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靖远营防王氏历史纪略

2015-02-14 11:02:49来源:白银日报

打印 字号: T|T

从靖远县城沿黄河逆流而上,约10公里的黄河南岸,有一片绿树掩映、瓜果飘香、风光如画的美丽村庄,这里就是乌兰镇辖属的营防村。

营防村的面积虽然不算太大,但这里土壤肥沃、灌溉方便、道路通畅,自古就是人们理想的栖息地。早在350年前,营防王氏就在这片山环水绕,蓝天白云下的灵秀大地上扎下了根。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天下王氏,十之八九是黄帝第42世孙太子晋之后。太子晋,东周灵王泄心之太子,名姬乔,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祖地安徽巢湖。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汉代王符《潜夫论·志士姓》曰:“故传称王子乔仙,仙之后,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今巢湖市北郊石龙山下的王乔洞,就是因为相传王子乔曾栖身其洞修炼,得道成仙而得名。太子晋之后裔主要居于太原、固始(河南)以及福建等地。后世在山西太原晋祠修建的“子乔祠”,就是为了纪念王姓始祖太子晋的。

在中华民族的一万多个姓氏中,王姓是名副其实的第一贵姓,第二大姓。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王姓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不仅称帝者多达14人,而且还出了36位皇后,代代都有才俊。仅《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收录的历代王姓名人就有2360人,排在历代名人总数第一位。

王姓人口众多,但是姬姓之王是绝大多数王姓人的本源。今天,总数近亿人,遍布全球的王姓人绝大多数都是姬姓之王,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周灵王太子晋的一脉传承人,而他们共同的先祖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

古代史书称,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轩辕黄帝,乃皋陶之苗裔。早期生活在陕西北部之桥山、姬水间,以地为姓,故为姬姓。炎帝成长于姜水,以姜为姓。据《司马迁史记·本纪》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四语》中胥臣解释为:“黄帝二十五宗,其得姓十四人,为十二姓,曰:姬、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阳与夷鼓为己姓。”

黄帝的后裔姬发是周朝的创建者,史称周武王。武王伐纣灭商,威震华夏!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就是周武王之父。而周武王的第23代传人是周灵王泄心,生太子晋,太子晋被尊为王氏的开山鼻祖。因此,王氏真正衍生为本姓则起源于东周。

王姓源于君王后裔,立姓独特,出身尊贵,实乃天下第一贵姓!后来,王姓人家以“三槐堂”(在河南开封城东,现已荡然无存)著称华夏,支裔移居京华。时至今日,天下王姓人中,十之八九都是姬姓王的后裔,营防王氏也不例外。

据王氏族谱相关资料载,营防王氏清代由北京随军而来。公元1663年,始迁祖天祥公奉部命派遣,自直隶北京(即现在的北京市)千里迢迢前来靖远作协镇正印。在清代,协镇是镇军大将军副将的俗称,为从二品武将;正印即由兵部正式委任而非临时差派。天祥公乃“皇清敕授武德将军”,即大清皇帝颁发诏书授予“武德将军”,其夫人李氏“皇清敕授宜人”。由此可见,天祥公当时的社会地位还是非常显赫的。六年职满继续留任,后因年迈告退,未返京都,而是相地营防,安家落户。天祥公乃营防王氏的开山始祖,其后裔就在这块依山傍水的肥田沃地上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薪火相传。

天祥传二世祖兴邦;三世祖大琏、大鼎;传四世祖玺、美、印。美、印二人皆荣膺九品寿宫,例赠修职郎。自此分支,三足鼎立。

五世至八世,家族兴旺,辈出贤良:五世中英(字子才,学印汝翼)邑之廪生,选列黉官,例赠修职郎;中瀛、中选荣膺九品寿官,例赠修职郎;中贤荣膺九品寿官;六世殿扬邑之廪生;殿桢供职甘肃稿房;殿杰(字元四)邑之处士;殿胪(字传生)例授耆宾,慈悲为怀,急公重义,硕德臻寿,五世同堂;殿位荣膺儒学附生;殿试例赠修职郎;殿臣待赠修职郎;林美恩覃沾皇。七世来泰(字黾齐)聪颖好学,及中贡元(贡元即贡生资格考试第一名);舒泰为邑处士,精于算学和医学,悬壶济世,名著川塬。八世万青一方绅士;万年居里教书……

