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儒家说:世人有五不孝和三大孝

2019-01-17 10:09:55来源:百度资讯

打印 字号: T|T
     中国人都知道《红楼梦》这本书,这本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在《红楼梦》中有一首歌叫:好了歌,这首歌词很能表达华人的伦理情怀,有四句话,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今朝只恨积不多,积到多时闭眼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爱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女谁见了?多少天下父母心最令其伤痛的是把孩子含辛茹苦养大,却养到一些败家子不孝子。
      你真的了解孝道文化吗?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乃中华立国之本,也是儒家思想的最主要教义。在中华历史中有两位伟大的帝王是最孝道的,他们就是以孝治国的尧、舜,他们是历代帝王与百姓学习的楷模与榜样,他们的行为就是孝道的标准,上行下效这就是历史对中华民族的教导。
      但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人们对伟大的孝道文化却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知,我这篇文章主要谈论的就是孝道文化。在中国人谈孝道的时候,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孝表示对老人家应当有一个地位被尊重,见到老人家你要请安,要向他问好,老人讲的话你也要听完,要了解,要去明白。
      儒家的经典都是鼓励人行孝的,在儒家经典里面都反复强调人应该怎么样遵行一种孝道的体制,让父母得到一种最高的敬仰。在《孝经》中提到:孝是天经地义,这样的教导永远不能被改变。《孝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身体发肤承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曰之以孝。把孝的精神文化发扬光大传于后代,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都能追寻这条路线,以孝的伦理文化来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用孝的精神文化来维持家庭的和睦,弟兄姊妹彼此才能共处在一个屋檐下相敬如宾,所以这种孝道文化非常伟大。
      在儒家思想中我们最为推崇的就是孔子和孟子,在孔子和孟子这两位伟大的圣人大力提倡孝道的时代,正是中国天道大乱,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孔子就提出要修复天道就要从每一个家庭开始起首,儿女们一定要从孝顺父母开始,所以《孝经》中说: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这就是告诉我们孝道在天地之间是一个很重要的伦理架构,人生中除了祭天之外最重要也最伟大的事就是孝敬父母了。
 
      在古代的教育中非常注重孝道为本,一个人读书明理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一定要认知: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四维八德是整个儒家思想的精髓,像一张网把整个社会的人伦全都网在了里面,这是整个社会和谐安宁的基石,所以古代的孩子如果不好好读书就是不孝,好好读书明白做人的道理就是孝子,所以家中有严父慈母来管教孩子,让他们走正路做正人也是中国人的传统。
      除此在古代的社会中孝道是最完美的人生美德,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即使你有千财万贯其他人也会轻看你,藐视你,责备你。如果你是一个孝子,虽然你贫穷,但是你的人格也会受到众人敬仰,这就是古代社会的伦理标准。
      另外在政治上也是非常注重孝道的,当君王在选择官员的时候,要首先看你是不是一个孝子,因为如果是一个孝子帝王就认为你可以为百姓做事,能治理好地方,如果不孝的话便认为你不适合帮助君王治理好国家,这就中国人的观念,比如岳飞,比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这些以孝道为本的孩子就可以担当国家重任,对父母孝顺也会爱国家爱百姓,受到君王的赏识。
       在宗教上中国人对孝也有诠释,随着孝文化的深入成熟,中国的孝道文化和传统的宗教文化结合在了一起,所以在民间就出现了把过世的父母亲以及祖先的灵位放在神坛上面,与神明并排一起接受膜拜的现象,希望祖宗护佑自己,护佑子孙,这就产生了敬天祭祖文化。
        当孝与宗教结合后,逐渐的却出现了偏差,在南北朝以后,风水迷信大行其道,许多人认为把过世的父母亲葬到风水好的地方去,就能给家里带来好运,升官发财,这就是走入一种迷思,人们陷入在了这种观念之中,以为这也是一种孝道,其实错误的。在《诗经.大雅》中,周文王说:如果很想念你们的父母和祖先,那怎样做一个表示呢?你可以学习父母亲伟大的、美的人格。周文王从来没有教我们去坟前 拜拜他们,求求他们,周文王所提倡的孝是真正的孝。
 
      在孔子的思想里面也提到了这方面的孝道,比如说父母做错事了,做儿女的应该怎们办?孔子说:我们要好心的柔声的劝父母亲,如果父母不听我们就再劝他,他生气打你,你要忍耐,等过段时间等父母宽下心来你再去劝他,这样他们就会改过来,孔子的思想是很伟大的。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曾子,他们两个人对于孝的意义的讨论被编写成书后就是《孝经》,《孝经》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上面从来没有说过在父母死后,我们去超度,去做风水是孝顺。
《明圣经》这本书传说是关公所写,书中提到:在父母生前不供奉或者不供养,死后在他灵前祭拜是非常不孝的。在中国有很多伟人提倡在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好好的供养、服侍他们,好好孝顺、敬爱他们,这都是在父母生前儿女应该做的本分。绝对不是在父母死后你在灵前弄如何多的祭供香品,多少元宝蜡烛,做多高的排位,做多好的坟墓,这绝对不是儒家思想教导我们的孝道。欧阳修说过:祭之丰,不如养之薄也。与其在父母死后杀牛宰羊去供奉,不如生前薄薄的去赡养他们,他们也会心满意足。
      有这样一个千古传诵的感人的故事,你也许听过:在春秋战国时,有一天孔子周游列国经过一个地方,看到有个人在路边哭的非常伤心就很好奇,于是就走过去问他为什么哭,那个人说:因为在父母生前忽略了孝顺他们,如今父母不在了他感到很懊悔没有尽到做子女的本分,所以他想起这件事良心深处就有亏欠感内疚感,想起来就想哭,没有办法去补偿这种内疚了。后来这个人讲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孝不要错失良机。
       中国人常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中国人自己孝顺父母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这样孝敬自己,自己就是孩子的榜样,只有这样美德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曾子在《礼记》中说:孝有三,大孝是尊亲,其次是弗辱,其下就是能养。伟大儒家思想告诉我们尊敬父母亲是最大的,你尊敬父母亲吗,不好说?相反父母亲很尊重孩子,孩子都是小皇帝,父母像奴仆。弗辱就是不要羞辱你父母的名声,比如你去犯罪去做坏事,父母知道后脸面丢光了,这就是不孝。第三能养,父母在世的时候,你有能力赚钱养他们吗?古话说养儿防老,但是有多少人是自己一分挣不来,却把父母的养老钱也都花掉了,这就是不孝。
 
       孟子曾说:世俗不孝有五种,第一,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第二,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第三,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意思是你挣了很多钱,只顾自己的妻子孩子享受,却忘却了父母,这就是不孝,当年父母把最好的,最甜的给我们,今天我们也要这样给他们。第四,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第五,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还有很多人居然把父母送到老人院,老人家还是希望有个家,父母虽然老态龙钟但还是你的父母,你不要藐视他们,他们当年把我们生下来不虽然带来许多麻烦,可他们却从来没有怨言,今天他们老了,我们就嫌弃他们大小便肮脏吗?把他们送去老人院吗?老年人最喜欢和孩子孙儿们共处生活,这是他们的天伦之乐,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奉养他们,尽我们的能力做好儿女的本分,这就是最好的孝道。
本网只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共同学习借鉴,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