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闻名世界的抗蒙英雄王坚

2017-03-14 10:11:40来源:谢燕颉

打印 字号: T|T
          (一)
    公元十三世纪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版图辽阔,空前绝后。它由元帝国与四大汗国联合组成,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国。
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本名孛儿只斤•铁木真,在中国被尊为元太祖。公元1206年,在蒙     古斡难河上游的大忽里勒台,他被推举为蒙古大可汗。
从此,也标志着大蒙古国的诞生。此后铁木真及其子孙们,在对外征战中,扬鞭跃马,挥戈舞戟,开拓了东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亚,南至波斯湾的辽阔疆域,版图面积达四千多万平方公里。
    通过几次西征后,在被蒙古人征服土地上,陆续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这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出自同一个“黄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国为宗主国,从而连结成为蒙古帝国。
   第三任蒙古大汗孛儿只斤•蒙哥威名不减其祖。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的长子。即位前曾参加拔都统帅的长子军西征,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攻占古罗斯等地,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诸国;即位后他致力于消灭大理、南宋等国。
正当南宋朝廷摇摇欲坠的时候,蒙哥汗却死于一座小小的钓鱼山下,钓鱼城外。孛儿只斤•蒙哥一死,蒙古军立即撤军,护灵抬棺,打道回府。
他的弟弟们,为了争夺继承汗位,全都偃旗息鼓,停止了独霸世界的征战。正在围攻鄂州(今武汉一带)的忽必烈,正在攻打潭州(今长沙一带)的塔察儿,全都停止了军事行动,就是已经攻占了大马士革,正准备进攻埃及的旭烈兀,也引兵班师回朝。
这颗大煞星的殒落,不仅让南宋王朝取得短暂喘息的机会,也导致第三次蒙古西征被迫中止。随即爆发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继位之争,大蒙古国的分裂。蒙哥的去世改变了世界格局,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大蒙古国也因此大惊失色。
大蒙古国,或称蒙古汗国,为十三世纪由蒙古人包括奇源部、包姓、包侕之金氏、铁钼真等部所建立的的蒙古政权。
大蒙古国建立后,它奉行的是一味对外侵略扩张,独霸世界的政策。打从成吉思汗开始,大蒙古国就征伐西夏、西辽、金国、花剌子模等国。其后的继承人,也步其后尘,开疆拓土。在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后,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时,大蒙古国已占据包括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在内的广大地域。
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兄弟因争夺汗位,大蒙古国从而走向分裂,随之解体。忽必烈虽然最终击败阿里不哥,夺得汗位,然而原属大蒙古国的术赤后王封地、察合台后王封地、窝阔台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均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分别成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这些由后蒙古人所建立的政权,被西方统称为“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继续奉告侵略扩张政策,直到消灭南宋王朝。然而蒙哥汗在一座小小钓鱼城外突然去世,世界历史却为之而改写。蒙哥汗的去世不仅使面临灭亡的南宋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也使欧洲乃至非洲免遭蒙古铁蹄的践踏。
