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王氏概略

目录
自序(一)做个有“祖”的人
自序(二)努力索解江阴王氏源流
第一辑 江阴王氏概况
江阴王氏概况
三沙王氏的上源是三槐王氏
三沙王氏始祖王皋
第二辑 江阴王氏源流
上篇 三槐堂宋南渡三沙王氏东沙支
东沙王氏概况1
东沙王氏(1—10)世系图
东沙王氏主要支系
一、东沙王氏砂山横河支
砂山横河支显五公派万安桥支
砂山横河支显四公派谢介桥巷头上成章坝等支
文林旺家塘、金邑旺桥头支
砂山横河支显五公派分三余巷支
砂山横河支显四公派谢介桥分王龙村支
砂山横河支显四公派槐荫堂•唐沙分红染浜支
二、东沙王氏天全堂祝塘支
(-)臟
(二)世系简图(1—16世)
(三)主要分支及世系简图
1、北山头支(民支)
2南山头支(军支)
(四)族贤名人
三、东沙王氏顾山镇庵西(上场头)支
四、东沙王氏顾山镇古塘支
(―)廳
(二)古塘支1—20世系简图
敏长子堂11—15世系图
敏长子堂(良派)16—20世系图
敏长子堂(能派)16—20世系图
敏长子堂(谦派)16—20世系图
敏长子堂(谅派)16—20世系图
敏次子恕11—15世系图7
敏次子恕(伦派)16—20世系图
敏次子恕(俊派)16—20世系图
族贤名人8
(三)王敏后裔(1一20世)迁徙情况
敏长子堂的后裔迁徙情况
敏次子恕的后裔迁徙情况
(四)古塘支(21 — 25世)迁居情况
(五)古塘支主要分支
古塘分澄南支
古塘分南城峭岐支
古塘分南城高槐远荫堂云亭北街支
古塘分峭岐华塘支
古塘分华塘•夏浦(夏港)支
古塘分华塘•蓉湖柳塘(三塘)支
古塘分华塘•绮山支
中篇三槐堂宋南渡三沙王氏中沙支
中沙王氏概况
中沙王氏(1—13)世系图
中沙王氏主要支系
一、砂山清化支(分华士在镇支、清化支)
二、云亭镇季庄支
三、马镇湖塘里王家村(旺家村)支
四、新桥镇郭舍派水潭支
四、新桥镇郭舍派水潭支
五、郭舍派水潭分徐巷支
六、云亭镇跖墓支51
七、顾山镇省渡桥支、北涠九曲桥支
下篇 三槐堂宋南渡三沙王氏西沙支
西沙王氏概况
西沙王氏丨一 13世系图
西沙王氏主要支系
一、
一、
二、宝池支
三、马镇西旸岐、王庄桥合长寿水沟口支
四、璜塘东常支
五、南闸镇司徒桥支
六、西石桥镇小沙庄支
邻篇 恩荣堂武进夹山熙河王氏分江阴文林西旸桥支
第三辑 写在索解江阴王氏源流的路上
1、随王氏宗亲赴晋寻根问祖
2、荻川寻根访祖记
3、荻溪王氏是王皋的后裔
4、关于三槐王氏上源的争议
5、探访东沙王氏砂山横河支分三余巷宗亲
6、深究东沙王氏唐沙分红染浜支先祖
7、再访祖根古塘
8、寻访东沙王氏蓉湖柳塘支先祖居地
9、三上桐岐看家谱
10、解元桥就是吴家桥
11•梧溪王氏与砂山东沙王氏有关系吗?
12、览阅家谱后的几点思考
13、让家谱成为家庭教育的教科书
14、努力建设好家庭档案
15、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
16、王厚是王言的儿子吗?
