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华王氏的上源和太子晋不是太原王氏的排它性新证

2019-03-26 18:10:58来源:王耿·王氏家族管理群

打印 字号: T|T
       中华王氏是人类起源以来,在史前就最早得到公认、最具有无断代记录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世系最全的姓氏。人类出现姓氏文化的记录有七千二百零七年了,这可以从史籍中追溯到的王氏世系有两百六十一代,其中有一百零八名帝王、两百三十六名以上的宰相级官员的史实谱证中得到证明。而此前传说的百家姓出处一般不超过五千年,而王氏的起源更离谱,只有不到两千五百年。连事实上的王氏起源的一半时间也不到,故此我们今天的工作就显得格外地有意义。
        这些王姓人在姓氏文明中留下的那些世界记录,是任何姓氏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打破的。华夏姓氏起源的七千二百零七年,也就是中华王氏起源的七千二百零七年,因为没有“王”者的封赐授,就不会有任何姓氏的诞生。“王”者对“百姓”的封赐授,就象今天派出所对新生儿身份证号的确认,民间或任何其他官方机构是绝对不可以染指僭越的。身份证号是一种身份的证明,通过封赐授得到官爵即姓氏也是一种身份,王者的“王”也是他的姓氏、官爵和身份,凡“百姓”同此理也,没有任何不同。
 
一、中华王氏和“百姓”源头在七千年前
 
       “王”者是万姓之源,这也是“王”氏不同于其他各姓的特色。中华民族血浓于水,中华百姓源自炎黄。因为起源于中华百姓的近两点五万个华人姓氏,都载录在周成王以前由陶唐虞夏商周等历代帝王分封的五十九个帝裔氏族、和一百九十八个“老百姓”的出处上,而他们没有一个不是“王”的兄弟姐妹和祖孙叔伯。沒有这五十九个氏、和一百九十八个姓,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族。因此,我们对“王”的寻根,就是对华夏文明起源的追忆,就是对中华百姓出处的回溯。
       我们是实证主义者,为了得到上述数据和襄证,我们搜集和研究了近十万册百姓谱牒和历史典籍,包括《二十四史》和《四库全书》中没有收录到的正史《容成氏》和《唐虞之道》等;为了验证上述数据,我们走过了近千个考古发掘点和姓氏封赐地,包括那些主流和非主流学术界尚未染指,我们侧已洞若观火的中华百姓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那些比中原姓氏和西部文化早了近两千年的百越、东夷和西南地区。中华第一姓和华夏第一王出自东南,中华文明和华夏姓氏也是起源于祖国的百越、东夷和西南地区的。
 
二、太原没有过“太子晋”和“太原王氏”的排它性证据
 
       1、“王”或“百姓”只有通过封赐才可以得姓。曾经有荒诞的传说,宣扬中华王氏的起源,始自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的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理由是他因谏被黜不能承王,连“周司徒”这个民间封的官也干不成了。最后只能被民间叫成“王家”或“王氏”了。这个传说的文化和学术的含量是零或负数:因为整个夏商周只有“王”者对亲“属”或功“臣”“赐氏”和“授姓”,哪有民间俗成的道理,那是会杀头的!况且,太子晋如果是被赐在晋,他也只能是“晋”氏,而又怎么能叫“王”氏呢?
 
       2、晋国三十多个国姓中没有姓“王”的。晋国的王室后代有二十多姓,其中有晋杨韩魏赵何温贾简曲解侯栾席先谷冀步籍阎祁等,偏偏没有姓王的。各位想想看,一个被父王分封的国君,在自已三十多姓的后代中,偏偏没有自己的姓,这样正常吗?这样可能吗?因此,太子晋封晋就只能是一个传说,一种想象或意淫,因为那个叫“晋”的太子十五岁就得了肾衰竭,未满十七岁就死于非命或遁入空门,没有任何正史的记录或实证能说明他被封赐在太原过,太原及晋国近七百年的世系传承中也没有一个字说他出现在过晋国或太原的。
 
        3、正史中没有“晋和宗敬”封赐为“周司徒”的记录。整个周王朝,和正史中有封赐为“周司徒”记录,并和“王”有关的“人”中,只有周幽王八年(前774年)被封为“周司徒”的王子多父最为著名,而他这个与“王”有关的事情,只是发生在他被封赐之前,并无他发生在封赐之后的。王子多父接受封赐后徙郑,随即就成了大名鼎鼎的郑桓公是也。你看,“王”氏的“多父”同志被封赐后因“徙郑”,而姓“郑”了,而且在郑国传承了二十一代国君。传说中的太子晋如果果真“封晋”“徙晋”了,怎么可能在晋国没留下一代姓“王”的国君呢?传说之所以不能首尾相顾,原因皆在喜欢传这个说造这个谣的人没文化甚至没脑子。
 