在合州钓鱼山上,建有一座小小的城池,名叫钓鱼城。别看它只是个弹丸之地,但却是牵制蒙古铁蹄的拴马桩,抗击世界潮流的中流砥柱。这块方寸之城,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钉子城。
当时的钓鱼城的守将是王坚,凭着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以无比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率领广大将士和人民,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猖狂的进攻,捍卫了中华大地上最后一点疆土。
合川钓鱼山,拔地而起,突兀耸立,相对高度大约三百米,地势十分险要。它地处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合处,南、北、西三面环水,壁垒悬江。山上的钓鱼城成为支撑整个四川战局的防御要塞。它城周只有十二三里长,却筑有高数丈的石墙。在南北方向,还各自建一条延至江中的一字城墙。江边筑有水师码头,布有战船。上可三江,下可屏蔽军事重镇重庆。
就是这样一座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因为它久攻不破,更让蒙古大汗命赴黄泉,从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的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麦加城,座落在沙特阿拉伯西部赛拉特山区的一条狭窄山谷里,面积不到七百六十平方公里。这里四周群山环抱,层峦起伏,景色壮丽,又不失成为伊斯兰的商业中心。它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城市,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非穆斯林不得进入不得入内。
上帝之鞭,指的是古代欧亚大陆匈人的领袖和皇帝阿提拉。匈人,一个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在汉语中的称呼。公元445年,阿提拉无情地谋杀其胞兄,独领朝纲,成为欧洲最有权势的人。然而他多次对西罗马所提出的政治联姻以及领土要求,均遭到了拒绝。,于是他决定向不听话的罗马开战。451年,交战双方在加泰隆尼亚平原上会战。一日之间,战死者间竟然有十五万之多。452年,他率军突然越过阿尔卑斯山,直攻意大利,摧毁意大利北部所有城市,以压迫罗马。此二次役过后,西方人畏惧地称其为“上帝之鞭”。446年,阿提拉在多瑙河皇宫病死,故称此为“上帝折鞭处”。阿提拉死后,强大的匈人内部又出现内讧。不仅诸子争立为王,而且贵族之间也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导致匈人帝国瓦解。
钓鱼城这座“东方的麦加城”,阻止了称霸世界的蒙古大军,让蒙哥这根“上帝之鞭”在此折断,导致大蒙古国四分五裂。
                      (二)
公元1206年,灭乃蛮部落后,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库里尔台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从1209年至1218年,大蒙古国先后征服高昌、回鹘与西辽,并打开了挺进中亚与欧洲的门户。
1211年,蒙古铁骑进攻金朝,并占领其西京(山西大同)。
1215年,蒙古军进入燕京,此时金朝的故土几乎全为蒙古所有。
1218年,蒙古出兵灭掉西辽,在此处建立窝阔台汗国。当年,铁木真曾亲自统军西攻花剌子模王国(今中亚细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一带)。此为蒙古第一次西征。
1219年,成吉思汗攻陷花剌子模王国首都撇马尔罕城,进行残酷的屠城,将其夷为平地。
1220年,蒙古太师木华黎攻陷山东济南,金朝黄河以北的土地已均为蒙古所有。蒙古军攻陷花剌子模王国故都玉龙杰赤城(库尼乌尔根奇城),又一次进行屠城,并决阿姆河堤,引水淹城,城中庐舍尽毁。
1223年,成吉思汗派诸王哲伯、速不台沿里海南岸穷追猛打。在草原上蒙古军击败钦察九部联军,接着越过太和岭(高加索山),深入俄罗斯境内,并打败基辅公国大公所统领的诸国联军,迫使联军乞降。受降后,却悉数将其将士屠杀殆尽。
1224年,成吉思汗亲自继续追击花剌子模王子札兰丁。,在渡过印度河后,将其彻底消灭。花剌子模国亡后,在其故地封其次子立察合台汗国。
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征西夏,尽陷其所辖州县,导致白骨蔽野。
