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大”字号的兴衰史
不久前,我偶得一本《邱山王氏宗谱》。阅之,有感于王立大字号的兴衰沉浮,之后又找了几位老人座谈,遂成《衢西民族工商业王立大兴衰史》一文。我想,王立大字号尽管名号、影响在全国来说,都未达深远之意,但其在衢州地区也算是响当当的自创字号,是衢西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对于想了解此段历史的人会有所帮助。
人文关注
字号初创
太原郡王氏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唐朝时的王铿考取进士,派往江西任信州太守,安家于江西德兴县泸田。第20世孙观世由泸田迁玉山县溪北。至王廷旗共传了13世。王廷旗,字朝聘(1757—1832),生有六子。第4子王居崽,字林珠(1790-1852),最仁惠,有远略。青年时期,
看到族人日益繁衍,仍旧墨守陈规,不是长久之计,就只身往来于江浙间,学习造纸工艺。经刻苦学习,颇有心得,便想以造纸工业造就家业。于是,筹集资金,兄弟五人来到衢西妙源石坑口,租借场地,雇工设纸槽,开始造纸。刚开始,赢利不多,几年下来只能稍有结余。后路过大头的邱山,喜欢这里的水秀山明和相对开阔,特别是茂林修竹更是别有一番景致。同时,山泉的甘美和山民的朴实也让他们心思神往,所以在道光丁酉(1837)年分迁到邱山居住(此地古为邱姓居住,故名邱山)。
王林珠定居后,发现枫树坞口有两口弃废料塘,欲清理出来使用。这个废料塘原为衢城叶震兴的产业,某年山洪暴发,料塘被山石泥砂淹没而废弃。在清理山石泥砂后,发现料塘中腌制的竹丝完好如初,即建槽造纸出售,成为迁邱山后第一笔收入,于是造纸工业逐步发展。
咸丰初年,王林珠病亡。咸丰八年至十一年(1858-1861),太平天国战乱,三子王德寿被掳,造成纸业受损。同治初(1862),战乱平息,次子王丕承(字德财,1837-1915)重整造纸业。经悉心研究,造纸工艺日益精良,他们所制的花笺纸、黄笺纸,以王立大为字号(现代称商标)销往杭州宁波一带,为全埠之冠。同时他们还扩大了王立大字号的使用范围,将当地产笋干用竹篾棕榈包装好,贴上王立大商标,经宁波港销往东南亚一带,不到30年便成为当地巨富。
字号兴隆
王德财接管字号后,加强内部管理,吸收附近山民加入纸槽做工,对年纪大的则按月发米为薪,编入工场,掌控门户。离大头三四十里外的无地农民,就让他们“包槽”,即从衢城挑米进山,然后从纸槽挑纸至衢城龚家埠头仓库,赚取工钱用以养家。总之经营有方、管理有范、善待员工、和谐双赢,字号呈现一派兴隆之势。
王德财50岁的时候,因腿脚不便,将纸槽生意分给4个儿子管理,共用王立大字号,但规定必须分别印上元、享、利、贞名号,以确保字号信誉。此后,他就将主要精力用于道路修整、桥梁巩固等慈善事业,或独自出资金修筑,或捐资参与修筑。据统计,他共修建了邱山石桥、新宅桥、常山腰溪桥、寺桥暇渡桥、柘溪灵川桥等6座桥。其中寺桥暇渡桥,于光绪甲申(1884)年兴工,乙酉年孟冬告竣,共花费大洋1500余元,除社会捐款500余元外,余款千余元全部由他进行筹款,并承担利息,经过5年才还清。柘溪灵川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1776)年,由于桥墩塌陷,于光绪十七(1891)年由汪效庄主持修建,王德财不仅捐资助修,还被汪氏请去作现场指导。
民国年间,纸槽传到开字辈时,已是鼎盛时期。王立大商标不仅覆盖了本源大头、上村、均良、沙湾龙坑等纸槽,还有常山、淳安等附近纸槽也使用王立大商标。抗战期间物资匮乏,传人王开亮还引进机器造纸(当地人叫洋纸厂),研制生产白报纸,供学校、社会使用。
王氏子孙繁衍至世、开、仁、寿各辈,已好几百人,聚族而居,雍雍穆穆,和气盎然。民国七年(1918),族内商议修建祠堂,当年动工,民国十三年(1924)7月竣工。共修建厅堂三幢二天井,置田产20余亩,田产收入为岁时祭祀开支所用。祠堂内不设戏台,不准演戏,不准赌博,同时在祠堂两旁建三四间翼屋,用于办学堂,让子孙读书。祠堂修建前后共用了6年,花费大洋壹万壹千余元。祠堂前种了棵槐树,意为《三槐堂》也。现在老槐树依然挺立,已枝繁叶茂。
