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宰相一览表
中国历代宰相一览表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如北宋侍中兼枢密副使宰相黄中庸,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 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晚清实施新政,仿日制设内阁总理大臣为行政机关首长。 王朝 | 宰相 | 内容 | |
商 | 相 | ||
周 | 冢宰 | 天官之长、即太宰 | |
秦、西汉 | 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 |
大司徒 大司马 大司空 |
三公 |
东汉 | 司徒 太尉 司空 |
丞相 御史大夫 |
三公(荣誉职) |
尚书 | 皇帝个人秘书(逐渐掌权) | ||
魏、晋 | 丞相 | 复置三公 | |
录尚书事 | 尚书之最高职位 | ||
尚书令、尚书仆射 门下侍中 中书令 |
尚书先任者 皇帝侧近 皇帝秘书长 | ||
隋 | 内史令 纳言 尚书令 |
内史省长官 门下省长官 尚书省长官 |
三省长官 |
唐 | 尚书令、尚书仆射 侍中中书令 |
尚书省长官门下省长官中书省长官 | 三省长官 |
尚书仆射 侍中中书令 |
由于太宗曾任尚书令,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 |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肃宗至德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 | ||
北宋 | 同平章事 | 宋侍中枢密副使(如宰相黄中庸) | |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 宋徽宗时称太宰、少宰 | ||
南宋 | 丞相 | 宋孝宗时将仆射改称为左右丞相 | |
元 | 丞相 | 废除尚书省,只置中书省,仿照北方风俗,右丞相较左丞相高 | |
明 | 丞相 | 由于丞相胡惟庸专权而废止 | |
内阁大学士 | 原为皇帝顾问兼秘书,后期演变为行政官员 | ||
清 | 殿阁大学士 | 内阁高级行政官员 | |
军机大臣 | 军机处高级行政官员 | ||
内阁总理大臣 | 仿日本立宪制度 |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商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西周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齐国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楚国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晋国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赵国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魏国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韩国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燕国子之、公孙操、栗腹、将渠、张唐鲁国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郑国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宋国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吴国狐庸、公子光、伍子胥、伯嚭越国范蠡、文种秦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附:张楚政权张耳、邵骚、田角、田荣、田横西汉 郦商、萧何、周苛、周昌、赵尧、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任敖、曹窋、吕产、周勃、灌婴、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晁错、周亚夫、刘舍、卫绾、直不疑、窦婴、牛抵、许昌、赵绾、田蚡、韩安国、薛泽、张欧、公孙弘、潘系、李蔡、张汤、庄青翟、赵周、石庆、卜式、儿宽、公孙贺、杜周、暴胜之、刘屈氂、商丘成、田千秋
东 汉吴汉 邓禹 宋弘 伏湛 侯霸 李通 马成 韩歆 窦融 欧阳歙 刘隆 蔡茂 朱浮 杜林 张纯 赵熹 冯勤 冯鲂 虞延 郭丹 伏恭 第五伦 邓彪 郑弘 袁安 任隗 丁鸿 刘方 张酺 张奋 韩棱 张禹 鲁恭 徐防 陈宠 周章 刘恺 李部 杨震 朱伥 张皓 庞参 王龚 黄尚 桓焉 赵戒 胡广 李固 杜乔 黄琼 韩縯 刘矩 种暠 刘宠 杨秉 周景 陈蕃 王畅 桥玄 袁隗 段熲 杨赐 刘宽 陈球 刘郃 张温 崔烈 马日磵 刘虞 董卓 黄琬 杨彪 荀爽 王允 皇甫嵩 朱儁 赵温 曹操三 国魏国:华歆 王朗 贾诩 钟繇 陈群 董昭 司马懿 陈矫 卫臻 韩暨 崔林 满宠 蒋济 赵俨 高柔、王凌 孙礼 司马孚郑冲 卢毓 王昶 司马昭 王观 王祥 邓艾 钟会 何曾 司马望
吴国:顾雍 陆逊 步骘 孙峻 孙綝 濮阳兴 陆凯蜀国:诸葛亮西 晋王沈 裴秀 贾充 李胤 司马攸 卫瓘 司马亮 荀勖 杨珧 杨骏 华廙 司马晃 司马泰 王浑 司马肜张华 王衍 司马伦 陈準 司马冏 司马颖 王戎 乐广 司马颙 张方 司马越 高光 荀藩 麴允 司马保索綝东 晋王导 刁协 王敦 郗鉴 陆晔 荀崧 卞壶 陆玩 庚冰 诸葛恢 何充 顾和 蔡谟 桓温 王述 王彪之 谢安 司马道子 谢石 陆纳 王珣 桓谦十六国大成:范长生大秦:王猛南北朝宋:徐羡之 傅亮 王弘 刘义康 刘义恭 何尚之 刘宏 柳元景 刘休仁 袁粲 褚渊 刘秉 王僧虔南齐:萧嶷 王俭 柳世隆 萧子良 王晏 徐孝嗣 萧颖胄梁:王亮 谢朏 沈约 王莹 袁昂 何敬容 谢举 萧会理 侯景 王僧辩陈:江总北魏:拓跋仪 崔宏 奚斤 刘洁 古弼 韩茂 于洛拔 尉眷 元丕 王叡 尉元 陆叡 穆亮 王肃 元勰 元详 高肇 元澄 于思 李崇 元雍 元叉 元略 尔朱荣 元彧 穆绍 元延明 萧宝寅 元徽 尔朱世隆 长孙稚 杨津东魏:孙腾 司马子如北齐:高隆之 杨愔 高浟 高叡 斛律光 高长恭 高孝琬 高俨 高孝珩 和士开 徐之才西魏:字文泰 斛斯椿 念贤 独孤信 侯莫陈崇北周:赵贵 宇文护 宇文宪隋 朝:苏威 高熲 赵煚 虞庆则 李德林 柳机 杨爽 杨素 杨秀 杨暕 杨昭 杨达 杨约 杨文思 元寿唐 朝裴寂 刘文静 萧瑀 窦威 窦抗 陈叔达 封德彝 裴矩 宇文士及 房玄龄 高士廉 长孙无忌 李靖 杜如晦 王珪 魏征 岑文本 李勣 褚遂良 许敬宗 高季辅 张行成 于志宁 柳奭 韩瑗 来济 崔敦礼 李义府 杜正伦 许圉师 上官仪 刘祥道 刘仁轨 阎立本 李敬玄 郝处俊 薛元超 李义琰 裴炎 刘祎之 武承嗣 苏良嗣 韦思谦 韦待价 狄仁杰 李昭德 姚璹 娄师德 陆元方 韦巨源 苏味道 王孝杰 武三思 宗楚客 姚崇 李峤 吉项 魏元忠 韦安石 朱敬则 唐休璟 韦嗣立 崔玄暐 张柬之 韦承庆 祝钦明 苏瓌 萧至忠 张仁愿 崔湜 李日知 宋璟 岑羲 刘幽求 窦怀贞 魏知古 郭元振 张说 陆象先 卢怀慎 薛讷 源乾曜 苏颋 张嘉贞 王晙 李元纮 杜暹 萧嵩 裴光庭 宇文融 韩休 裴耀卿 张九龄 李林甫 牛仙客 杨国忠 韦见素 房琯 裴冕 苗晋卿 张镐 吕諲 李岘 李揆 第五琦 元载 刘晏 王缙 杜鸿渐 杨绾 常衮 崔祐甫 李忠臣 杨炎 卢杞 张镒 关播 萧复 姜公辅 李晟 浑瑊 李勉 马燧 张延赏 齐映 柳浑 李泌 窦参 董晋 赵憬 陆贽 贾耽 赵宗儒 郑余庆 齐抗 杜佑 高郢 郑珣瑜 杜黄裳 袁滋 武元衡 李吉甫 于由页 李藩 权德舆 李绛 张弘靖 韦贯之 裴度 李逢吉 崔群 李鄘 令狐楚 杜元颖 王播 元稹 牛僧孺 李程 韦处厚 路随 李宗闵 宋申锡 李德裕 李训 郑覃 李石 杨嗣复 李珏 李绅 杜悰 白敏中 令狐绹 魏暮 杨收 王铎 郑畋 郑从谠 王徽 杜让能 张濬 崔胤 柳璨五代十国后梁:赵光逢 敬翔 郑珏 李琪后唐:豆卢革 韦说 卢程 郭崇韬 冯道 任圜 王建立 赵凤 李愚 马胤孙后晋:赵莹 桑维翰 李崧后汉:苏逢吉后周:王峻 范质 魏仁浦吴:徐温 徐知诰 严可求前蜀:张格后蜀:赵季良 李昊南唐:宋齐丘 李建勋 冯延巳 常梦锡 孙晟 钟谟 吴越 杜建徽 吴程 钱弘亿北汉:郭无为南汉:钱允章楚:许德勋北 宋