1227年,末帝李睍投降,西夏国亡。当年,成吉思汗却病死六盘山,由其少子拖雷监国。
1229年,在蒙古库里尔,立铁木真三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称木亦坚可汗。他继续进攻金朝,扩大版图。时,蒙古帝国版图,已包括蒙古高原,中国西北、东北和华北部分,中亚、西亚的大部。
1231年,蒙古军进入宋朝的大散关,攻陷凤州、洋州、沔州、兴元。直至西水,大掠而还。宋朝兵民死亡数十万人。当蒙古军抵达邓州,金军遭受大败。
1232年,蒙古军进攻汴京,金军又溃败,而且从此一蹶不振。此时蒙古遣使与宋朝商议,共同对金进行夹攻。许以灭金之后,以黄河以南全归宋有。
1233年,蒙古遣使,约宋朝共攻金朝蔡州。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南宋出兵欲乘机收复汴京、洛阳、商丘等河南失地,却遭蒙古军伏击而失败。蒙古遣使,斥责宋朝叛盟,从此南宋国无宁日。
1235年,蒙古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对南宋发动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至1241年,蒙古军铁骑已蹂躏南宋大片土地,四川战场则是三大战场中遭蒙古军残害破坏最为严重的一个地区。另两个战场,一为京湖战场(即今湖北和河南一带),一为两淮战场(即今淮河流域一带)。
蒙古军分三路攻宋。西路皇子阔出、大将塔海攻蜀;中路大将特木角、张柔攻襄阳;东路大将口温不花攻长江下游。此时南宋的北部边境,发生双方全线争战,蒙古军再次进入大散关,陷沔州。
1236年,蒙古西路攻陷成都,得胜而还。中路紧逼襄阳,守将举城投降。宋理宗赵昀不得已下诏罪己,且追悔莫及。
1237年,蒙古军攻陷莫斯科城。
1238年,蒙古军攻陷兀拉的迷儿城,再次进行屠城。
1239年,蒙古军攻陷北高加索。
1240年,孛儿只斤•拔都攻占基辅,并将其夷为平地。至此,基辅公国亡,俄罗斯全境均纳入蒙古版图。
1241年,西路进入蜀,围成都,守将开城投降。蒙古军由俄罗斯西进,导致波兰王国及日耳曼联军全军覆没。蒙古军渡过多瑙河,追击匈牙利国王别拉,直抵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岸。西路军则进攻纳也纳的哥罗特牛堡垒。
当年,窝阔台卒。因内部政争不断,对南宋的攻势有所减弱。南宋由此获得一个喘息之机,而对各个战场的防御进行了调整、充实。
1242年,蒙古东路攻陷通州,又进行屠城。西方路攻陷叙州,中路攻陷滁州、和州。这是蒙古军第二次西征,直打到窝瓦河下游筑萨莱城,建钦察看汗国(四大汗国之一)。
1243年,蒙古中路军屯田襄阳,西路军则攻陷资州。
1245年,蒙古东路军进攻扬州,在此大掠一番。
1246年,蒙古在库存里尔泰(大会议)立窝阔台长子孛儿只斤•贵由为大汗,史称“贵由汗”。
1248年,二年后蒙古汗孛儿只斤•贵由卒。
1251年,蒙古宗王大臣们共同拥立铁木真孙孛儿只斤•蒙哥登基,称蒙哥汗。蒙哥为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曾与拔都等率兵远征过欧、亚许多国家,以骁勇善战著称。蒙哥登上大汗宝座后,在稳定了蒙古帝国政局同时,积极策划灭宋战争。
1252年,窝阔台孙孛儿只斤•海都于阿尔泰山南北(今新疆境),建立窝阔台汗国(四大汗国之一)。蒙哥之弟旭烈兀,统军由首都和林出发,远征西亚,这是蒙古第三次西征。同时命其弟忽必烈率师攻占大理,而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1253年,蒙哥之弟忽必烈进攻云南。
1254年,合州守将王坚进一步完善钓鱼城建筑。四川边地之民多避兵乱至此,钓鱼城成为兵精食足的坚固堡垒。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大理国灭亡,云贵高原并入大蒙古国版图。
1256年,蒙古军攻灭波斯南部的卢尔人政权,消灭位于波斯西部的木剌夷国(阿萨辛派)。
1257年,蒙古大元帅兀良哈台攻安南,次年安南投降。
1258年(南宋宝祐六年),蒙古军攻陷巴格达,进行屠城。黑衣大食(东阿拉伯帝国)国灭亡。旭烈兀于里海南岸筑玛拉加城,建立伊儿汗国(四大汗国之一)。
蒙古又开始大举攻宋,继续分三路进兵。西路蒙哥亲自统军攻四川;中路忽必烈攻鄂州(武汉);南路兀良哈台由安南攻长沙。
蒙哥以号称十万的兵马,围攻南宋一座小小的钓鱼城,却始终无法攻克。结果不仅伤亡惨重,而且这位所向无敌的蒙古大汗也命丧黄泉。还有猛将马塔儿沙、海都、董士元等,均战死于“钓鱼城”下。
钓鱼城,也由此在世界中古史上赫然竖立了“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的不朽丰碑!
