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东西南北”湖,《元史》称他为“南人”第一
在中国元代,有一位少年即高官,重视民生,每到一处,声名鹊起,政绩卓著的人物。他就是王都中,号本斋,福建省长溪县(今霞浦)人,官至河南行省、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准副宰相)。

王都中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屡屡兴修水利,疏浚河湖,经费不足时捐献自己的俸禄。有意思的是,他治理过的湖泊,有饶州东湖、福州西湖、荆州南湖、郴州北湖,加上他的名字“中”,正好凑齐了“东西南北中”。上篇介绍王都中治理饶州东湖、福州西湖事迹。

(一)饶州东湖
元延祐四年(公元 1317 年),王都中调任饶州路(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阳县)总管。
这一年饶州路大饥荒,王都中等不及审批,就自作主张打开官仓,将粮食在最低价基础上,再降价20%,卖给饥民,使得当地民众平稳度过灾荒。上级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

王都中在饶州任内,还疏浚和改造了饶州东湖。从此以后,东湖之美,为文人墨客所重。在元代有“东湖四景”之说,正源于杨载写给王都中的《东湖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大尹”和“侯”是对路总管的尊称,“本斋王”即“王本斋”,也就是王都中。

杨载(1271—1323),字仲弘,浦城人,时任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他是元代著名诗人,与虞集、范梈、揭傒斯并称为“元诗四大家”。他以时间为单元划分,用诗的形式描绘了“东湖四景”,同时歌颂了王都中的卓著政绩。

东湖春天(《东湖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 其一》):
朝来千骑出城闉,为向东湖踏早春。
素练羃林云气薄,明珠穿草露华新。
山花献笑开檐畔,海鸟忘机戏水滨。
记取当年贤太守,及时为乐与斯民。
“闉(yīn)”指瓮城的门;“羃(mì)”古代指遮脸巾。

东湖夏天(《东湖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 其二》):
夏月湖中爽气多,南风叠叠卷长波。
渔人舟楫衡萍藻,游女衣裳揽芰荷。
脍切银丝尝美味,腔传金缕换新歌。
使君用意仍深远,即此光华岂灭磨?

东湖秋天(《东湖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 其三》):
暂停麾盖拥轻舟,此日湖山属暮秋。
采采黄花登几案,离离红树散汀洲。
倾壶浮蚁杯频竭,下箸鲜鳞网乍收。
莫向钱唐夸往事,白苏未许擅风流。

东湖冬天(《东湖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 其四》):
云气低藏十万家,东湖飞雪又交加。
玉禾旧布仙山种,琼树新开帝所花。
别浦移舟闻过雁,高楼凭槛见归鸦。
侯门似有相如客,剩赋篇章与世夸。
至治元年(公元 1321 年),王都中母亲去世,回家服丧。饶州百姓纪念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

(二)福州西湖
元泰定三年(1326年),王都中就任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来到福州。不久王都中升任中奉大夫(从二品)、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帅。

福州城周围有几个湖,是灌溉农田的重要水源,包括今天的福州西湖。但由于年久失修,水闸损坏,当地豪绅霸为己有,百姓苦不堪言。
王都中到任后,惩处了豪绅,大力疏浚福州西湖等处,解决了当地农民的燃眉之急。王都中在福州呆的时间不长,天历元年(1328年),王都中改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离开了福州。

王都中后来还担任江浙行省参政,以他的一贯作为,对杭州西湖治理定然也少不了。但有白居易和苏轼珠玉在前,王都中的治理暂未见史料记载。

(三)荆州南湖。
大德年间,二十多岁的王都中任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治所大约在鄂州(今湖北武昌)。江陵(即荆州)在其辖境内,有一年闹饥荒,王都中不辞劳苦,亲自“躬履山谷,以拯其饥,民赖以全活者数十万。”

荆州地域内河流交错、湖泊密布。今菱角湖所属南湖一带,当时淤积严重,船只出城十分不便。王都中派人疏浚南湖,还开凿新河与之相连,使水路变得畅通。
而在王都中任职的郴州,也有一个南湖。
郴州有一处景观称龙泉,泉水从一岩隙中涌出,碧青甘甜,汇成湖塘。因在郴州城南边,又称南湖。若逢春雨秋雾,四野弥漫,龙泉山影忽隐忽现,形成“龙泉烟雾”美景。王都中曾写诗吟诵《龙泉》:
一泓寒水碧冷冷,四面青山列翠屏。
龙乐深潜鱼自乐,挠塘风送稻花馨。

(四)郴州北湖
郴州北湖,因唐代韩愈“航北湖”、“投叉鱼”而声名远扬。
元皇庆二年(1313年)六月,王都中由通议大夫任郴州路总管。一上任,王都中就慕名到北湖访古探幽。但他看到了什么呢?从他的《北湖》一诗中我们看到满满失望:
“访古空遗迹,叉鱼旧有亭。苔封荒迳绿,草没断碑青。老树根横水,寒芦叶满汀。渔歌何处起,倦客倚栏听。”(《和彬卿北湖》)

第二年,王都中着手修整北湖。先是修缮了韩愈祠堂。经费不够,他率先捐出俸禄,“甃石为桥,作(叉鱼)亭于上”。此举得到了民众用户,纷纷慷慨解囊相助。
通过努力,北湖形成“水月映其左,玉雪映其右”的美景,“休息于此者,莫不心旷神怡”。王都中政务闲暇之余,也沉醉于郴州山水之间。