范质 王溥 魏仁浦 赵普 薛居正 沈伦 卢多逊 宋琪 李昉 吕蒙正 张齐贤 吕端 李流 向敏中 毕士安 寇准 王旦 王钦若 丁谓 李迪 冯拯 王曾 张知白 张士逊 吕夷简 王随 陈尧佐 章得象 晏殊 杜衍 贾昌朝 陈执中 文彦博 宋庠 庞籍 梁适 刘沆 富弼 韩琦 曾公亮 陈升之 韩绛 王安石 吴充 王珪 蔡確 韩缜 司马光 吕公著 吕大防 范纯仁 刘挚 苏颂 章惇 韩忠彦 曾布 蔡京 赵挺之 何执中 张商英 郑居中 刘正夫 余深 王黼 白时中 李邦彦 张邦昌 吴敏 徐处仁 唐恪 何桌南 宋李纲 黄潜善 汪伯彦 朱胜非 吕颐浩 杜充 范宗尹 秦桧 赵鼎 张浚 万俟卨 汤思退 陈康伯 史浩 洪适 叶颙 魏杞 陈俊卿 虞允文 梁克家 叶衡 赵雄 王淮 周必大 留正 葛邲 赵汝愚 余端礼 京镗 谢深甫 韩侂胄 史弥远 郑清之 乔行简 李宗勉 史嵩之 杜范 赵葵 谢方叔 吴潜 董槐 程元凤 丁大全 贾似道 叶梦鼎 江万里 马廷鸾 王爚 陈宜中 留梦炎 文天祥 李庭芝 陆秀夫辽 朝萧敌鲁 萧阿古只 赵延寿 韩延徽 萧思温 耶律沙 室昉 耶律隆运 萧排押 刘慎行 萧孝穆 张俭 萧孝先 萧惠 萧革 萧孝友 萧术哲 张孝杰 萧兀纳 李处温金 朝完颜宗翰 完颜希尹 完颜昂 完颜宗弼 完颜勖 完颜秉德 完颜宗本 唐括辩 耨盌温敦思忠 萧裕 大臭 赤盏晖 张浩 张通古 萧玉 仆散师恭 蔡松年 完颜元宜 仆散忠义 完颜彀英 完颜宗宪 纥石烈良弼 纥石烈志宁 完颜思敬 完颜守道 徒单合喜 李石 徒单克宁 石琚 唐括安礼 乌古论元忠 蒲察通 移刺道 完颜宗尹 完颜襄 张汝霖 夹谷清臣 粘割斡特刺 夹谷衡 张万公 完颜守贞 徒单镒 完颜宗浩 仆散揆 仆散端 完颜匡 孙即康 纥石烈执中 完颜承晖 术虎高琪 抹捻尽忠 胥鼎 高汝砺 把胡鲁 完颜赛不 完颜合达 完颜白撒 侯挚 国用安西 夏野利仁荣 张元 没藏讹庞 梁乙埋 梁乙逋 任得敬元 朝史天泽 安童 伯颜 阿合马 桑哥 哈刺哈孙 康里脱脱 铁木迭儿 拜住 燕铁木儿 伯颜 脱脱别儿怯不花 阿鲁图 铁木儿塔识 朵儿只 太平 哈麻 搠思监 太不花 也速 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明 朝李善长 徐达 汪广洋 胡惟庸 解缙 黄淮 胡广 杨荣 杨士奇 金幼孜 杨溥 曹鼐 陈循 高豰 彭时 商辂 江渊 王文 徐有贞 许彬 薛瑄 李贤 吕原 岳正 陈文 刘定之 万安 刘瑚 刘吉 尹直 徐薄 刘健 邱溶 李东阳 谢迁 焦芳 王鏊 杨廷和 刘宇 梁储 刘忠 费宏 杨一清 蒋冕 毛纪 石珤 席书 翟銮 张璁 桂萼 李时 方献夫 夏言 顾鼎臣 严嵩 许讚 徐阶 袁炜 严讷 李春芳 郭朴 高拱 陈以勤 张居正 赵贞吉 高仪 张四维 马自强 申时行 余有丁 许国 王锡爵 王家屏 赵志皋 张位 陈于陛 沈一贯 沈鲤 朱赓 于慎行 李廷机 叶向高 方从哲 吴道南 史继偕 沈鹤 刘一燝 韩火广 朱国祚 孙如游 孙承宗 顾秉谦 朱国祯 魏广微 黄立极 冯铨 李国槽 钱龙锡 李标 刘鸿训 成基命 周延儒 何如宠 钱象坤 温体仁 吴宗达 郑以伟 徐光启 钱士升 王应熊 何吾驺 张至发 贺逢圣 薛国观 程国祥 杨嗣昌 方逢年 范复粹 陈演 蒋德璟 黄景昉 吴甡 魏藻德 范景文清 朝刚林 范文程 洪承畴 希福 宁完我 李建泰 宋权 陈泰 李率泰 陈名夏 陈之遴 高尔俨 图海 成克巩 张端 刘正宗 吕宫 金之俊 王永吉 傅以渐 车克 巴哈纳 卫周祚 李霨 苏纳海 孙廷铨 巴泰 魏裔介 杜立德 索额图 冯溥 莫洛 熊赐履 明珠 王熙 黄机 吴正治 宋德宜 余国柱 李之芳 伊桑阿 徐元文 阿兰泰 张玉书 李天馥 吴琠 张英 马齐 陈廷敬 李光地 温达 萧永藻 嵩祝 王掞 王项龄 白潢 富宁安 张鹏翮 田从典 高其位 朱轼 张廷玉 逊柱 蒋廷锡 马尔赛 尹泰 鄂尔泰 海望 傅恒 汪由敦 高斌 蒋溥 陈大受 舒赫德 来保 尹继善 刘纶 刘统勋 雅尔哈善 富德 于敏中 阿桂 福隆安 索琳 温福 丰升额 庆桂 福康安 袁守侗 梁国治 阿思哈 和珅 明亮 董诰 福长安 王杰 松筠 沈初 傅森 戴衢亨 吴熊光 那彦成 成德 刘权之 英和 托津 方维甸 卢荫溥 勒保 桂芳 章煦 戴均元 文孚 曹振镛 黄铖 长龄 玉麟 王鼎 蒋攸铦 穆彰阿 潘世恩 赛尚阿 文庆 祁寯藻 陈孚恩 季芝昌 穆荫 舒兴阿 彭蕴章 麟魁 奕䜣 瑞麟 柏葰 匡源 文祥 焦祐瀛 桂良 沈兆霖 宝鋆 曹毓瑛 李棠阶 李鸿藻 胡家玉 沈桂芬 景廉 王文韶 左宗棠 翁同龢 潘祖荫 额勒和布 阎敬铭 孙毓汶 许庚身 徐用仪 刚毅 钱应溥 裕禄 荣禄 启秀 赵舒翘 载漪 鹿传霖 瞿鸿禨 奕劻 荣庆 徐世昌 铁良 世续 林绍年 载沣 张之洞 袁世凯 那桐 戴鸿慈 毓朗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先 秦 时 期 秦 国 |
王绾,他的出生和去世的年代历史上没有准确的记载。 |
王绾是秦国的丞相。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后,他和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为秦始皇商议称号,他们认为古代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最好,所以,给秦始皇定的称号是“泰皇”,秦始皇觉得自己统一中国,功劳很大。他认为自己有三皇的品德,也有五帝那样的功劳,所以他用了“皇”和“帝”,给自己定的称号叫“皇帝”。 王绾主张像西周一样实行分封制度,把秦始皇的兄弟、儿子还有功臣们封到各地,让他们治理地方,保持国家的稳定。但是李斯反对,说那样不会安定,还会像东周一样混乱,主张加强皇帝的权利,由皇帝直接任命、罢免地方的官员。秦始皇就用了李斯的意见,实行了郡县制。 王绾做丞相的过程中,没有很明显的成绩,但他也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
东 汉 |
王梁(?-38年),字君严,渔阳要阳(今北京密云)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 原为渔阳郡狐奴令,后投奔刘秀,被拜为偏将军,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占领邯郸后,封王梁为关内侯。刘秀称帝之后,王梁历任野王令、大司空、河南尹、济南太守,先后被封为武强侯、阜成侯。公元38年(建武十四年),王梁卒。有子王禹。 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皇打下东汉江山的功臣宿将,命绘二十八位功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王梁名列第十八位。 《赤伏符》是新莽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所以刘秀对《赤伏符》非常迷信。他称帝之后便根据《赤伏符》中的谶语任命王梁为大司空,《赤伏符》里面还有孙咸两个字,正好刘秀手下有叫孙咸的,便想任命他为大司马,但众将都不服气,刘秀只好做罢,改而任命吴汉为大司马。可见王梁出任大司空是有谶语的原因,但他的战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要不然就会象孙咸一样,因为没有军功而被大家否决的。 |
东 汉 |
王龚(生卒年不详),字伯宗。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出身世代豪族,[1] 其子王畅为“八俊”之一,其孙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 |
王龚最初被举孝廉,任青州刺史,敢于弹劾贪赃的二千石官员,受汉安帝嘉奖,入朝任尚书。历任司隶校尉、汝南太守,在汝南太守任上好才爱士,为政温和,颇受称赞。 永建元年(126年),入朝任太仆,调任太常。后升任司空、太尉,任职严肃谨慎,非公事不与州郡官员通信来往。他痛恨宦官掌权,上疏极言宦官祸害,反被众宦官诬陷,经李固努力得大将军梁商出面,才得以免于获罪。于永和五年(140年)因老病而逊位,后于家中去世。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东 汉 |
王畅(?~169),字叔茂。东汉司空。山阳郡高平县(今邹城市西南)人。 |
大将军梁商辟王畅为茂才(即秀才),曾先后任齐王刘喜之相、司隶校尉、南阳太守之职,并四次征拜尚书令。任职期间,均以守正严明著称。 南阳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皇室亲贵多仰仗权势横行当地。地方官吏惧其淫威,往往讨好帝乡贵戚而不能尽其责。他出任南阳太守伊始,便对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恃势不法者,严加处治。后遇皇帝大赦,被治罪的皇室亲贵被释放。但他对不法权贵并不甘心,又设法纠治。明令:凡受赃二千万以上不自首者,没收全部家产;凡隐匿不报者,一但查出,则派官吏拆屋伐树,填井夷灶。遂使豪族贵戚大为震惊。南阳郡的豪族多以奢靡为荣,竞相比富。为矫治这种风气,他平时穿布衣,坐旧车,素食简行,深受属官敬重。由于他治理有方,南阳郡内风化大变。后征为长乐卫尉。 灵帝建宁元年(168年),迁司空,居三公之列。数月后,因地方发生水灾被免职,翌年卒于家。 |
东 汉 |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据《后汉书》)。东汉末年大臣。 |