在蒙哥亲率大军攻城的惨烈战争中,南宋钓鱼城守将王坚紧紧扼守城池,顽强地抵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成就了闻名世界的要塞防御战,因而震惊了中外。然而作为钓鱼城的守城的主将王坚,在《宋史》中却没有传记,只有一些零星的记载。令人费解,却情有可愿。
                      (三)
王坚(1198—1264),南阳邓州彭桥人,生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嘉定十一年(1218),赴枣阳,参加忠顺军,因功升武功大夫(正七品)。嘉熙(1237)初,因功升为神劲军统制。嘉熙三年(1239),升合州郡团练使(从五品),守合州。淳祐十二年(1252),升遥郡团练使(从五品)。宝祐二年(1254),两转升兴元府都统制兼知合州。开庆元年(1259)九月,升宁远军节度使(从二品)依前,左领军卫上将军,兴元府驻紥,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合州,节制军马,封清水县开国伯(从二品),后调任湖北安抚使(从二品)。景定元年(1260)四月,任卫步军司都指挥使(从二品)。景定二年(1261)五月,任左金吾卫上将军(从二品)、湖北安抚使兼知江陵府。景定四年(1263),知和州兼管内安抚使(从二品)。景定五年(1264)三月初六三月辛巳,卒,赐谥“忠壮”。咸淳四年(1268),赐庙额曰“报忠”。子五:王立、王安节、王□、王□、王□。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金军统帅完颜讹可入侵唐州、枣阳。宋朝荆鄂都统制、知枣阳军孟宗政招募唐、邓、蔡三州壮士达两万余人,号称“忠顺军”。王坚应募参军,相继戊守在唐州、邓州,在杏山山区屯田、练兵、守备御敌。
孟宗政(1164—1220),字德夫,绛州(山西新绛县)人,岳飞部将孟林之子。自幼豪伟,有胆略。少从父抗金,随军徙居随州枣阳(属湖北)。开禧北伐时,任枣阳县令,后任京西路钤辖,驻守襄阳。金将完颜董犯襄郢,率众据险游击,夺其辎重。嘉定十年(1217)四月,金军攻襄阳,围枣阳,与扈再兴、陈祥等率军连败金军,又援枣阳,解其围,以功兼权枣阳军节度使。嘉定十一年(1218)二月,金国完颜赛不率数万人攻枣阳,又在援军扈再兴、刘世兴的帮助下,坚守三个月,至金军退兵。累官至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左武卫将军。嘉定十六年(1223)卒,后累赠至太师、永国公,谥号“忠毅”。病卒之日,边城为之罢市恸哭。子十:孟玺、孟琛、孟璟、孟珙、孟珷、孟玘、孟璋、孟珠、孟璇、孟瑛。
绍定元年(1228),忠顺军与民屯田,灌溉面积达十万顷,当年收粮达十五万石。各家自养马匹,由官家给草料。从而兵强马壮,给入侵的蒙古军队以沉重打击。
嘉熙(1237)初,王坚率军在杏山一带屯田练兵,守备御敌。因作战勇敢,且有谋略,升为神劲军统制,成为忠顺军的得力将领。
嘉熙三年(1239)一月,王坚侦知敌情,挑选精壮兵将,准备了大量的引火材料,于夜晚凭借地形熟悉,翻越峭壁,尽焚敌军船只与造船木材,取得了重大胜利,自此崭露头角。
因多次击败蒙古军,收复失地,以战功升郡团练使,守合州。蒙古军进攻四川时,王坚才随孟珙入川御敌,成为南宋名将孟珙部下得力将领。
孟珙(1195—1246),字璞玉,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曾祖孟安是岳飞部将,祖父孟林亦是岳飞部属,随军至随州,定居于枣阳(今皆属湖北)。南宋中期,宋蒙战争爆发后,曾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军的杰出表现,后世军史家称之“机动防御大师”。累官枢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封汉东郡开国公。从普通的下级军官做起,与父亲孟宗政凭借战功成为抗金名将,最后攻破金国都城,亲手俘获金国末代君主的遗骸。金国灭亡,蒙古又大举入侵,再次担起重任,统领南宋两大战场,率领宋军浴血奋战,全力抵抗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确保南宋挺过了宋蒙战争的前十余年。作为南宋的擎天一柱,建立起一体化的防御体系,将后半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保卫南宋政权、使南宋人民免遭蒙古军战火荼毒的宏伟事业中。无论战功还是品德上,都是一位伟大英雄。淳祐四年(1244),兼知江陵府。淳祐六年(1246)以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旋即病逝,享年五十二。后特赠太师、吉国公,谥“忠襄”。
嘉熙四年(1240)初,盂珙得知张柔率军在河南屯田,同时在邓州、顺阳(今河南淅川)积聚造船木材,常主动出兵骚扰,破坏蒙古的攻势准备。又命张英出随州,任义出信阳,焦进出襄阳,分路连续袭扰蒙古军,让其无法安心屯田。
时蒙古军正加速南侵,在顺阳丹江沿岸聚集大批船只,堆积大量造船木材,准备大造船只,以南下汉水,长江,顺流而下,夺取临安。得知部将王坚偷袭顺阳,将蒙古军积聚的造船材料全部烧毁后,又派遣部将张德、刘整分兵攻入蔡州,将敌人的物资仓库烧了个一干二净。
