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一封录文多误的钢和泰信稿

2017-08-07 12:00:38来源:南方都市报

打印 字号: T|T
钢和泰1935年3月14日致卜德信。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钢和泰未刊往来书信集》(上、中、下三卷),邹新明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1800 .00元。
高山杉 学者,北京
俄国印度学家钢和泰男爵(Baron Alexander von Stael-Holstein,1877-1937)在北京病逝后,所留文件最终由哈佛燕京学社收藏。其中保存的大量钢和泰与其他学者之间的往来书信(包含信稿),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批书信最早由王启龙先生在《钢和泰学术年谱简编》(中华书局2008年2月第一版;简称《年谱》)中译刊了一部分,只是未附原文。《年谱》的错误和问题较多,我曾在布衣书局论坛开帖和几位网友讨论过。当时正好赶上陆灏先生要在《东方早报》创办《上海书评》,我就把我自己看出的一些问题和错误写成《钢和泰年谱订误》,投登在《上海书评》的试刊号(2008-05-25)上。这篇书评后来还收进友人周运帮我策划的小书《佛书料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当中。
王先生随后出版的《钢和泰学术评传》(与邓小咏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简称《评传》),虽然接受了我的部分批评,但总体上感觉变化不大。而且在不附原文这一点上,《评传》与《年谱》是一样的。我在一篇刊布哈佛大学档案馆所藏钢和泰致吴兹(James Haughton Woods,1864-1935)信的文章(《钢和泰遗札一通》,《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11-06-05)中,强调研究钢和泰所留文件必须具足录文、翻译和注释三个环节,最好能够附上原件图版,否则是无法让人判断译文和研究的准确性的。
王先生近年出版的英语钢和泰传《沟通东西的学术骑士》(The Academic Knight between East and West.A Biography of Alexander von Stael-Holstein,with Deng XiaoYong,Singapore:Cengage Learning Asia Pte Ltd.,2014;简称《骑士》),因为是以英语撰写之故,可以说是“不得不”公开了一部分他自己的录文。可惜这些录文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和疑点,使人更加期待所有往来书信原件的影印出版。
这个愿望最近终于由邹新明先生主编的三大卷《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钢和泰未刊往来书信集》(简称《书信集》)完成了。得到原件图版的参照,对《骑士》里的录文,《年谱》和《评传》里的译文,就有了进行客观复核的可能。在王启龙先生选译的往来书信中,多有标为“字迹不清,部分内容无法辨识”者。但从原件图版来看,字迹并非不够清晰,所谓的“无法辨识”,只不过是王先生自己不善辨识外文的手写字体而已。从《年谱》经《评传》到《骑士》的很多问题和错误,也都是由此而导致的。
这里仅举一例以概其余。这就是钢和泰1935年3月14日致美国汉学家卜德(Derk Bodde,1909-2003)信的底稿(《书信集》,上册,第58页)。这封信稿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占全部信纸的上截,信纸的下截是一封德语信稿),但居然有六处被录错了(《骑士》,第232页尾注38),建立在错误识读基础上的汉译文(《年谱》,第248页;《评传》,第274页脚注3),自然也不会可靠了。下面,我先给出王先生的录文和译文,然后跟大家一起看看他在哪里译错了,最后再给出正确的录文和译文。
王先生的录文(加圆括号的部分是他省略未录的)和译文(他在《年谱》里把“卜德”写成“布德”)如下:
(Dear Mr. Bodde,)
I think that [the]books by McGovern,Suzuni,and de Grort,which you mention,are still worth reading,and I enclose Kimwei‘s charts. Professor Y. K. Tschen thinks’that is‘the best Buddhism in Chinese.