17、河南省王氏祖源遗迹寻访记
第四辑 相关链接
1、新版百家姓“王李张”居前三
2、高考第一 “王”姓最多,最青睐北大
3、古代江阴王氏进士名录
4、江阴市(县)外部分王氏近支概况
东沙王氏 ⑴无锡瞻桥支 ⑵无锡瞻桥支分刘潭庄前支 ⑶无锡瞻桥分唐巷支 ⑷无锡菱岸分王典桥支
(5) 无锡前洲杨家圩支
(6) 无锡新安支 中沙王氏
(7) 阳湖礼嘉桥分秦巷支
(8) 武进走马塘支 西沙王氏
(9)无锡万思桥王样巷支
(10)无锡东北塘严埭钱巷、西北塘钱巷、芙蓉山大河头蒋巷合支 (11)无锡丁塔分东北塘王巷支
5、 近年来已续修的江阴王氏宗谱以及部分市外王氏近支宗谱
6、 三沙王氏家训、家规

自序一 做个有“祖”的人
2016、11、26
有个学者认为,“无论教育如何‘现代’,都别漏掉一点: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具体地说,即做一个有祖国的人,做一个有故土的人,做一个有家传的人。”我非常赞成这个观点,努力践行这个理
念。
“身世”,从狭义上讲,就是一个人家族的谱系,即以血缘关系构成的生命链条。它让你明白,你的父母亲是谁?爷爷、奶奶是谁?你的先祖是谁?他们哪里来?从广泛上 讲,身世还包括故乡史、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国史。它让你明白你出生在哪里?哪里有什 么山、什么河?你身在何处?有哪些留给你记忆的东西。所谓“家国”就是这个意思。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和国总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个人生命的身份证。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兴起了纂修家谱史志热。人们为什么要修谱,就是为了满足大家的“认祖归宗”,了解自身的家族谱系,不忘自己的血脉之根,留住乡愁。
乡愁是什么?是你生命脐带脱落的地方,那里的一棵老树、一口老井、一条老巷子、一段老城墙、影影绰绰晃动的人。乡愁也是曾经喂养你生命的食物,比如麦片饭、“解放” 糰子、南瓜饼、长豆、茄子、红花草……当它通过岁月的沉淀和发酵,这些食物的形态味道和色彩己成为乡愁的一部分,成为乡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有身世感的人,弄清了自己与群体关系的人,他的生命才可定位,才能建立起“来龙去脉”的坐标系,对自己生命的角色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感受。才能爱有所依,情有所 盼。
改革开放以来,一度时期我们的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说学校里也曾大力加强过爱家乡、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但离开了“身世”这个载体,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果。今天提出做一个有“祖”的人,既是教育的必须,也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教育载体,将大大促进“家国”的教育。
我是一个退休教师,深感教育对培养人的重要。因此,退休以后我仍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教育。虽然不在岗了,但我站在路边为孩子教育鼓掌、鼓吹,发挥我一份热,保持 一点亮光。为了加强和改进孩子的教育,我编写了《给梦想开花的机会》《每一片叶子都 很美》等书,分送给全市学校、企业、家长学校、校外辅导站;为了留住乡愁,不忘生命之根,我编写了《老家河南村》分送给老家的村民、社区、学校。我接触家谱后,在 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的学术报告会上我第一个发出了“让家谱成为家庭教育教科书”的呼 吁。为了进一步落实这个呼吁,我览阅了能见到的江阴的王氏宗谱,寻访了部分王氏宗宗,出版了《我所知道的家谱》《我的先祖从哪里来》介绍了江阴王氏源流概况,回答了江阴王氏的来龙去脉。今天我又在《我的先祖从哪里来》的基础上深化、扩展,增编了 我江阴王家的族贤名人。通过了解这些人,增强王氏子孙的“认祖归宗”感,鼓励他们 做一个有“祖”的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践行、呼吁、鼓吹“做一个有‘祖’的人” 的教育理念。
自序二 努力索解江阴王氏源流
2017、06、07
2015年初,我出版了《我的先祖从哪里来》一书,大致介绍了江阴王氏的种类、来源、始迁祖及其简况。$于当时资料的缺乏,再加上我深入实际少,对江阴王氏的了解 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因此有些问题回答不准确,比较粗糙。介绍的各个分支仅仅限于几个大支,更没有当代我王家人的情况。为此,2年多来,我在《我的先祖从哪里来》 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寻找江阴王氏源流,当代王家人的族贤俊杰。我走访了有关宗亲、专家、修谱师,查阅了《江阴县(市)志》、有关乡镇志、村志,逐一翻阅了能见到的我 市王氏宗谱,重点是近几年来续修的宗谱,摘录了有关人物传记、传略、事略、简介、 芳名录中有较大影响、有贡献的知名人士,今重版《我的先祖从哪来》一书,书名改为《江阴王氏概略》。当然,由于笔者能力、精力和资料的限止,这些寻找也还是初步的, 不够深入的,仅有所进步吧了。
