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训:开贵州草昧第一人

明王朝建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理,政权业已巩固,开始逐步边远地区的教育。宣德八年(1433年),佥事李睿奉命到贵州组建学府、卫学。当年建成平越、安南、都匀、普定、威清、平坝等卫学。这年兴隆(黄平)建成。次年贵州设置提督学校官,总揽全省教育工作。经将调离贵州去任云南右都督吴亮的极力推荐,王训被任命为贵州宣慰使司儒学训导。正统六年(1441年),贵州提学副使李睿认为,贵州宣慰使司儒学应成为各府学的榜样,校舍不能过于破旧,建议维修儒学,经费由官员捐献。王训亦尽力捐资。经过一年多的修建,儒学为之一新。是年王训升任儒学教授,他在儒学后建起一座藏经阁,收藏朝廷赐书和其他书籍。这座藏经阁是贵州的第一座官方图书馆。(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称赞王训说:"教法严整,文化以兴,足以绵蕞后来,蓍龟多士。"
王训不惟从事教育,还深通兵略,注有《孙子注解》。正统十三年(1448年),兵部尚书王骥再次奉命率15万大军征讨麓川(今云南陇川),云贵两省集结大批部队参战,王训亦被调至王骥军中。麓川战役起于正统四年(1439年),当时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反叛,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晟请求增兵,朝廷向湖广、贵州、四川调集兵力与思任发作战。这一仗前后打了三次。
麓川战役结束后,时任会川(今四川会理)卫学训导的贵阳人詹英,向朝廷参劾王骥和总兵官宫聚。《明史·王骥传》对此事有载。《云南通志》将詹英的奏章全文著录。詹英的奏章详细、具体,比如王骥军中行贿受贿成风;运粮的千余马匹不知用于何处,将官强令士兵背负过于沉重的粮食行军,不准稍停,有士兵因无法忍受而自杀,主帅漠然置之;将领被敌杀死后割去头皮,主帅却不知敌军在哪里等等。会川距麓川千余里,詹英是如何得知这些情况的?麓川战役三十五年后,72岁的詹英去世,王训为其撰写墓志铭,其文云:"训于龆龀交于先生,殆将七十年矣"。据此推断,詹、王二人交情久远且深厚,当年詹英得到麓川战役的信息当来自王训。
麓川战役王训参战时间虽然不长,但那一段经历影响其一生。他在《程番客夜》五首诗中吐露了对腐败军队的愤慨。
程番客夜·其一
瘦马轻风控朔风,山如列戟路如弓。
穷荒未必尧封到,绝域曾劳汉使通。
暴客商存悉逆旅,奸谀不死恨英雄。
玉关牢落天门远,谁献平蛮第一功。
据《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载,王训曾著《寓庵文集》三十卷。今仅存文《东庵记》、《东坡月潭寺记》两篇,诗十一首。除《程番客夜》五首外,还有《朝阳洞》、《真趣亭》、《无边风月楼》、《南庵》、《嘉瓜颂》、《送陈昌归隐东山》,这几首诗为后人留下了当时贵阳的些许面貌。其中《送陈昌归隐东山》是体现王训诗才的佳作。
送陈昌归隐东山
百里花封早挂冠,东山深出还盘桓。
公卿不入新梦来,父老犹思旧任官。
鞭犊誓耕云半亩,闻鸡常卧日三竿。
不应海内思霖雨,却使苍生望谢安。
景泰、成化年间王训仍任教授,为了鼓舞生员,他与按察副使里睿在儒学台阶两旁各立一雁塔,其一为赐进士提名;其二为乡贡进士提名。以后凡中试者其名都记录其上,作为后进的榜样。
王训晚年获诰封武略将军衔,在贵阳城北白崖山隐居。北崖山建有读书台,台下用石垒成院子,引泉水为水池,种满花竹,花竹间放置棋拙琴案。王训常与客人吟咏其间。官至山西巡抚的贵阳人徐节和程番知府江澡都曾到此拜访过王训,并留有诗作。王训80岁去世,一直都住在白崖山读书台。
王训性慷慨,知兵有智略,博览群书,其诗作开明代黔诗之先河。他是明代早期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开拓者。"黔人著述见于史者,别集始于王教授训《寓庵文集》。"莫友芝认为王训是贵州"开草昧之功"的第一人。
附:王训《南庵》
南庵
净度招提旧结茅,地偏应不近尘嚣。
山腰倒接城边路,水口斜通阁外桥。
深院落花无客扫,空门掩日有谁敲?
忘怀好结莲花社,分付山僧早见招。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