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林:黄沙上书写绿色奇迹

生于1958年6月的王学林,与自治区同龄。名字中有个“林”字的他,人生与植树造林紧密联系在一起。
30岁之前,王学林在家乡灵武市郝家桥镇西渠村务农,1988年招工到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当上林业工人,如今是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北沙窝管理站枣博园绿化队队长。30年来,他的工作就是跟荒漠搏斗,栽培下一棵棵小树,染绿毛乌素沙漠。
甜水河不“甜”
王学林当上林业工人后,被分配到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甜水河管理站。第一次坐上班车,来到离灵武县城20多公里外的工作地点,除了眼前的十几间旧砖房,周围全是漫漫黄沙。造林要到5公里外的沙漠深处,因为没有路、不通车,树苗全靠人背,每人每天要背2000棵柠条苗走过去。可费这么大劲栽种的树苗,只能靠雨水浇灌,几场大风一刮,大部分树苗都躺倒在沙滩上,成活率达不到50%。
跟劳累比起来,生活上的困难更让人煎熬。30年前,甜水河管理站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买菜要到20多公里外的县城,遇上刮风躲在屋里都满嘴是土,洗个热水澡简直是奢望。“那时每个月工资才77元,房间不够住还住过圈羊的库房,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很少有人喊苦喊累,生活简单快乐。”回忆起往昔岁月,王学林感慨万千,“现在各管理站的条件可是大变样了,每人一间宿舍,有洗澡间、卫生间,还有电视、电脑,有人上班还开着小轿车。”
上世纪90年代初,白芨滩林场一年的造林经费只有20万元。1991年,时任场长王有德贷款在甜水河管理站附近建起一座砖厂,用卖砖的收入补贴造林。全场干部职工全员出动参与建设,人工开沟埋设了一条6公里长的引水管,挖出一个蓄水近6万立方米的水库,王有德还和职工们比赛看谁挖得快。烧砖要脱土坯,干部职工就轮班,烧好的砖用手推车一车车地拉,“那时候我们的砖销路好,大家又上班又要烧砖,可是没少吃苦啊。”王学林回忆。
“大泉”浇出果园
1992年,王学林调到大泉管理站工作。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职工们在沙漠中整地1500亩建起果园,栽种了苹果、桃子、李子等果树,周围还建起防护林带。在一大圈新疆杨、刺槐、樟子松的护卫下,这些果树苗在沙漠中艰难缓慢地生长,直到1997年才挂果。
现在,果园承包给职工管理经营,职工收入增加不少,这一分一分的收获,都是当年一滴一滴的汗水换来的。“白天打个田埂,晚上刮一场风就平了,逼急了有人就想出个好办法,用稻草在田埂上扎草方格把沙子固定住。田埂的问题解决了,沙子打的渠岸又出了麻烦,一旦冲出一个口子就堵不住,得跑到2公里外去关水闸。”回想起当年果园建设的艰辛,王学林仍记忆犹新,“20多年来,广大林场职工创新的‘林农牧、种养加’立体开发模式,集沙漠化土地开发、利用和研究于一体,在沙漠边缘推沙造田建设果园、苗圃基地334公顷,使一片半荒漠流动沙丘变成人工绿洲,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专家论证,风速、水份蒸发量、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技术指标,均达到了沙漠治理的国际领先水平。”
绿色不断延伸
进入21世纪,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被国家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准确把握新形势,号召全体职工人均每年扎设一万个草方格,栽植一万株树苗,治理一百亩流沙,从治沙中实现收入一万元的治沙奋斗目标,改变过去“一季造林、成活靠天”传统治沙模式,治沙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
白芨滩防沙林场成立65年来,累计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100万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形成一条东西宽20到30公里不等、南北长62公里的绿色长廊,创造了沙漠从宁夏平原灌区边缘后退30多公里的壮举,实践探索出了“五位一体”治沙模式,让绿色在黄沙上不断延伸。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