由是变奇崛为平直,化艰棘为悠永。而君之才气沛有余,下笔一扫数千言滚滚不休,而包涵蕴藉,蔚有深致至其底,于神妙不可测。知发其意之所欲言,而得其心之所未有……”更是把一代文豪王慎中的文笔之妙画龙点睛地展现了出来。
于今,王慎中尚有《遵岩集》传世,翻阅书里那些数百年前写就的文章,大明王朝繁华旧梦依稀,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也还能窥见一颗璀璨文坛之星发出的灼灼华光。
仕途受挫,反而成就王慎中的文坛地位。
晋江人王慎中年少登第,20多岁便叱咤文坛。不过他自负才气,锋芒毕露,且不屑于奉迎上司,阿附权贵,导致仕途偃塞,后遭构陷罢黜。归隐之后的他,反而在文学上有了更多磨砥与觉悟。中年之后,他尽弃旧作,改走平易朴实之路,终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九日山风景秀美,王慎中曾多次至此并留下诗赋。
1
天纵之才 早露峥嵘
“罢秩中伤日,年才三十三。不惟闲世务,人情已饱谙。冲霄负奇气,悬河善剧谈。曾效苏门啸,还将禹穴探。马群空冀北,鸿名播斗南……圭角既磨砥,芒颖复韬函。有征须早出,莫得老云间。”这首《王遵岩慎中》诗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作家李开先为王慎中而作的。嘉靖二十年(1541年),身为河南布政司参政的王慎中突遭构陷罢黜,天下文士为之鸣不平,李开先便是其中之一。不过文士的呐喊是敌不过诏书一封的,王慎中最终还是得打包返乡。仕途之路断绝那年,王慎中才33岁,正值年富力强之际,这着实令人为之扼腕长叹。王慎中缘何被黜?这悲剧的种子实际上早就深埋,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王慎中家族祖居安海璐霞,故称“璐霞王”。慎中的祖父王寰是个极有头脑的生意人,常年经商于苏州,事业兴旺。后来王寰徙居泉州府城,在城内购地建宅。泉州学者王刚表示,王寰故居旧址即为今开闽三王祠,明正德四年(1509年)王慎中便出生于此宅。后来,王慎中为官后才在城东南建造自己的府第(即位于今泉州工人文化宫东南角一带,上世纪80年代此处曾建儿童游乐园,今围为足球场)。
回首王慎中的早年生涯,恐怕也只能以“奇才”二字来形容了。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载:“王慎中,字道思,号遵岩。幼禀异质,日诵数千言,了悟不由师解。受学于易时中,一见避席曰:‘不当在弟子之列也。’”易时中是理学名师蔡清高徒,在明代文坛上颇有名气。王慎中从14岁起,开始追随易时中学习。而据《晋江县志》所述,王慎中实在太过早慧,能“日诵数千言”也还罢了,偏偏还“了悟不由师解”,也就是说许多知识师傅易时中不须多加讲解,他自己就能通悟了。这可让易先生尴尬了,觉得自己不太够格教这个弟子,认为王慎中的学识“不当在弟子之列也”。
易时中对王慎中非常器重,而这位弟子也确实不负其所望。嘉靖四年(1525年),17岁的王慎中便乡试中举。翌年进京赶考,更是高中进士,一鸣惊人。是年,即回乡完婚。在年甫十八之时,王慎中已经完成了古人所说的“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两件人生大事,着实让人羡煞。

离遵岩不远处有王慎中好友俞大猷留下的“君恩山重”摩崖石刻
性格耿直 遭人忌恨
《明史·列传·王慎中》:“十八举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在京出任户部主事后,王慎中有着一腔振翮凌云的壮志,他办事认真、细致,“人服其练达”。三年任期满后,嘉靖八年(1529年)他便改任礼部祠祭司主事,嘉靖十年(1531年)更是获信任得以主持广东乡试。在礼部时,王慎中和四方名士唐顺之、陈束、李开先、赵时春、任瀚、熊过、屠应埈、华察(华鸿山)、陆铨、江以达(江年波)、曾忭等人交好,与他们一道讲习、切磋琢磨,在学问方面精进良多。
王慎中精通礼仪,师古驭今,在礼部如鱼得水。他多次被任命起草重要的祭祀文章,这些祭文鸿笔藻丽、雍容典雅,得到了包括明世宗在内的诸多人物的嘉赏。明代思想家李贽《续藏书·卷26》载:“世庙方重祀兴文,制礼作乐,四郊改建,百役奔驰,慎中时典祠祭,省工考礼,克副尚书之托。”王慎中的祀诗在京城广为传颂,人们无不佩服他的礼学造诣。渐渐地,王慎中和他的学友们名气越来越大,以至于有了嘉靖“八才子”之称。《明史·陈束》载:“明有嘉靖‘八才子’之称,谓束及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熊过、任翰、李开先、吕高也。”而王慎中实乃“八才子”之首。