邱山王氏国民学校创办于民国六年(1917),原名邱山小学,校舍使用邱山老屋,推举王世康为校长,管理学校校务。学校固定经费来自于王德丰所提拔的生员田80硕,每硕年收租谷四十斤,按时价折为大洋若干用于学校开支。1938年,衢中附小为避日军轰炸,分迁来到邱山,与邱山小学合并上课。抗战胜利后,衢中附小于1945年迁回衢城,邱山小学改名为大头国民学校。
字号没落
抗日战争以后,国民政府腐败日盛,物价飞涨,“法币”“金元券”贬值,经济一落千丈。有些槽户为了保值,将造纸所得利润拿到下村、石梁等地建造仓屋、收购田产等。传人王开贤购买了衢城水亭街半条街的店面、栈房,由此王氏由工商业者转变为地产所有者(地主)。同时,王氏因为一直重视教育,子弟读书有成,有的从政当官,有的经商开店,有的成为教师、医生等,纷纷迁往外地居住,改变了聚族而居的格局。
解放后,建立七里乡,邱山归属七里乡政府管辖。上世纪50年代实行土地改革,竹山分给无地山农,王立大字号也终止了纸张生产。纸槽改为生产竹浆板,为大型造纸厂输送原料。以后虽曾引进机器造纸,因造纸严重污染水源,于2003年填平料塘,彻底停止生产纸张了。
从此,王立大字号也就走进了历史的烟尘中……
现在,王氏后人充分利用当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青山绿水,种植高山蔬菜,发展农家乐,接待城市人员前来避暑旅游。生态旅游已成为七里乡的一张靓丽名片,旅游业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
在漫长的历史中,衢州曾一度为浙江造纸和印刷术的翘楚。
1943年,衢州城区有纸号198家,“王立大”便居于榜首。图为民国时期的衢州城。
如今的王氏后人充分利用当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青山绿水,发展生态旅游,七里乡的旅游业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
人文关注
字号初创
太原郡王氏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唐朝时的王铿考取进士,派往江西任信州太守,安家于江西德兴县泸田。第20世孙观世由泸田迁玉山县溪北。至王廷旗共传了13世。王廷旗,字朝聘(1757—1832),生有六子。第4子王居崽,字林珠(1790-1852),最仁惠,有远略。青年时期,
看到族人日益繁衍,仍旧墨守陈规,不是长久之计,就只身往来于江浙间,学习造纸工艺。经刻苦学习,颇有心得,便想以造纸工业造就家业。于是,筹集资金,兄弟五人来到衢西妙源石坑口,租借场地,雇工设纸槽,开始造纸。刚开始,赢利不多,几年下来只能稍有结余。后路过大头的邱山,喜欢这里的水秀山明和相对开阔,特别是茂林修竹更是别有一番景致。同时,山泉的甘美和山民的朴实也让他们心思神往,所以在道光丁酉(1837)年分迁到邱山居住(此地古为邱姓居住,故名邱山)。
王林珠定居后,发现枫树坞口有两口弃废料塘,欲清理出来使用。这个废料塘原为衢城叶震兴的产业,某年山洪暴发,料塘被山石泥砂淹没而废弃。在清理山石泥砂后,发现料塘中腌制的竹丝完好如初,即建槽造纸出售,成为迁邱山后第一笔收入,于是造纸工业逐步发展。
咸丰初年,王林珠病亡。咸丰八年至十一年(1858-1861),太平天国战乱,三子王德寿被掳,造成纸业受损。同治初(1862),战乱平息,次子王丕承(字德财,1837-1915)重整造纸业。经悉心研究,造纸工艺日益精良,他们所制的花笺纸、黄笺纸,以王立大为字号(现代称商标)销往杭州宁波一带,为全埠之冠。同时他们还扩大了王立大字号的使用范围,将当地产笋干用竹篾棕榈包装好,贴上王立大商标,经宁波港销往东南亚一带,不到30年便成为当地巨富。
