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镭·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白德化瓷塑“朝天圣侯”考
大英博物馆珍藏“朝天圣侯”瓷塑


(曾经在德化窑神圣殿祖龙宫供奉的朝天圣侯瓷塑,明代瓷圣何朝宗于1610年雕塑,1930年之前流落到欧洲,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霍吉淑发表于《福建文博》的《谈明代德化窑瓷器》一文中对“朝天圣侯”这一尊瓷塑造像介绍道:
透明釉“中国白”民间神塑像,福建省德化窑,明代,1610年,高26.5cm,购买,OA1930.11-13.1。这件“中国白”塑像表现的是坐在多边形宝座上的神仙。他左手持一颗明珠在胸前,右手放在上层腰带上。他被塑成中年人,着铠甲上覆官服龙袍,脚下的靴子刚好可以看见。袍服的正面和下面的裙摆处各刻划出一条显示官阶的腾龙;头戴乌纱帽。目光下垂,态度谦恭,嘴上方穿孔以粘附真的髭须来增添真实感。底座上象征财富的如双犀角类的吉祥物。人像刻划的笔触很深,施一层泛黄的釉。宝座背面刻有平行的3列15个字铭文,说明了雕像的日期时间,曰:“万历庚戌年季春念六日壬寅未时”(1610年农历3月26日未时)。制模的风格、胎土和装饰的特性都与铭文一致。这样优质的胎土厚实的塑像只能是17世纪前半叶明晚期德化窑的作品。清代的塑像在风格上与之迥异,这么深的刻痕和诱人的暖色釉是没有的。识别这尊人物很成问题。唐内利把他归为“财神”,他解释说“财神”的历史原型是周朝的赵公明,单手握锭。不过人像也可能是关帝,民间的武圣,在明晚期也成了财神。曾出版于:唐纳利1969年,图版71A;史密斯1974年,编目号217;阿耶斯1987年,p25和p27,图12、13;《东方陶瓷学会》1984年,编目号117;唐纳利1969年,p174。
“朝天圣侯”应是王审邽封号

民国《桃源东熙王氏族谱》中的王审邽遗像
根据民国版《桃源东熙王氏族谱》记载,永春光绪举人郑翘松认为,该画像系宋代流传下来的族谱画像,应当说是最原始的王审邽遗像。之所以将“朝天圣侯”瓷塑造像认定为王审邽,首先是大英博物馆瓷塑造像所戴的官帽,符合王审邽唐朝三品刺史封侯的官帽。当年“开闽三王”中封侯的只有王审邽、王审知。而王审邽主要行使的官职是泉州刺史(从三品),爵号“琅琊郡开国侯”(从三品),威武军节度副大使(从二品)是虚职,武肃王(正一品)是追封,“公、侯、伯、子、男”这些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王审知(862—925年)早在景福二年(893年)就封“琅琊郡开国侯”,比王审邽还早七年,不久又封为“琅琊郡开国公”“琅琊郡王”。对王审知来说,“开国侯”封号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对于王审邽(858-904年)来说,光化三年(900年)进封的“琅琊郡开国侯”就非常重要。

