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

王阳明,讳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从浙江余姚族谱及他的碑记记载:先祖出自晋光禄大夫览之裔,览和民间常说的二十四孝之一王祥是一父两母的弟兄。
本山东琅琊人,至览孙王旷,曾孙右将军王羲之,徒居山阴,又二十三世迪功郎王寿,自达溪徒余姚,今遂为余姚人,寿五世孙王钢善监人,有文武才,国初诚意伯刘伯温荐为兵部郎中,擢广东参议,死苗难,子彦达羊革裹尸而归,是为阳明五世祖,彦达号秘湖鱼隐,生高祖讳与准,精礼、易,著易微数千言,永乐间朝庭举遗逸不起,号遁石翁,曾祖讳世杰,号“槐里子”,以明经贡太学卒,祖讳:天舒,号竹轩,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行于世。
封翰林院修撰,自槐里子以下,两世皆赠“嘉仪大夫”礼部石侍郎,追赠“新建伯”,父讳华,弟兄三人,长荣,子二人:守义、守智,弟富;子三人:守礼、守信、守恭;华为二,子四人:守仁、守俭、守文、守章,华字“聴辉”,号“海目翁”,又称“龙山公”。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第一人(状元),仕至南京吏部尚书,进封新建伯,孝宗皇帝的老师,当年要不是权阉刘瑾使坏,他有可能进入内阁大臣,是轰动朝野的辅国大臣。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农历九月卅日太夫人郑氏怀孕十四个月,祖母岑氏梦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岑,岑警寝,已闻啼声,祖竹轩公异之,即以云名,乡人传其梦,指所生楼为“瑞云楼”,长至五岁,但不能言,一日与群儿嬉,有神僧过之曰:“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竹轩公,更今名,即能言,一日诵竹轩公所读过的书,讶问之,曰:闻祖读时已默记矣。十一岁随父去京城,过金山寺父与客酒酣,赋诗未成,他从旁赋道:“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杨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澈洞龙眠。”客大警异,复命赋蔽月山房诗,他随口应曰:“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王阳明从小生长在文化世家大族,继承了家学于诗文、经史、兵书、术数、佛、道、百家之书无所不读,因而学识渊博,成为一位具有文韬武略的全才。
於弘治十二年(1499)考中进士,当时父子同为进士,同朝为官。从此走上了仕图。历任刑部、兵部主事。当时西北边境不安定,他上疏边务八事:一、蓄材以备急;二、舍其短以用长;三、简师以省费;四、屯田以足食;五、行法以振威;六、敷恩以激怒;七、捐小以全大;八、严守以乘弊。此后几年,他奉命观政工部,授云南清吏司主事,审禄江北,囚多被平反。主考山东乡试等。明正德元年(1506)上疏为救南京科道戴铣等二十一人,以谏忤旨,受冤入狱,受权阉刘瑾的迫害,庭杖四十,被贬贵州龙场驿站,临行至钱塘,瑾遣人随侦相害,王阳明在江边扔鞋,衣留遗书,假投江,实际他坐商船走之,商船遇台风大作,夜至闽界,登岸奔山径数十里,夜扣一寺求宿,僧故不纳,趋野庙,倚香案卧,是虎穴也,夜半虎绕廊大吼,不敢入。黎明,僧意必毙于虎,视之,见正熟睡,呼始醒,警曰:“公真神人也,不然,得无恙乎。”
王阳明到龙场后(今修文县),只见万山业棘中,蛇蠢魉魉,蠢毒瘴疠,与居夷人语言不通,无居处,按通常情况下,一个出身江南的世家弟子,一旦来到这种风俗浇薄之地,不是自暴自弃,就是自命清高,很难调适,王阳明的聪明就在于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他一来到这里,就立刻放弃所谓文明人的优越感,主动亲近当地的土著,教他们认字,学习他的这种做法,立刻得到回报,土著们伐木为其筑屋,拿出好吃的为其分享。
他在龙场的四年,应该是他生命中最安定的时光,远离中原,亲朋见稀,朝庭疏远,是非隔绝。因此,他有充裕的时间读书思考,他的核心思想“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格物致知学说”就是这一时期悟出的。创立了著名的“阳明心学”,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
刘瑾事败被诛,王阳明升任庐陵知县,入觐迁升南京邢部主事,时任吏部尚书的杨一清看中他的才能,将留在吏部验封司供职,不到两年升任考功郎中,当年为山东主考。未几,又升任南京太仆少卿,再升为鸿胪寺卿。由八品知县升为四品鸿胪寺堂官,正德十一年八月,他被擢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从此,是他一身仕途的重大转折。
他到南赣后,又得到了时任兵部尚书王琼的提拔与支持,王琼对王阳明非常欣赏,多次交谈中,他了解的王阳明深沉有侠气,是书生中难得的用兵之才,由于他的力荐,王阳明步入了封缰大吏的行列。不到三个月,他用奇兵连破贼匪四十八寨,多年来愈剿愈猖獗的匪患终于得到了遏制。在王琼的支持下,他这个巡抚又获得了总督军务的大权,旗牌关防到后,立即着手更改兵制,不二年,赣南乱山中被贼众盘踞的八十四寨悉数攻破,十几个作恶多年的贼首或斩或擒,百十余年的匪患至此剿灭。因此功绩,王阳明被晋升为右副都御史,并给予荫子一人,世袭锦衣卫百户的奖赏。此时王阳明及其三个弟弟都无子,龙山公择守信第五男正宪为子,时年八岁,承袭锦衣卫百户,荫子。赣南的三年剿匪,改变了王阳明清流的形象,他因此成为正德时期明朝政坛上著名人物。其间,他还奏请朝廷设置了三个县,惠州的崇文县,利头的和平县,枋头的平和县。
