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族谱导致家破人亡,乾隆为什么非要干预民间修谱?
清朝对于民间修谱的态度曾发生一次重大转变,即乾隆朝谱禁,此乃谱牒编修史上一大事。
原本,清朝统治者为弘扬宗族伦理和稳定社会秩序,对民间修谱的态度是鼓励和支持的。
但是乾隆朝却一改以往的态度,对民间谱牒的内容、格式大肆干预,而导致此事发生的导火索,主要包括我们熟知的文字狱、以及满汉党争等问题,这些使得乾隆皇帝对族谱格外关注。

全国范围内的谱禁正式开始于乾隆二十九年。
江西巡抚辅德发现该省存在同姓不同宗的家族合族建祠的问题,而且民间纂修的家谱随意攀附,十分荒谬,于是他奏请查禁祠宇流弊。乾隆帝予之高度重视,在上谕中要求各地督抚留心稽查,着手整顿。
此后,乾隆朝的谱禁政策至少有三个特征:
一是严禁的范围由一省推广至全国;
二是严禁的内容是对谱系中僭越现象进行规范;
三是严禁的对象是全国各地宗族普遍的修谱活动。

乾隆中后期,谱禁力度逐渐加大,谱禁内容不断扩充且具体化,尤其是在四库全书纂修前后。清廷借修书的机会,彻底清查全国书籍,在此期间遭到禁毁的书籍无数,全国各地的谱牒和方志等也难逃厄运。这期间由于犯禁而招致严厉罪责者并不少见,比如乾隆三十年福建胡学成兄弟刊修家谱案。乾隆朝采用政治力量干预民间修谱的谱禁行为,归根到底,还是出于维护封建宗法制度进而强化自身统治的需要。
具体来看,谱禁政策的执行力度各地存在差异。有的宗族因此家破人亡,谱毁无存;有的宗族在地方官府的支持下核查重修,适当变通。后者较为普遍。当然,这也和各宗族的应对态度有关。在谱禁政策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宗族若主动配合审查,积极重修,或许能逃过一劫,息事宁人。比如,徽州张氏、邓氏几个重视宗法和修谱的大宗,灵活地予以回应,重修族谱。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编纂族谱本就应以实事求是、客观真实为核心。但是在实际的族谱发展过程中,却逐渐出现攀附等陋习。乾隆朝的谱禁政策使民间谱牒存在的这些问题有所修正,对提高谱牒质量有一定的意义。该政策的实行影响了族谱编修体例,一定程度上对民间修谱起到了规范作用。比如,在追溯祖先时,各地宗族不要再妄自援引。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