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仲的自述:《墨海生涯记》之《少年习画沙》

王学仲(1925-2013)
父亲为考验我将来能否成为书家,曾仿效王羲之考验少年王献之的办法,在我潜心临池的时候从背后抽冷子抽拔我手中的笔。笔未曾掣飞,但我却受惊而离开座位。父亲开始向我传授实指的要领,渐次我学会了拨镫法执笔,运笔方面则学习李阳冰的运笔二十四法,李溥光的变化三十二势。开头用米字格,后来用空白方格。六岁入小学后,则正式专攻小楷。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小楷字很重视,一来学生做笔记、答试卷、写作业都用小楷,只有写信才可以用行书。小楷字写得好,将来到社会上谋职,也有极大的方便。二来通过写端严的小字,可以培养儿童从小养成姿势端正,平心静气,不潦草从事的好习惯,进而得到品格上的修养。另外,清代那位拥护阮元书论的学者——钱泳,曾说过一段话,这常为我的书法老师包括我的父亲所津津乐道,这就是“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
中国书史一向重视小楷,历代推崇锺元常、王羲之的小楷书。影响所及,日本天平年间的光明皇后也临得一手王羲之《乐毅论》娟雅的小楷书。清代书法理论家王澍认为,习小楷应以《乐毅论》为正宗,提出“正书以《乐毅》为主,《黄庭内景》、《洛神》佐之”的主张。我幼时在家长、老师的督导下,苦练《乐毅》、《黄庭》、《洛神》三帖,从而打下了我攻书的根基。我所用的《黄庭经》字帖,因系辗转摹刻,不精,如何得到一本精拓、传神的《黄庭经》,成为我念兹在兹、朝思暮想的大事。八岁那年,因摘食庭院中的一枚石榴而突患恶性肠炎,辗转匝月,几度昏迷。一天,父亲拿来一本精拓的《黄庭经》给我看,说是偶然在城里发现,而为我购得的。我在病榻上翻阅着这本梦中冀求的好字帖,是被它的美感所传导吧,精神为之一爽,病恹恹的我竟然像脱蜕的蝉一样,立即恢复了健康。事后老人们说:“这是我家小黾儿虔敬黄庭,感化了神仙天尊所致。”在我来说,父亲给我的这本《黄庭经》简直成了我的命根子,临习、展玩,整个身心几乎都溶化在了里边。父亲看我的小楷写得有所长进,便让我抄录他的诗文,抄录古籍。他说,抄书也是练字,苏东坡就是通过抄书练成一笔好字的。这种训练可谓一石二鸟,既练了字,又学了古诗文辞,二十岁以前这种抄书活动,是我每日的常课。溽暑挥汗,冰冻呵砚,乐此不疲,月积年累,数量可观。可惜人事沧桑,那青少年时代的手抄物早被岁月沉埋了。



黄以元先生
1937 年日寇侵入山东,我们一家逃难迁至峄县山区。此间无处买纸习字,技痒无聊便到村外闲步。村边有一大河,绕村而下,无意间发现河滩上的淤沙所结成的板块,靠河岸处则裂成片状。因系层层淤积,异常容易地就可以揭下来。我突发奇想,在上面是否可以写字呢?我捧了好多片沙板回到住处,溶墨书写,手感很好。于是我在逃难时也找到上好的书写材料了。以后,我经常到河滩挖取沙板练字,顺便拿了竹棒在河滩上找那成片的泥沙龙飞凤舞地书写一通,以体会古人画沙练字的意趣。父亲对我的发现与发明颇为赞赏,帮我削制竹笔到河滩上画沙,他自己也饱蘸浓墨在沙板上题写。于是,在我们暂时避难的农家房舍内,窗台上层层叠叠地展示起“沙板书”。父亲对画沙、写“泥板字”也有了体会,在言谈中常启发我对画沙、写“泥板字”妙理的体会。
颜真卿在他的书法理论中主张点针行笔法,这一行笔法要求在运笔时将笔锋点点入纸,力透纸背而后行。在农村中,妇女做布鞋都是先纳鞋底,尖锥、针线运作,在“千层底”上留下用点纳成的线。我想,颜真卿当年是否由此而受到启发,而创造了他的点针行笔理论呢?当我第一次看到了缝纫机的运作,这一呆想又活了起来。于是在行笔中,有意地摹仿缝纫机点针运行,使意念与笔力都透过纸背。离乱中,便在随身带的书籍的天地空白做了笔墨运行的疆场,碑帖上片断载录的晋唐人写经,也使我饶有兴趣。


