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山村, 人数不过百, 600年来世代为一奇人守墓, 现在轰动世界
历史上有很多谜案,比如一个曾经在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后来渐渐湮没不闻,不但没人知道他的去处,连尸体也找不到了。
可近几年却有人说,自己家族世世代代为大人物守墓,已经有六百年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南京江宁区有一座山叫牛首山,山下有个村子叫郑家村,人烟稀少,广袤的土地上只有稀稀拉拉十几户人家,全村都没有一百人,他们几百年来低调地生活着,不与外界多接触,谁也不知他们是怎样的来历。
这个小村庄最近被曝光了,原因是他们干了一件大事。
据村子里最权威的老人说,他们世世代代都在为明朝一个大人物守墓,这个人物大家都熟悉,叫郑和,原名马三宝,又叫马三保。郑和原姓“马”,被明成祖赐姓“郑”,这是莫大的荣誉,让这个村子的人谈起来颇为自豪。

村里的人按时祭祀墓主,十分虔诚,每到节日还会举行活动,为的是让子孙后世永远记住这位英雄。
提起郑和他倒真的是位英雄,要不是家道中落,他应该至少是个大将军,可惜郑和因战乱被掠去,后来被阉了卖到宫里,朱棣搞“靖难之役”的时候郑和随着他东奔西走,立下赫赫战功。
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能将兵,他从小跟随朱棣生活,朱棣对他的胆识、人品都十分了解,所以才让他代表明朝下西洋。
因为他经历过数次重大战役,有作战经验而且有战功,朱棣信任他,让他统率两万精兵,授予“钦差总兵太监”的职位,这个职位对一个太监是莫大的荣耀。

郑和这人很有能力、很优秀,但因为是太监总被人嘲笑、排挤,好在朱棣对他好,力排众议,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他。
明朝中国的航海技术,世界莫能与之争,而推动这一技术的则是郑和,他身为太监,却做了一个大丈夫所为的事情,跟朱棣一样开创了大明盛世,让世界在大明的富庶面前惊慌失措、无所适从。
郑和为国家奉献一生,晚年却没得到什么好的待遇,他在明宣宗朱瞻基身边服侍,这个皇帝沉迷修仙,每天都会服用丹药,丹药含铅,最终他铅中毒而死,郑和也受到连累。
很多大臣都说他坏话,因为他是宦官,大家格外嫉妒和排挤他,太后说他猪狗不如。晚年他再次被朝廷派去下西洋,当时他年老体衰精神也不好,在归途中染病身亡。

其实他晚年心情抑郁也是他匆忙离世的原因,因为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明明那么优秀,却要受那些只会耍嘴皮子干不了实事的大臣们的排挤,早年风光晚年却郁郁不得志,时运也,命也。
郑和死后,他的尸体究竟安放在哪里成了谜,很多人认为郑和的尸体放入了大海。
不过他的随从在他死后将他的遗体带回去厚葬也是有可能的,但专家却认为不可能,因为他去世的时间是夏初,尸体保存那么久早腐烂了,所以可能是“海葬”。
牛首山的“牛头冲”墓目前被确立为郑和墓,有可能只是“衣冠冢”,郑和的手下把郑和的衣冠带回来安葬了。
这座墓被当地人称为“马回回墓”,东西有百里,规模也算可以,在墓地几十米处有一个巨型碑座,不过这墓碑在八十年代被人砸毁了。
村里的郑老爷子说,明清以来郑和的后代陆续来这里上坟,在解放前很多人都来祭奠过,为郑和扫墓。
郑和也有后裔,郑和家的后裔在云南晋宁有一支,南京有一支,南京姓郑,云南姓马。云南的一支是郑和之兄马文铭的后裔。
牛首山村庄里的也是郑和家的后裔,不过他们可能是远亲,他们对郑和有很深的崇拜之情,也同情他晚年的遭遇,于是世世代代守护郑和的墓,一直到今天,想想也是令人感动。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