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滴深意 天目情怀——专访台湾知名陶艺家王多智



王多智与陶艺的结缘始于1983年,当时蒙恩师吴让农教授指导并尽得釉药研究实验精髓,对于釉式计算、试片制作与判读,累积深厚基础。近年来其全心投入油滴天目的创作,凭借他对坯土、釉性、窑温变化、及烧火等层面的掌控,得以重现失传千百年的油滴天目作品,呈现给世人精致完美的视觉惊艳。这是他凭借在陶艺创作多年研究所累积的功力,才带给世人窥见如此璀灿耀眼的作品。
观赏王多智的油滴天目作品,常见其结晶斑形成立体状,随着光线有着特殊色彩显现,层次丰富且变化万千。王老师表示,此由于釉药烧制过程,内含氧化铁呈饱和状态,部分氧化铁不再熔融于釉中,而随气泡浮出表面形成斑纹,期间辅以繁复的方式操控窑火,产生窑内氧化还原气氛交替,进而形成各种特殊釉面。若以放大镜观看,浮斑成片状,片片分明,犹如油滴浮于水面,且片状浮斑中还可观察到各种矿物结晶,件件作品有若宇宙星空闪耀,光华璀璨,令人赞叹。
因此,王多智老师以“微宇天目”为自己作品命名,并撰文写了《静观微宇》一文。其作品可说结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处处显露其个人独特的自然人文风格,无论拉坯、塑形、施釉、乃至烧制过程,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件都是弥足珍贵的精品,是值得永世流传的艺术典藏。

如何把作品跟古代传承的文化元素完美结合,王老师总结了三点:复古、仿古和创新。
复古:南宋灭亡后,油滴釉工艺逐渐失传,直至今日建盏的复兴,才有很多人尝试着要烧出原汁原味的宋朝油滴斑,但想要完整的恢复过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比如古代烧釉所用配釉原料和烧制工艺等,必须要一点一点的研究通透彻底才行,近些年来,大陆地区的很多地方政府,也都在着手进行一些恢复性的研究工作。
仿古:仿古,即摹拟古人的作品。如果能用现代的技术和现代的材料,去烧出跟古代一模一样的作品,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需要顶级的工艺和专注的精神,不断的向古人借智慧,才能完美的复制出来。
创新:古人的作品是很美的,但并不是完美的。在古人作品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的点,比如器物造型,用现在的观点配合古人的釉药基础,完全可以走出新的路线。
而且创作是自由的,王老师谈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一些心情变化,研究的越深入,便同时觉得世界越宽广,但是建盏的范围始终太狭窄,已经不足以满足他创作的欲望,在这个时候,他便陷入了思考:“我究竟要烧什么?”
王老师的一位朋友,也是国小的校长,曾在他作品堆积如山的工作室中,一边翻找一边询问,这个很好看,为什么不做这个?这个也很好看,为什么不做这个?也有朋友建议,某某老师的作品很不错,你为什么不做那样的?面对周围的各种疑问,王老师说,人生有限,他想要烧自己喜欢的作品。如果我们的作品皆同出一辙,那其中的趣味岂不寡淡?
当问到王老师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件时,王老师微笑着摇了摇头,回答了两个字:“没有”。也曾有学生问他,要不要把自己的作品分级,比如A级是很完美的作品,剩下的定为B级,这样也方便定价。但对于这样的分级,王老师是不甚乐意的。成年累月的技术积累和进步下,王老师对自己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自己不满意的作品是绝不会拿来卖的。而在这次创作个展中,从200多件中精挑细选40件作品拿出来售卖,而这200多件还是从烧出来的3000多件中挑选出来的。

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是坏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美,什么样的作品丑?
王老师讲了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从没有见过大象的六个瞎子,分别用手去触摸了大象身体的不同部位,摸到鼻子的认为大象是根柱子;摸到耳朵的认为大象是把扇子;摸到尾巴的认为大象是根绳子……那谁对谁错呢?每个人都有自己价值观体系,你不能站在自己的价值标准上去判断别人的对错。孰是孰非,或本无是非。王老师坦言称,自己也认真思考了很多年,从大陆到台湾,两个地方烧的都没有错,因为条件不同,材料不同,技术不同,所以烧出来的成果不一样。我们只是习惯去比较,但艺术这东西本身是没有可比性的。
就拿建盏来说,在宋朝时期鼎盛一时,可值黄金万两,但在元代时期,却被看得很低,时评“俗”、“剩”,当流传到现代,世人除了感叹赞赏古人技术如此精美绝伦之时,它本身所积累的历史价值就已经不菲了,以至于现在动辄拍卖几千万人民币,当然不排除部分市场炒作,但它的历史价值却是公认的。
再拿自己的作品来说,王老师自己创作的作品在自己的眼中也会有好看和不好看之分,而自己觉得不好看的东西,通常会放在桌子下某个不起眼的地方,曾经有个客人专门从台北下来他的工作室两次,却是为了一个摆在桌子下王老师认为不好看的作品,王老师对此疑惑不解,但客人认为,这个作品很特别,而且再也找不到第二件这样的了。所以说,你不能用你自己的标准来卖你的作品,何为美丑?本就是一个只能探讨无法判定的问题。

“我的作品是存在能量的,这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谈到自己的作品时,王老师十分自信的说,并当场为我们演示。王老师的每一件作品都可以被小磁铁牢牢吸住,并解释宋代的建盏历经千百年到现在之所以仍然可以被吸引的原因,来源于建盏里里面的永磁性——这便是王老师口中的能量所在。而这能量有什么用呢?我们将王老师创作的油滴天目轻轻盖住一只眼睛,可以缓解眼睛疲劳;当飞机遇到乱流时,将它放在心脏上,可以稳定心脏频率;甚至膝盖疼痛时,可以将它盖在膝盖上,用于缓解疼痛。
这里面蕴含的能量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惊叹了一番,王老师也感叹道,古人大智慧,没有科技的支持下,但却烧出这么精致巧妙的釉。当问到王老师如何看待他自己的作品时,他说:“我究竟烧了什么?我觉得这是老天爷烧的,老天爷给我什么我就得到了什么?我只是按照我的研究做而已。”
当谈到作品的生命力时,王老师十分坦诚的告诉记者:“里面有没有生命力我不知道,有没有情感我也不知道,但我的作品那就是我的作品,多年以后,即使不落款,我也能一眼认出来。”并忆起了自己早年时的创作经历,王老师十分感念南大当时提供的良好的教学及研究环境,让他可以心无旁骛,全身心的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之中。
艺术的终点
对于王老师而言,艺术的终点即是生命的终止。从1983年王老师接触陶瓷到现在,整整34年了,最早引导王老师从事陶艺创作的原因便是兴趣,现在让王老师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仍然是兴趣。王老师说,每一个油滴都有自己的样貌,创作的这个过程就像是爬山,当你到达山顶后,又过了一个弯,你看到的就是另外一个风景。
王老师对于自己的作品抱的态度是,如果他现在的作品能够支持他继续做后面的作品,那么他就满足了。王老师认为,兴趣是获得快乐的最佳方式,现在的年轻人出社会后有压力,但是如果你热爱绘画,同时缺钱,你可以做其他的工作,但你要继续画,兴趣不要放弃,你做它一辈子。

王多智,台湾台南大学视觉艺术与设计系副教授,台湾资深知名陶艺家,从事陶艺创作三十多年,致力研发天目釉,历经上百窑次实验,累积数千种实验试片及数据,所烧出的各种釉药变化,十分精采,已成为此一釉烧领域的佼佼者,具备二十多场个展及三十多场联展的丰富展历。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