王允出身山西名门望族、官宦世家的王氏家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而且还要心忧国家,有益于东汉社会。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王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虽出生豪门世族,但他并不迷恋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少年时期,王允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习文章、阅经典之余,王允还坚持习武强身。他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同时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王允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由于出生上层士族世家,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王允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而且,王允更愿意与下层人民接触,因为这样更能接近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经验。一时之间,少年王允不仅在同辈中间脱颖而出,而且在整个山西也已经小有名气。 他十九岁就开始任公职,壮年时任豫州刺史。因为在和中常侍张让的斗争中失败,王允被迫去官隐居,在中平六年,何进掌权之后重新出仕,历任从事中郎和河南尹。在何进被宦官诛杀,董卓掌权时,他已经代替杨彪成为了司徒兼尚书令。身为地方官勤政爱民,由于朝廷腐败而被迫在此为官,从而密谋刺杀董卓。董卓死后,王允与吕布共执朝政,但是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处死,时年56岁。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三 国 时 期 魏 朝 |
王朗(?-228年11月),本名王严 ,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为其服丧,后来被举孝廉,但王朗不应命。徐州刺史陶谦又举其为茂才,拜治中从事。迁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孙策攻会稽时,王朗举兵抵抗,为其所败,在无法逃亡时投降,孙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 后为曹操所征,因战乱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国建立,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受禅建魏后,王朗改任司空,又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其孙女王元姬,嫁于晋王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司马攸。 王朗学识渊博,与其子王肃都为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有文集三十四卷。 |
三 国 时 期 魏 朝 |
王凌(172年—251年),字彦云,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司徒王允之侄。 |
李傕、郭汜杀害王允后,他逃归乡里。后来举孝廉,为发干长,迁中山太守。后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曹丕即位,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以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 正始初年,为征东将军,正始二年(241年)与孙礼于芍破力战,败吴将全琮,以功进封南乡侯。后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正始九年(248年)代高柔为司空。嘉平元年(249年)代蒋济为太尉。后与其甥令孤愚谋废曹芳,事泄,服毒自尽。时年79岁。 王凌早年为曹操的丞相掾属,与曹操一起完成《孙子兵法集注》,。 晚年与司马懿有书信一封,收录于《全三国文》,被称作《与太傅司马宣王书》。 |
魏 晋 时 期 |
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4月30日),字休徵。琅玡临沂]人。 |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书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王祥侍奉后母极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 王祥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西晋建立,拜太保,进封睢陵公。泰始四年(268年)四月初二(4月30日),王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一作八十九),谥号元。今王祥故里孝友村有“王祥卧冰处”。王祥继母朱氏一次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冰冻,王祥脱下衣服,准备砸冰捕鱼(一说卧在冰上),忽然冰块融化,跳出两条鲤鱼,王祥拿着鲤鱼回去孝敬母亲。继母向王祥说很想吃烧黄雀,不久就有数十只黄雀飞进屋帐内,王祥得以给母亲吃。邻居都惊叹这是王祥的孝道感动上天。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三 国 时 期 魏 朝 |
王观(?-260年),字伟台,东郡廪丘(今河南范县东南)人[1] ,三国时期魏国大臣。 | 王观自少孤贫但有志气,后得到曹操召为丞相文学掾,又先后出任高唐、酂县和任县县令,在当地都有治迹和称许。黄初元年,曹丕称帝,汉朝被取代。王观任尚书郎、廷尉监。后又先后出任南阳和涿郡太守。 后来魏明帝召王观为治书侍御史,典行台狱。太尉司马懿后来更请王观出任他的从事中郎,后先后转职尚书、河南尹和少府。 明帝死后,辅政的大将军曹爽专权,生活奢侈,曾命材官张达销毁一些其府中木材和一些私人物品,王观知道后不畏曹爽权势,将张达免职。另少府属下三个尚方御府内有很多珍奇玩物,曹爽常常要求取用,但又害怕王观的守法不阿,最终将王观调任太仆,以方便自己取利。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以夺取朝廷大权,王观亦被任命为行中领军,占据中领军曹羲的军营并接管其军队。曹爽投降被斩杀后,王观因功爵关内侯,复任尚书,加驸马都尉。正元元年(254年),曹芳被废,曹髦继位为帝,王观进封中乡亭侯。后加光禄大夫,转任尚书右仆射。 景元元年(260年),魏元帝曹奂继位,进封阳乡侯,并迁任司空。但上任数日后即辞官回家,并在家中逝世,死后下令节葬。谥肃侯。 |
魏 晋 时 期 |
王沈(?—266年),字处道,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大臣、史学家。(魏晋时期大臣、史学家) |
司空王昶之侄,东郡太守王机之子。太原晋阳人。其父早死,由叔叔王昶抚养。能写文章,大将军曹爽聘为秘书(掾),累迁中书门下侍郎。249年,曹爽被司马懿杀害,王沈被免职,不久又起用为侍中。与荀顗、阮籍同撰《魏书》44卷。高贵乡公曹髦好学,称王沈为文籍先生。260年,曹髦打算消灭司马家族,召王沈、王经、王业共商此事,王沈与王业竟密告司马昭。结果曹髦被杀,王沈因功封安平侯,食邑二千户。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即王位,拜王沈为御史大夫,兼尚书令,加给事中。王沈因有才有望,显名当世,因而晋朝创业的大事,羊祜、荀勖、裴秀、贾充等人都与王沈谋划商量。 同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王沈因有开国之勋,出任尚书加散骑常侍,不久去世。追封为郡公。 著有《王处道集》5卷,又称《王沈集》,已佚。《全晋文》辑其文14篇。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西 晋 时 期 |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西晋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历任吏部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因事被免,又改任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后拜吏部尚书,因母亲去世离职。惠帝即位,迁太子太傅,转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再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事务。 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后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王戎逃奔陕县,于永兴二年(305年)六月初四(7月11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谥元侯 |