从目前发现和续修的江阴王氏家谱来看,江阴的王氏几乎全是以宋南渡太傅公王皋为始祖的三沙王氏,分三篇介绍。上篇写宋南渡三沙王氏东沙支,中篇写宋南渡三沙王 氏中沙支,下篇写宋南渡三沙王氏西沙支,实际上就是按辈份分别介绍了王皋三个儿子 的后裔在江阴迁徙发展情况。
东沙支迁入江阴的有4大支:一是以9世贵八为始迁祖的砂山横河支,二是以10 世士珍、安一为始迁祖的祝塘支,三是以20世震为始迁祖的顾山上场头支,四是以10 世敏为始迁祖的顾山古塘支。还有一支是夏港吴桥镇一保王家村支,始迁祖为10世祖王 贵。但未找到后裔。
中沙支迁入江阴的有这几支:一是以13世维善为始迁祖的祝塘梧村支,该支尚未发现家谱;二是以10世吉一、吉二为始迁祖的华士镇清化支、云亭季庄、马嘶水潭等支;三是云亭跖墓支、马镇王家村、顾山省渡桥等支。
西沙支迁入江阴的主要有5支:一是以西沙8世均实为始迁祖的桐岐支;二是以11 世嵩为始迁祖的君山南街支、敔山湾支、宝池支;三是以14世文度、15世机为始迁祖 的江阴大街在城支;四是以10世天民为始迁祖的青阳马家湖、璜塘元塘、云亭陆家冲支; 五是以10世天惓始为迁祖的东常支、南闸司徒桥支、江阴北门、西门支。
此外,还有断上源的西沙王氏西石桥小沙庄支以及匡改王武进夹山熙河王氏文林西肠桥支。
记述每个分支,大致分三部分。一是本支概况,包括分支名称、由来,始迁地,从何时何地迁徙来,始迁祖及其简介;二是一线世系简图。图中姓名前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属三沙王氏第几世,以王皋为一始祖,其东、中、西三支也以王皋为一始祖。极少数支缺上源的以始迁祖为一世祖,如西沙西石桥小沙庄支。世系图一般表述到自然村的始迁 祖,有的还表述到本支家谱主编或主修,还有历史上有影响的著名先祖;三是族贤名人, 包括党政副科级以上干部、军营级以上干部、高级职称获得者,地市级以上先进模范,以及在本地比较有影响的村委主任、中共党支部书记。还有对社会贡献较大修谱捐资较 多的人。分两类记述,一是简介,二是表格式。资料都来自各支的家谱记载。家谱上的 简介、事略人物大多是编委和对修谱出资人,对职称、职务没有严格要求。所以我摘录的简介人物与列表人物也没有明确的要求标准。有的家谱由于续修在2000年初期,已过 去10多年,变化已经很大,不少应收入的人物没有列入,当然也有遗漏的。
其实,从整个江阴王氏来看,没有家谱以及有家谱而不愿入谱的还有很大一部分王姓人,这个比例不会小。比如原教育局局长王廷彦,原住西门南街蒋家巷,家谱在上世 纪“文革”中烧毁。因为没有家谱无法连接其上源。他的家族通过大家回忆写出了几代 人:14峻一15珪(珪为峻四子)一16湘(珪长子)一17诒一 18治一 19书(诒四子)一 20廷彦。属崇德堂。我还调查过顾山、璜土、澄江街道等镇周围的王姓宗亲,许多人都说无家谱,甚至连什么是家谱都未听说过。我查阅的《江阴市志》、《镇志》虽登载了较 多的王姓人物,有传略、事略、简介的,也有列表的,但能在家谱中找到的不多。
《江阴王氏概略》除介绍三沙王氏各支外,还附了一些有关文章,分列于第一辑及 第三、四辑 。第一辑 为江阴王氏概况,让读者对江阴的王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第三辑 《写在索解江阴王氏源流的路上》,共收入17篇文章,主要写了我探索、寻找、了解江阴王氏的一些情况以及一点思考,让读者对该书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第四辑相关链接以增进读者对王氏及其王氏家谱有较多的了解。
我在采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宗亲和朋友的热情帮助,除《我的先祖从哪里》所述外, 还有东沙王氏砂ill横河支2014年续修谱主修原村书记王仁清先生、东沙王氏唐沙支谱分红染浜主修原镇派出所所长王福生先生、陆桥实小校长王文相先生、东沙王氏三余巷支 谱主修原陆桥农机水利站站长王永才先生以及主编村书记王庆虎先生、东沙华塘支谱常 务副主修原云亭武装部长王佛祥先生、村主任王龙兴先生、企业家王龙兴先生、以及原峭岐镇副书记王建兴先生、东沙王氏蓉湖三塘支谱2009年续修主编王才兴先生、中沙王 氏新桥水潭支谱2016年谱常务副主修王仲芳先生、西沙王氏桐岐支谱文肃派2014续修 主编王如贵先生以及顾山中学副校长王文贤先生、副校长章莉女士、顾山社区王仁忠书记及修谱师周礼沛先生等,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江阴王氏概略》,虽有各支系的世系图,但她不是完整的传统意义的家谱;她虽也介绍了一些王氏人物,及有关文史资料,但又没有按一般志书的要求来表述,只是提供 了一些历史、地理、人文方面的信息,请王氏宗亲以及读者鉴谅。
第一辑 江阴王氏概况
江阴王氏概况
王氏在江阴地区也是一个大姓,有62693人,约占全市总人口数的5. 14% (截止 2014. 7. 16,市公安局提供)。2007年全市有459个姓氏,人口在5万人及以上的张、陈、徐、王四大姓,占总人口数的21. 17%。全市以王姓命名的自然村落,如王家村、王家庄、 王家巷有91个(《江阴市志》2012年版)。有些村落随着城市建设己消亡。1985年统计, 王姓以澄江、华士、峭岐、顾山、祝塘、璜塘、要塞、桐岐、陆桥等镇为多(《江阴市志》 1992版)。2003年底澄江镇(含原要塞、西郊)姓氏统计,王姓达12057人(2007年《澄 江志》)。