(Cordially yours A. Stael-Holstein)
亲爱的布德先生:
我认为你提到的McGovern,Suzuni和de Grort所著的书籍还是值得读一读,我随信寄去Kimwei的图表,陈寅恪(Y.K.Tschen)教授认为这是最好的汉语佛教著述。
您诚挚的
钢和泰
我们先看一下一般性的错误。首先,王启龙先生把写信日期里的14日误读成了19日。把4看成9,这个错误王先生犯过不止一次。比如在《年谱》第113页,《评传》第67页和《骑士》第72页,都是把George D.Birkhoff夫妇来信(《书信集》,第27-28页)日期里的4日误读成了9日。其次,原信是well worth reading,王先生把well错读成了still.第三,原信是the best history of Buddhism,王先生漏读了history of,结果成了词义不通的the best Buddhism(最好的佛教)。
再看知识性的问题和错误。信中出现的第一个人名McGovern,全名William Montgomery McGovern(1897-1964),是美国著名的学者和探险家。他曾在日本学习佛教,著有An Introduction to Mahayana Buddhism(1922)和A Manual of Buddhist Philosophy(1923)。我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提阅前一书时,发现是民国王锡先的旧藏(条码号:3120031277),书中除王氏藏章和很多批注以外,还特别题有“锡先读十四年申江”和“大乘佛教导论英国和尚马哥文著”。后一书在民国时有江绍原的汉译本《佛家哲学通论》(“佛学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1927年3月初版),McGovern被翻译成“迈格文”。从王先生只将McGovern原名抄在译文中,没有使用旧译“迈格文”来看,他显然不知道江绍原的译本,可能也不知道McGovern是谁。
第二个人名Suzuni,原文其实是Suzuki,就是常见的日本姓“铃木”。这位“铃木”应该就是铃木大拙(Daisetsu Suzuki,1870-1966)。铃木写过一些关于佛教的概论书,其中最早的一本是《大乘佛教纲要》(Outlines of Mahayana Buddhism,1908)。
第三个人名de Grort,原文应该是de Groot,指Jan Jakob Maria de Groot,即荷兰著名汉学家高延(1854-1921)。高延翻译过汉译《梵网经》(1893),还写过六大卷的《中国宗教体系》(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1892-1910),都与中国佛教有关。
第四个人名Kimwei,字形十分奇特,细看信稿,原来是Kimura,就是日本的常见姓“木村”。这位“木村”指的是日本佛学家木村龙宽(Ryukan Kimura,1882-1965)。charts是一本书书名的简称,即木村以表格形式用英语写的《印度佛教原始与发达教理表解》(The Original and Developed Doctrines of Indian Buddhism in Charts,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alcutta,1920)。王先生显然不知道木村龙宽及其《表解》一书。
以上是第一句里出现的人名和书名。第二句里的“Professor Y.K. Tschen”指的自然是陈寅恪(Yin Koh Tschen)。“in Chinese”录文没问题,但放在这里显得有点儿怪。《年谱》和《评传》把“the best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hinese”翻译成“最好的汉语佛教著述”,既不准确(原文是“佛教史”,不是“佛教著述”),又容易让人误解木村的书好像是用汉语写的。我觉得钢和泰用“in Chinese”大概是想表达“根据汉语材料写成”的意思。因为木村作为日本学者,他这本讲教理的《表解》主要就是根据汉语文献写成的。
总结以上诸点,钢和泰这封信稿的正确录文和译文应该是:
Dear Mr. Bodde,
I think that the books by McGovern,Suzuki,and de Groot,which you mention,are well worth reading,and I enclose Kimura‘s Charts. Professor Y. K. Tschen thinks that is the best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hinese.
Cordially yours
A. Stael-Holstein
卜德先生,
我觉得您提到的迈格文、铃木和高延的书都值得一读,我还要随函附上木村的《表解》一书。陈寅恪教授认为这本书是根据汉语材料写成的最佳佛教史籍。
谨上
钢和泰
正确的录文是一切翻译和研究的基础,缺少这一环节,就会让我们错失很多重要而有趣的信息。比如钢和泰在1921年12月17日写给爱理鹗爵士(Sir Charles Eliot,1862-1931)的信(《书信集》,上册,第373页)里,曾经吐槽说巴利圣典学会发现高楠顺次郎实在是太不专业了(...the Pali Text Society have found him terribly unbusinesslike,if judged by our common western standard.)。可是由于王先生觉得这封信“字迹不清,部分内容无法辨识”(《年谱》,第20-21页),就只能空出未录,同这条珍贵的信息失之交臂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