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科:七旬老汉自建“翰林馆”
8年的时间,2900多个日夜,王公科遍寻王翰林的踪迹,找到了300多篇史料记载,回购了1件王翰林亲笔题写的牌匾。
“搜寻这些是为能让先祖王翰林‘忠孝贤良’的家训传承下来,教化更多的人。”王公科说。
“搜寻这些是为能让先祖王翰林‘忠孝贤良’的家训传承下来,教化更多的人。”王公科说。

上图:王翰林亲笔题写的牌匾被王公科视若珍宝。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王国栋 孙洪锋
“‘忠孝贤良老,文章德业人’。康熙皇帝为我先祖王曰高亲笔赐赠的这副对联,就是我们遵循的家训。”2月7日,在茌平县信发街道北八里村,退休村支书王公科一边擦拭装裱好的史料照片,一边念叨着。
史载,王曰高自幼聪敏好学,7岁能文,10岁执父丧如成人,清顺治三年中举人,165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工科右给事中,被选作翰林后,曾任康熙皇帝的启蒙老师,曾参与审理鳌拜一案,后官至礼部掌印给事中。其所著《槐轩集》《槐轩小草》等3部著作收入《四库全书》。告老还乡后,他撰写了茌平县清朝历史上的第一部县志,现收藏于山东省图书馆。王翰林死后,康熙亲笔赐赠:“忠孝贤良老,文章德业人”。
七旬老汉再当“官”
“小朋友,咱村有个开王翰林展览馆的,他家在哪儿啊?”“前面右转,再直行200米,路边上就能看到挂着展览馆的大牌子了。”在北八里村,记者向一位约六七岁的孩童打听,孩子脱口而出。
依言而行,只见茌平县翰林文化研究院、王翰林展览馆两块简陋的牌子并排而立,一座不一般的展览馆赫然在目。
为何不一般?偏居一隅的小院,低矮的平房,两扇木门咯吱咯吱地打开后,一股古朴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满墙都是一幅幅精心装裱起来的史料文献,一幅王翰林画作高居中央,一张八仙桌上,笔墨纸砚、放大镜安静地摆放着。
1943年出生的王公科成了展览馆馆长。
“老王可是个闲不住的人。”村民王玉玺打趣道。原来,当了17年村支书的王公科,在任时修村路、建学校,县里表彰发奖经常登台。退休后,放着清闲日子不过,东奔西跑建起了王翰林展览馆。
“文以养人,建个展览馆,就是想让大家伙儿实实在在地感受先祖的德行,传承学习先祖‘忠孝贤良’的家风。”王公科有自己的想法。
8年6万里追史寻宗路
300多年来,北八里村作为王曰高告老还乡的归隐地,王氏族系越发庞大。全村580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为他的后人。
“先祖‘忠孝贤良’的德行传承三百多年了。随着王氏族人迁出,很多重要的物件文献都遗失散落了。”王公科自2008年从村支书位置上退下后,便萌生了追史寻宗、重建翰林宗祠的念头。
“沈阳新民市的中古城子村,有从我们村迁走的王氏后人;还有泰安新泰市的羊流镇、山西晋城的皇城相府,省图书馆我前前后后跑过了四趟。”王公科拿出一摞已经发黄的车票单据,一边点数一边感叹。
“8年时间跑了6万多里路,光车费就花了3万多元,鞋都穿坏了4双。”已满头花白的王公科说。“几年来,靠其他族人的捐助,再加上自己垫付的钱都够买一栋楼了。”
8年的时间,2900多个日夜,王公科遍寻王翰林的踪迹,找到了300多篇史料记载,回购了1件王翰林亲笔题写的牌匾。这件唯一的牌匾被他视若珍宝,每天都要擦拭一遍。
传承“忠孝贤良”祖训
“搜寻这些只为能让先祖王翰林‘忠孝贤良’的家训传承下来,教化更多的人。”谈起追史寻宗的缘由,王公科说道。
他将收集整理的史料精心装裱起来,把自己居住的两间瓦房改装成了王翰林史料展览馆,建成至今两个月,参观人数已超过800人,他自己的孩子孙子们还专程请假回到老家参观。
“我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再加上孙子孙女辈儿,直系亲人26个。小辈儿就出了7个大学生。”谈起先祖遗训对自己的影响,王公科非常自豪。除了对自身的影响,祖训对全村的教化作用也十分明显。“全村出了100多个大学生,去海外留学的也有三四个。”王公科说,全村人对“忠孝贤良”的祖训看得很重,“村里的‘善行义举四德榜’上都放不下了,选谁都是典范。”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