此时的王慎中年纪轻轻已经誉满京城,虽然吸引来众多堂堂君子与之交友,但在另一方面也引起颇多狭隘之人的忌恨。王慎中之弟王惟中所撰《河南布政司参政王先生慎中行状》云:“先生豁达轩朗,英迈绝出,束发登朝,高谈阔辩,直谓天下事无不可为,而为之亦无不如吾意,与一时雄俊以名节相矝,意气相励,昂藏峭露,如太阿方处于匣,使人望之,知其难犯;而就之,愧其难及。士誉方隆,而忌者众矣。”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王慎中自负才气,早已锋芒毕露,这在官场之中,实犯大忌。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参政王遵岩先生慎中》:“(嘉靖)十二年,诏简部郎为翰林,众首拟慎中。大学士张孚敬欲一见,辞不赴。”嘉靖十二年(1533年),明世宗下令从部郎中选拔学识渊博之人入翰林院充馆职。入翰林院对于古代士子而言是一大殊荣,当时的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张璁(即张孚敬)想借此笼络王慎中,对其暗示会“安排”选他。然而,洁身自好的王慎中断然拒绝称:“吾宁失馆职,不敢轻易失身也”。如此一来,不吝于狠狠打脸这位首辅,结局可想而知。王慎中失去了晋身翰林的大好机会,最终被派去吏部当个郎中了事。
即使到了吏部,王慎中也没有改变他耿直的性格。在吏部,他主张杜绝官员佞进之路,提拔有才干的下级淹滞官员,唯才是举。如此一来,给那些原本想安插亲信到要职的高官带来不小麻烦。以大学士张璁为首的一众官员甚是不满,对慎中又忌又恨,此时恰有左副都御史张衍庆为其父请封之事让他们抓住把柄,遂于朝奏时将慎中贬至毗陵(今常州)任通判。在王慎中离京之际,其好友兼同僚吴檄、吕高、熊过、唐顺之、陈束、张元孝、李遂、李开先等八人来为其饯行,结果此举又触动了某些权贵的“神经”。不久,除吴檄是武选之人独免外,其余7人先后遭罢谪。明代官场险恶可见一斑。

《遵岩集》是后人研究王慎中的重要材料
参悟心学 鼓励士子
王慎中在毗陵通判任上,勤于职守,整饬吏治。刚好江阴县令之职出缺,他便奉命署理江阴。一到江阴,王慎中察访民情,兴利除弊。当时江阴一地豪强恶霸横行,无恶不作,历任地方官员都不敢招惹他们。没想到王慎中来后,对这些地方豪强恶霸一律严拿查办、痛加惩治,百姓为此拍手称快,而豪强恶霸则闻风丧胆,相戒敛迹。
由于政绩卓著,王慎中“旋擢南京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擢山东提学佥事。《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参政王遵岩先生慎中》载称:“久之,擢山东提学佥事。以古风教为己任,校文秉公,不徇旧案,得之片牍,券之终身。殷士儋、李攀龙皆所首拔也。”王慎中在山东督学时,重视对人才的发掘,后来位居宰辅的殷土儋,以及驰名文坛的“后七子”之首李攀龙,都是由他当时一手选拔出来的。
一年多后,王慎中改任江西参议。这次任职对他的一生意义非凡,因为江西是已故理学宗师王阳明讲学之地,以王阳明学术(即心学)为本的书院在这里比比皆是。王慎中至此“与士大夫倡明其道”,最终被王学深深吸引,并接受了心学的诸多理念。
在江西时,王慎中遍寻王阳明旧迹,不时往来于白鹿洞、鹅湖等书院之间,与欧阳南野、邹守益、罗念庵、聂双江等学士交游讲学,阐发经学新义。王阳明心学里有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理念,鼓励士子视功名利禄如浮云,勇敢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荣耀与否,这对王慎中启发极大。对心学的参悟,使王慎中更坚定了要走务实之路。
嘉靖“八才子”之一的唐顺之更早接受了王阳明的心学,他一直与王慎中保持着联系,固两人在将心学糅入文学之中上,观念是一致的。现代学者张帆所撰的《王慎中评传》就认为,王慎中、唐顺之受心学影响而改变文学观念,正是他们领导的“唐宋派”在明代文坛崛起的标志。

百丈坪即为遵岩,是王慎中年少时读书处。
1
意外落职 仕途阻绝
“宦途堪笑不胜悲,昨日荣华今日衰。转似秋蓬无定处,长于春梦几多时。”白居易的诗句,不想在数百年后竟成王慎中仕途上的箴言。