西 晋 时 期 |
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北)人。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西晋末年重臣, |
王衍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又喜好老庄学说,当他解读玄理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一把与手同色的玉拂尘,神态从容潇洒,谈论精辟透彻,倾动当时。当他讲错时,却又随即更改,时人号为“口中雌黄”。 王衍步入仕途后历任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中领军、尚书令等职,惠帝的长子司马遹还娶了王衍的女儿王氏为太子妃,贾后、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将王衍罢官,司马伦被杀后复出,历任河南尹、尚书仆射等职,公元307年(光熙元年),王衍升任司空。次年,又任司徒。王衍位高权重,却不思为国,为了保全自己,还精心策划,让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遭时人鄙夷。 永嘉二年(308年),王弥进攻洛阳时,王衍率军抵抗。次年转任太尉兼尚书令,封武陵侯,王衍却辞让封爵不受,后以太尉兼任太傅军司。司马越死后,他与众人奉其灵柩返回东海,路途中为石勒所击破,被俘。王衍在与石勒交谈时,仍推脱责任,并劝其称帝,石勒大怒,将其与西晋旧臣一同活埋,时年五十六岁。 王衍善行书,《宣和书谱》有其作品《尊夫人帖》。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东 晋 时 期 |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 | 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但一直有夺权之心,最后亦因而发动政变,史称王敦之乱。后来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两晋之际,琅邪王氏三人——王衍、王敦、王导,身系一朝安危兴亡。王敦结局成为东晋叛逆,初期的功劳不可没。其功不仅是辅佐东晋王朝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对早期东南政局的稳定所起的作用 |
东 晋 时 期 |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
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谋反并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不久,王导受元帝遗诏辅立明帝,迁司徒。“王敦之乱”平定后,进位太保。太宁三年(325年),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年)卒,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 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
东 晋 时 期 |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1] ,小字法护[2] ,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 |
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出身琅玡王氏。 王珣初任桓温掾属,与谢玄俱为桓温所敬重,累迁至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于谢安当政时为秘书监。后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晋孝武帝司马曜,被其倚为心腹,累官尚书左仆射,加征虏将军,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于司马道子征讨王恭时为卫将军、都督琅邪水陆军事、假节,平乱后加散骑常侍。隆安四年(400年),王珣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后改赠司徒。 王珣工书法,董其昌称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有文集十一卷。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东 晋 时 期 |
王彪之(305年-377年11月28日),字叔虎(《晋书》因避李虎讳而作叔武),小字虎犊,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 东晋晚期重臣,出身琅玡王氏,尚书右仆射王彬之子,宰相王导堂侄。初任著作郎,东海王文学,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官至尚书令,曾与谢安等人对抗桓温,并于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掌政。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唐书经籍)传于世。 |
东 晋 时 期 |
王述(303年-368年),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东晋官员,东海太守王承之子。 |
王述年少丧父,承袭父爵蓝田侯。以孝侍奉母亲,安贫守约,不求闻名显达,故三十岁仍未知名,更有人说他痴愚。后司徒王导以其门第缘故任用他为中兵属。咸和九年(334年),琅琊王司马岳获授骠骑将军,召王述为功曹,出任宛陵县令。后转任征虏将军庾冰的长史。 王述后来转任临海太守,后又迁建威将军、会稽内史,在政清正严明,无大事发生。后因母丧离职。服丧后,于永和十年(354年)代替因北伐失败而被废为庶人的殷浩为扬州刺史,加征虏将军。后进都督扬州、徐州之琅琊诸军事、卫将军、并冀幽平四州大中正,续任扬州刺史。 隆和元年(362年),桓温上请还都洛阳。当时朝廷忧惧桓温势力不能控制,且南迁士族亦安于南方生活,于是打算派侍中去拒绝桓温所请。然而王述上疏力阻,桓温不能争论,唯有放弃。 兴宁二年(364年),王述以卫将军升尚书令、散骑常侍。太和二年(367年),以年近七十,上疏求退,但朝廷不许,王述却始终不肯继续任官。次年,王述逝世,享年六十六。朝廷追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谥号为穆,又因避晋穆帝谥号,改谥为简。 |
十 六 国 时 期 前 秦 |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 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猛为政着重以法治国,赏善罚恶,故此虽如强德等权贵犯罪亦敢于处以极刑,而有贤才的人王猛亦会加以提拔。而其本人亦着重善恶,小恩必还,亦睚眦必报,故当时有人以此去批评他。 王猛作风一向严明,然而为大局他仍会作出改变。如进攻前燕时王猛曾派将军徐成外出察看前燕阵形虚实,但徐成到黄昏才回来,比原定中午的时限迟了很多,但邓羌坚持要免徐成死刑,更请与徐成出战将功赎罪;邓羌得不到王猛答允后竟返回自己的军营并勒兵要进攻王猛。王猛看准邓羌有勇气亦对同袍有义,于是破例赦免了徐成,并抓着邓羌的手安抚并激励邓羌。接着当前秦军要与慕容评所率的前燕军决战时,邓羌竟向王猛要求战后获司隶校尉一职。王猛以职权未及为由不答允,只允以安定太守及万户侯,邓羌竟不高兴而从阵前离开,两军交战时亦不听王猛召见。王猛为求击溃前燕主力,于是马上答应邓羌要求,最终亦大败前燕军。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南 北 朝 南 宋 |
王弘(379年—432年),字休元,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大臣,书法家, |