正德十四年六月,江西南昌宁王造反,宁王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的后代,宁王朱宸濠看到武宗皇帝骄奢淫逸,认为有机可乘,便起兵造反,妄图当皇帝,宁王起兵四天就攻克九江,檄报到京,朝廷上下一片混乱,这种情形有点像燕王朱棣从北京南下攻打南京建文帝一样,许多官员不知如何站队,不少京官愕骇之余,偷偷跑去求神问卦,以卜吉凶,兵部衙门顿显慌乱,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便道:“不必惊慌,擒濠必守仁”。
时下王阳明正在江西巡抚,当即调各州、府的兵马誓师平反,有部下荐,当截之,擒濠。王阳明道:截至贼必死斗,我兵少将寡,不如直捣贼巢,等他回过头来擒之。果然如王阳明所料不差,叛兵恐老巢不保,回兵救援,就在朱宸濠起兵造反的第三十五天,即被王阳明擒获于江西新建县西北的樵舍镇。
武宗皇帝是一个玩世不恭,荒淫无道,一生好巡游,应该说平叛后,对大明王朝是再好不过的事,但他不这样认为,在宦官的怂恿下,对王阳明的捷报密而不发,他下旨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总兵官朱寿,亲领御林军数万,要亲自平叛,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南方进发,其目的是到江南游玩、选美,行至鄱阳湖,他把兵将布置到湖中四周,将己擒获的宁王放于湖中,他率兵又抓了一次,这才了了他的心愿,将平叛的功劳记在威武大将军的名下。
时隔不久,武宗驾崩,嘉靖帝即位,即世宗,世宗知道平叛的功臣实际上是王阳明,于是宣召王阳明进京封赏,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迎接他的并不是鲜花、美酒,而是一种难受的冷落,又遇到了权奸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的报复。他以国哀未毕,不宜举宴行赏为由,免去了应由皇上为王阳明举行的庆功宴及给立功将士们的颁赏。出于安抚,封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参军机务。王阳明看到此种情形,给皇帝呈上请求归田的手本,皇上不允。又以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担的封赏。回到家中,父亲病危,听了皇帝的封赏宣召后就去逝了,经过多次的蒙冤受屈,陷害打击后,此时,王阳明万念俱灰,借父亲去世受制之机,与朝廷告假,教授门徒,研究他的心学。
嘉靖六年(1528)广西思恩,田卅土酋造反,两广总督姚镆无力平定,告假回乡养病,世宗左看右看无人担当此任,下旨任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兼巡抚参军机前去平叛,王阳明再一次临危受命,临行,告知弟子钱德洪、徐爱(爱是其妹夫)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有善无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要他们钻研心学,发扬光大。
到广西后,运用他的聪明才智,不费一兵一卒,把造反的卢苏、王受两人招降,妥善安置了七万叛兵,还顺利的平息了八寨,断滕峡的瑶民造反。此是,王阳明已病的很重,他书请求致仕,并推荐他身边协理的郧阳巡抚林富接替他的职务,上书三次,等不及朝廷的回音,就束装上路了,船行至南安青龙铺码头,就去世了,临终时,问有何遗言,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瞑目而逝,时子正亿两岁。
同时,桂萼还不肯放过,他污陷王阳明擅离职守,还上奏朝廷,取消一切封赏,子孙不再承袭龙恩。呜呼哀哉!天网恢恢,这一冤案直到王阳明去世三十八年后,隆庆元年(1567)才被朝廷平反昭雪,追赠新建侯,赐谥文成,同祀孔庙,子孙世袭。追封三代诰命。王阳明一生勤奋好学,他著有《阳明集》、《居夷集》、《扶夷节略》、《五经臆说》、《大学古本旁注》及门人所记《传习录》并写诗二千余首。教授门徒数百人。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传统的儒学的发展贡献尤为卓著,其学上承孟子,中集陆象山,而形成风靡明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的儒学,而且播及日本、朝鲜等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在中国历史上,以文人而善于用兵,身兼哲学家、军事家于一身的伟大人物独王阳明一人而已,可以说是千古奇才。近代著名作家熊召政、黎东方先生说:王阳明的才能在诸葛亮之上,只是他生不逢时,幸亏他能做学问,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泰斗级的人物。
根据《王阳明全集》、《明史》等资料编,献给为纪念王阳明逝世四百八十周年,甘肃兰州王阳明纪念馆建馆五周年。
王阳明纪念馆管理委员会研究室
2010年3月28日
2010年3月28日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