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生:“试制”战线上的“技能标兵”

1997年进入万向通达股份公司从事新产品试制研发工作,一干就是20年。20年来,他从一名稚嫩的学徒工,一步步成长为高级技师,不仅自行设计制造了几千套模具、工装和夹具,解决了无数个生产难题,也成为行业公认的佼佼者。“湖北省技术能手”、“茅箭区技术能手”、“万向集团岗位能手”等,一个个荣誉见证的是一个勤于钻研、永不放弃的匠人之心。
勤于钻研提技能
参加工作20年,作为技术骨干成员,王永生参与了公司15大系列140余种消声器、燃油箱的试制工作,如今的王永生可谓是个试制“百事通”,可刚进公司的时候,他也过了一段什么都不懂的日子。
“干活时多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提起自己20年的成长经历,王永生说,“只要你一心想干成一件事情,就总会找到路子。”为了练好技术,王永生勤于向老师傅学习,自己购买了很多专业书籍,边摸索便学习,积极参加公司的技术岗位培训,并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1997年夏天,王永生顶着酷暑,吃住在车间,跟着师傅加班加点,利用三周时间,终于成功完成了上班以来第一件试制产品。回忆起当时的经历,王永生说,“看着完成的作品就跟看着自己孩子一样,特别有成就感!”
2003年,公司接到了东风天龙消声器的紧急任务,客户要求一周之内交货,王永生跟着团队一起,白天装车实验,晚上加班生产,不眠不休连续工作了六天,最终圆满完成了试制任务。事后,王永生表示,虽然过程辛苦,但自己也因此提高了技能,觉得很值得!
注重实践解难题
2010年,万向通达股份公司开拓了卡特彼勒工程车新市场,并成立了卡特焊接专线,王永生因为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较高,被任命为卡特班班长。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按时完成公司的各项目标任务,王永生更加注重在学习中提技能,在实践中解难题。
在带领团队开展工作时,王永生积极学习各项管理知识,以公司的各项技能竞赛、技能培训为契机,在班上形成了老师傅传帮带、新师傅认真学习钻研的学习气氛。在王永生的带领下,该班组成功参与卡特几十种新产品的试制,并保证了对卡特的批量供货。“遇到问题不要慌,多动几次手,多尝试几次,总会找到解决办法!”除了注重理论学习,王永生也时刻注意在实践中找方法,解难题。试制工作是要把一张张抽象的图纸转化成成品的过程,很少一次就能成功,有时候一个产品要经过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修改试验,这样不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王永生看来也有另一番乐趣。
在试制过程中,由王永生自行设计制作的模具工装、夹具多达几千套,不仅有效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难题,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和资源成本,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勇于创新提效率
在公司领导和同事的眼中,王永生不仅是技术骨干、管理骨干,还是勇于创新的带头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参与公司合理化建立活动,本着持续改进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先后向公司提出几十项合理化建议,其中“卡特壳体整形工装”、“R70消声器加强管质量改进”、“郑州宇通排气歧管焊接工装改造”等改进项目,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公司在进行 353-885消声器生产时,因为消声管、隔板、外层壳体手工装配一致性差,不能满足总成工装进出气管位置度,大量返修、返工不能满足质量要求。为攻克生产瓶颈,王永生经过数次尝试,创新制作出一套隔板、消声器定位工装,不仅成功解决了生产难题,还使工效提升了200%。
在生产R70消声器加强管时,因为没有正规模具,造成了产品质量合格率仅为50%,而且劳动效率低下,班产仅600件,满足不了客户需求。面对这一生产瓶颈,王永生坚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他拿来一套废旧的模具,反复摸索、试验,通过线切割及车床等工序将模具进行重新改造,最终经他改造的模具不仅满足了R70消声器加强管的生产,还使生产效率翻了几番,班产达到2500件。“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作为公司的一员,我会一如既往尽自己的努力为公司发展不断贡献力量!”谈及未来,王永生说。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