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楚国文字中的“鸟”字为什么比其他六国多三横?

2018-07-08 15:59:40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打印 字号: T|T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合,结束了二百余年战国纷乱,建立起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为了这一天,秦始皇花费了26年时间。如果从商鞅变法秦国由弱变强开始算起,秦国做出的准备已过百年。
  危机下的大一统实践
  韩、赵、魏被灭后,有上百名贵族聚集在阿、鄄等地。韩国贵族张良,为报国仇,一心一意刺杀秦王,连自己的弟弟死后都没有厚葬,而是把全部家财拿出来寻求刺客。
  秦国疆域图
  张良后来觅得力士,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时,在博浪沙发动了狙击。虽然最后刺杀没有成功,但像他这样的各国遗族不在少数。
  楚国亡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楚国还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谚语。
  为了巩固统治,防止旧贵族的复国叛乱之举,秦始皇下令销毁全国兵器,将收到的兵器全部运往咸阳,铸成12个巨大的金人,每个金人大约29吨,代表北斗星周围的12颗星,安置在一座祭祀北斗七星的庙宇中。此外,又夷平六国原有的城墙及其他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险阻,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六国遗族,则强令迁徙到咸阳。一方面便于监视,一方面使旧贵族们脱离原籍,失去原有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实力。
  接下来是六国文化与生活的统一,这比军事、政治的统一更难。
  随着周朝王权式微,几百年的战乱不仅带来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就连文化也开始“各自为政”。各个诸侯国纷纷将之前统一的文化、习俗进行修改,包括衣冠、文字、发音等,各自之间出现了显著差异,并逐渐自成体系。
  当时的文化大环境是这样的:秦国地处西陲,向来民风剽悍,文化贫瘠匮乏。尤其到秦献公时,连年征战,国家久不修文,所以被中原各国群嘲。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其他六国就不同了,尤其是齐国,齐国的稷下学宫广招天下学士,诸子百家学者齐聚一堂,各抒己见、彼此诘难,催生出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局面。
  为了消弭这些差异,秦朝统治者广置博士员,采用重订礼仪,匡饬异俗等手段,在文化与风俗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变革。
  秦始皇在统一以后的五次出巡中,有四次是在东南方的滨海地区。在古代舟车极为不便的情形下,如此频繁地往东出巡,其有关国事的目的是不难想像的。
  除了考察各地风俗外,所到之处,秦始皇总喜欢在大石头上刻一段话来彰显威严、表白功勋,算是一种政治宣传。
  明拓秦泰山刻石(石字未断本)
  据史籍记载,这样的刻石有七处,包括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
  秦帝国的文字美学和华夏民族认同感
  秦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等一系列举措,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书同文字”,就是要废除杂乱的六国异体文字,实现文字的统一。说起来,这是汉字史上的一次巨变。
  在周朝时,官方文字是“大篆”,青铜器上的金文,就是大篆的一种。但后来社会动荡,贵族衰落,文字流入民间,悄然发生着演变。
  大篆:石鼓文
  因为老百姓文化水平不一,并非人人都会写大篆,所以到了东周,民间已有许多种随意简化,与“原版”相去甚远的写法,是为“俗体字”,而且各国都发展出了“本地特色”。
  比如楚地的巫文化发达,楚国文字中的“鸟”字,就比其他六国多出三横,这代表了巫化的纹身。
  飘逸的楚国文字
  齐国文字喜欢在边缘加各种花纹,来表达不同敬语的区别。
  赵国人又不同,他们喜欢给每个字加上至少两个以上的部首和一个偏旁。例如我们现代汉语里的“马”字,在当时的各国写法就很不一样。有的像帆船,有的像鞭炮,还有的像竹笋。
  七国文字
  还有更夸张的是,据说一个“宝”字,在当时有149种形态,“眉”字和“寿”字的写法都有百种以上。
  这种现象,在战国时大家习以为常了,然而在秦朝统一后,变得突兀起来。秦始皇曾对臣属们说:“天下刚刚才安定,经济正是大发展时期。可是多年来文字各异的情况,使得原六国诸侯官员对秦国文字多有不识,常常因为误认讹读而弊乱丛生,对政策法令的贯彻影响非常坏。是时候把文字统一了。”
  于是,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强制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小篆。
  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就是说把六国中与秦文字不同的写法废除。具体执行者,普遍认为是丞相李斯。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废除原六国与秦文不合的异体字,最终采用小篆作为统一模式。
  上文所说的“马”字,最后按照秦篆的样子做了统一规定。
  为了推广应用统一的小篆文字,秦国还编出了三本学童启蒙配套教材,包括李斯作的《仓颉篇》七章、赵高作的《爰历篇》六章、胡毋敬作的《博学篇》七章。
  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东行的那些刻石,都出自李斯之手,就是小篆的范本。
  秦峄山刻石(西安碑林藏)
  一方面,小篆统一了异体文字,简约明确,方便了文字间的交流,使得秦统治者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沟通、统一行动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字的统一,标志着民族文化内在的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篆奠定了统一大中华的文字基础。
  至此,华夏民族开启了对“分久必合”的文化认同,而且几乎再也没有改变过。
  篆书的艺术之美
  大篆复杂精美,原本是贵族专利,自西周开国以来,一直被用在器物、典册上,作为“正体字”。小篆作为秦朝书写文字的主流,比起前代文字,具有线条圆匀,结构统一,字型呈纵势长方的特点,在汉字发展史上无疑是一大进步。
  尤其是作为范本的李斯的小篆,后世评价颇高。李斯的小篆很有特色,有精确的架构,坚定的力量和圆润的落笔。因此静而见力度,动而似飞腾。李嗣真在《书后品》中称其“古今妙绝”,犹如“千钧强弩,万石洪钟”,是“传国之遗宝”。陶宗仪在《书史会要》称其“骨气风云,方圆妙绝”。
  所以即便后来隶书由于更实用而替代了小篆,但篆书特有的庄严美感使它在书法领域延续两千年。
  2018年6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书法艺术(篆书)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纪念币共5枚,其中金质纪念币1枚,银质纪念币4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该套金银纪念币正面图案均为金文“中国”字样衬以青铜器装饰纹样,并刊国名、年号。
  8克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商代众人协田卜骨刻辞及其“协田”字样与“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商·众人协田卜骨刻辞”字样及面额。
  150克长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西周大盂鼎铭文及其“匍有四方”字样与器物局部、“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西周·大盂鼎铭文”字样及面额。
  30克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西周虢季子白盘局部铭文及其“万年无疆”字样与器物局部、“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西周·虢季子白盘铭文”字样及面额。
  30克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先秦石鼓局部文字及其“吾车既好”字样与器物局部、“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先秦·石鼓文”字样及面额。
  30克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秦代泰山刻石局部文字及“金石”字样、“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秦·李斯·泰山刻石”字样及面额。
  该套金银纪念币由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铸造,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销售渠道详见中国金币网(www.chng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