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建筑“工夫”派,沧海探寻遗珠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在素有中国建筑之乡、世界石雕之都的福建惠安,笔者土生土长的土地上,“工夫”,是闽南语对于匠师掌握的工艺、技能的一种统称,综合了普通话中的“手法、工艺、技能、特长”的意思。

闽南工夫
福建惠安石雕堪称为闽南“三大工夫”之一,随着惠安石雕的发展,技艺远播海外,名扬四海。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无论是产品的规模、规格、创意,对传统的创新和发展,已超越前人,创下煌煌业绩。并最终以“南派石雕”的品牌堂而皇之地走进国家博物馆的艺术殿堂,作品也被“国博”收藏,成为国宝级文物。而同样发源于惠安崇武的另外两大“工夫”,即官柱(现龙西村)的泥作,溪底的木作(尤其是大木),则默默无闻,近于湮没。所幸,大木作的传承史上,还留下甚多典型的作品;加之近年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日渐提高从而引发的寺庙兴建、修建宗祠、重建古民居、古建筑热潮,从而重新引起人们对溪底派大木的兴趣。更幸运的是因上述原因,一些著名的木作大师:王益顺、王锦木(嘉义城隍庙)、王神佑(泉州天后宫)、王三保(与益顺同时代,其子王维允建台南鲲鳆代天府),还有王了龙、王成全、王淑景、王为尧、王世猛、王江林……一些著名建筑、台南慈济宫、台北妈祖庙、延平郡王府、漳州南山寺、泉州承天寺、崇武海潮庵……
王益顺所代表的溪底派大木匠师,在参与泉州开元寺大殿修缮时进一步证实,惠安溪底大木匠师在明、清时期为泉州一带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之匠派。开元寺大殿落架修理时,中脊桁上皮仍见墨迹:“大清道光岁次庚戌三十年腊月佛成道日住山募化重修僧广圆复本……;匠惠邑王弼……逋年僧祖培书记”
溪底匠派至少在宋代已渐成形,当时宋室南迁,中原匠艺回流,南方保存了宋《营造法式》之某些作法,而溪底匠师在明代终于成为泉州附近最具实力的匠帮,泉州区域内的开元寺、承天寺、天后宫之修建,即落在他们肩上。至清代,溪底匠师不但独树一帜,闻名泉州,而且经常受邀海外,进行两岸物质文化的探索与创建。鹿港龙山寺即出自溪底匠师之后,观其大木乃屋顶风格即可判知。
但是,被称之为“派”的溪底大木,因其应用范围的相对狭隘(寺庙建筑、古民居……主要是闽南民居),更因建筑器材的现代化(水泥、钢筋甚至钢结构、……硬塑材……)和实际操作匠人的稀缺(无人学做大木)因而鲜为人知,日渐式微。因此,探讨“溪底大木”的渊源,抢救遗产,发掘宝藏,传承技艺,并运用于现代化建筑技术中,是当代惠安人尤其是崇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沧海遗珠
素有闽南古大厝的建筑特色“皇宫起”、“出砖入石”、“燕尾脊”、“红砖文化”……闽南古建筑,最重要的工种是土(泥水匠)、木(木匠,尤其是架构屋顶所需的大木作匠师)、石三类。而从事土木石传统的名匠,分别出自崇武的官柱(现龙西村)、溪底、五峰。更巧合的是,这三个村刚好互为倚角,构成三角形。因此,“闽南工夫在崇武”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

溪底派王氏第五代古建筑传承人王江林一辈子精心研究,技艺精湛
王益顺后裔,后来转业石雕,同样继承他的艺术因子,成为业界翘楚。但溪底派大木的衣钵,却从此开枝散叶,为多数王氏匠师承传。但迄今为止,能延续,并有较清晰脉络可追的,当数王为尧一支。此后又一脉相传至王漪锋。