一年寒假,我和父亲在屋后掘一地窨,可容三人读书写字。它可避严寒,可抗干扰,我,间或还有哥哥们便在地窨里背诗文、诗韵,临池染翰,不分昼夜。父亲有时下到地窨来巡视,今日出个上联,明日就得交给他下联。大概老人家对我将来有多方面的考虑,还要求我学好珠算。在我看来习《兰亭序》同打算盘是不搭界的两回事,因此,在晚间写了两通《兰亭序》后便困乏欲睡,遇到姐姐来地窨送热水,便请她在父亲面前讲情,放松对我珠算的要求。暑假里,地窨是攻读、临写的好地方,但讨厌的蚊蚋却无孔不入,我只好用被单裹身,在抵御中攻习书画诗词。
汉隶书家边秋水先生在山东很有名气,那时他在滕县城里富商黄旭斋家作幕宾,通过长辈人的介绍,我常去向他请益。他的隶书,规摹邓石如,是阮元“北碑南帖”论者,强调古阙贞石、丰碑大碣都是用隶体书写,因此隶书在诸种书体中至为重要。他根据阮元见解,认为书家不管长于何种书体,而以能否在隶书上有真功夫为衡量书家水平之正则。他曾教导我说 :“唯有习隶书才可以上通下达。上通即打开掌握金文、甲骨、秦篆的通道,下达则指对正书、行草的熟稔。一个书家不管兼长多少书体,隶书永远是正工。”根据他的要求,我在中学后期主攻《张迁碑》、《礼器碑》、《华山庙碑》。通过对这些碑版的临习掌握,以确立自己书体的形质。他不准我随意挥笔——他说这是对我“敲冷鞭”,“阅之在多,临之在专”,他允许我旁观博览,但不许尽临。一种碑帖选定,他要求我至少临习百通以上。他严苛约束我先求形质,后求萧散,再求雄肆。这对年轻人的我好高骛远,急于事功,实在是一副对症的良药。我在隶书上能下过一点功夫,并终身受用,实在应该归功于这位严师的苛教。

回顾少年时代的墨海生涯,主要是通过了三个方面的基础练习,一是小楷,一是魏碑,一是汉隶。而这三方面实与康有为的“尊魏”说,钱泳的“重小楷”说,阮元的“善隶”说紧密关联。当年教导我的这些老师,有的名不出乡里,有的在国内没有多大声望,随着他们的相继谢世,时代的烟云已将他们的名字冲得渐为后人所淡漠。但这些书艺前辈对我来说,却时时浮现在眼前,那容颜、那謦欬仍然在督导我在艺术的征途上不断进取、探求。我永远感念着他们。
选自中华书局出版《墨海生涯记》(跟大师学书法),标题略有改动。

作者:王学仲著,孙列 孙锐编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定价:22.00元
书号:978-7-101-12206-0
内容提要
这是著名书画家王学仲先生讲述自己墨海生涯的一本小书。王学仲是琅琊王氏之后,自幼以书法为志业,本书记述了作者从曲阜到北平、从天津到日本,拜师、求学、访碑、授业的独特经历。本书既可为有志于书法学习的读者提供津梁,也记录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京华美术学院、北平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等艺校的历史细节,以及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等艺术大师的风采。
作者简介
王学仲(1925-2013),山东滕州人,著名书画家,诗人。天津大学教授,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艺术学系客座教授。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师从徐悲鸿、李可染。著有《书法举要》、《中国画学谱》等。
目 录
一、书风世厮守
二、少年习画沙
三、家乡古善国
四、曲阜岱宗行
五、卧碑在阙里
六、负笈向京华
七、校外访名师
八、蹀躞古燕京
九、江南剔石藓
十、师门无内外
十一、津门己出楼
十二、云冈龙门行
十三、筑波开绛帐
十四、黾园莳绿地
附录
儒、释、道三家书风辨
书圣王羲之
轶宋踵唐论赵书
圆活遒媚书《洛神》
(统筹:启正;编辑:平安)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世界王氏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