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家春:文艺工作者要有时代担当

2018-04-02 10:52:33来源:华商报电子版

打印 字号: T|T
西安美术学院建校于1949年,其前身为西北人民艺术学院二分部,1960年更名为西安美术学院。建校以来,立足卓绝的延安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理念,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创作了许多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著名文化学者、中国哲理画画家王家春先生,作为这所在全国享受盛誉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安美术学院的党委书记,他对当前文艺现状、未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近日,王家春先生接受了华商报记者的专访。
  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
   华商报:您怎么看待文化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
   王家春: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在一个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起到先导、启蒙、引领、推动作用。
   比如,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地域之一,诞生了文坛三颗巨星,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也诞生美术界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文艺复兴艺术三杰”。正是这些艺术家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人类文明从此多了一抹光芒与璀璨。文艺复兴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思想,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
  文艺工作者不能对所处的时代熟视无睹
   华商报:您怎么看待文艺工作者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和历史作用?
   王家春:人类社会每一次的进步和繁荣,文化的作用从来没有缺位。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为人民和祖国发时代之先声,一批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留下的精品巨著为我们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让我们这个民族始终保持着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
   1985年,画家朱新建的“小脚裸体女人”作品出现在了中国画探新作品展上,在美术圈里引起较大争议。后来,85美术新潮、伤痕文学等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种种文化现象,引起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征程中,精神力量很强大,而文艺恰恰是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纵观东西方文明史,每一次文化的繁荣复兴都会形成一个文化高峰,每一个高峰时期都会涌现出一些文化巨人。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社会同样呼唤这样的“巨人”的出现。作为文艺工作者,重要的是你没有意识到新时代的来临?你能做什么?我们不能漠视这个时代,对这个时代熟视无睹。文艺工作者要有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真善美的责任和担当。努力去构筑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这是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融入时代
  在生活中寻找艺术源泉
   华商报:生活是文艺创作源泉,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您认为合格文艺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胸怀和担当?
   王家春: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一个合格文艺工作者,应该创作出更多的有“营养”的作品,有“营养”的作品必须是读得懂、传得开、留得下,具有感染力,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作品。
   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知之甚少,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养、修养和涵养。自身“营养不良”时,想要创作出传世经典是何等之难!只有大格局和大胸怀的人,才能创作出大境界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掷地有声、坚如磐石。
   华商报:文艺创作是一件充满乐趣但又非常艰辛的工作,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保持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王家春:现在的文艺作品,很大一部分缺乏激情,或者说有热情无激情。为什么没有激情?其实是对自己缺乏认识,对自己发展之中应该承担任何责任缺少认知。一些人将精力用在了走穴和为市场站台,真正打动人的作品很少。
   刘文西先生的作品中大部分表现的是生活在陕北贫困地区的农民,但在他的笔下,农民们对生活都充满着希望,对劳动都充满着热爱,所以,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一种中国农民艰苦朴素,任劳任怨,不屈不挠的精神,看到的是一种温和、善良、上进、追求的美好品性。
   文艺工作者要保持持久的创作热情,必须带着自己时代的责任感,深入生活,走到人民当中去。那里有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有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也有真正的艺术创作的源泉。
  文艺工作者不能做金钱的奴隶
   华商报:目前,无论是影视、绘画还是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作品,人总是习惯性用经济价值衡量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家春:一件艺术作品有三种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艺术上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创作技术、思想境界、内容独特性等方面体现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指艺术品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所有艺术品,都具备经济价值,只是有多和少之分。经济价值取决于当社会的需求,也取决于本身的社会价值。现在的艺术品市场,很多“天价”作品,其实是个人炒作和资本的运作的结果。好的作品,我以为至少要等五十年以上,时间能检验出作品有没有真正的艺术价值。
   真正好的艺术创作,需要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统一,经得起时代和时间的检验。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工作者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如果文艺创作失去信仰、失去判断、失去方向,失去想象力、失去思考和自由精神,这将是当下文艺创作的灾难。
  当前中国缺少真正的文艺批评
   华商报:有人说,这个时代不是缺少文艺批评,而是缺少好的文艺批评,您如何评价这一说法?
   王家春: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中国当前缺少真正的文艺批评。当今,一些文艺批评异化成了文艺赞美。一些研讨会上,真话少,废话多,云里雾里的多,能看清楚的少。
   一些文艺批评活动缺乏深刻的思想、缺少对重大理论问题思考研究、缺乏深度、缺乏担当。有些明明是过度吹捧或隔靴搔痒,而现场却掌声一片。“友情赞美”、“红包评论”、“权力吹捧”让文艺批评丧失了战斗力和说服力,使得文艺评论的功能不断弱化,它在一步步蚕食文艺批评的公信力。这个现象非常值得警惕,也需要每一位文艺工作者认真思考和谨慎面对。
   当然,在文艺批评中,一些人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这个也是不对的,这个标尺有问题。当西方的艺术理念、艺术实践如洪水猛兽般扑面而来时,很多人迷失了方向,唯洋是从、唯洋是举、唯洋是尊,把中国传统艺术,把中国本土艺术的魂抛在了九霄云外。
   当代“大师”遍地,但极少见到大作。一些文艺工作者,没有在这个时代和艺术规律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风格和语境,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为这个时代发声。往往自己的感受太多,对时代的担当太少。所以,希望文艺工作者都能创作出积极向上,反映时代特征的神清气爽的作品来,也希望我们的文艺批评家挺直腰杆站起来说话,敢说话,说真话。 华商报记者 彭宏/文 邓小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