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里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历史上果真是“厚颜无耻之人”吗?

一、镇守会稽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出生年月不详。王朗是经学大师,他有一个相当厉害的老师——杨赐。杨赐是杨震之孙、杨秉之子,杨震外号是“关西孔子”,杨秉是皇帝侍讲,两个人都是儒家大师,杨家从杨震到杨修都是学富五车、聪明绝顶的人物。杨赐传承家学,教授弟子,王朗正是他的得意弟子,王朗日后有能力写出诸多儒家经典文集都是拜杨赐所教。
所以后来王朗为了向杨赐之子杨彪让位,干过称疾辞官的事。
王朗对杨赐很爱戴。公元185年杨赐病逝,王朗作为他的弟子披麻戴孝,弃官守丧。服阕后,王朗去投靠徐州刺史陶谦,在陶谦手下担任治中从事。时值天下大乱,董卓被杀,汉献帝被李傕、郭汜两个军阀挟持,陶谦有意讨伐李傕、奉迎天子,于是在王朗的建议下遣使上表,向汉献帝表忠心。此时的汉献帝自身难保,只能给陶谦和王朗加一堆官衔,以资鼓励,王朗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在会稽郡,王朗一展才华,移风易俗,“居郡四年,惠爱在民”。但也正是在会稽郡,王朗迎来了日后称霸江东的大敌——孙策。
与孙策一战成为王朗的一生污点,被诸葛亮嘲讽。

双方鏖战一番后,孙策听从叔父孙静的建议,一方面多燃火炬以作疑兵,另一面派兵从查渎绕道袭王朗的高迁营垒,王朗毫无防备,大败亏输,只好带着手下往海里逃。好不容易逃到东冶,又被孙策追上,王朗没办法只好投降,孙策以其“儒雅,诘让而不害”。王朗“誓不屈”,自己好歹算是一方诸侯,在孙策看来又是个迂腐的文人,所以孙策宁愿重用他手底下的虞翻也不愿用王朗,只是把他安置在曲阿。
二、投靠曹魏
王朗在江东过得并不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直到公元198年,曹操征召王朗入朝为官。王朗从海路出发,因战乱频仍走了一年多才到任,被封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曹操曾经问他孙策此人如何,王朗回答“策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文有张昭、武有周瑜,“终为天下大贼”,这说明王朗对江东局势的判断还是很准确的。此后关于江东的事,曹操、曹丕多咨询他的意见。
公元213年,曹操加九锡、称魏公,在曹魏混了十余年的王朗被封为大理,掌刑法审判,与钟繇一起治狱审案,“务在宽恕,罪疑从轻”,主张修生养息,扶育孤弱,“治狱者得其情,则无冤死之囚”,“割奢务俭之政,除繁崇省之令,详刑慎罚之教”。
到了曹丕、曹叡的时代,王朗先后被封为乐平乡侯、兰陵侯。曹丕外出游猎、天晚方回,王朗上书劝谏。而曹叡大修宫室的时候,则上书劝说奢侈的曹叡减少苛捐杂税。所言多被采纳。
公元228年,王朗病逝,被追谥为成侯。其子王肃一样成为经学大师,其孙女王元姬嫁给司马昭,生下日后的晋武帝司马炎。

王朗的一生似乎平淡无奇,没有波澜壮阔的战斗,也没有显赫的功劳,但他是一名经学大师,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为曹丕篡汉提供诸多理论依据。为人恭俭谦让,严整慷慨,清廉宽政。
在投降孙策的困厄之时,尚“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在名士刘阳谋杀曹操未遂,其子被曹操搜捕追杀、无人敢救的时候,王朗收留了他,为刘阳保住了后代。作为一个儒生,王朗有救人危难之心,讲究仁义,在困厄之时尚能坚守初心,不失为一个赤子。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王朗与华歆曾经一同乘船逃命,这时候有个人求救上船,华歆不想救他,王朗则认为船大可救,收留了此人。后追兵大至,王朗想把这个人扔下去,华歆则认为救人就到底,怎么能中途抛弃呢,最后三人一起逃了出去。
王朗是很推崇华歆的,后人也以这则故事判断二人秉性优劣,认为王朗不如华歆。但是两个都是自身难保的逃难人而已,救与不救都没什么错,二人的两次选择都是人性使然。
在会稽郡“身为汉吏,宜保城邑”,但王朗最后投靠了篡汉的曹家。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让他在《三国演义》里只能扮演一个丑角,被诸葛亮骂死。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上,王朗与诸葛亮从未见过面,他确实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死的,但纯属是自然死亡。

王朗有缺点,但不像电视剧里诸葛亮骂的那样“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反而留下了诸多著作,成为名家大师,并非电视剧中“厚颜无耻之人”的形象。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