江阴王氏,从目前笔者所见到的家谱显示,绝大部分是三沙王氏(文林西阳桥街上有近10户王姓人家,为匡改王,由武进夹山熙河王氏迁至),它的上源是三槐王氏、太原王氏(有的学者认为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瑯讶王氏)。三沙王氏的始迁祖为宋南渡三槐王氏第7世(有的谱上记的是第8世。以王言为三槐王氏始祖,王皋应是第7世)王皋。 王皋定居于苏州阳澄湖西的荻川(也称荻扁,今苏州I丨』相城区太平镇王(旺)巷村)。近 900年来三沙王氏已繁衍至36世,已成为沪、苏、锡、常地区一大族,目前已徙至全国各地及海外。
徙至江阴的三沙王氏约在元末明初,从第9、10始祖开始迁徙至江阴。家谱记述, 徙居江阴的东沙王氏有9世祖贵八,为砂山横河支始迁祖,有10世祖士珍、安一,为祝 塘支始迁祖,有10世祖、恒、敏,为古塘支始迁祖;中沙王氏有10世祖吉一、吉二, 为华士清化,在镇支始迁祖,有中沙王氏11世子良为新桥水潭支始迁祖,有中沙王氏 12世居敬,为云亭跖基支始祖:有西沙王氏3世祖欸是桐岐的始祖,有西沙10世祖天 惓为东常支的始祖等等。他们都是从周边县(市)进入江阴的。东沙王氏主要从常熟尤泾里迁入、西沙王氏主要从无锡的陡山、堰桥等地迁入,中沙从苏州、宜兴等地迁入。
三沙王氏为什么会在元末明初这一段时期迁入江阴,好几部家谱都记述是为了避战乱。元末明初,战乱四起,兵匪给百姓带来了生存危机,他们不得不长途跋涉以避之。 战乱使江阴人口骤减。南宋初绍兴五年(1135)江阴人口 10多万,发展至元中期已有人 口 30多万,但到明初(洪武10年)江阴仅存13万人(《江阴市志》1992版)。那时江阴地广人稀,王氏先祖纷纷在这里落户,肇基筑宅,繁衍后代,为江阴的繁荣,奠定了 基础。
江阴王氏据中华王氏研究会(浙江湖州)统计,东沙有30支,西沙有15支(中沙 未有记录),笔者又摘录了光绪丙子版《三沙王氏全谱》江阴有东沙21支、中沙7支、 西沙11支。江阴王氏,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支系己续修了家谱,笔者所见主要以下几支宗谱,大大小小有20多部。
东沙王氏谱有砂山横河支谱,从原来的《砂山王氏宗谱》分离,仅续修了东沙王氏,于2014年续修。先后单独续修的砂山东沙王氏还有《三余巷砂山王氏宗谱》,《唐沙王氏 宗谱》(红染浜支)《王龙村支谱》《孟家村支谱》、成章坝、王家庄、唐家村、孙家弄4 个村的合谱。
东沙王氏续修的还有祝塘东沙王氏宗谱、东沙王氏顾山上场头支谱、东沙王氏华塘支谱、东沙王氏蓉湖三塘支谱、绮山东沙王氏支谱、夏浦王氏宗谱、河南村、蒲鞋桥支 谱、南城东沙王氏云亭北街支谱、澄南王氏支谱。顾山古塘支今年7月份启动续修。
中沙王氏续修的有中沙王氏华士清化,在镇支谱(名为《砂山王氏宗谱》)中沙王氏云亭跖墓支谱,名为《三沙王氏全谱》还有中沙王氏水潭支谱、马镇湖塘里王家村支谱。
西沙王氏续修的有桐岐文肃派支谱,西石桥小沙庄支谱、东常西沙支谱、司徒桥西沙支谱、西阳岐合长寿水沟口支谱等。1875年《三沙王氏全谱》所列支系,今天不少已 合并续修,如祝塘的南北山头分支、尧泾支如今都合在《东沙王氏祝塘宗谱》中。
至今未续修(或笔者未见到)的东沙支有长泾(北?国)九曲桥支、长寿高头上支、 顾山清水洞桥支、万岁桥分北?国小桥、顾山刘家桥等合支、长泾王墅湾、江阴西大街合 支、古塘派长泾南巷支、古塘分北国河南村支、古塘支、长泾北渚支、夏港镇支、南城王氏分峭岐支;中沙有江阴南桥支;西沙有江阴荡南支、青阳王家村支、江阴北庄支、 江阴在城南街、善政桥合支、万安桥支、江阴北外支。未续修的家谱支系以顾山镇古塘 派、青阳镇、江阴城内等支系为多。
改革开放以来,江阴王氏虽说己续修了 20多部,但仅仅还是一部分,这个比例不会 很大。即使己修的谱还有一部分王氏宗亲,因种种原因未能接入新谱,还有许多王氏因 为没有旧家谱,无法接续修谱。
三沙王氏的上源是三槐王氏
三沙王氏的堂号是三槐堂。堂号表示一个氏族来源于同一个先祖。三沙王氏以三槐堂为堂号,表示三槐王氏是三沙王氏的先祖,是三沙王氏的直系亲属。
三沙王氏的上源是三槐王氏,它的堂号也是三槐堂。但是,千百年来,三槐王氏的子孙分迁各地,因为种种原因,或建分祠堂而改堂号了。就全国而言,王氏祠堂号有数 千个。三槐王氏后裔改堂号的,未见过精确数字,但有许许多多的江阴三沙王氏原来都 属于三槐堂三槐王氏后裔,但后来一些分支新建祠堂后改了堂号,比如东沙王氏祝塘支,改立“天全堂”,但前面还冠以“三槐堂”,注明是三槐堂分支。东沙王氏南城支分云亭 北街支,就以“高槐远荫堂”为堂号。东沙王氏砂山横河支分唐沙支改立“槐荫堂”。
堂,指房屋,如堂屋、厅堂。祠堂,就是一个氏族供奉祖先的场所(房屋),也是该 族祭祖的地方。古人云.•“奉先有祠,起居有堂”。三槐堂,一开始不是祠堂,也就是说 不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而是王氏的住宅房,做官的称府第。三槐堂一幵始就是房屋的主 人在屋前种了三棵槐树,以三棵槐树命名为三槐堂。后来人们称这个王氏为三槐王,再后来,三槐王的后人将房屋改成了家庙、家祠,这就是近千年来人们所说的三槐堂了。 开封的三槐堂是王家的祖堂。后来南迁的三槐堂王氏子孙,先后在各地建立起了三槐堂 分堂。山东莘县有三槐堂。近年来,有的地方也新建了一些三槐堂,较有名气的如浙江的尚儒三槐堂,湖北监利的荆楚三槐堂等。
三槐堂是谁所建?祖堂在哪里?三槐王氏、三槐堂为啥名声这样大?
