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编按,原文所谓「封建社会」之表述不妥,当为「帝制时代」,下同)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諡」),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諡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如《水浒》裡梁山上一百〇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1、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
2、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3、以室名、斋名、轩名、堂名为号的。如王夫之号薑斋取自他的室名;辛弃疾的号稼轩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4、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被称为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旬、苏轼、苏辙父子。
5、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号一诗人谢跳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旬、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6、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编按,古人排行中出现的「十」,其实是故意加上的一个虚数。比如某人排行老大,若家中人丁单薄,别人可以称其为「某十一」之类,「某」为其姓氏。)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