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俊林的笑容

2018-07-12 09:52:55来源:《青海日报》

打印 字号: T|T
  原标题:王俊林的笑容
  本报记者罗珺
  5月23日,一个天朗气清的傍晚,在美丽夕阳的陪伴下,59岁的王俊林骑着电动三轮车往自己家中赶着。“下午去市里的小区里卖鸡蛋了,80个鸡蛋全部卖光,一个都没剩,都到这会了才回家。”王俊林边收拾着车里的鸡蛋筐边说着。
  “这不是挺好的嘛,今天的鸡蛋又有销路了,今天就有八十块钱进账了,哈哈哈。”村里的第一书记赵春平等到王俊林回家和他打趣地说。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有很多从各地移居过来的搬迁户,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活,这里早已成为村民们心中的故乡,王俊林也不例外。
  1991年之前,王俊林生活在西宁市湟中县一个山大沟深的地方,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由于环境不好,生活十分艰难。那个时候,家里的几个亲戚已经搬到郭勒木德镇生活,感觉条件比老家好很多,便将王俊林一家也叫了过来。
  刚来的时候,王俊林只能住在亲戚家的小院子里,土块堆砌的房屋漏雨又危险。好在当时还有10亩地(0.7公顷)可以种庄稼,每年收成也还不错,除去买化肥的钱,剩下的收入倒也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王俊林向村里申请了低保户,批准下来后,他凑了七万块钱,在亲戚们的帮助下盖了新房。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王俊林却因为骨质增生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渐渐地,虽然能下地走路,却落下了瘸腿的后遗症,肢体三级残疾,不能从事体力劳动。
  此时的王俊林一家五口只能靠着儿子在外打点零工来维持生计,女儿也因肢体残疾无法行走,7岁的小孙女还在上学,妻子赵芬芳只好在家照顾,不能外出务工。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这个家庭陷入了贫困,王俊林甚至吃不起药。
  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郭勒木德镇中村前,王俊林一家人均收入2790元。2015年,工作队入户调查,认真分析王俊林家庭致贫原因,第一书记赵春平充分结合实际,产生了以产业引领,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想法。
  赵书记与帮扶单位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计划,考虑到种枸杞成本小收益大,土地气候等又都适合种植枸杞,于是在2016年,帮扶了1500棵枸杞苗,当年枸杞苗还产生不了效益,去年的收入刚刚够前一年的化肥钱,等到今年一过,枸杞才会真正产生收益,王俊林一家都充满着期待。
  2016年,赵书记还争取到资金,给王俊林修建了一座50平方米的鸡舍用于发展养殖,并在每年提供蛋鸡和鸡饲料,每天的鸡蛋如果自己卖不掉还可以卖给村里的养鸡场,收购价都高于市场价。现在王俊林的鸡舍里有300只鸡,一个月光卖鸡蛋就有4500元的收入。
  如今的王俊林住着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屋子里家具齐全。儿子在企业开车,妻子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当了护林员,每个月也有3000元的固定收入。到2017年,王俊林一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3350元,摘除了贫困的“帽子”。
  “有固定的产业,收入稳定了,生活也越过越有精气神。”产业扶贫作为郭勒木德镇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根据自然条件、交通优势等,重点推进现代农牧业等扶贫产业,形成了“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产业扶贫格局。
  以前不爱说话的王俊林现在脸上时常挂着微笑。自从有了产业,他家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现在我的鸡养得好,下蛋多,小区里的居民觉得这土鸡蛋好,就经常给我打电话,我每次去都会卖光,每天都有进账,这要放在前些年,可是连想都不敢想的。”王俊林感叹。
  “在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家里算是起来了,以后我还打算扩大养殖,把钱存下来多买点鸡,再盖个鸡舍,把我的产业操心好,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也应该更有信心致富才对啊。”王俊林发自内心的笑容绽放在他憨厚而布满褶皱的脸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