泉州府城“朝天门”楼上最有可能供奉王审邽神像因而称为“朝天圣侯”
泉州府志载,王潮神像供奉于府城的“崇阳门”楼上;而王审邽“在政十二年,爱民礼士,泉人德之。及卒,又祀之在郡中”,所祀地点乏载,传说是在府城“朝天门”楼上,故称“朝天圣侯”。“朝天圣侯”的封号,目前也尚未发现何时颁赐。但其神像供奉于府城的“朝天门”楼上,是完全可能的。“至今泉南文物之盛,公之功居多焉”。而德化在嘉靖建立城墙保护时,也设有“朝天门”,纪念为德化海丝陶瓷做出重要贡献的府官王审邽,供奉“朝天圣侯”也是完全可能的。因此说“朝天圣侯”应是王审邽的封号。
王审邽为闽南发展贡献重大,瓷塑供奉合情合理
王审邽(858—904年),字次都,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秦名将王翦的后代,琅琊王氏士族。公元885年扶母随兄弟王潮、王审知率义军入闽后,唐•乾宁元年(894年)权泉州刺史,三年(896年)实授,天祐元年(904年)二月卒于任,政绩显著。累封工、兵、户三部尚书,授福建威武军节度副使,晋开国侯,卒谥武肃王。
王审邽“为人喜儒术,通《春秋》,善吏治”。他主政泉州12年,始终将儒家的仁政思想作为其施政取向。上任之后,他便把关注民生作为头等大事加以认真对待。他继续奉行大哥王潮治泉期间实行的“招怀离散”政策,遣人将背井离乡的泉州籍流民陆续召拢回乡,凡从外地返泉者均借给其耕牛及犁耙等农具,帮助和鼓励其到小溪场(今安溪县)、归德场(今德化县)等山区开垦梯田,重事农桑,发展经济。对房屋损坏不能栖身者,还协助他们修筑住宅,使之安居乐业。这些政策举措,体现了儒家倡导的民本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泉州的农业生产,使这些原来荒芜的山区“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既保证了官需民用,又增加了地方的财税收入。
王审邽还十分重视人才。主政泉州时,他创设招贤院,成为中国历史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举措。《十国春秋•武肃王审邽》:“中原乱,公卿多来依闽,天复二年,即公元902 年,王审邽遣子延彬作招贤院礼之,振赋以财,如唐•右省常侍李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韩偓、中书舍人王涤、右补阙崔道融、大司农王标、吏部郎中夏侯淑、司勋员外郎王拯、刑部员外郎杨承休、弘文馆直学士杨赞图、王倜、集贤殿校理归传懿,及郑璘、郑戬等,皆赖以免祸。”先后出入该院的名士还有秘书省正字徐寅,右拾遗户部员外郎、京兆府参军翁承赞和太学博士倪曙等人。当时,五代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闽属偏隅之地,其文化较之中原地区相对落后。诸多文人名士从中原来泉州后,在招贤院内切磋学问,进行文学创作,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泉州乃至八闽迅速传播,促进了福建及闽南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据统计,泉州招贤院的文人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诗篇,被收入《全唐诗》及其他诗集的即达340余首。至此,尚文之风在泉州蔚然形成,“童蒙诱掖,学校兴举”,泉州获得了“海滨邹鲁”的美称。这一风气的形成,奠定了泉州的文化底蕴, 致使大批人才联袂而出。五代时,泉州中进士者6人。延至宋代,泉州中进士者就达862人(特奏名480人除外),其中五代至宋代,泉州先后有4人中状元;有8人位居宰辅之位。这一现象,在全国各州府中是极为罕见的。这些人才的迭出,与王审邽父子创办招贤院,使泉州形成好学之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泉人感恩王审知,以瓷塑供奉合情合理。
王审邽还十分重视人才。主政泉州时,他创设招贤院,成为中国历史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举措。《十国春秋•武肃王审邽》:“中原乱,公卿多来依闽,天复二年,即公元902 年,王审邽遣子延彬作招贤院礼之,振赋以财,如唐•右省常侍李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韩偓、中书舍人王涤、右补阙崔道融、大司农王标、吏部郎中夏侯淑、司勋员外郎王拯、刑部员外郎杨承休、弘文馆直学士杨赞图、王倜、集贤殿校理归传懿,及郑璘、郑戬等,皆赖以免祸。”先后出入该院的名士还有秘书省正字徐寅,右拾遗户部员外郎、京兆府参军翁承赞和太学博士倪曙等人。当时,五代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闽属偏隅之地,其文化较之中原地区相对落后。诸多文人名士从中原来泉州后,在招贤院内切磋学问,进行文学创作,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泉州乃至八闽迅速传播,促进了福建及闽南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据统计,泉州招贤院的文人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诗篇,被收入《全唐诗》及其他诗集的即达340余首。至此,尚文之风在泉州蔚然形成,“童蒙诱掖,学校兴举”,泉州获得了“海滨邹鲁”的美称。这一风气的形成,奠定了泉州的文化底蕴, 致使大批人才联袂而出。五代时,泉州中进士者6人。延至宋代,泉州中进士者就达862人(特奏名480人除外),其中五代至宋代,泉州先后有4人中状元;有8人位居宰辅之位。这一现象,在全国各州府中是极为罕见的。这些人才的迭出,与王审邽父子创办招贤院,使泉州形成好学之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泉人感恩王审知,以瓷塑供奉合情合理。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