字号兴隆
王德财接管字号后,加强内部管理,吸收附近山民加入纸槽做工,对年纪大的则按月发米为薪,编入工场,掌控门户。离大头三四十里外的无地农民,就让他们“包槽”,即从衢城挑米进山,然后从纸槽挑纸至衢城龚家埠头仓库,赚取工钱用以养家。总之经营有方、管理有范、善待员工、和谐双赢,字号呈现一派兴隆之势。
王德财50岁的时候,因腿脚不便,将纸槽生意分给4个儿子管理,共用王立大字号,但规定必须分别印上元、享、利、贞名号,以确保字号信誉。此后,他就将主要精力用于道路修整、桥梁巩固等慈善事业,或独自出资金修筑,或捐资参与修筑。据统计,他共修建了邱山石桥、新宅桥、常山腰溪桥、寺桥暇渡桥、柘溪灵川桥等6座桥。其中寺桥暇渡桥,于光绪甲申(1884)年兴工,乙酉年孟冬告竣,共花费大洋1500余元,除社会捐款500余元外,余款千余元全部由他进行筹款,并承担利息,经过5年才还清。柘溪灵川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1776)年,由于桥墩塌陷,于光绪十七(1891)年由汪效庄主持修建,王德财不仅捐资助修,还被汪氏请去作现场指导。
民国年间,纸槽传到开字辈时,已是鼎盛时期。王立大商标不仅覆盖了本源大头、上村、均良、沙湾龙坑等纸槽,还有常山、淳安等附近纸槽也使用王立大商标。抗战期间物资匮乏,传人王开亮还引进机器造纸(当地人叫洋纸厂),研制生产白报纸,供学校、社会使用。
王氏子孙繁衍至世、开、仁、寿各辈,已好几百人,聚族而居,雍雍穆穆,和气盎然。民国七年(1918),族内商议修建祠堂,当年动工,民国十三年(1924)7月竣工。共修建厅堂三幢二天井,置田产20余亩,田产收入为岁时祭祀开支所用。祠堂内不设戏台,不准演戏,不准赌博,同时在祠堂两旁建三四间翼屋,用于办学堂,让子孙读书。祠堂修建前后共用了6年,花费大洋壹万壹千余元。祠堂前种了棵槐树,意为《三槐堂》也。现在老槐树依然挺立,已枝繁叶茂。
邱山王氏国民学校创办于民国六年(1917),原名邱山小学,校舍使用邱山老屋,推举王世康为校长,管理学校校务。学校固定经费来自于王德丰所提拔的生员田80硕,每硕年收租谷四十斤,按时价折为大洋若干用于学校开支。1938年,衢中附小为避日军轰炸,分迁来到邱山,与邱山小学合并上课。抗战胜利后,衢中附小于1945年迁回衢城,邱山小学改名为大头国民学校。
字号没落
抗日战争以后,国民政府腐败日盛,物价飞涨,“法币”“金元券”贬值,经济一落千丈。有些槽户为了保值,将造纸所得利润拿到下村、石梁等地建造仓屋、收购田产等。传人王开贤购买了衢城水亭街半条街的店面、栈房,由此王氏由工商业者转变为地产所有者(地主)。同时,王氏因为一直重视教育,子弟读书有成,有的从政当官,有的经商开店,有的成为教师、医生等,纷纷迁往外地居住,改变了聚族而居的格局。
解放后,建立七里乡,邱山归属七里乡政府管辖。上世纪50年代实行土地改革,竹山分给无地山农,王立大字号也终止了纸张生产。纸槽改为生产竹浆板,为大型造纸厂输送原料。以后虽曾引进机器造纸,因造纸严重污染水源,于2003年填平料塘,彻底停止生产纸张了。
从此,王立大字号也就走进了历史的烟尘中……
现在,王氏后人充分利用当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青山绿水,种植高山蔬菜,发展农家乐,接待城市人员前来避暑旅游。生态旅游已成为七里乡的一张靓丽名片,旅游业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
在漫长的历史中,衢州曾一度为浙江造纸和印刷术的翘楚。
1943年,衢州城区有纸号198家,“王立大”便居于榜首。图为民国时期的衢州城。
如今的王氏后人充分利用当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青山绿水,发展生态旅游,七里乡的旅游业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