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营防王氏白手起家,自立自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终于使自己站稳了脚跟,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赢得了人们的赞许与肯定!当时的地方政府、社会名流乃至乡党黎庶,纷纷以巨匾贺赠。这里将部分贺匾的题词抄录下来,以作永久纪念!它们是:“青云直上”“乡饮耆宾”“贡元”“经敏行修”“恩荣硕老”“厚德发祥”“五世同堂”等。时任知县也送了一幅“作宾王家”的巨匾,用来表示他与营防王氏的特殊交情和敬重之意!所有这些巨匾与题款,既表达了人们对营防王氏的良好祝福和褒颂,也是对族人的巨大鞭策与激励!它告诫我们:荣誉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弥足珍贵,非常值得珍惜!人本乎祖,物本乎天,忘祖忘本,非人所为。作为营防王氏的后代,应以尊祖宗之德为德,以敬天地之心为心。只有传承祖先的光荣传统,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不骄不躁,勇往直前,才无愧于列祖列宗的恩德与厚望!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与人民翻身解放,营防王氏也揭开了家族历史崭新的篇章。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他们抢抓机遇,奋勇向前,与时俱进,跨越发展,经济蒸蒸日上,生活不断改善,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喜看今日营防,众心归一,继往开来,腾飞高翔,科学发展,福祉无疆!

营防王氏,世居黄河岸边。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自公元1663年一世祖天祥公赴靖远任职算起,截至2014年,营防王氏已经走过了351个风雨春秋。数百年来,他们协力同心,忠孝为本,耕读传家,内务外交,守望相助,知学知行,同舟共济,栉风沐雨,不断进取。

营防王氏,自九世起,时来运转,阔步向前,代出才俊。至2014年,营防王氏已传承13世,现有人口2000余人,遍及县域各乡镇,踄足兰州、白银、定西、金昌等地区,走进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河南等省市。据不完全统计,外出工作担任公职者不下200人,其中任县级以上职务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20余名。他们是学仁、学武、克万、世北、世钦、世锋、世学、世祥、世晖、世丰、世强、世卓、承德、承发、承祥、承栋、来兄、承昆、发旺、连生等。科级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者数十名,大学生不计其数,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有承栋等人,真正是后来者居上。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营防王氏中一大批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发挥特长,奋发有为,取得了骄人业绩。学仁、克万、承祥深谙医术,大医精诚,广施仁爱于患者。克睦在金融领域长期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世北从教40年,扎根山区,尽职尽责,深得好评;长期坚持业余创作,发表作品数千篇,著书2卷,编书3部,成为市县知名作家;此次,肩负王氏新谱纂修出版重任,精心策划,周密设计,伏案笔耕,不辞劳苦,立德立言,成果颇丰。承德在中医药领域颇有建树;热心公益事业,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为修建宗祠,出版宗谱慷慨赞助,深得好评。世钦、世强、承发供职教育事业,为国育才,成就显著……他们个个学有所成,业有所精,名噪一时,卓著一方,成为营防王氏中的佼佼者,资深的从业人!学儒长期从事教育或村委会工作,两次倡导和主持续修家谱,尤其在修建宗祠中组织领导,多方协调,出力出钱,功不可没。

令人可喜的是,营防王氏中一大批年轻人正在成为后起之秀,他们身手不凡,乘时代动车,前程无限。更令人可喜的是,营防王氏中的广大青少年如旭日东升,蓬勃向上,一切美好的希望都将寄托在他们身上。

纵观营防王氏,历来崇文尚武,人才辈出。古往今来,为官者忠心报国,为民者事业为重,为学者知书达礼,为商者童叟无欺……人人遵纪守法,个个业有所成。营防王氏,永远切记,寒不改叶绿,暖不争花红,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构建温馨之家,创造和谐社会。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望后世子孙诗书传家,耕读继世,继往开来,奋发向上。必须明白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的道理。要想使自己成为民族精英或国家栋梁,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学好文化科学知识。一个人无论居住哪里,肩负何职,都必须德才兼备,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勤奋廉洁,为国为民,努力做一个俯仰无愧,顶天立地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做到光前裕后。

营防王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方兴未艾,大有希望;营防王氏,一路春风得意,岁月如花似锦,前景璀璨光明。这里特献上四言诗一首:

南山翠苍,大河恩长,营防王氏,先祖荣光。

黄帝后裔,东周灵王,太子遭贬,姬姓改王。

始祖天祥,祖居京襄,协镇正印,部命遣疆。

告老未返,落户营防,繁衍生息,自立自强。

历代先祖,贤良礼让,耕读传家,勤俭世长。

门庭焕彩,门楣生光,族望门名,业绩辉煌。

族裔三千,兰桂齐芳,本固枝荣,根深苗壮。

人才辈出,人丁兴旺,诚实敬业,家声丕扬。

士农工商,蒸蒸日上,头角峥嵘,厚德发祥。

先祖遗风,后昆不忘,先祖功德,子孙传扬。

继往开来,为族争光,兰薰桂馥,万世恒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