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一代名相,家族800年兴盛不衰的秘密,都藏在这8个字中

2018-06-28 10:44:16来源:英才之教

打印 字号: T|T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这个名字,中国人对他一点也不陌生,他的一篇文章“岳阳楼记”至今还是作为经典古文,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他还有劝谏皇帝改正过失,做地方官时造福百姓的事迹,他的所作所为对后世儿孙产生巨大的影响。
    他在布衣时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疆为名将,在朝廷又为良相。他被同时代的人称为“本朝人物第一”,朱熹更是尊其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不过,更让后世之人为之高山仰止的是范氏家族800年兴盛不衰的千古传奇。但是对于范仲淹来说,这一切的奥秘,只不过是因为他做对了8个字罢了。
    01、自立,是一个家族立足的根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中的这一句经典,向来被中国人当做安身立命的根基。越是有远见的家长,越是明白一个家族的延续必须学会自强自立。
    公元1051年,一代名臣范仲淹离世,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可就是这样一位位极人臣的朝廷显贵,却没有给后世子孙留下半点财产,甚至死后连一所像样的居所也没有。
    而这只不过是他一生恪行自强自立的一段剪影。
    北宋僧人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中曾记载过一则名为“断齑画粥”的典故:
    范仲淹少年求学的时候,因家境贫寒,常常食不果腹。他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一位家境优渥,和他相交甚笃的同窗,见其生活困顿,便让家人送饭时多捎上一份,准备赠与范仲淹。
    范仲淹虽然十分感激,但他却再三谢绝道:“我多年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骤然吃上你送来的美味佳肴,以后粥就再也吃不下了,那怎么能行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一个人最为难得的便是认清自己,你永远无法依靠别人的帮助过好自己的一生。想要改变命运,你必须拼尽自己的全力去争取。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正是因为这股“倔强之气”,若干年后,范仲淹不仅在政坛上叱咤风云,在文坛上堪称一代宗师,更加为整个范氏家族塑造出了自强不息的风骨,成为一个家族传承不绝的根基。
    02、读书,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源泉
    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欧阳修曾经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公元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苦读及第,此后虽有波折,但是官运还算不错,从主政一方,到官居庙堂,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不过短短28年的时间。读书改变命运,古时如此,即便到了现代,依然是很多寒门子弟兴家旺族的一条必经之路。范仲淹在与家人的书信《与中舍书》中,曾和兄长范仲温谈论过子侄们读书学习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要督促孩子们发奋学习,每天必令其钻研功课,苦读苦练,决不能让他们得过且过,混天度日。
    二、要让他们了解,只有学有所成,才能入仕做官,有所成就。
    说这些话的时候,范仲淹早已经是朝廷重臣,兄长范仲温本意是想让他帮忙,给自家孩子走走后门,但是却被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后来,范仲淹还专门撰写了《训子弟语》,其中有两句着重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
    在范仲淹的教育下,范氏子孙无一不在学业上奋发上进,后来更是名臣良相辈出,成为世间美谈,为时人所景仰。正如苏轼在《三槐堂铭》中所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读书,不仅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更是一个家族走向兴盛的不竭动力。
    03、清俭,一是个家族不败的基因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应天府。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范仲淹曾经用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学之士,而自己和儿子却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范仲淹在晚年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时,曾经留下一句话:“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中也有记载:“公虽贵,常以俭约率家人。”
    范氏家族中除了范仲淹,名气最大的应该要数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了。
    《宋史》对范纯仁的评价很高:“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于是,在民间范纯仁便得了一个“布衣宰相”的雅号,宰相是他的官职,而布衣之说则是因为他清廉节俭的作风。而这一切都源自范仲淹的严格教导,范纯仁曾深有体会地说:“唯俭可以养廉,唯恕可以养德。”
    古往今来,喜好浮华是年轻人的天性。范纯仁结婚时,他和妻子打算以锦罗绸缎作为婚房的装饰。范仲淹知道后立即将范纯仁喊来训话:“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之后,范仲淹更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钱财莫轻,勤苦得来;奢华莫学,自取贫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贪图享乐,那么即使家大业大,也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一个家族,如果全部都是铺张浪费的纨绔子弟,那么家道败落也就近在眼前。
    04、行善,是一个家族强大的灵魂
    仁宗明道二年(西元1033年),京东和江淮闹饥荒,范仲淹奏请朝廷前去救灾,朝廷不理不睬。范仲淹当面质问宋仁宗:「如果宫中半天不吃会如何?现在许多地方老百姓没东西吃,岂能不管?」说的仁宗无话可回,只得派他去江淮一带安抚灾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开官仓赈济灾民,免除了灾区的部分赋税。他还把饥民吃的野草「乌味草」带回来献给仁宗,并请皇上转给后宫贵戚们看看,让他们了解老百姓过的苦日子,以提醒他们不要过分奢侈。
    入仕后的仲淹不辞辛苦与民一心修复残破的捍海堤,使迁离的居民也返回家园。县民感念范仲淹的德政,往往以范为姓。他有此政绩,便被调到朝廷担任秘阁校理。到了朝廷,范仲淹更关心朝政和民间利病。范仲淹上疏劝止仁宗在朝廷上与百官同列朝拜太后,并且请太后还政。
    他对好心劝他的人说:「我官职微小,也有三百贯铜钱的俸禄,相当于两千亩地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禄米,不去为国为民设想,那和专门糟蹋粮食的螟虫又有什么两样?人都说犯上直谏会给自己惹祸,不是明哲保身之计。其实这样的人才是没有远见的,他们不了解:只有官员都敢于直言,君主才不犯错,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祸患才能不生,天下无忧」。这才是远离祸乱,保全自身的根本之道。
    宋代钱公辅的《义田记》中还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范文正公,苏人也……置负郭长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中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出纳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意思是说,范仲淹花费巨资购置良田,不是用来圈地致富,而是拿佃租接济贫寒不能自立的老百姓。而这只是一个发端,一直到清雍正年间,范氏一族的后人,还在不断注入资产,形成了一条横跨了数百年的伟大的慈善事业。当然,这样伟大的事业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就曾遭遇两次大难。
    南宋时期,因为战乱,无数田地、房屋被占用,范氏家族的“义田”所剩无几。如果按照我们惯常的思维,这样的义举已经坚持了近百年,因为外力破坏,无以为继,就算弃之不理也无可厚非。但是范仲淹的五世孙范良器、范之柔兄弟却勇敢地承担起重振义田的任务,他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私产全部捐献出来,使义田恢复如初。
    到了明朝,义田再次遭到破坏,当时闻名天下的清官苏州知府钟况得悉后,立即投入人力物力资助,再加上范氏后人的勉力支持,重新撑起了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慈善事业。无论是子孙的继承,还是旁人的援助,范氏一族的善举之所以能够赢得后人的云集景从,无非就是在家风之中,牢牢印刻下两个字——“行善”。
    《了凡四训》有言:“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当范仲淹在一个家族的灵魂中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然后子孙后代不断地施肥灌溉,等到种子长成一棵苍天大树,变成护卫整个家族的最强大的保护伞。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是一个八百年兴盛不衰的范氏家族,却打破了这仿佛命运枷锁的宿命。其中的秘密很复杂吗?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自立,是一个家族立足的根本;
    读书,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源泉;
    清俭,是一个家族不败的基因;
    行善,是一个家族强大的灵魂。
    牢记这8个字,你便掌握了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