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楹联里话官德

2019-03-06 19:05:55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打印 字号: T|T
作者:王家睿
      楹联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近旨远,古人常以此表达居官的抱负,千载间留下了许多名联佳作,流传不绝,其中表达出来的一些官德思想直到今天仍对人有很大的启示。
 
      “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这是明代王恕曾撰写的一副楹联。王恕是明朝贤臣,曾历仕五朝,为官十九任,以刚正清廉著称。明弘治年间,官员之间馈送贿赂成风,时任吏部尚书的王恕有心除故鼎新,故在尚书府外书此联,告诫在京城为官者,应耻于有人登门行贿,在地方为官者,要羞于入京向上司送礼。确实,礼之轻重如何能衡量人之拙贤,若以此为念,则定会风气败坏,法纪无存,选人用人也就失了标准。
 
      “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此联为南宋名将余玠所书。南宋淳佑年间余玠受任为四川安抚制置使,总领四川防务。有宋一朝,四川多次爆发动乱,时人有“蜀地好乱,易动难安”的说法,加之正逢蒙古入侵,可谓既有内忧更有外患,处境艰难。但面对这种情况,余玠没有退缩,而是一到任,就在行署大门题下这副楹联,以此表明他绝不负国家重任,以十年为期,治安全蜀的决心。古语云:故君子者,担当也,临危而受命,揽责于己身,弗却而诿之,必有大成。面对艰难险阻,要有坚持到底的意志和担当,只有不避事,才能成事。
 
      “愿闻己过;求通民情”。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为官清正,爱恤民情,每赴新任,都让衙役扛两块高脚牌作为官员仪仗的先导,而牌上书就是这副楹联。此联言语虽短,意味却很深。近代思想家魏源也曾仿效此联自题一副:“安得民情常达,唯恐己过不闻”。为官当修身克己,从政为民,听得进逆耳忠言,看得到百姓疾苦。
 
      河南内乡县衙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从众多的楹联上得以展现。县衙中六房等机构,是县衙的办事部门,每房设办事人员2至3人,谓之胥吏。他们分别掌管全县人事、财政、农工、文礼、治安等具体政务。他们熟悉钱粮、刑名等政务,实际上并无任期。因此清代名臣郭松涛有“本朝与胥吏共天下”之语。但“官不恶衙役恶”“纵然官法似铁,怎禁吏滑如油”。故历朝均注重“整饬吏治”,使他们勤于王事,忠于职守,廉洁自律。其中,吏房门上悬挂的楹联是: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这副楹联的大意是根据贤能情况选官擢吏,依照政绩与廉洁情况作为衡量贤能的标准。也是吏房胥吏一条不能撼动的原则。
 
       东账房的楹联是: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真正廉洁的人,不会讲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要重视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努力践行自己所认知的理念。
 
      品读这些楹联,确有“虽时空相隔,但见字如面”之感。古镜今照间,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古代仁人志士在楹联中展现的官德风骨。一联虽小,堪为官箴。如此,每名党员干部是否也该为自己写一副楹联呢。
(原载于《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年5月9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