东晋丞相王导曾孙,中领军王洽之孙,司徒王珣庶长子。[1] 年少好学,以清悟知名,会稽王司马道子辟为主簿,迁江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康。刘裕即位,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宋文帝即位,进位司空,进号车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元嘉九年(432年)进位太保,领中书监,同年卒于官,赠太保、中书监,谥号文昭,配食武帝庙庭。 |
南 北 朝 南 宋 |
王僧虔(426年—485年),琅琊临沂人,东晋丞相王导玄孙,南朝宋侍中王昙首之子,刘宋和南齐时的官员 、书法家。 | 在南朝宋历任武陵太守、太子舍人、吴郡太守等职,又曾在宋孝武帝刘骏之子豫章王刘子尚、新安王刘子鸾帐下任职,所在皆有官声,又因擅长书法而被当权者所欣赏。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后封王僧虔为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征南将军、湘州刺史,不久升任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永明三年(485年),王僧虔去世,时年60岁,追赠司空、谥号简穆。 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 丰厚淳朴而有骨力。 墨迹有《王琰帖》。著有《论书》等。 |
南 北 朝 南 宋 |
王莹 ,字奉光,琅邪临沂人也 |
父懋,光禄大夫、南乡僖侯。莹选尚宋临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太子舍人,抚军功曹,散骑侍郎,司徒左西属。齐高帝为骠骑将军,引为从事中郎。顷之,出为义兴太守,代谢超宗。超宗去郡,与莹交恶,既还,间莹于懋。懋言之于朝廷,以莹供养不足,坐失郡废弃。久之,为前军谘议参军,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未拜,丁母忧。服阕,为给事黄门郎,出为宣城太守,迁为骠骑长史。复为黄门侍郎、司马、太子中庶子,仍迁侍中,父忧去职。服阕,复为侍中,领射声校尉,又为冠军将军、东阳太守。居郡有惠政,迁吴兴太守。明帝勤忧庶政,莹频处二郡,皆有能名。甚见褒美。还为太子詹事、中领军。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南 北 朝 南 梁 |
王僧辩(?—555年10月26日),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右卫将军王神念次子,南朝梁名将。 |
王僧辩初为湘东王萧绎中兵参军,后任平南将军、左卫将军、骠骑大将军、尚书令等职。他智勇兼备,所经战阵,多获胜利。梁大宝二年 (551),萧绎以他为大都督,领军讨伐兴兵作乱的原东魏大将侯景,获胜。王僧辩因功任征东将军、江州刺史。承圣元年 (552),他与东扬州刺史陈霸先会师,水陆并进,攻破石头城(今南京城西),大败侯景。四年,在北齐的威逼利诱下,迎立北齐扶植的梁贞阳侯萧渊明为帝,造陈霸先反对,陈霸先起兵10万,攻入建康,将王僧辩擒杀。 |
南 北 朝 北 魏 |
王叡,字洛诚,自云太原晋阳人也。 |
少传父业,而姿貌伟丽。恭宗之在东宫,见而奇之。兴安初,擢为太卜中散,稍迁为令,领太史。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临朝,叡因缘见幸,超迁给事中。六世祖横,张轨参军。晋乱,子孙因居于武威姑臧。父桥,字法生,解天文卜筮。凉州平,入京,家贫,以术自给。历仕终于侍御中散。天安初卒,赠平远将军、凉州刺史、显美侯,谥曰敬。 |
唐 朝 |
王珪(570-639年),字叔玠,河东祁县(今山西祁县)人。 |
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入召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受叔父王頍牵连,逃遁终南山。唐朝建立后,历任世子府咨议参军、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为隐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因杨文干事件被流放嶲州。 贞观年间,征召回朝,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礼部尚书、魏王老师,封永宁郡公。贞观十三年,病逝,追赠吏部尚书,予谥号为懿。 |
唐 朝 |
王孝杰(?-公元697年),京兆新丰(今陕西潼关东北)人,唐朝名将。 |
少年时便从军入伍,四处征战。屡立战功。武则天执政后,累迁右鹰扬卫将军。公元692年,任武威道总管,与阿史那忠节讨吐蕃,收复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重设安西都护于龟兹。于公元697年,任清边道行军总管,率军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在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孤军深入,全军覆灭,坠谷而死。赠夏官尚书、耿国公。开元中,赠特进。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唐 朝 |
王晙(653年-732年),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县)人,唐朝宰相、名将。 |
王晙明经出身,授清苑县尉,后任殿中侍御史、渭南县令,在任桂州都督时,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王晙历任鸿胪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安北大都护、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 开元二年(714年),王晙率二千兵马袭破入侵的吐蕃军,因功加为银青光禄大夫,进封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赐爵清源县男。四年(716年),王晙平定突厥降户叛乱,升任左散骑常侍、朔方行军大总管,加封御史大夫。九年(721年),王晙镇压胡人康待宾叛乱,进爵清源县公,但不久因胡人再叛,被贬为梓州刺史。后起复为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此后,王晙历任吏部尚书兼太原尹、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朔方军节度大使、蕲州刺史、户部尚书。开元二十年(732年),王晙去世,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忠烈。 |
唐 朝 |
王缙(700-781),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唐代诗人。 |
尚书右丞王维之弟。少好学,与兄王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历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子宾客。文笔泉薮,善草隶书,功超薛稷。大历十年(775年)元载所撰唐赠兵部尚书王忠嗣碑,为其所行书。卒年八十二。王缙遗作不多,散文只有表、碑、册等体,意义不大,诗作与王维的风格相似,具有一种平淡清新之美。事迹收录于《金石录》《唐书本传》《述书赋注》。 |
唐 朝 |
王晙(653年-732年),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县)人,唐朝宰相、名将。 |
王晙明经出身,授清苑县尉,后任殿中侍御史、渭南县令,在任桂州都督时,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王晙历任鸿胪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安北大都护、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 开元二年(714年),王晙率二千兵马袭破入侵的吐蕃军,因功加为银青光禄大夫,进封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赐爵清源县男。四年(716年),王晙平定突厥降户叛乱,升任左散骑常侍、朔方行军大总管,加封御史大夫。九年(721年),王晙镇压胡人康待宾叛乱,进爵清源县公,但不久因胡人再叛,被贬为梓州刺史。后起复为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此后,王晙历任吏部尚书兼太原尹、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朔方军节度大使、蕲州刺史、户部尚书。开元二十年(732年),王晙去世,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忠烈。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唐 朝 |