宋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对蒙古军后方基地的进攻性作战的重大胜利,把敌人的攻势扼杀于萌芽中。
据《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载:“(嘉熙四年,1241)(孟珙)进封子爵。珙条上流备御宜为藩籓三层:乞创制副司及移关外都统一军于夔,任涪南以下江面之责,为第一层;备鼎、澧为第二层;备辰沅、靖桂为第三层。峡州、松滋须各屯万人,舟师隶焉,归州屯三千人,鼎澧、辰沅、靖桂各屯五千人,郴、桂各千人,如是则江西可保。又遣杨鼎、张廉往辰沅、靖桂,三州同守,倅晓谕熟,蛮讲求:恩、播、施、黔支径,以图来上。会谍知大元兵于襄樊、随、信阳招集军民布种,积船材于邓之顺阳,乃遣张汉英出随,任义出信阳,焦进出襄,分路挠其势。遣王坚潜兵烧所积船材,又度师必因粮于蔡,遣张德、刘整分兵入蔡,火其积聚。”
嘉熙四年(1240),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派甘闰于合州(今重庆合川)东十里钓鱼山上修筑城寨。这里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四川各地。
淳祐二年(1242),宋理宗派遣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的颓势,巩固上流。
余玠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这些城寨星罗棋布,互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钓鱼城即是这一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故合州治所也就移至于此。
余玠(?-1253),字义夫,号樵隐,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淳祐元年(1241),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从淳祐三年到四年,与蒙古军大小三十六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宝祐元年(1253),宋廷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服毒而卒。余玠死后,宋理宗辍朝,特赠五官。
淳祐三年(1243),四川制置使余余玠采纳播州(今遵义)贤士冉、冉璞兄弟建议,再遣冉氏兄弟复筑钓鱼城,移合州治及兴元都统司于其上。并驻以重兵,以控扼嘉陵江要冲。
钓鱼城的外城修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均由条石垒成,依仗天险,易守难攻,固若金汤。内城之内,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这一切是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条件。
淳祐十年(1250),王坚参加了南宋名将余玠与蒙古军总帅汪德臣在兴元、文州等地的多次大战屡获战功。
淳祐十一年(1251),王坚奉命收复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后率兴州兵驻守合川旧城,升武功大夫。
这一年是蒙哥登大汗位的第二年。蒙古军休止十余年,侵宋战事再次打响。“钓鱼城之战”,拉开了大战大幕。
淳祐十二年(1252)正月,打败了蒙古军的进攻,王坚升遥郡团练使。
据《宋史》本纪载:“(淳祐)十二年(1252)春正月癸巳,武功大夫王坚以复兴元功,转遥郡团练使。”
另据《续资治通鉴》载:“(宝祐二年蒙古宪宗四年二月)蒙古侵合州、广安军,守臣王坚、曹世雄等败之。”
据《宋史》本纪载:“(宝祐二年,1254,六月)甲辰,四川制司言:合州、广安军北兵入境,王坚、曹世雄等战御有功。诏坚官两转,余各补转官资。”
宝祐二年(1254)七月,王坚升兴元府都统制兼知合州。他调集州辖石照、铜梁、巴川、汉初、赤水五县十七万军民再增筑钓鱼城,屯兵积粮,作好了长期抗战谋划。
军民屯田练兵,,并打退了蒙古军多次进攻。让“秦蜀之人,望风响应”,钓鱼城从此成为川、陕、甘民众聚集的军事重镇。
据《宋史》本纪载:“(宝祐二年,1254七月)己巳,荻浦海寇平,包恢进直龙图阁,刘达授横行带,遥郡李性传赴阙,以王坚为兴元都统兼知合州。”
宝祐四年(1256),王坚凭钓鱼城之险势,于嘉陵江上,击退来犯的蒙古兀良合台舟师。
1257年,蒙哥汗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他命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儿、李等攻两淮,以分散南宋兵力。又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策应。
蒙哥汗自率蒙古军主力攻四川。他以四川作为战略主攻方向,意欲发挥蒙古骑兵长于陆地野战而短于水战的特点,以主力夺取四川,然后顺江东下,与诸路会师,直捣南宋都城临安。玩起了晋武帝司马炎灭吴有故伎,想得绝妙,可惜天不从愿!