郴州是王都中仕途中第一次主政一方,独当一面,感情特别深厚,因此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王都中诗集《本斋集》(清代顾嗣立编《元诗选》选收)中,大部分诗作于郴州。

他为叉鱼亭上题诗:“昌黎曾此赋叉鱼,披棘寻碑考郡图。重筑草亭存古意,双浮画舫仿西湖。激轮为磨供官费,隔水分塘笑我愚。寄语后来贤太守,相承无似此庸迂” 。(《题叉鱼亭》)
他徜徉于北湖之上:“画舟摇曳泛空明,满酌流霞倒玉觥。山鸟亦知游乐意,夕阳高处两三声。”(《游北湖》)

他游于郴州之山:“公驰兼夜役兵夫,轧轧轻舆稳胜车。山险似人人更险,星疏如我我犹疏。心持坦荡无留碍,路蹑崎岖信所如。行路古来难若此,相逢何必问其初。”(《和雪牖永兴山行》)

他乐于郴江之水:“怪石奇峰叠削成,江行浑若泛仙瀛。崖松偃蹇蛇龙势,泷浪飞翻玉屑轻。山色入怀衣袂冷,溪光照影骨毛清。更阑放溜泊郴口,明月清风更有情。”(《和彬卿江行即景》)
“督役贤能不用刑,飘然东下似扬舲。一江雪浪翻银屋,两岸烟峦立翠屏。白鹭对人神亦爽,乌鹚入水气犹腥。鲸舟指日功成就,万斛乘风驾渺溟。”(《督役江行和雪牖韵》)

他探访古刹名寺:
“四围葱翠列奇峰,碧瓦朱甍护象龙。殿角风过铃自语,山腰云起洞长封。泉清似镜耳堪洗,路曲如肠步莫从。驿马倦人归道远,欲公禅榻寄尘踪。”《题海会寺》。
“寺古唐朝立,山藏一迳幽。木生灵寿异,花发蕙兰稠。瀹茗香浮齿,簪梅雪满头。公余寻胜会,此地约重游。”《游胜会寺》。
“古寺岧峣隐翠微,松阴行尽见朱扉。岩花识面远迎笑,野鸟忘机近不飞。相国书堂今寂寂,山僧法座久巍巍。凭阑欲问当时事,白鹭无言立钓矶。”《登东山寺》。

王都中是个至孝之人。父亲王积翁出使日本,不幸身亡,他从小与在平江出家的母亲相依为命。
在郴州有一山,名为“苏仙岭”,岭上的云松有一奇,即其枝叶皆伸向西南。相传汉武帝时,郴州人苏耽在苏仙岭上修道,日夜思念住在岭西南的母亲,苏岭云松为之感动,便将枝叶一齐指向西南,以昭示世人勿忘母恩。
王都中特别受感动,每当思念姑苏的母亲时,就攀爬此山,也写下了很多诗篇;
“苏仙孝感动乡闾,橘井千年事若符。时上仙坛坛上望,白云飞处是姑苏。”(《书怀二绝》)

《登苏峰》:“平生僻好登仙山,紫翠缥缈三岫间。公余杖策时一到,尘埃荡扫天风寒。苍松□□老龙出,身到洞天人不识。遥看玉殿底虚皇,香雾丹霞遶琼室。翠涛三吸赋玄言,何必研朱点《周易》。仙人舅氏空遗宅,楼阁玲珑倚苍石。好是凭阑对月时,一江倒浸千峰碧。”
王都中是个爱民之人。在《郴州北湖始末记》中说:“予之所以为此者,非以要誉也,直为民而已。”他每到一处,也必是以民为本,因此成为古代官员的典范。但在韩愈、秦观、苏轼、米芾盛名之下,王都中在郴州的名气也慢慢淡了。
王都中是个忠君之人。他在临终之前,还拉着黄溍之手说:“吾平生无它长,惟孝于亲、忠于君尔。度此疾必不起,只此为永诀。” 这也是王都中一生的写照。他在郴州的诗词中,已强烈表达了忠君爱国的思想。
《依紫崖韵和彬卿》中语:“捐躯难报圣明君,补拙惟将一寸勤。为政但当求实効,劝农何敢具虚文。夜来江上一犁雨,晓起山前万锸云。愿得岁丰民物阜,素餐犹可度朝曛。”
《书怀二绝》言:“一心常欲洗民冤,清白炉烟可付天。但愧才疏为政拙,只宜及早赋归田。”

正因为王都中是个不计得失,为国为民的官场楷模,明初朱元璋下令编撰的《元史》,不吝赞词,详尽地记叙了他的事迹。
《元史》总结说:“都中历仕四十余年,所至政誉辄暴著,而治郡之绩,虽古循吏无以尚之。当世南人以政事之名闻天下,而位登省宪者,惟都中而已。”即王都中政绩在“南人”位居第一。(”南人”指原来居住在南宋境内的汉人,在元代地位最低,政坛上备受排挤。)
《元史》又称王都中“清白之操,得于家传,所赐田宅之外,不增一疃,不易一椽。”王都中家三代参政,祖父王伯大“立朝直谅,鲠直忠诚”,父亲王积翁“尝宰富阳有声”后出使日本舍生成仁,故有此说。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