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氏历史人物】军旅诗人王如玉

2019-07-10 14:44:56来源: 张佰仟、王儒杰 山西王家大院

打印 字号: T|T
   王如玉(1732—1773),字璞园,又字岚溪,号汾左,贡生,以道员①注籍,官拜贵州贵西兵备道兼提刑按察司事,奉旨赠太仆寺卿②。静升王氏十七世祖。
    王如玉生于富商之家,自幼便喜求学,“日事吟哦”,“穷根溯源”,学问于“左图右史”之室。九岁之时,尊父亲生炳之命承嗣于四叔生炜。20岁束发之日,为知深识广,得兄长如玑之助,北上京师求取学问于贤士大夫,随之南下齐鲁,再到江南,交游于社会名流、文人雅士之间,得识济南名士朱文震,引为知己,交往甚密。
<span style="color: rgb(69, 90, 100);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letter-spacing:="" 2px;="" text-align:="" right;="" background-color:="" rgba(255,="" 255,="" 0.521569);"="">任虹霞/绘
      好客的王如玉“座上常开北海之尊,接引名流递相唱和”,“兴到神来”之时“拈豪挥洒”,一日得诗十首,方停盏罢宴。其诗作气度高雅,“不为古缚,不为今诱”,慷慨有节,一如其人。
     经好友朱文震引见,王如玉得识扬州八怪等江南俊秀,与郑板桥尤为相知,成忘年之交。当板桥先生为他作画兰竹时,王如玉赋诗《郑板桥画兰竹歌》酬答。诗中如玉对板桥先生作画时的“淋漓一扫千豪秃”之潇洒和辞官时的“拂袖归来敝屣脱”的清高,特别是为人“英风满襟书满腹”的气度钦佩不已。诗尾王如玉写道:“重君为人宝君画,如入深山得奇璞。”并表示要以“三百鹅溪报琼玉”。
 
     王如玉“嗜酒好谈”,郑板桥“诙谐诗酒”,酬唱应答挥毫泼墨之间,又书一联云:“搜尽奇峰打草稿,摘来红叶补烟霞”。并于联左题“汾左年兄”。被王如玉称作“世所独”的“板桥先生”,早已忘记了他与王如玉之父同龄,“八怪”之“怪”,名不虚传也。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王如玉的《岚溪诗钞》行世,好友朱文震为之撰序,仍不忘得交郑板桥一事。
     而立之年,王如玉由贡生以道员注籍,官贵州贵西兵备道兼提刑按察司事。每遇案件,他都要“再三详审,民以不冤”,“境内大治”,深得云贵总督刘藻倚重。世事多变,起伏无常,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朝廷以刘藻督理云贵“措置乖方,革职”,以杨应琚代之,刘藻自杀身亡。新总督对老总督倚重的王如玉怀疑不用,王如玉遂以亲老归养为由,返归故里,孝顺老母荣氏夫人,吟诗赋辞,挥毫泼墨以记所感。如游本县韩信岭淮阴侯祠后,吟诗二首云:
争衡楚汉气难降,天使将军助汉王。
决胜施奇成底事,却教鸟尽恨弓藏。
独擅神功第一流,殊恩虽重已全酬。
刘郎老去王孙杳,衰草寒烟半悲愁。
此时王如玉的悲凉心情可想而知,其怨恨尽在其中。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小金川(治今四川小金县)僧格桑侵邻近土司,抗拒清军,高宗下令征讨。王如玉得额驸③忠勇公福隆安奏荐,“奉旨以四品衔从定边将军大学士温公往讨之”,发四川军前委用,分理粮务。临行乾隆皇帝内廷召见,激励有加,赐佛手柑以食。王如玉因之赋诗《分得内廷佛手柑之赐恭记二律》叩谢浩荡皇恩,奔赴前线,随军从云南赴四川,由汶川出西路。这时的王如玉对圣恩浩荡又感念有加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六月初,主帅温福因山险碉坚不能进,便取别道攻昔岭,驻营大金川东境之木果木,筑碉卡以千计,两万士兵驻于碉卡,兵力分散。对于主帅分散兵力的做法,王如玉“屡有建白”,特别提出要保护粮道无阻,然温福全然不听,“未见用”。无奈的王如玉只得“日磨佩剑,使极利”。是月十二日,敌军出兵切断粮道,突袭木果木大营和各碉卡,温福战死,大军溃退。
     是时,有人劝王如玉逃走,如玉“不应”,坚不退逃,并“脱指间玉鞢付仆彭山曰:‘汝死此间无益,宜速去,持此归,以葬。’即抽所佩剑跃马击杀七八人”。最后,中铳标“殁于阵”。是时,其友岳廷栻,成都人,威远将军少保岳钟琪后也,相从军次,也战死。
 
郑板桥楹联拓片
 
     金川战事结束后,王如玉阵亡之事上报朝廷,奉旨赠太仆寺卿,入祀昭忠祠,赐祭葬恩赏恤银350两,葬银200两,荫一子荣棨以知县用,世袭恩骑尉。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又奉旨为王如玉建恤典坊于静升村北鸣凤塬王氏祖茔,“文化大革命”中已毁无存。王如玉墓室所葬即其仆彭山带回的“玉鞢及衣冠数事而已”。
     清嘉庆九年(1804年)岁在甲子,朝廷追忆王如玉金川阵亡之事,再次奉旨给恩骑尉世袭罔替,建太仆坊于王氏宗祠门南,隔街而设,额书“尽臣宗望”。20世纪50年代王氏宗祠改设学校,80年代拆毁坊座,21世纪初静升西街保护修复,寻得原坊址,修旧如旧的太仆坊原位再立。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王如玉的长孙椿源将祖父诗作重新整理,次年刊印成册。今山西图书馆有《岚溪诗钞》藏本。
王如玉事迹可见于《山西通志》、《平阳府志》、《灵石县志》及《王氏族谱》中,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查阅,当然也包括《岚溪诗钞》在内。
     王如玉这位军旅诗人官场起伏多变,悲乎?幸乎?
【注释】
①道员:官名。明初始有道员之称。清乾隆时在省下专设分守道、分巡道、多皆兵备衔,管府、州,成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为正四品。
②太仆寺卿:秦、汉时有太仆掌马政,北齐时称其官署为太仆寺。清初附于兵部武库司。雍正二年(1724年)始单独设置太仆寺,主官为卿及少卿。
③额驸:官名。清代制度,固伦公主(皇后的女儿)的丈夫叫固伦额驸;和硕公主(妃嫔的女儿)的丈夫叫和硕额驸;其下有郡主额驸至乡君额驸,为亲王到镇国公、辅国公女儿的丈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