三槐王氏是中国王氏中一大支脉。早在两宋期间就是一个大望族。说起三槐王氏、三槐堂,我们先得从三槐王氏始祖王祜说起。
据史料记载,王祜的父亲叫王彻,他在后唐的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于洛阳京城 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这就是状元及第。后来他担任了中央政府的“左拾遗”,这是对皇帝 进行规谏和荐举人才的文官,在位时颇有政缋。石敬瑭推翻后唐,建立后晋,做了皇帝 迁都于幵封。王彻辞官,归家隐居。公元942年因病逝世,享年51岁,葬莘县群贤堡东侧。莘县是王家的世居地,群贤堡是王家的祖葬地。王彻的父亲王言为黎阳县令,原居太原?后迁到山东莘县,死后葬在群贤堡。
王祜考中进士后,曾做过北宋开封府第59任知府,这时王家已经在开封生活了数十年,这个时期,他们父子一家都住在开封东门外的知府私第中。后来,王祜被宋太祖派知襄州时,在知府住宅内大厅前的空地上,亲手栽下了三棵槐树。槐树寓意富贵,希望他的子孙能够在朝廷中大显身手,光大门第。果然,他的子孙们个个都很努力,都在朝 廷担任要职,特别是老二王旦考中进士后,仕途通顺,一路升至朝中宰相之职,在位18 年(包括副宰相6年),为政内方外圆,处事谨慎,恤民忧国,知人善任,协和群臣,外交得体,为官清廉,门庭肃清,享寿61岁。
王旦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而在王旦做宰相的前后数十年中,也是居住在开封东门外的这座宰相府中的。
王祜亲身所栽的三棵槐树,数年之后,槐树长成了参天大树,不仅王旦做了宋真宗朝的宰相,他的儿子王素等多人也成了朝中的官员。王素也曾做过开封知府,且王巩及 巩四子王皋都曾做过幵封知府。
三槐堂为啥名声那么大,不得不说,王家的子孙王巩与大文豪苏东坡。
王巩是王素的儿子,王旦的孙子,北宋诗人,授太常博士,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苏东坡最亲密、最为赞许的朋友。王巩在两次政治狱案中,都受到严重打 击,特别是“乌台诗案”,几乎使他家破人亡。“乌台诗案”的“主犯”是苏东坡,王巩 本人虽然没有被发现有“反诗”。但因他是苏东坡的诗友,因株连受到严厉打击。林语堂 写的《苏东坡传》中大约有十余次提到苏东坡和王巩的关系。林认为王巩受苏东坡牵连,受到的惩罚最为严重。苏东坡被贬黄州,王巩被充军到广西荒蛮的宾州,几乎死在宾州。 在黄州,苏东坡曾多次写信给王巩,并告诉他养生的方法,可见他俩关系之密切。
由于王巩是文人,因此与一些诗人相交甚密,常常在宰相府中品茶饮酒,吟诗作赋。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月二十九日,苏东坡44岁到湖洲上任,应王巩之邀, 以大厅堂前的三棵槐树为题,以大厅堂为背景,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三槐堂铭》一文。 于是,王氏宰相府几代人接待宾客的大厅堂,从此就成了一座青史留名的“三槐堂”了。 据《明一统志》卷26载《开封宫室》:三槐堂在府城仁和门外,由王氏子孙建。仁和门就是现在开封的曹门。
苏东坡在《三槐堂铭》中髙度赞扬王家的家风“忠恕仁厚”,盛赞王巩崇尚道德而善诗文。“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唯德之符。呜呼休哉!”为什么王氏子孙有这么多贤人,苏东坡认为是晋国公(王祜)积德所致。
今天,所见到的三沙王氏家谱中,一般都有岳飞题写的“王氏世宝”手迹以及《王氏宗谱跋》。这个手迹及跋是怎么来的?岳飞在《跋》已作了说明。原来,王巩的四子、 王旦的曾孙王皋南渡时,将所有相传的王氏谱牒资料随身携运,并派次子王铎拿着家谱 去临安到同为太尉之职的岳飞家中,请岳飞为《王氏宗谱》作跋和题词。岳飞一方面为王皋的“斥金虏,拒叛臣”护驾有大功而感动,另一方面认为王氏后裔有贤且有才,便细渎王氏家谱,才知王姓溯源,从周王子晋开始形成•由晋朝至唐朝到现在,历次科考中,王氏有许多人高中进士乃至状元。氏族的兴旺,达到无以复加的境地。于是岳飞便挥笔写出《王氏家谱跋后》,并又按王铎带来其父王皋的嘱托写了“王氏世宝“的四字题词,作为王氏宗谱的卷首。自此,三沙王氏像三槐王氏那样声名远扬。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王皋护送宋高宗南渡驻跸平江府(今苏州),曾停留数天,他便在苏州城周围考察,到达益地乡荻扁村今相城区太平街道旺(王)巷村时, 看到此地紧靠阳澄湖,水陆交通方便,七地肥沃,环境优美,便将家室安置定居在荻扁。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王皋因与时政不合,弃官隐居荻扁。