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聊斋:一部可以轻松品的“聊斋”
编者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绝对是一部奇书——谈论的人多,读过的人少,能从头读到尾并且读懂弄通的人就更少了。央媒资深报人王咏赋从分类、分段、夹注、加副题、加主语、逐篇点评六个方面入手,给《聊斋》做重新包装,消除文本障碍,让现代读者以“最轻松的姿势”读《聊斋》。
最近,九州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面目一新的《聊斋志异精装分类全评本》,共4本,把聊斋原来的故事按类别分别归入“神仙集”、“鬼魂集”、“人世集”、“妖怪集”。
这套书读起来顺畅,注释紧跟原词,不用动不动就翻到文末按注释序号求解;生僻字词加了读音,念起来能多认不少字;无主句用方括号加了主语,不用猜后面的动作是谁做的;正文不再密密麻麻排成一片,而是分成小段落,显得眉清目秀、疏疏朗朗;每篇作品后还附赠一段“老王感言”,纵论古今、铺陈背景、点评是非曲直,拓展了故事的空间。
古本聊斋:读起来可真够累
编者王咏赋是央媒的一位资深报人。他第一次系统读《聊斋志异》,还是上世纪80年代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花两块钱买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那是他4天的饭钱!
该书不分类,不分段,无注解,更无点评,只是把繁体字改成简体字加上标点,读起来可真够累的,好多篇目简直不知所云。总的感觉:这是一部有内涵的书,但读起来真累,以后有功夫再逐篇钻研吧。
之后他就中了“毒”,《聊斋志异》但凡出新版本,他是见一本翻一本,还买了不少,成了业余研究者。
针对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很多编者不怕繁难,逐篇“今译”,出版了多种“全译本”“文白对照本”,看倒是看懂了,只是原文的韵味也丢得差不多了,就像喝白开水,没味了。
老王看了,不禁心中叹息。只好暗下决心,自己做一本。这一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整整用了8年。
他在古籍整理、文本处理、分析研究等几方面做了大胆创新,从分类、分段、夹注、加副题、加主语、逐篇点评6方面入手,重新包装《聊斋志异》,以消除文本障碍,让现代普通读者能以“最舒服的姿势”读《聊斋志异》,领略这本书的故事、人物、世相、科幻、理念和文字之妙。
老王说,此项工作的目的,不是攀登“聊学”高峰,而是为优秀古典文化传承出份力,帮助那些爱得深、读得少的“《聊斋志异》粉丝”早日“脱盲”。
“王本聊斋”:像写的是身边事儿
“王本聊斋”最显著的特点是看着清爽、读着省力、理解透彻、联想丰富。虽说是原汁原味的文言文,但经老王一解读,与现实并无隔膜,好像写的是身边事儿、现代事儿。
说起来老王也是奇人,虽然平日里做编辑严谨把关、锱铢必较,私下里却脑路清奇,常有些与常人不同的想法,且都能不惜心力付诸实施。学术专著《报纸版面学》还可以算是本行,可地名诗集《祖国颂:奇诗浓墨绘中华》就比较出奇了,每省区市一首诗,56个字中包含了一个省的全部地级市名称,对仗押韵,构思巧妙,不仅便于记忆,还不时有佳句如火花闪现。
前几年,他还出了一张大挂图《世界文化史大观》,以时间为轴,地域为纬,将东西方的朝代、名人和事件放回原本的历史时空中,让人瞻之片刻,神游千载。
放下这部“王本聊斋”,老王又想写《汉语论》了!汉语和中文可不是一回事儿,前者是口语,后者是落在纸上的文字。中华文明几千年,古代人应该不是用文言过日子的吧?那么从“说一套写一套”到“所写即所说”又经历了什么呢?这是老王想要解答的问题。
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文艺菜园公众号 作者:张稚丹)
责编:朱箫、总编室
最近,九州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面目一新的《聊斋志异精装分类全评本》,共4本,把聊斋原来的故事按类别分别归入“神仙集”、“鬼魂集”、“人世集”、“妖怪集”。
这套书读起来顺畅,注释紧跟原词,不用动不动就翻到文末按注释序号求解;生僻字词加了读音,念起来能多认不少字;无主句用方括号加了主语,不用猜后面的动作是谁做的;正文不再密密麻麻排成一片,而是分成小段落,显得眉清目秀、疏疏朗朗;每篇作品后还附赠一段“老王感言”,纵论古今、铺陈背景、点评是非曲直,拓展了故事的空间。
古本聊斋:读起来可真够累
编者王咏赋是央媒的一位资深报人。他第一次系统读《聊斋志异》,还是上世纪80年代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花两块钱买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那是他4天的饭钱!
该书不分类,不分段,无注解,更无点评,只是把繁体字改成简体字加上标点,读起来可真够累的,好多篇目简直不知所云。总的感觉:这是一部有内涵的书,但读起来真累,以后有功夫再逐篇钻研吧。
之后他就中了“毒”,《聊斋志异》但凡出新版本,他是见一本翻一本,还买了不少,成了业余研究者。
针对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很多编者不怕繁难,逐篇“今译”,出版了多种“全译本”“文白对照本”,看倒是看懂了,只是原文的韵味也丢得差不多了,就像喝白开水,没味了。
老王看了,不禁心中叹息。只好暗下决心,自己做一本。这一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整整用了8年。
他在古籍整理、文本处理、分析研究等几方面做了大胆创新,从分类、分段、夹注、加副题、加主语、逐篇点评6方面入手,重新包装《聊斋志异》,以消除文本障碍,让现代普通读者能以“最舒服的姿势”读《聊斋志异》,领略这本书的故事、人物、世相、科幻、理念和文字之妙。
老王说,此项工作的目的,不是攀登“聊学”高峰,而是为优秀古典文化传承出份力,帮助那些爱得深、读得少的“《聊斋志异》粉丝”早日“脱盲”。
“王本聊斋”:像写的是身边事儿
“王本聊斋”最显著的特点是看着清爽、读着省力、理解透彻、联想丰富。虽说是原汁原味的文言文,但经老王一解读,与现实并无隔膜,好像写的是身边事儿、现代事儿。
说起来老王也是奇人,虽然平日里做编辑严谨把关、锱铢必较,私下里却脑路清奇,常有些与常人不同的想法,且都能不惜心力付诸实施。学术专著《报纸版面学》还可以算是本行,可地名诗集《祖国颂:奇诗浓墨绘中华》就比较出奇了,每省区市一首诗,56个字中包含了一个省的全部地级市名称,对仗押韵,构思巧妙,不仅便于记忆,还不时有佳句如火花闪现。
前几年,他还出了一张大挂图《世界文化史大观》,以时间为轴,地域为纬,将东西方的朝代、名人和事件放回原本的历史时空中,让人瞻之片刻,神游千载。
放下这部“王本聊斋”,老王又想写《汉语论》了!汉语和中文可不是一回事儿,前者是口语,后者是落在纸上的文字。中华文明几千年,古代人应该不是用文言过日子的吧?那么从“说一套写一套”到“所写即所说”又经历了什么呢?这是老王想要解答的问题。
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文艺菜园公众号 作者:张稚丹)
责编:朱箫、总编室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