        4、那么,王姓赐氏太原的说法是源出何处的呢?据《史记•秦本纪》载: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8年)):“王龁攻上当(党),初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西古城),并非春秋之“太原”。根据这一段史实,我们知道太原的确与王家有缘,但不是太子晋,更不是那个所谓的太子晋之子周司徒王宗敬。这个人叫王龁,是齐司徒王子成父子王湫的后代。而且,这个王氏初置太原郡的故事发生在前284年而不是前565年。看来,这其中一定有人在撒谎,不是写《史记•秦本纪》的司马迁在撒谎,就是编太子晋赐氏太原的人在胡扯。如果太子晋封晋了,为什么晋国四十代国君中没一个姓王的,国君中当然也没有太子晋。
《晋世家》就是晋国的正史。前王氏研究群和山西社科院的一些人,连《晋世家》也不看一眼就到处乱说“太子晋封晋”,其实封晋的是唐叔虞,唐叔虞是被周武王封晋的,周灵王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再封一个“王”去“晋”。太子晋封晋的年头是晋平公在晋国执政,如果有“太子晋封晋”的话,晋平公不把太子晋的屎和大便都打出来才怪,根本不可能把位子让给他传宗接代。太原王氏是琅琊王子成父的后代秦始皇时的王武在广武创建的,那时己没有授、封、赐的规矩了,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跟谁姓。
 
       5、到底谁在胡址?说到胡扯,还真有人用民国风格加二十一世纪电视剧流行热词的文言编造了一段春秋圣旨“周天子灵王旨意:晋卿平狄威震遐迩,登峰造极之能,固国保民之勋,无出其右者,寡人欣慰,宜偿有功,爱(爰)锡以[王]姓,以王晋室旨意真诚下达,众卿周知,钦此。引自《太原王氏阳新后裔第三次续修宗谱序》)”。哈哈,这不是存心要乐坏老夫王耿了吗?找一段周灵王的原话并不难啊,何必非要表情这么丰富地学习赵本山不可呢?太子晋“平狄”过吗?他可是至今不知“太原”在哪的呀!在座的有任何人知道当时的“太原”在哪呢吗?
 
        6、“平狄”的是齐琅琊的王子城父,如果上述“周天子灵王旨意”文的作者坚持要说那篇文字是春秋末年的真品,王耿就要谢谢你了,因为这只能是一篇用封赐(锡)齐琅琊的王子城父于“晋”的圣旨,加上当今的流行热词拼凑起来的《新太原王氏受氏之证》。更可疑的是:既然太子晋被封在“晋”,那为何正史中只字没有这一段的载记呢?况且,既然武王“桐叶封弟”把晋给了唐叔虞,灵王还能把晋国再次封给“太子晋”吗?灵王可不会象今天的某些“太原王氏”那样,连老祖宗的“晋国”都要推翻再“封”一次的吧。
 
       7、太子晋没去过太原:公元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咎(音皋)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公元前497年显赫于世的晋阳古城问世。看来,王子城父和太子晋时代的太原只能是山东太原即“东原厎”,这里也是“太原罗氏”罗贯中的籍贯,因为公元前497年以前山西只有咎如的无终及赤狄,并无汉人的太原城,如果灵王在公元前497年以前把太子晋或家族中任何的其他人封到这里,不如直接杀了他还省事点。下表为太子晋与其父和其子活跃期晋国统治者的名号,其中晋平公的名气很大脾气也很大,怎么可能让什么太子晋“封”“赐”到晋国来呢?
 
       君主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即位时间退位时间晋悼公悼公晋周15前572前558晋平公平公晋彪26前557前532
 
        当然,当时的“晋”国之中,显然还没有所谓山西的“太原”,因为那时的太原还在尹吉甫征服的甘肃镇原或王子成父镇守的山东东原,所谓山西的“太原”,那时还在匈奴祖先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咎(音皋)如”的蹂躏之下。公元前541年,山西“太原”的无终及赤狄,才被晋国的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如果太子晋不是传说,这时也早已不在世很多年了,周灵王就是再想封他,再愿冒着与晋平公翻脸的危险,也不可能把一个已经去世或从未有过的“太子晋”封过来。
 
       再说那时已有了一个比太子晋名气更大年岁更长的王姓人已成名于江湖,他就是鬼谷子王诩,《世说新语》和《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都有这样一段记载:“鬼谷子,姓王名栩,晋平公时人”。晋平公执政的最后一年是前532年,因史载的鬼谷子都是老人,倘若此时鬼谷子九十岁,则鬼谷子生于前661年,倘若此时鬼谷子四十岁,则鬼谷子生于前571年,至少比太子晋大六岁。此鬼谷子叫王栩,既然生于太子晋前,还要灵王再封什么王氏于太原呢?更遑论比鬼谷子王栩年长的王姓人还多得很呢。
 
       8、秦汉时才没有姓氏要封赐的规矩。郑恒公以外另一个与“司徒”有关,与“王”也有关的人,是传了十一代的“王子成父”,其中不乏“齐司徒”“宋司徒”和“魏司徒”,只是没有叫“周司徒”的。后来,周天子被秦所灭,“齐”“宋”“魏”的“王”者都被撵下了台,王者之后再也无地可封,于是才有了自封的“王家” 和“王姓”,这时候,你想姓啥都没问题啦。因为周齐宋灭亡后时间很快就到了秦汉间,这时已没有姓氏要封赐的规矩了,要说太子晋这时因被叫“王家”才算对,可惜这时又没有什么周灵王来帮他们造谣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