他有三个儿子:长子王易,袭授太尉,后徙居昆山沙头(今太仓沙溪镇),为东沙始祖;次子王铎,尚书郎, 守荻扁沙头之祖业,为中沙始祖:幼子王胤,官显谟阁直学士,徙居无锡沙头(开化乡,今南泉镇),为西沙始祖。所以,王皋又总称为三沙始祖。三沙王氏历史上主要集居在长 江三角洲的苏、浙、皖、沪地区,经过近900年的繁衍发展,三沙王氏己成为三槐王氏家族中的一大支脉,其后裔遍及神州大地及海外各地。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王听兰理事长编辑的《三沙王氏世系总图》,收录了三沙王氏近 400支(派),这些支(派)以地名命名,其中属江阴的大约有东沙30支、西沙15支。 其实,江阴的三沙王氏远远不止这些。最明显的,江阴的中沙在《总图》中一支也未收录。
三沙王氏始祖王皋
一、官宦世家
‘‘三沙王氏”是以三槐王氏开基始祖王言为第一世祖、七世祖王皋为南渡始迁祖所繁衍的一支望族。三槐王氏以王皋的高祖王祜在庭园中种植三棵槐树而得名。苏东坡 为王家写了《三槐堂铭》,由是三槐王氏名扬天下。王言以次,个个有名。
王言,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始居山东大名府莘县,曾为唐朝黎阳(今河南凌县)县令。后以子孙贵,追赠许国公。莘县王氏始兴于第二代王彻,鼎盛于第四代王旦兄弟, 以后三槐王氏取代莘县王氏而著名于世。
王彻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中进士第一,成状元魁首,官至左拾遗。后被追赠为鲁国公。
王彻之子王祜,字景叔,生于同光二年(924)。他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就以文章 词学名振京师。他在后周曾任魏县、南乐县令,宋太祖时任监察御史,于乾德三年(965) 改知制诰、乾德六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户外郎,后又任潞州、襄州、潭州知州,不久 又代理符彦卿镇守故乡大名府。为调查符彦卿,他得罪了宋太祖,被黜为护国军行军司马,华州安置。宋太宗即位后,他又任河中知府,后调入朝,升任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 不久改知开封府。雍熙四年(985)他又官拜兵部侍郎。终年64岁,追封晋国公,累赠 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
当年王祜以才德闻名,天下人都盼他做宰相,但他不为个人前途而以百口之家性命担保符彦卿,一时传为美谈,名声更振,世人大赞“王氏有阴德,后嗣必昌”。后来他在道不容世之时,将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便亲手在庭园中栽植了三棵槐树,寓意显赫族 人。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面槐树而立,九 卿面荆棘而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的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他植三槐于庭, 用意乃望子孙出将入相,位登三公。后来果然应验——其子王旦官至宰相,追位太保,居三公之首。王氏族人为纪念王祜之功,遂称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 成为北宋前期除皇室赵氏外最显赫的大族,开始安居京师(开封)。
王祜子三:懿、旦、旭,以次子旦最为显贵无比。王旦(957-1017)字子明,王皋 曾祖。他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中进士,官平江知县,淳化二年(991)入朝任 知制诰,真宗咸平三年(1000)同知枢密院事,进入二府(即宰相办公的中书省和枢密使办公的枢密院)大臣行列。次年进拜参知政事(副宰相),景法二年(1005)官拜宰相,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长达12年,苏轼称其“享其福禄荣名十有八年”(含副宰相任期), 拜相期之长为北宋之最。期间,国家一派“岁丰人乐”景像,史书载称“中外莫不钦其德风, 为国忠臣,上所尊礼,盖平(太平)世之良相也”。他享寿61岁,死后谥文正,有文集
20卷。
旦生三子:雍、冲、素,以三子王素最为杰出。王素(1007-1073)字仲仪,又字朴 夫,王皋祖父。他出身富贵,以承继光大祖业为己任。年轻时赐进士出身,历任鄂州知 府、天章阁待制。宋仁宗时擢知谏院,后出知成都府,又以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在以端明殿学士知渭州。他为官敢于断事,以吏才闻名于世,后官拜工部尚书。享寿67岁, 谥懿敏。