王播(759~830)字明敭(同“扬”),太原(今太原)人。 |
贞元(786~805年)中擢进士,举贤良方正异等。长庆初历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和初拜左仆射,封太原郡公。卒,谥曰敬。工书,尝书唐凤翔尹李晟为国修寺碑。《唐书本传》、《墨池编》、《佩文斋书画谱》 王播虽然有随波逐流、随势沉浮的劣行,当时已为士大夫所唾弃,认为他以“奸邪进取”,“不存士行”;但是他毕竟出身寒门,从小孤贫,凭着刻苦勤奋,以文辞自立,所以他“居官强济”,“勤于吏治”,往往人所不堪胜任之事,他却反以为乐。例如,他在淮南节度使任上,比较注意水利工程的维修和兴建。使漕运从此畅通无阻。这也是王播为后人所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
唐 朝 |
王铎(?-884年),字昭范,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宰相,司徒王播之侄。 |
王铎进士出身,累迁至礼部尚书。咸通十二年(871年),以礼部尚书进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后加门下侍郎、尚书左仆射。不久又进拜司徒,乾符六年(879年),王铎自请督军镇压黄巢起义军,出任荆南节度使,镇守江陵,受封晋国公。后因不战而遁,被免职,随唐僖宗逃入西川。 中和二年(882年)正月,王铎充任诸道行营都统,与各镇节度使围剿黄巢。后遭宦官田令孜排挤,被解除兵权,授任义成节度使。中和四年(884年),王铎改任义昌节度使,途径魏州时,被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杀害。 |
唐 朝 |
王徽,唐末大臣。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 |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进士擢第,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后担任判度支沈询的巡官、宰相徐商的参佐。懿宗咸通初年,历宣武、淮南两节度使府掌书记,得大理评事。在朝任右拾遗时,先后上疏23次,议论朝政事务,指陈时弊无所回避,犯颜直谏,受人士称赞 徐商罢相出任荆南节度使,奏授殿中侍御史,出为荆南节度府判官。后由侍御史知杂事转考功员外郎。以前的考功簿上用朱红色标注上、中、下三等,时间久了色退不易分辨,有的官吏私下涂改。他建议改用墨书,遂绝此弊。乾符初(874)迁司封郎中、长安县令。咸通末年,宰相萧仿器重他,擢翰林学士,改职方郎中、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再迁户部侍郎、学士承旨、尚书左丞。 |
五 代 十 国 时 期 后 周 |
王峻(902年-953年),字秀峰,相州人。 |
父王丰,官乐营使。 王峻善歌唱,镇州节度使张筠很欣赏他的才能,后归赵岩。赵岩被杀,王峻投靠后唐三司使张延朗。不久,张延朗被杀,王峻归刘知远。刘知远称帝后,拜王峻为客将。官兵马都监。948年,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等反叛,被枢密使郭威与王峻的大军击败,王峻以功升至宣徽北院使。后周建国后,封王峻为枢密使,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峻日益骄纵,要求兼任青州节度使,又要求罢免宰相李谷、范质。郭威想把柴荣调到京师时,王峻等群起反对。953年,王峻被贬商州,不久以腹疾卒于商州。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北 宋 时 期 |
王溥(公元922年-公元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人。 | 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著名之史学大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乾祐年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官至宰相。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王溥任丞相十年,三次迁升一品。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封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八月去世。朝廷停朝两天,赠侍中,谥文献。 |
北 宋 时 期 |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渊之战时,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疾,驰还权留守事。 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他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颇受真宗信赖。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 王旦晚年屡请逊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同年九月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故后世称其为“王文正”。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诗》录其诗3首,《全宋文》收录有其文。 |
北 宋 时 期 |
王钦若(962-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派势力代表。 | 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下,主张南迁国都,与宰相寇准对立。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大中祥符五年,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出任宰相。三年,出判杭州。 仁宗即位,改秘书监,起为太常卿、知濠州,以刑部尚书知江宁府,复拜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二度为相,时人称为瘿相。天圣三年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因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 |
北 宋 时 期 |
王随(约975~1033年),字子正,北宋河阳(河南孟县)人 | 。宋真宗时,以给事中知杭州,往兴教寺谒小寿禅师,机语契合,竟明大法。曾为长水子璇禅师之首楞严义疏注经作序,并删次《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为《传灯玉英集》十五卷行世。宋仁宗明道年间,出任宰相(也有史书作“丞相”)。临终书偈而逝。 |
北 宋 时 期 |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1] ),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 。 |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 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北 宋 时 期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2]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
北 宋 时 期 |
王黼[fǔ](1079年—1126年),原名王甫,字将明,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北宋末年大臣、宰相。 | 王黼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无学识,善于巧言献媚。崇宁年间进士。 初因何执中推荐而任校书郎,迁左司谏。因助蔡京复相,骤升至御史中丞。宣和元年(1119年),任特进、少宰(右宰相),他由通议大夫超升八阶,被任命为宰相,是大宋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金兵进入汴京,他不等诏命,便带妻儿逃跑,宋钦宗下诏贬他为崇信军节度副使、籍没他家。吴敏、李纲请求杀王黼,此事交由开封尹聂山处理,聂山与王黼宿怨未解,就派人将其杀死。 |