嘉靖十八年(1539年),王慎中升任河南布政司右参政。这一年,河南大饥荒,王慎中受命协助户部侍郎王杲赈灾,政绩卓著。他开仓发粟,动员富户平籴,广设粥棚,“施给有方”,拯救百姓无数。王慎中办事得力,这些都被侍郎王杲看在眼里。饥荒过后,王杲还朝述职时,便向朝廷如实汇报慎中功绩,并举荐他“可重用”。然而,由于王慎中平时处世清高,拒附权贵,早前在礼部时曾得罪当时的礼部尚书夏言,而此时夏言已入阁为相,位高权重。嘉靖二十年(1541年),厌恶慎中的阁相夏言,“怪其不能曲意奉承”,便嘱吏部在官员考核评定时,给了慎中一个“不谨”的评价,即为“不合格”。此举导致慎中意外落职,其15年的官宦之旅也划上了休止符。闻知此事,朝野震动,“士论骇之”,不过因为夏言权势熏天,大家也是敢怒不敢言。
令人诧异的是,33岁的王慎中对于自己遭构陷被罢黜一事反而看得很开。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曰:“慎中毫不介意,飘然至淇上,访学士崔后渠,谈数日而去。”王慎中自己则称:“居尝自念从仕之日早,不获尽力于父母之奉,故在河南罢归,不为愠怒,惟以得婉恋膝下为乐,从容游豫州所未历山川……”王阳明的心学曾说,一切关注当下,心如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不去请。看来,王慎中对于心学已能融会贯通,故能去官无悔,飘然物外。
被黜之后,王慎中曾游于淇水百泉、苏门之间,留有《百泉》诗云:“名泉千泒绕共山,汇作共池碧树环。外物都从泉上淡,中心独向树边闲。鸥凫群戏翻珠翠,荇藻丛生点镜斑。此地真宜投袂隐,堪悲朝往夕来还。”归隐之意,不言自明。回想他18岁举进士为官,却在33岁便仕途偃塞,遗憾总还是有的。

璐霞沟王慎中宅第旧址即今泉州工人文化宫东南角一带(现为足球场),该宅第早已湮没无踪。
肆力古文 卓然成家
重返故园后,王慎中并不沉沦。《明史·列传第175·王慎中》:“(慎中)壮年废弃,益肆力古文,演迤详赡,卓然成家。与顺之齐名,天下称之曰‘王、唐’,又曰‘晋江、毘陵’。”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慎中)居家孝友,诱进士类。”可见他在家乡泉州时,一方面继续精研于古文创作,另一方面还辅导士子,把自己的学问传授给他们。一听说是大名鼎鼎的王慎中亲自讲经授业,泉州士子纷至沓来,这对于泉州学风影响不小。《明史·列传第175·王慎中》载:“(慎中)家居,问业者踵至。”
虽在仕途受挫,但这样的遭遇也许更激发王慎中对于文学的热爱,并执着于此道。清道光《晋江县志》称:“慎中学博材优,早第旋废,肆力文章,追轨作者,最喜欧、曾集,极力步趋,赡而有则,深而不凿。”《明史》则称:“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这里的“欧、曾”即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巩。王慎中早期的文章以秦、汉之风为主,文虽藻丽,但十分艰涩、拗口,不接地气;后来他追随欧阳修、曾巩的风格,特别是对于曾巩更是青睐有加,其文风也逐步趋于朴实,更受大众的喜爱。
王慎中为何会对曾巩的风格如此着迷?《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认为:“巩尤为折衷于大道而不失其正”,以故为王慎中所酷好。《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论及叙事之法称:“宋诸贤叙事,当以欧阳公为最。何者?以其调自史迁出,一切结构剪裁有法,而中多感慨俊逸处,予故往往心醉。曾之大旨近刘向,然逸调少矣。”王慎中的文章吸收了欧、曾为文之法,形成议论纵横,讲究章法的特点。关于章法,唐顺之曾曰:“气有湮而复畅,声有歇而复宣,阖之以助开,尾之以引首。”即写文章要抑扬顿挫、缓急有致,方能纵横捭阖、首尾照应,而王慎中后期的作品正是突出了这样的特点,故而“卓然成家”。唐顺之甚至称王慎中文章的出现,使明王朝建朝200年来的文学登至高峰期,“当为中兴”。李贽的评论则更为中肯:“其为文也,恒以构意为难。每一篇,必先反复沉思,意定而辞立就。细观之,铺叙详明,部伍整密,语华赡而意深长。”