素生九子:厚、固、坚、巩、车、硕、凝、常、奥,以四子王巩最为知名。王巩(1048-1117) 字定国,号介庵,又号清虚居士,王皋之父。他有雋才,长于诗词,与大文豪苏轼为文 章道义之友。东坡说“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以赞他。他历官通判扬州,权知宿 州,后任太常博士,宗正丞,终因跌荡傲世而不大显于仕途。
宋时太常寺主管礼乐、宗庙、祭祀、活动等事,宗正寺主管皇家事务。王巩官阶不高,不能同其父祖辈相比。但他一生勤于写作,是三槐王氏中唯一有著作流传至今的人。 他的诗文为苏轼、黄庭坚所赏,且又与苏志同道合——苏轼两次被冤屈,他两次受牵连。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广西路监盐酒税,在宾州生下了王皋。第二次于元祐年间因党锢之争被打成元祐奸党,309人名单还刻碑示众。从此王巩在官场消失。王巩其友 还有苏辙、司马光、黄庭坚、米芾、秦观(少游)、孙觉等。今江苏扬州市高邮博物馆,尚存四贤祠,是苏轼、秦少游、王巩、孙觉四人的纪念馆。
王巩生儿个儿子,史料及家谱中都缺少记载,但其妾曾随其同去广西,生子王皋,是确凿的。王皋(1081-1156),行四四,字子高,出身官宦世家,祖籍山东大名府莘县, 世居汴京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宋时他曾官至殿帅府太尉、柱国太傅(秩从一品), 史称太傅公。
二、王皋史事
王皋官至太傅,“博涉典籍多读经书,毅然以天下事为已任”,忠于国家、力主抗金,为南宋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王皋随父亲从广南召还后,北宋政和七年(1117)他“以荐拜少府监,寻迁殿中丞”,不久又“迁右谏议、吏部郎中、权判开封府”,可谓一帆风顺。然时金兵南侵,国难当头, 朝中是抗是和形成尖锐对立。“靖康之变”,京城(开封)被占,徽、钦二宗被掳,朝庭上下议立异姓王,此时王皋反对、力主抗金,也遭金兵劫持。金将令王皋跪拜,他“厉声 斥曰:吾王文正公子孙,岂拜贼邪,死即死耳,异姓必不可立,大呼者数,金人包沮”, 尽显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金人扶植降贼张邦昌为“楚帝”,王皋再次反对,坚持“赵氏不 可绝,大位不可假”,凛然大义,反复申述。金兵退后张邦昌无奈,只得奉孟太后在东京 垂帘听政。此时王皋又招集离散、缮备城郭、以图后举,准备收复失地,以雪国耻。当他得知康王赵构在济州“兵势大集”,便立即建议太后颁诏让康王即位。靖康二年(1127)
康王即位于应天府(南京),是为南宋高宗。
建炎三年(1129)王皋携全家护送孟太后南渡至临安。因护驾有功遂封殿帅府太尉,并赏一宅院于建康(南京应天府上元县大光街尚书巷尚书里)。
那年扈从统制苗傅、刘正彦“作乱劫上”迫高宗让位。王皋得知后极为愤怒,迅速赶往平江(苏州)会同张俊、吕颐浩起兵,韩世忠、刘光世等也率兵追讨苗、刘,终于及 时平叛,髙宗复位。绍兴三年(1133),帝赐皋公柱国太傅。学者认为,王皋赤胆忠心于赵宋王朝,其含义不在于对一姓一朝的维护,而在于金兵南侵民族矛盾激化、国家存亡 危急关头,坚持抗金斗争、以让国土完整,斥责屈辱求和、反对投降偷生,这就充分显 示了封建社会时代那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金兵继续南犯、高宗偏信议和主张、苟安东南的大形势下,收复中原已无希望,王皋遂弃官隐居苏州阳澄湖之西荻扁(今苏州相城区太平镇)。此后高宗虽念其有功,多 次诏令还朝做官,但他“辞疾不拜,寻以寿终”,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九月十七日离 别人世。
王皋在北宋将亡、南宋初建的历史关头,立下了大的功劳,但史书上很少说到,也没有传记,这是历史的不公。一些学者认为,主要是南宋统治者多数为议和派,王皋下 野后没人敢为他说话,加上他性格耿直,不贬褒他人也不随声附和,又长期生活在民间, 死后为他说话的人就更少了。
三、修撰家谱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候世系、事迹逐渐演变而来的。先秦时,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 《帝王年谱》、《风俗通•姓氏篇》等谱牒著作。至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谱学于 是大兴。隋唐五代以后,私家修谱开始盛行起来。
王姓家谱最早修撰于何时,因无历史记载说不清了。东晋太元中(376—396),员外 侍郎贾弼之曾为天下18州700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姓氏簿状》,其中就包括在此以前 就名扬天下的琅琊王氏、太原晋阳王氏、太原祁王氏、北海王氏、元城王氏等。《三国志》注中多次引用多种王氏家谱,说明南朝初年,王姓可能就有了自己的家谱。