                     (四)
据《元史》本纪第三载:“(八年二月)是时,军四万,号十万,分三道而进:帝(蒙哥汗)由陇州入散关,诸王莫哥由洋州入米仓关,孛里义万户由渔关入沔州。”
宝祐六年(1258)二月,经过了数年的充分准备,蒙古军又出兵分四路攻宋。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而迫近合州,“钓鱼城之战”由此而全面展开。
据《元史》本纪第三载:“(八年)秋七月,留辎重于六盘山,率兵由宝鸡攻重贵山,所至辄平。”
七月,蒙哥汗统兵四万,号称十万,从六盘山(今宁夏境)分兵三路,进攻四川。蒙哥自率的四万,分三路入蜀。加上原在蜀中的蒙古军,以及从各地征调而来的部队,蒙古军的总数大大超出了四万之数。
据《元史》本纪第三载:“(八年十二月)甲辰,遣宋人晋国宝招谕合州守将王坚,坚辞之,国宝遂归。”
十二月,蒙哥攻占了川西、川北的大部州县,抵达武胜山(今武胜县城附近),准备进攻合州。川西北的府州具陷后,蒙哥派对遣降将晋国宝,赴钓鱼城招降无功而返,却被王坚追回,押至阅武场,斩首示众。
据《元史》本纪第三载:“九年己未春正月乙巳朔,驻跸重贵山北,置酒大会,因问诸王、驸马、百官曰:‘今在宋境,夏暑且至,汝等其谓可居否乎?’札剌亦儿部人脱欢曰:‘南土瘴疠,上宜北还,所获人民,委吏治之便。’阿儿剌部人八里赤曰:‘脱欢怯,臣愿往居焉。’帝善之。戊申,晋国宝归次峡口,王坚追还杀之。诸王莫哥都复攻渠州礼义山,曳剌秃鲁雄攻巴州平梁山。丁卯,大渊请攻合州,俘男女八万余。”
开庆元年(1259)正月,蒙古军屯兵在距合州百里的武胜山,蒙哥汗遣诸王末哥攻礼义山城(今渠江东北,俗称三教寺寨),曳剌秃鲁雄攻平梁山城(今四川巴中西)。并命宋降将杨大渊率军突袭合州旧城,以切断外围诸城与钓鱼城的联系。同时,令四川都元帅纽璘从成都趋涪州蔺市(今重庆市涪陵区西)打造浮桥,断绝宋军外援。在铜罗峡据险为垒,阻遏重庆宋军北进。
宋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二日,蒙哥率诸军从鸡爪滩(今钓鱼城东北鸡心石)渡过渠汇,进驻石子山扎营。三日,蒙哥亲督诸军战于钓鱼城下。七日,蒙古军攻一字城墙。九日,蒙古军猛攻镇西门,均不克。这日,蒙古东路军史天泽,也率部也到达钓鱼城参战。
三月,蒙古军连续进攻钓鱼城东之东新门、奇胜门、镇西门小堡等处,但是在宋守城军民顽强的抗击下,均遭失败。
四月三日,连降大雨长达二十天。二十二日,天气初晴,蒙古军即偷袭城南护国门,未能得逞。四日深夜,蒙古军攻破钓鱼城北出奇门至嘉陵江一侧的一字城,但是却被王坚率勇士力战夺回。
据《宋史》本纪载:“(开庆元年,1259,四月初一)甲申,诏:‘守合州王坚婴城固守,百战弥厉,节义为蜀列城之冠,诏赏典加厚。’”
当蒙古军大举攻蜀时,南宋对四川也采取了救援行动,但是其增援钓鱼城的宋军,均为蒙古军所阻,始终未能进抵钓鱼城下。尽管如此,被围攻达数月之久的钓鱼城,依然物资充裕,守军斗志高昂。王坚环城而守,百战百胜,再接再厉,宋理宗闻讯,即下诏嘉奖,以鼓励合州军民。
另据《续资治通鉴》载:“(开庆元年,蒙古宪宗九年,1259,四月)甲申,帝以王坚忠节,守城拒敌,万折不回,可为列城之倡,命优加旌赏。”
蒙古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导致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瘟病流行,加上水土不服,蒙古军战斗力大减。
