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越府堵浒王氏,一朝三翰林

堵浒是位于贵州省福泉市西北部(古代平播战争后属于平越府)的一个偏远的村庄,然而,在这片土地上,以王氏家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以师承、姻亲等方式,形成了堵浒特有的文化圈,并在明朝天启年后的两百余年间,人才辈出,在科举仕途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崛起于黔中,被誉为“翰林之乡”,开启了一段灿烂的堵浒文化。使其与贵州遵义的“沙滩文化”并称为贵州高原上两颗耀眼的文化明珠,文史专家称其“北有沙滩文化,南有堵浒文化”
地理位置:堵浒隶属于贵州省福泉市谷汪乡(现已并入福泉市牛场镇),坐落于云雾山北麓,毗邻马岩水库,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谷汪乡位于福泉市境西北部,东抵牛场镇,南邻龙昌镇,西接仙桥乡,北界高坪镇。地处苗岭山脉中段的云雾山区,平均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3.8摄氏度,属温和—温凉湿润气候。这里为多民族杂居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左右。
历史建置:春秋战国时期,堵浒是且兰古国的属地。秦汉时期,这里是牂牁(zang,ke)郡且兰县的辖地。唐属宾化县。宋属黎峨里。元归平月长官司。明属平越守御千户所。清是设立堵浒团,隶属于平越直隶州的瓮安县。
民国三年(1914)废州改县,次年,堵浒团改为堵浒保,仍属瓮安县。民国二十年(1931),调整行政区划,堵浒保改为堵浒乡。民国二十五年(1936),实行保甲制,堵浒乡又改为堵浒保,隶属瓮安县第二区三江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贵州省实行“新县制”,撤销联保建乡镇,堵浒随三江联保一起划归平越县(今福泉市),从此,堵浒属平越辖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越县设谷汪区人民政府,领三江、高坪、团杨三乡,三江乡政府驻堵浒。1951年撤销谷汪区,将之并入牛场区。1953年,平越县更名为福泉县,驻地堵浒的谷汪乡仍属于牛场区。1984年,谷汪复乡,堵浒隶属谷汪乡。1996年,福泉撤县设市,正式更名为福泉市,堵浒建置未变。2013年,堵浒随谷汪乡并入牛场镇,谷汪乡改为谷汪区。
文化崛起:堵浒文化的形成,与王氏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早要追溯到王氏入黔一世祖王驯。王驯为江宁(今南京)上元县人,明朝正德年间拔贡,官至云南省太和县知县、大理府同知。嘉靖元年(1522)致仕归里,从云南宣威一路踏山水龙脉至云雾山,被云雾山雄奇秀美的景色所吸引,作《云雾山》诗赞曰:
崛突高山作,八方俯视雄。奢香开险道,游客仰华嵩。
两腋生风快,一朝觉眼空。层云密雾合,何处夺天工。
王驯遂携家眷定居云雾山北麓之堵浒,入籍平越。并与当地居民联姻共处,首先提出了“耕读为本,道德起家”的家训。经过三代人的勤耕苦读,到天启七年(1627),四世孙王家鼎终于乡试中举,首开王氏科举先河。从此这个深藏大山的堵浒山村,才人辈出,科不乏人。
进入康熙盛朝,堵浒连捷出了王祚蕃、王梦麟、杨淳、王梦旭、王梦图、王梦尧、王士翔、王士俊八个举人,其中,王梦旭、王梦尧、王士俊叔侄三进士同朝为翰,王氏“一朝三翰林”传为佳话,开创了堵浒文化的鼎盛时期。雍正时期,又出了举人、进士王政恒。乾隆时期,堵浒又先后出了王秉谅、王士仪等六个举人。嘉庆时期,王茂松、王金华、胡秀模等五人先后中举,其中王茂松为嘉庆皇帝亲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到了道光、咸丰年间,虽然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堵浒还是先后出了胡学渊、王立中、王金铭、熊盛明、王金镛等五个举人,其中王立中师从王茂松,道光皇帝授其翰林院编修,成为堵浒的第五个翰林。
堵浒在明清两代的两百余年中,先后考取秀才二百多人,贡生九十七人,举人二十六人,翰林五人。在平越历史记载的七位翰林中,堵浒就占了五位,故而获得美誉——“翰林之乡”。
科举上,堵浒人才辈出,文学上,堵浒同样建树颇多,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王士俊和王茂松。
王士俊官居二品,历任翰林院检讨、知州、知府、巡抚、兵部侍郎、总督等职,不仅政声显赫,同样勤于笔耕,著述颇丰。他先后主修了《清流县志》、《广东通志》、《河南通志》三部志书,还主编了《河东从政录》、《粤藩承宣录》《抚楚略》、《吏治学古编》、《年齿录》;编撰了《犀川诗文集》、《读书半解》、《读书小疑》、《理性述》、《闲家编》、《困知录》等著述 [2] 。特别是他撰写的《闲家编》一书,杂引古书,参以己见,有较高的理学价值,收录于《四库全书》。
王茂松在嘉庆十六年成进士,不仅官居显要,历任江南道、京畿道监察御史、户部给事中、山西潞安府、太平府、平阳府知府、辽东兵备道等职。而且学富五车,有“江南才子”之美誉。嘉庆皇帝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故宫武英殿的总纂,参与编纂国史。王茂松擅长诗词楹联,王氏五福祠堂的众多楹联多出于他手,著有《友竹斋试贴诗集》、《梅花书屋随笔》、《平水联吟》、《课咸草》、《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等诗文行世。
王氏家族:堵浒在两百余年间人才辈出,且几乎都为王氏族人,实属罕见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是王氏族人创造了堵浒文化。至今,生活在堵浒的王氏族人依旧沿袭着祖辈传下来的族系文化,族谱中记载了祖训、族徽、祭祀等传统的宗族事宜,另外还清晰地记录了族系的亲缘关系纲目,以及明确的辈分排序,王氏族人仍然严格遵守着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每年清明时节,还要在王氏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因此,堵浒文化带上了鲜明的宗族文化色彩,也正是这种宗族的传承特点,使得堵浒文化能够一代代延续下去。
王氏族谱:王氏族谱记录了从一世祖王驯入黔之后的家族发展脉络,至今一共有五个版本,除第一个版本没有确切的编撰时间外,第二个版本于同治十一年(1872)编写,第三个版本于1945年编写,第四个版本于1987年编写,第五个版本于2008年编写完成 [3] 。族谱中主要包括“文言原序”、“典籍”、“列祖传略”、“八代祖纲”以及各房子孙纲目等多个部分,是王氏族人家庭中非常宝贵的藏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王氏族人不再居住在堵浒,但是,这本王氏族谱像一条纽带,将这些散落各地的族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王氏五福祠堂:五福祠堂得名于清朝雍正皇帝赐给王士俊的五个“福”字,祠堂正门大梁上方刻着王氏族徽,正门两侧的圆柱上写着由王茂松所作之对联。祠堂内部供奉着王氏列祖的牌位,一些祖宗的手迹也展列其间,供后人瞻仰。除了每年清明举行隆重祭祖,其它时间王氏族人也常来祠堂烧香祭拜,祈求祖先的保佑。
代表人物:
王驯:王氏入黔一世祖,被誉为堵浒文化的开创者。
王士俊:清代名臣,从政十六年,清廉爱民,雍正皇帝御赐五“福”,皇太后赐“万里孤臣”条幅,所著之《闲家编》收录于《四库全书》。
王茂松:饱学之士,有“江南才子”之美誉,嘉庆时期任翰林编修,参加编撰国史。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