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训:开贵州草昧第一人

2019-02-03 08:25:15来源:川黔王家大院

打印 字号: T|T
 
      王训(约1417-1497),字继善,号寓庵,贵州卫(今贵州贵阳)人。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举人。他是明朝贵州最早的举人。性慷慨、知兵、有智略,博览群书,十八岁上《保边政要策》8篇,主论宏大精辟,深受赞扬。曾在尚书房王骥、侯%幕府中佐理军事,不受重用。明英宗正统初年被荐为贵州卫训导,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因功升贵州卫教授,一辈子多数时间教书,对贵州文教事业作出了贡献,被誉为"明代文教之鼻祖"。他还是明代贵州最早有影响的诗人。因仕途受挫,负经济之才而沉沦下僚,壮志未酬,对腐朽的社会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晚年在白岩山隐居,读书作文,与诗人徐节、江澡、陈昌等互为唱和。所作诗歌雄健有骨气,苍劲悲凉,感慨身世,针砭时弊,是贵州诗坛"开草昧之功"第 一人。著有《寓庵文集》30卷,《孙子注解》等,多失传,只有十几首诗流传下来,《黔诗纪略》收有六首。
       明王朝建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理,政权业已巩固,开始逐步边远地区的教育。宣德八年(1433年),佥事李睿奉命到贵州组建学府、卫学。当年建成平越、安南、都匀、普定、威清、平坝等卫学。这年兴隆(黄平)建成。次年贵州设置提督学校官,总揽全省教育工作。经将调离贵州去任云南右都督吴亮的极力推荐,王训被任命为贵州宣慰使司儒学训导。正统六年(1441年),贵州提学副使李睿认为,贵州宣慰使司儒学应成为各府学的榜样,校舍不能过于破旧,建议维修儒学,经费由官员捐献。王训亦尽力捐资。经过一年多的修建,儒学为之一新。是年王训升任儒学教授,他在儒学后建起一座藏经阁,收藏朝廷赐书和其他书籍。这座藏经阁是贵州的第一座官方图书馆。(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称赞王训说:"教法严整,文化以兴,足以绵蕞后来,蓍龟多士。"
         王训不惟从事教育,还深通兵略,注有《孙子注解》。正统十三年(1448年),兵部尚书王骥再次奉命率15万大军征讨麓川(今云南陇川),云贵两省集结大批部队参战,王训亦被调至王骥军中。麓川战役起于正统四年(1439年),当时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反叛,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晟请求增兵,朝廷向湖广、贵州、四川调集兵力与思任发作战。这一仗前后打了三次。
       麓川战役结束后,时任会川(今四川会理)卫学训导的贵阳人詹英,向朝廷参劾王骥和总兵官宫聚。《明史·王骥传》对此事有载。《云南通志》将詹英的奏章全文著录。詹英的奏章详细、具体,比如王骥军中行贿受贿成风;运粮的千余马匹不知用于何处,将官强令士兵背负过于沉重的粮食行军,不准稍停,有士兵因无法忍受而自杀,主帅漠然置之;将领被敌杀死后割去头皮,主帅却不知敌军在哪里等等。会川距麓川千余里,詹英是如何得知这些情况的?麓川战役三十五年后,72岁的詹英去世,王训为其撰写墓志铭,其文云:"训于龆龀交于先生,殆将七十年矣"。据此推断,詹、王二人交情久远且深厚,当年詹英得到麓川战役的信息当来自王训。
麓川战役王训参战时间虽然不长,但那一段经历影响其一生。他在《程番客夜》五首诗中吐露了对腐败军队的愤慨。
 
程番客夜·其一
瘦马轻风控朔风,山如列戟路如弓。
穷荒未必尧封到,绝域曾劳汉使通。
暴客商存悉逆旅,奸谀不死恨英雄。
玉关牢落天门远,谁献平蛮第一功。
       据《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载,王训曾著《寓庵文集》三十卷。今仅存文《东庵记》、《东坡月潭寺记》两篇,诗十一首。除《程番客夜》五首外,还有《朝阳洞》、《真趣亭》、《无边风月楼》、《南庵》、《嘉瓜颂》、《送陈昌归隐东山》,这几首诗为后人留下了当时贵阳的些许面貌。其中《送陈昌归隐东山》是体现王训诗才的佳作。
送陈昌归隐东山
百里花封早挂冠,东山深出还盘桓。
公卿不入新梦来,父老犹思旧任官。
鞭犊誓耕云半亩,闻鸡常卧日三竿。
不应海内思霖雨,却使苍生望谢安。
       景泰、成化年间王训仍任教授,为了鼓舞生员,他与按察副使里睿在儒学台阶两旁各立一雁塔,其一为赐进士提名;其二为乡贡进士提名。以后凡中试者其名都记录其上,作为后进的榜样。 
王训晚年获诰封武略将军衔,在贵阳城北白崖山隐居。北崖山建有读书台,台下用石垒成院子,引泉水为水池,种满花竹,花竹间放置棋拙琴案。王训常与客人吟咏其间。官至山西巡抚的贵阳人徐节和程番知府江澡都曾到此拜访过王训,并留有诗作。王训80岁去世,一直都住在白崖山读书台。
      王训性慷慨,知兵有智略,博览群书,其诗作开明代黔诗之先河。他是明代早期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开拓者。"黔人著述见于史者,别集始于王教授训《寓庵文集》。"莫友芝认为王训是贵州"开草昧之功"的第一人。
附:王训《南庵》
 
南庵
净度招提旧结茅,地偏应不近尘嚣。
山腰倒接城边路,水口斜通阁外桥。
深院落花无客扫,空门掩日有谁敲?
忘怀好结莲花社,分付山僧早见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