忠于家族事业传承的王漪锋近影
笔者见到王漪锋时,他告诉笔者,自己正在梳理材料,准备为其父王江林申报国家住建部“建筑名匠”,以及来年国家非遗传承人的报送材料;从王漪锋获悉,其曾祖父王炉火,是一位著名的风水先生,一生半为匠师半为风水师。王漪锋至今保存着其曾祖遗留的黑色提包,内藏符条、小道具以及跟木作相关的一些简单资料,这个提包因藏于古眠床“脚踏”的暗格抽屉里而幸免于“文革”浩劫。
在闽南传统古建筑的营造前期,每一座建筑都必须进行勘地以及风水罗盘定位。具体到把建筑的中轴线确定,然后根据罗盘进行定位,在罗盘上显示的坐山向水方位,再根据鲁班先师手抄稿进行尺寸吉凶配置。当整体建筑的面宽和进深以及高度根据吉凶尺寸确认好后,匠师们即可以开始进行“落篙”。“落篙”首先以纸板为之,即匠师们把建筑的屋面及相关木构部件在纸板画出,民间俗称“落水卦”。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对于传统技艺“掌篙尺”的手法王江林是如鱼得水。这种技艺师确保匠师在构思设计、施工组立及估价备料之整合性及协调性,为技艺高超匠师必备的技术。因此,就保存传统技艺的角度而言,“掌篙尺”可以上升到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必要性;其次,在中国传统的古建当中,许多古迹维护实务上,仅靠现代科学测量,不一定能准确的修旧如旧,如果可以结合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技艺,则今天中国的许多经典古建筑是可以尽可能的继续保留和传承下去。
王漪锋全程参与的古建筑作品惠安溪底妈祖宫
实际上,溪底派大木制作的“象征系统设计”与“实际设计工法”虽然都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资料,但两者之间又是一种从属关系,也可互为补充。
中国传统建筑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具有体积感的单体,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只是作为群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这就使得它的个性很弱,共性的因素则是基本原则,例如平面围绕院落的布局等,均表明了共同的生活方式、理想、宇宙观和审美习惯等。“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灵魂。以笔者故乡沿海的福建惠安为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闽南古民居建筑群。闽南区域宅中任何一个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这个“闽南特色”的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也就是说,没有单体组成的“群”,也就没有现在意义上的古风。同理,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中才能存在;留园只有在苏州园林中才别有情趣。
笔者在采访王漪锋对未来事业的规划,是否坚持走祖辈们之路,他很坦诚的告知:一个人一辈子可能不会做出太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但一件事可以让自己贵在坚持,就是用心研究祖辈们所传承下来的事业,义不容辞。当下就是积极申报非遗文化传承,把这门技艺实实在在传承与保护起来。
(供稿人:陈默 国家主流媒体评论员、高级记者 实习生:庄伟斌 文字材料均参照地方崇武文化 王漪锋/图)

闽南工夫

溪底匠派至少在宋代已渐成形,当时宋室南迁,中原匠艺回流,南方保存了宋《营造法式》之某些作法,而溪底匠师在明代终于成为泉州附近最具实力的匠帮,泉州区域内的开元寺、承天寺、天后宫之修建,即落在他们肩上。至清代,溪底匠师不但独树一帜,闻名泉州,而且经常受邀海外,进行两岸物质文化的探索与创建。鹿港龙山寺即出自溪底匠师之后,观其大木乃屋顶风格即可判知。
但是,被称之为“派”的溪底大木,因其应用范围的相对狭隘(寺庙建筑、古民居……主要是闽南民居),更因建筑器材的现代化(水泥、钢筋甚至钢结构、……硬塑材……)和实际操作匠人的稀缺(无人学做大木)因而鲜为人知,日渐式微。因此,探讨“溪底大木”的渊源,抢救遗产,发掘宝藏,传承技艺,并运用于现代化建筑技术中,是当代惠安人尤其是崇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沧海遗珠
素有闽南古大厝的建筑特色“皇宫起”、“出砖入石”、“燕尾脊”、“红砖文化”……闽南古建筑,最重要的工种是土(泥水匠)、木(木匠,尤其是架构屋顶所需的大木作匠师)、石三类。而从事土木石传统的名匠,分别出自崇武的官柱(现龙西村)、溪底、五峰。更巧合的是,这三个村刚好互为倚角,构成三角形。因此,“闽南工夫在崇武”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