王慎中的文章为人称颂,其交游亦为人道善。他与泉州不少名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譬如丘养浩、俞大猷、张岳、顾珀、陈紫峰、李源、蔡克廉等。丘养浩(号集斋)赴南畿督学时,王慎中为其饯行并赠诗,这首 《赠丘集斋侍御督南畿学》诗曰:“绣衣使者复欲东,朱轩露冕骖青骢。系鞚游环玉宛转,文鞯刻蹬金玲珑。刷足朝辞燕甸雪,娇嘶晓度潞河风。潞河春风万杨树,场藿离离维不住。桐柱调促声正悲,桂醑杯乾日空暮。西台缨鸟切云日,圭魄环村君第一。触邪嵬称獬豸冠,持橐雄簪螭头笔……”这首诗写得细腻、生动,而当时王慎中不过19岁之龄,足见其文学功底之深厚。南户部右侍郎顾珀去世后,王慎中为之亲撰《祭司徒顾新山公文》、《顾新山先生请祀乡贤呈文》等,并称顾珀“始终克免,耆硕完德”。不难看出,慎中对泉州贤达尊爱有加。
热爱故土 情蕴诗文
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为代表的“唐宋派”在文坛上独树一帜。而这一时期,倭患在江浙、福建、广东沿海地带愈演愈烈,“唐宋派”出于忧民考虑,对各地抗倭战斗格外重视,他们的许多文章或揭露倭患给民众带来的严重恶果,或直陈御倭策略,或歌颂抗倭英雄的功绩。对于反映抗倭文章,《中华文学通史》提到了王慎中的《刻招魂章碑石》和《海上平寇记》,认为前者是“为抗击倭寇入侵而死的人民招魂的,写得苍劲悲凉”,后者“对俞大猷身先士卒的优秀品质给予了赞扬”。同为泉州人,俞大猷比王慎中要稍年长些,二人在抗倭、海防乃至理学研究等方面有诸般共同语言,故推心置腹而成挚友。《海上平寇记》选自《遵岩集》。王慎中在文章中表彰俞大猷的平倭事迹,描述俞大猷平昔像一位温良儒生,而在抗倭战斗中却“猛厉孔武”,能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苦条。文章名为“记”,但重点却放在议论上,深入地分析了俞大猷率军致胜的深层次原因。除《海上平寇记》外,王慎中的《 肤功遗爱碑记》也是为俞大猷“记功”的,文章记录俞率部在龙溪大地里“徼盗”、剿山寇、“擒流贼”之事。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俞大猷擢署都指挥佥事,佥书广东都司,王慎中当即作《送都指挥俞君志辅序》赠之。文章赞颂了俞大猷慷慨从军,号令严明,不为“驹马玉帛声色子女”而易志的高尚品质。
“唐宋派”写战争时从来不是单纯地叙写战争本身,他们往往会在叙述中加入自己的议论和评价,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主体情感倾向。王慎中认为只有抒发作者内心思想情感的文章,才能称得上好的作品:“然发而为文,皆以道其中之所欲言,非掠取于外,藻饰而离其本者,故其蔽溺之情,亦不能掩于词。”在王慎中的《遵岩集》里,与泉州相关的文章比比皆是,如《明伦堂记》《晋江县题名记》《游清源山记》《游笋江记》《游金溪记》,以及为德化龙浔山而作的《驾云亭记》,等等。据文献载,王慎中于清源山、九日山等处多有吟咏。据《九日山·历代名人志》一书介绍,王慎中曾登游九日山,留《游九日山》诗:“最有登临尝,兼之贤达具。落英桩藉草,鸣鸟看提壶。古寺藏林里,轻霞映海隅。青春云欲暮,莫遣兴情孤。”《遵岩集》中收录了《游清源山二首》《游清源山同洪芳洲二首》《清源山紫泽宫》等诸多诗歌。毫无疑问,王慎中对于故土的热爱之情也深蕴其中。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王慎中在家中病逝,年仅51岁,其墓“在南安三十四都竹洋乡”。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在晋江安海亭顶街古有“九进士坊”,是为王慎中、王惟中、王徽猷、黄瑷、曾中魁、柯实卿、张颙、伍铠、黄铸等9位进士而立的。王慎中的诗文集《遵岩集》,在清康熙间由张汝珊编纂成书,并刊行。
对于王慎中文学地位的评价,明末东阁大学士蒋德璟曾曰:“故余尝私论:明文以金华(宋濂)、北地(李梦阳)、晋江(王慎中)、太仓(王世贞)为四大家。而为晋江者,非沉酣经术,酿深力厚,独立间架,未易下手,政恐逗入第套、寒温蹊径耳。若于鳞(李攀龙)不足论也!”蒋德璟认为明代文学以宋濂、李梦阳、王慎中、王世贞为四大家,而李攀龙则没有资格与他们并列。这一评价可谓对王慎中推崇备至。
今年是王慎中诞辰510周年。而今重阅《遵岩集》,不免令人对这位当年叱咤文坛的奇崛之才,更多一份追思之情。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