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教书先生与电 ——记道坪供电所服务精益之星王锡海

2017-07-14 11:11:58来源:中国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十几年前,他还是三尺讲台上的教书先生;十几年后,换上工装摇身一变成了电杆上的舞者。十年的教书经历,赋予了这个男人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多年的基层服务工作,他只用了“沟通”和“态度”四个字进行了诠释。他,道坪供电所的一名普通党员——王锡海。
  转变的是职业,不变的是责任
  成为一名电工之前,王锡海是英坪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在农村,教书育人那是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所以王锡海怀揣着梦想站上了三尺讲台,他希望农村的孩子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十年时间,他将毕生所学授予孩子,却也在教书育人里学到了责任和担当。
  2006年3月,供电局对外招聘一批农电工,王锡海告别了书声朗朗的校园,成为了一名电力工人。王锡海被安排到谷龙做片区管理员,面对供电所繁杂又生疏的业务,他感觉有些吃力,特别是爬杆、搭火等工作将这个教书先生难住了。和他一同负责谷龙片区的是所里的党员王飞,王飞比他早些年参加工作,对业务工作已是熟门熟路,王锡海每天都会整理一些问题向王飞请教,从理论到实操,这个之前看上去还文绉绉的教书先生,在短短时间内就轻车熟路了。
  早些年收缴电费还不如现在方便,抄表员需每家每户抄表、开票、收费,由于管理上的疏漏,存在有部分抄表员为图方便,对相对边远地区的用户电度数进行估抄的现象。但是在王锡海所抄表的辖区内,从没有发生过一起漏抄、估抄的情况。他深知农村人所挣每一分钱都不容易,既然是花钱用电,就应该对得起老百姓。
  “有需求,才会起争执”
  王锡海是本地方人,当了多年的教师,从说话到做事都很得体,深得当地百姓的喜爱。哪家有点什么事,都会找到他,他第一时间前去处理。十四年来,他所管辖的片区从未发生过一起95598投诉事件。他说:“老百姓是因为有需求,且我们的服务满足不了他们时,才会起争执,只要注意和他们沟通的方式,就能轻松解决问题。”
  电网改造以前,谷龙地区存在电压低的问题,半个小时就能够煮熟的米饭,硬是一两个小时都煮不熟,老百姓满是抱怨。本来电就是给群众带来方便,这下却让老百姓苦不堪言。“以前我们烧柴火都没这么麻烦,一锅饭一上午都煮不好,还收哪样费哦,电都得不到用。”每次抄表,都会听到老百姓这样那样的抱怨,王锡海都赶紧赔不是,并且耐心的解释。王锡海说:“服务工作,态度很重要,如果老百姓向我们提出诉求,不仅解决不了,态度还不诚恳,自然是要将矛盾激化。很多的投诉就是因为态度的问题。农村人说话的方式可能比较粗一点,且表达不清楚,但只要多听、多分析,就会理解,所以一定要多沟通。”
  光荣入党,不忘初心
  2011年,王锡海凭着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生活作风,受谷龙村党支部两位老党员推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党员身份赋予了他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并时刻鞭策着自己。
  2012年,政府对五保户家庭有每月10度电的补助政策,但谷龙村下坝山的五保户何正才家一直没有通电,王锡海将该情况反映到所里,并多次找到谷龙村村委协商此事,最终村委帮助何正才支付报装费用,道坪供电所免除了材料费和安装费。王锡海从室外到室内对何正才老人家安装好了电表和线路,电灯亮了,何正才老人嘴里不停的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
  可时间不长,矛盾就产生了。那是由于何正才老人对政府政策的理解有误,加上对节约用电没什么概念,造成了每月电费都超额,这让他意见非常大,还闹到了村委。王锡海给何正才老人解释了政府政策和讲解了节约用电的知识,但是老人就是不听,嘴里念叨着:“讲好的政府给出电费,我才同意安电的,现在好了,交不起电费还欠几个月的费用,咋个办嘛?”老人心急如焚,什么都听不进去,只是心焦那几百块的电费从哪里来。听了老人的话,王锡海理解了老人的难处,就与村委沟通。村委工作人员对此很不理解,觉得政府既然有了补助政策,他们也没有更多的义务去帮老人解决欠费问题,更不能因此开了先例。王锡海没有放弃与村委的协商,还一边给老人家解读政策,最终得到双方的理解,村委答应帮老人支付了欠费,老人也懂得如何节约用电了。
  成为了一名党员后,王锡海不忘初心,坚持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多次为群众垫付电费,大事小事主动上前,与百姓相处得很融洽。他说自己就是受到共产党的恩惠,才有了如今的生活,他也要时刻谨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为身边的百姓做好供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