凿井制作,技术中华超绝,不用一根铆钉
“溪底派”大木,其标志性人物首推王益顺。据王氏后代提供的家族谱所知,王益顺(1863-1929),出生于惠安县崇武溪底村一个建筑家庭。早年学习“大木”匠艺。闽南民间的寺庙、祠堂、民居建筑,木结构部分较为复杂,尤以藻井(俗称蜘蛛结网)为最难。从古建筑的学术语说明,这种屋顶不用楹桷,全以千百碎木凿为斗拱叠接而成。王益顺司对此吵闹声浓厚的兴趣,精心研究,长期揣摩。1888年,时年25岁的王益顺因缘巧合,成为一半拉子工程的“掌篙(一作稿)尺”(闽南语大木作工程设计师,营造指导者)师傅,该庙中亭的藻井成为他的处女作。此后,又应聘到厦门户部埕为黄氏宗祠建“蜘蛛结网”亭一座,1919年,经台湾绅士黄培祥赏荐主持台北龙山寺重建,其时台湾为日本殖民统治,日人初时藐视其平民衣着、其貌不扬,益顺司(闽南语对“师傅”的简称)遂撕毁构筑雄伟绘工精细的图纸,当场重绘。寺建成后,因不亚于厦门南普陀,成为台湾八大名景,日人遂把王益顺恭请到日本,修复日本一些著名古建,后王又在台湾主建颇具规模的嘉义城隍庙,其巧夺天工的大木技艺,从此扬名海内外。


王益顺后裔,后来转业石雕,同样继承他的艺术因子,成为业界翘楚。但溪底派大木的衣钵,却从此开枝散叶,为多数王氏匠师承传。但迄今为止,能延续,并有较清晰脉络可追的,当数王为尧一支。此后又一脉相传至王漪锋。



“上阵父子兵”王江林与其子王漪锋,手把手传承技艺
王氏第六代以王漪锋,1988年出生于本乡土,大学毕业后追随其父王江林从事古建筑及仿古建筑工程的设计及施工,2015年进读于北京大学古建筑规划设计专业进修,因其论文的学术价值被破格评为古建营造师(中级)职称。从2010年起,王漪锋先后参与泉州承天寺修缮工程(2010-2011),广东揭阳慈云禅寺工程(2010-2015),厦门同安石浔大佛寺工程(2011-2013),广东汕头青云禅寺(2012-至今)以及在建的崇武溪底村妈祖庙。

忠于家族事业传承的王漪锋近影
在闽南传统古建筑的营造前期,每一座建筑都必须进行勘地以及风水罗盘定位。具体到把建筑的中轴线确定,然后根据罗盘进行定位,在罗盘上显示的坐山向水方位,再根据鲁班先师手抄稿进行尺寸吉凶配置。当整体建筑的面宽和进深以及高度根据吉凶尺寸确认好后,匠师们即可以开始进行“落篙”。“落篙”首先以纸板为之,即匠师们把建筑的屋面及相关木构部件在纸板画出,民间俗称“落水卦”。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对于传统技艺“掌篙尺”的手法王江林是如鱼得水。这种技艺师确保匠师在构思设计、施工组立及估价备料之整合性及协调性,为技艺高超匠师必备的技术。因此,就保存传统技艺的角度而言,“掌篙尺”可以上升到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必要性;其次,在中国传统的古建当中,许多古迹维护实务上,仅靠现代科学测量,不一定能准确的修旧如旧,如果可以结合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技艺,则今天中国的许多经典古建筑是可以尽可能的继续保留和传承下去。

王漪锋全程参与的古建筑作品惠安溪底妈祖宫
中国传统建筑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具有体积感的单体,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只是作为群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这就使得它的个性很弱,共性的因素则是基本原则,例如平面围绕院落的布局等,均表明了共同的生活方式、理想、宇宙观和审美习惯等。“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灵魂。以笔者故乡沿海的福建惠安为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闽南古民居建筑群。闽南区域宅中任何一个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这个“闽南特色”的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也就是说,没有单体组成的“群”,也就没有现在意义上的古风。同理,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中才能存在;留园只有在苏州园林中才别有情趣。
笔者在采访王漪锋对未来事业的规划,是否坚持走祖辈们之路,他很坦诚的告知:一个人一辈子可能不会做出太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但一件事可以让自己贵在坚持,就是用心研究祖辈们所传承下来的事业,义不容辞。当下就是积极申报非遗文化传承,把这门技艺实实在在传承与保护起来。
(供稿人:陈默 国家主流媒体评论员、高级记者 实习生:庄伟斌 文字材料均参照地方崇武文化 王漪锋/图)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