至宋,王皋本人非常重视家谱的保管和续修,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谱牒资料。史载: 王皋曾祖王旦有“凡我子孙先代世系必六十年一修,百十年再修”之教诲,王皋就在南渡 时,将王氏家谱连同木刻版牒装了数车一起南运,让世人称奇。他还亲自派次子王铎携 家谱赴临安(杭州),到同任过太尉之职的岳飞家中,请他为《王氏宗谱》作跋和题字。岳飞一则为王皋的“斥金虏拒叛臣”护驾大功而感动,二则为王氏后裔代有贤才而欣喜, “懔然完帙阅历异代而光远有耀”,欣然激情挥笔为之“跋”,并依嘱而题“王氏世宝”大字。
岳飞的题字和《王氏宗谱•跋后》为三槐王氏宗谱和全国众多王氏家谱所辑录。我近年所见江阴20多部王氏宗谱中几乎都有此收录。如清光绪5年王锺主编《三沙王氏统谱》中两件都录,《绮山东沙王氏支谱》也录有题字。今天我们之所以能追寻到先祖踪迹、了 解家族兴衰,王皋是有功劳的。南宋诗人范成大与王皋隔湖相居,王皋死后,应其三子 王胤请求而撰写了《子高公传》。该传收入三沙王氏家谱中。今天我们能了解王皋,同样要记住范成大及王皋的儿子王胤。
四、仁厚家风
北宋官员赵德麟说王皋是“文武奇才”。在他给朝庭的举荐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王氏七世(即王皋)沐大宋之恩,一门忠良,乃念社稷之忧,非予获己。今荐王氏子高, 德才兼备,广博涉猎,厉启忠君才能之才者,集于朝基,社稷保兴,乃大宋之幸也。今 陛下量才录用,当尽忠职守,励初学人之志也! ”不久王皋被任命为少府监。
王皋“德才兼备”。在金兵入侵的关键时刻,他恪守民族气节,大义凛然;在与秦桧投降派的斗争中,他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即使是他愤然辞职,归隐故里,也令人敬佩。 这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优良门风的熏陶分不开的。
王皋的父亲王巩官位不高,在被贬滨州时生下了王皋。他不惜巨资,为王皋多次聘请优秀教师。史载一个名李常宁的学士,闻王氏乃行善积德高门,便到王皋家考察测试, 见王皋非常俊秀“喜之不迭,倾其学教之。”在老师的悉心教育下,王皋学习孜孜不倦, 文章日益长进。老师赞他“可造之材”。王皋不仅学文,且拜师学武,“涉棍棒枪戟,诱以骑射之方,技艺绝伦”。王皋出身官宦世家,‘‘忠恕仁厚”门风浓郁。苏东坡曾在《三槐堂 铭》中称赞王家子孙多贤,并用王祜与唐代贤相李栖筠比较,认为李家在“忠恕仁厚”上 不如魏公(王旦)父子。 、k
三槐王家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王祜以百口之家性命为符彦卿担保,彰显王家的善良、正直,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在庭园中植下三槐,勉励子孙奋发上进。其子 王旦,官至宰相,在位多年以清廉著名,病危时仍念念不忘告诫子孙“我家盛名清德,当 务俭秀,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柩中”。史载:王旦生病期间,真宗皇帝曾亲临其家探视慰问,赐银5000两,王旦坚辞。
王巩泓扬善良之优良门风。一次,他回故乡,适逢久旱,地裂稼槁,饥民塞道,嬴疾愁苦,褛衣乏食之家十有八九,便一路动员富家献济灾民,且自己带头“尽倾囤之有,济食于千家”。无数灾民幸免于难。百姓不忘其善行,欲惠勒于石,王巩阻之:“不可, 善行乃家之教也。”
家风是家庭的风气。家庭教育重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三槐王氏、三沙王氏家族兴旺发达,这与先祖们重视家庭教育、家风熏陶分不开的。
刊于2016.6《江阴谱牒文化》
主要参考资料:
1、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2014年续修)
2、 《三槐三氏总谱》(王听兰主编,2015年3月出版)
3、 《历代王氏望族》( 1997.9山东人民出版社)
4、 《南渡三沙始祖皋公考略》(《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汛》2010年第4期)
5、 《三沙王氏始祖王皋与其父王巩轶事》(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2012.第6期)
6、 《中华王氏通鉴》(咏梅•颂春主编2007年版)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