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潮安:墨海赶潮五十年

2016-08-07 15:30:49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打印 字号: T|T
   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
  深圳著名画家王潮安近日带着他新近创作的作品,在关山月美术馆举行的“墨海赶潮——王潮安的水墨世界”展览。谈及此次画展,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在创作中获得快乐,这是人一生最大的幸福。”王潮安与笔墨握手50余年,他说,画者是自然的探求与拾贝者,更是本心的呈现者,瞬间获得的心有灵犀如同赶海收获,画是心悟,是对天地灵性和时代审美的叙述,是在天人合一中“寻我”。
  王潮安,祖籍山东,生在潮州,自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喜欢在山水间行走,把对生活的爱和思考融进笔墨,最终呈现出一幅幅作品。鲁慕迅先生曾说,王潮安的绘画生涯,发端于粤中名胜罗浮山,继而又在灵秀奇伟的桂林山水间得到陶冶和滋养,这不仅使他的画幅富于南方秀润华滋的特色,从而也熔铸了他画中的风骨与诗情。
  从军经历
  埋下对山的热爱
  人生中的第一次泼墨,是在王潮安7岁时。因出于好奇心,王潮安蘸起浓浓的墨汁,在客厅悬挂的一幅名作上涂鸦起来,父亲因珍品被损坏而气恼,同时,也发现了儿子的兴致所在。从此,开启他与水墨同行的旅程。
  尽管后来经历坎坷,辗转多地,但王潮安从来没有放下对绘画的热爱。无论是选飞进了滑翔学校,还是上山下乡当了农民,一直到1970年入伍,部队训练、行军、生活之余他都没有放下画笔,当时发表在《解放军报》《战士报》表现部队生活的速写就有一百多幅,王潮安回忆说:“上山下乡也好,当兵也好,从政也好,这一些经历为绘画艺术奠定了较厚的生活基础,在技术上,也一直在打底子。这对我今后从事绘画艺术是有很大帮助的。”
  王潮安此次展览的画作以他的山水画为主,这也是他几十年不变的创作主题。有人问,你那么喜好画山水,这是为什么?你是怎么去把握的?王潮安说,我不是像个游侠一样去观山看景的。军人和大山有不解的情缘,他会把生命托付给大山,战士从最基本的单兵训练开始,你要依托地形,选择地形,你的战斗队形、进攻、隐秘、运动都和对山的认识有关联。我们通过地形学,地图的等高线,就知道哪儿是山脊,哪儿是山洼,哪里坡陡,哪里坡缓,哪里便于隐蔽,哪里利于进攻。军人对山的认知是心灵的神交与沟通。当兵从罗浮山到桂林奇峰,那里山山水水给予我的所有的滋养,这种认知对我后来的山水绘画无疑是有独特的帮助的。
  正是源于这份对大山的热爱,多年来,王潮安六上井冈、十上太行。他回忆起登太行山说:“一看太行山,让我震撼了,八百里太行,这就是我要找的她。”有一次王潮安和学生从昆山隧道到王莽山,这条路是世界十大险路之一,学生紧张地把车把手都拉下来了,王潮安却觉得既兴奋,又刺激。这些感受后来都被他融入了大山大水的创作中。
  水墨不确定性正是
  东方艺术魅力所在
  退休以后,王潮安有了更多的创作时间,他邀约了20余位气味相投的艺术家进驻留仙洞,创造了一片艺术家的心灵家园,名为“留仙洞艺术区”。还时常与艺术家们相互交流,外出采风,营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
  小时候王潮安就喜欢白石老人和八大的作品,而之所以喜欢他们,王潮安归之为水墨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感。他参加摩纳哥现代艺术大奖赛的时候画的水墨作品获了奖。布尤先生评价他的画说:“王潮安先生的画充满了灵性,有一种瞬间难以把握的美。”而王潮安说,“我觉得这恰恰是东方艺术的神秘性和魅力所在,这种水和墨的幻化,它在创作过程中笔、墨和宣纸之间的缠绵、触摸、倾情倾诉……幻化出的神秘效果让你觉得美不胜收,这正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所在。”
  对于创作画作,王潮安说如同讲故事,其中的结构、章节、描写需具有整体性。什么是整体性?这个整体性是对画面的把握,是节奏对比,是疏密、浓淡、厚薄、干湿的对比,“所谓节奏,就是形成整体的视觉冲击力,只有既把控又宣泄,这样才能恰到好处,美在分寸。”
  (本文图片由展览方提供)
  (本文图片由展览方提供 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