南 宋 时 期 |
王淮(1126年—1189年),字季海,金华城区人。南宋名相。 |
绍兴十五年(1145年)考中进士,授临海尉。历任监察御史、右正言、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太常少卿、中书舍人。官至左丞相,封鲁国公 。淳熙十六年(1189年)卒,赠少师,谥文定。 首论劾汤思退罪数十条。曾出知江州、建宁府,以及福建转运副使、两浙西路提刑。一生为官40年,职居相位,孝宗称其“不党无私,刚直不阿”。竭力荐举贤才,李焘、朱熹、吕祖谦、辛弃疾、陆游等都曾受其荐举,一时人才济济。在枢密院,力主抗金,建议“择将、备器、简兵、足食”;批评只知“以和为和”,不知“以和为战”。注重赈济遭水旱灾害的饥民,奏请宽刑减赋。言行稳健,善于调和矛盾。朱熹与唐仲友不和,互相攻讦,孝宗问淮,以“秀才争闲气”答之,居间调停息事。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南 宋 时 期 |
王爚[yuè](1199—1275年),字仲潜,一字伯晦,号修斋,新昌长潭人。南宋恭帝时期的著名宰相之一。 |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常熟、泰州、滁州、瑞州等地方官;宝祐,兼国史编修。 景定二年(1261年)迁礼部尚书,代吏部尚书加观文殿大学士。咸淳元年(1265年),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咸淳十年为左丞相。 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大举南下,不顾年老,奏请朝廷授以宣抚招讨大使招募忠义,共图兴复。不久任平章军国重事,即命张世杰等四路兵马同时并进,以抵御元兵南下,其军事部署未被采纳。不久,张世杰兵败,王爚以“不得其职”,请求免职,乃罢其平章。后归乡不逾年而卒,墓葬上虞葛仙乡。 王爚为人清修刚劲。被宋度宗尊为“师臣”的贾似道回天台葬母过新昌,独爚不见。贾似道督师溃败,王爚论贾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入见太后说:“本朝权臣稔祸,未有如似道之烈者。缙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非惟付人言之不恤,何以谢天下!”贾似道遂被贬徙外地,四处遭人唾弃,终于被郑虎臣杀于漳州木绵庵。 |
明 朝 时 期 |
王鏊(ào)(1450年9月22日[1] —1524年4月14日 ),字济之,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名臣、文学家。 |
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明孝宗时历侍讲学士、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等职。 正德元年(1506年),任吏部左侍郎,与吏部尚书韩文等请明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事败未成。同年,因廷臣荐,入阁拜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王鏊在任上尽力保护受刘瑾迫害之人,屡次劝谏刘瑾,终因无法挽救时局而辞官归乡。此后家居十六年,终不复出。嘉靖三年(1524年)卒,年七十五,世宗为其辍朝一日,赠太傅,谥文恪,世称“王文恪”。王守仁赞其为“完人” ,唐寅曾赠联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王鏊博学有识鉴,经学通明,制行修谨,文章修洁。善书法,多藏书 。为弘治、正德间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和楷模。[1] 他黜浮崇古的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的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传世。王鏊居官清廉,全无积蓄,被人称为“天下穷阁老”。唐寅深知其为人,赠他一副楹联。上联为“海内文章第一”,下联是“朝中宰相无双”。 |
明 朝 时 期 |
王文,字千之,号简斋,原名王强,京师(北直隶)束鹿人(今河北辛集)。 | 王文之父王绪,原籍凤阳府霍邱县(今安徽省霍邱县)[1 ],后入赘束鹿彭家庄(今属河北辛集市辛集镇),在村中开办私塾,并行医济人。王强为家中第三子。 王强永乐十九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瓦剌俘虏。英宗之弟郕王即帝位,后世称为明景帝(年号景泰)。王文被征召入京掌管都察院事务。景泰三年加太子太保。不久,由高谷上疏推荐,并得到宦官王诚的帮助,皇帝下诏招王文入内阁,并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执掌文渊阁。二品大臣进入内阁正是从王文开始的。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明 朝 时 期 |
王锡爵,生于明嘉靖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1534年8月30日),卒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611年2月11日)。字元驭,号荆石,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太仓)人。 |
王锡爵出生于名门望族,太原王氏。其先祖在元末“红巾起义”中,为躲避战火,弃官逃到江南,后来其中的一支在明代弘治年间进入太仓。王锡爵之祖王涌善于经营成为当时太仓巨富。其父王梦祥早年中过秀才,入过南监为监生,后因官司纠纷被迫弃儒经商操持家业,但立志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材。王锡爵不负父祖之望,在嘉靖四十一年会试名列第一(会元),廷试名列第二(榜眼)。后来其子王衡在顺天乡试名列第一,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高中进士及第第二名,被时人誉为“父子榜眼”。王锡爵的后代不乏科场得意者,其家族延续到清代成为名符其实的簪缨世家。 王锡爵在进士及第后被授翰林院编修,累迁詹事府右谕德、国子监祭酒、詹事、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为首辅,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二十二年辞官致仕后仍一再被皇帝相召。万历三十八年,王锡爵终老于太仓老家,赠太保,谥文肃。 王锡爵在任期间,发生了日寇侵略朝鲜,朝廷纷争,是战还是不战?王锡爵看穿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真实目的在于侵略大明王朝的实质,力主对日本一战。最后在他的运筹之下,大明战而胜之,彻底的斩断了日寇侵略中国的妄想。 |
王家屏(公元1535年——1603年)字忠伯,号对南,山阴县河阳堡人。 |
王家屏,字忠伯,号对南,山西山阴人,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卒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家屏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辅助朝政。王家屏执阁六年,时间虽短,但给当时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贪权武断,“推诚秉公,百司事一无所扰”(《明史》);他恪尽职守,“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他注意处理同内阁诸臣关系,与同僚们和睦相处。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出任内阁首辅。他老成谋国、施政严谨、品格高古,然而既不遇时,也不遇主,昏暗腐败的君主粉碎了他的“尧舜之臣”美梦。王家屏并有著作传世:一种是收入《四库全书》的《王文端公集》十四卷;另一种是《复宿山房文集》四十卷。甚至有人认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王家屏。 |
|
王应熊(1589~1647)字非熊,号春石,明重庆府巴县乐碛青溪里(今重庆市江北区洛碛镇)人。 | 极聪慧,少家贫,力学,四川按察使、《蜀中广记》作者曹学佺非常器重他,并亲自教学。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选庶吉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授翰林院检讨。万历四十七年(1619)主持会试。次年,授徵侍郎。崇祯六年(1633),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充经筵讲官,章正宸、范淑泰攻之,应熊佯具疏引退。 |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清 朝 时 期 |
