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进是个好男儿

2018-02-11 11:31:53来源:台州日报赵宗彪

打印 字号: T|T
 王进是《水浒传》第二回中出现的人物,以后再也没有影踪。他如一道耀眼的闪电,照亮了大宋灰暗的山河,让人看到一个真正男子汉的英姿。他如一弯绚烂的彩虹,横亘在八百里水泊上空,让梁山的好汉们,顿时失去了颜色。
 
王进同林冲一样,是大宋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只因他的父亲都军教头王升,当年曾将街头混混的高俅“一棒打翻,三四个月将息不起,有此之仇”。所以,现今的足球明星高俅当了大宋国防部长之后,就伺机要报当年的一棒之仇。王进知道这厮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就在高部长上任的第二天,同家中老母一起,不等上司动手,自己悄然辞掉大宋的金饭碗,向西北,奔赴抗金的前线去了。
 
同林冲相比,王进对大宋社会看得更为透彻。他不想再同高俅之辈论理,因为无理可论。林冲比王进天真,他认为大宋还能论理,结果,将自己论进了沧州劳改的草料场。
 
作为大宋的国民,这个国家没有给王进提供正义和公平,但王进并没有像宋江一样,认为自己是“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而是想到,自己一身武艺,当为国家出力。西北战事正紧,那些异族侵略者常常屠杀自己的同胞,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一个武术教官,那里正是自己的用武之地。所以,王进一路西行,风餐露宿,向抗金前线延安府进发。
 
宋江等辈,一身武艺,树起“替天行道”大旗,自称“忠义”,真实的目的,是图名、图官、图利,不过是为了实现招安的目标后能封妻荫子,多的是对同胞的残杀。同王进相比,宋江私放晁盖是对皇帝不忠,攻击方腊是对朋友不义,所作所为,又何曾行过天道?
 
王进有智慧,讲规矩,对母亲孝,对大宋忠,对朋友义。因为老母生病,不得已住在了史家庄多时,在看到史大郎的花拳绣腿时,才忍不住失了口:“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为报答史太公的热情招待,他花半年时间,尽心点拨史进,让他成为全国一流的武术师。史进在以后与他人的打斗中,几乎所向无敌,这说明,作为史进老师的王进有的是真本领。以史进一家对他的感情,他完全可以在史家庄度过一生。但他考虑到自己被高俅通缉,怕连累于人——桃源虽好,不是久留之处。这是对朋友的义。一心要去抗金的前线效力,是对国家的忠。
 
他是真正视功名利禄如烟云的人,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心里清楚,不管他建立多少功业,只要高部长仍然在任,他都不可能有勋章、有奖金、有官位。
 
王进是一百零八将外的异数,是作者心目中的忠义真英雄。尽管仅此一回有他的身影,神龙见首不见尾,但是,将他置于正面人物的第一个,当有深意焉。
 
后人为什么喜欢陶渊明,因为这位田园诗人认为,当这个社会不能给自己以自由、尊严、平等、正义的时候,抗争本身已没有了意义,最好是自我摒弃于这个社会,没有必要再同他们争论三八二十四还是二十五,没有必要论辩姜是不是生在树上,老子不想折腰了,不想迎来送往了,不想高唱形势大好了,那每天的五斗米也不要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但是,不管你清与浊,我不在这里洗头洗脚了,老子换个地方洗,又有何妨?天下又不仅有一条沧浪。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当王进身处逆境,尊严被践踏、权利被褫夺,他无处可诉说,无处可祈祷——抑或他根本就不屑于诉说、不屑于祈祷——他只有默默独自忍受,毅然担当。在中国,最能检验人格力量的天平砝码,就是权力。绝大多数男人,一遇到权力的砝码,就会毫无悬念地倾斜。王进虽然不会写诗,但他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一首壮丽的男人诗篇!
 
当一个人能置大宋的价值观不顾而坚持自己选择的时候,当万人皆醉他独醒、全球变暖他独凉的时候,底气是何等的深厚,自信是如此的坚定,内心是多么的强大!所以,王进是作者心目中的第一号英雄好汉。
 
王进不会上梁山。不能做万里封侯的班超,就非得做叛国的红巾、叛主的黄巢?梁山并不是人生的惟一选择。哪怕是像宋江逼卢俊义一样地逼他,他也不会去。他比林冲更明白,梁山,不过是山寨版的大宋!他们不可能“替天行道”,只能是“替天行盗”!而如果他处在林冲的位置上,当高俅被俘上山后,王进肯定一刀砍了他,不会像林冲,在宋江的高压下,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善良是美好的品德,但仅仅只有善良,则又易为奴隶。
 
对这个行将溃败的社会,王进已经心无所求。他知道名与利的代价是什么,他知道放弃的代价又是什么。所以,他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标准做人做事了。当人们步入暮年,回首往事的时候,最有价值的人生,就是这辈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属于自己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中度过的。
 
在梁山,只有燕青,能够视功名如敝屣、办事讲规矩、懂礼貌、有主见,同时又有忠有情有义,庶几可与王进相提并论。
 
《水浒》一书,还有另三个梁山人物,是李俊、童威、童猛,他们约了费保等四人,自弃功名,“七人都在榆柳庄上商议定了,尽将家私打造船只,从太仓港乘驾出海,自投化外国去了”,去实现他们的“蓝海战略”。最后,他们都做了暹罗国的国主和高官。这,不过是另立了一个大宋或梁山的山头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