王永吉(1600年-1659年)字修之,号铁山,江南高邮人,是明朝大臣、贰臣。为官清正廉洁。 |
明天启间进士,官至蓟辽总督。 顺治二年,以顺天巡抚宋权荐,授大理寺卿。四年,擢工部侍郎。永吉疏辞,上责其博虚名,特允之,并谕永不录用。 居数年,有诏起用废员,复诣京师,吏部疏荐,八年,授户部侍郎。条奏各卫所屯地分上、中、下三等,请拨上田给运丁;各项折色银请仍令官收官解,本色物料动支折价采买;洲田丈量累民,请以芦课并入州县考成,。十二年,仍授国史院大学士。寻加太子太保,领吏部尚书。十四年夏,旱,疏请“下直省督、抚、按诸臣清釐庶狱,如有殊常枉屈,奏请上裁;赎徒以下,保释宁家”。下所司议行。旋以地震具疏引咎,上复责其博虚名。十五年,以兄子树德科场关节事发,左授太常寺少卿,迁左副都御史。 十六年,卒。上以永吉勤劳素著,命予优恤,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照一品例给予祭葬、立碑,荫一子,遣官护丧归里,谥“文通”。 |
清 朝 时 期 |
王熙,生于1628年,逝世于1703年,清朝初期大臣。顺天府宛平县人(今北京丰台)。礼部尚书王崇简之子。 |
顺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迁右春坊谕德。召直南苑。译大学衍义,充日讲官,进讲称旨。累擢弘文院学士。时崇简方任国史院学士,上曰:“父子同官,古今所罕。以尔诚恪,特加此恩。”十五年,擢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考满,加尚书衔。时崇简为尚书,父子复同官。圣祖嗣位,熙改兼弘文院学士。圣祖嗣位,熙改兼弘文院学士。 |
清 朝 时 期 |
王掞shàn(1644~1728)清朝官员。字藻儒,一作藻如,号颛庵、西田主人,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 |
明代首辅王锡爵曾孙。康熙九年进士,授编修,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六十年,请重立胤礽为太子忤旨,应谪戍,以年老由子代行,寻致仕。有《西田集》。[1] 王掞,康熙九年(1670)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迁赞善,提学浙江,累升内阁学士,转户部侍郎,三十七年(1698年)调吏部,四十三年(1704)升刑部尚书,后又调工部、兵部、礼部,总持纲纪,务存大体,及为大学士处事更恪谨,为属僚所折服。六十年(1721)因疏请立储事受责,应谪戍以年老免行,由子代戍西陲,至雍正即位(1723)因病告辞,六年(1728)病故,年八十四岁。世宗感其恩,赐葬于祖茔檀树坟之南。工诗,偶作画,秀逸不群。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清 朝 时 期 |
王顼龄(1642~1725年),原名元龄,字颛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今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人。 |
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太常博士。康熙十八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获一等第6名。改任翰林院编修,参加《明史》编纂。常与汪琬、朱彝尊等上下议论,通晓典故,人称修史良才。后升侍读、侍讲学士,为康熙帝讲解《资治通鉴》。他娴熟史学,触类旁通,每讲一篇,必获康熙帝赞赏。因弟王鸿绪事累及,奉旨休致。不久又应召入京。康熙四十二年升礼部侍郎。任职10年,凡朝廷庆贺或祭祀等大典,他斟今酌古,处理得体。康熙五十一年,迁吏部右侍郎,后升工部尚书。康熙五十二年、五十四年两次主持会试,因遴选得人,于康熙五十七年进升武英殿大学士,时已78岁。次年,以年老乞休,康熙帝慰而留之,并赋诗相赠:“迹与松乔合,心缘启沃留。”因以为号。雍正元年(1723年)进太子太傅。次年,再次乞休。雍正帝温谕慰留,备极眷顾。年84岁卒于官。雍正帝辍朝相祭,赐谥“文恭”。他天性淳厚谨慎,凡处大事常用暗喻示意或婉转相劝,而事情往往立为改观;又不居功自傲,提拔人才,从不愿身受者知其功。 |
清 朝 时 期 |
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号省厓,陕西蒲城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时期政治家、著称于世的爱国名相。 |
王鼎少年时家境贫寒。他勤奋好学,心存大志。清嘉庆元年(1796年)中进士,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朗、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 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1842年,当林则徐因抗战获罪而被遣戌伊犁时,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以大学士出署东河河道总督督塞河口。由于赞成林则徐禁烟抗战,王鼎上疏道光奏留林则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时英帝国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往新疆。 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签订协议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危害,怒斥妥协派首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协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园,享年74岁。王鼎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人从此脱离了祖国,一去155年。 |
年代 | 个人概况 | 人物介绍 |
清 朝 时 期 |
王文韶(1830—1908)清末大臣。字夔石,号耕娱、庚虞,又号退圃,祖籍浙江上虞梁湖,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
咸丰二年进士。权户部主事,同治间任湖南巡抚,光绪间权兵部侍郎,直军机,后任云贵总督,擢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官至政务大臣、武英殿大学士。 他在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内,曾多次疏陈建议加强北洋海防、整顿水师、兴办天津武备学堂、重建旅顺大连炮台。他认为,南北海防以天津为根本之地,以大沽、北塘为内户,以金旅、威海为外户,而山海关、营口等处分扼水陆要冲,互为犄角,环海3000余里,务必统筹海防,颇具卓识。并在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兴办学校等方面也有很多建树。奏设北洋大学堂、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等、育才馆、俄文馆、西学水师各学堂、上海南洋大学,为国家造就一批人才。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入直军机处,为军机总理衙门三大臣之一,戊戌变法时,王文韶受命办理新政,却暗中阻挠。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后充国史馆副总裁、正总裁,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他携带军机处印信奔赴怀来,随慈禧太后逃至西安,王文韶徒步跟随,深受慈禧赏识,主张对外妥协。12月6日,授体仁阁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还曾任政务处大臣、督办路矿大臣等。翌年(1901年),授外务部会办大臣。返京后转授文渊阁大学士、终武英殿大学士。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6月,值军机。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死,谥文勤,赠太保衔。 |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