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哥汗曾命诸将“议进取之计”。术速忽里认为,顿兵坚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困而扰之,以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与忽必烈等军会师,一举灭掉南宋。然而骄横自负的众将领却坚持强攻坚城,反以术速忽里之言为迂腐。
五月,蒙古军屡攻钓鱼城不克,王坚却自率健卒,频频出城夜袭蒙古军营,搅得蒙古军夜不安枕,人人自危,军心涣散。
尽管蒙古军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备,无奈钓鱼城地势险峻,致使不能发挥作用。钓鱼城守军在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协力指挥下,击退了蒙古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千户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邓州汉兵攻城。董文蔚激励将士,挟云梯,冒飞石,履崎岖以登,直抵其城与宋军苦战,但因所部伤亡惨重,被迫退军。其侄董士元请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锐卒登城,与宋军力战良久,终因后援不继,亦被迫撤还。
蒙哥汗自率军入蜀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尚未碰上一场真正的硬仗。因此,至钓鱼山后,蒙哥欲乘拉槁之势,攻拔其城,虽久屯于坚城之下,亦不愿弃之而去。蒙哥心中非常滚燥,又无可奈何。
六月初,宋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率战船万艘,溯江而上,冲破蒙古军的封锁,终于进入重庆。后又率舰千余艘,沿嘉陵江北上,以救援合州。在至三槽山西时,却又遇蒙古军阻截。蒙古经略使史天泽,分军为两翼,跨江侧射,并亲率舟师,顺流纵击,夺得宋战船百余艘,并击退其援军,乘势追击至重庆而返。
六月初,蒙古元帅汪德臣,夜袭钓鱼城外马军寨,杀寨主与守城将士。钓鱼城内,军民以飞石回击作答,钓鱼城之战愈演愈烈。
蒙古军攻城五个月而不能下,汪德臣遂单骑至钓鱼城下劝降,却被城上飞石击中,不久死于缙云山寺庙中。
据《续资治通鉴》载:“(开庆元年,蒙古宪宗九年,1259,六月)合州受围,自二月至于是月,王坚固守力战,蒙古主屡督诸军攻之,不克。前锋将汪德臣,选兵夜登外城,坚率兵逆战。迟明,德臣单骑大呼曰:‘王坚,我来活汝一城军民,宜早降。’语未既,几为飞石所中,因得疾卒。会天大雨,攻城梯折,后军不克进而止。”
这一天天将亮时,老天见怜,又下起雨来。蒙古军十分行动不便,攻城的云梯又多被折断,于是只好被迫撤退。
时蒙古忽必烈统东路蒙古、汉军攻宋,兵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南宋贾似道请求派遣近侍相商议和。蒙古江淮荆湖经略使赵璧请行,遂在三千兵卒护送下至鄂州城,登城与宋将议和。贾似道却托足疾不肯出见,乃约再议而还。
七月,蒙哥汗命人在东新门外脑顶坪上筑楼台,窥探钓鱼城内情况,以便进行决战。先是以马军寨之马鞍山为桥头堡,向钓鱼城内城发起猛烈的进攻。王坚则在蒙古军筑台时,就已选好了位置,以待蒙哥上台了望时,命人放炮予以狠狠的打击。
七月二十一日,蒙哥亲临脑顶坪台下进行了望指挥。王坚发现后,便下令放炮猛击楼台。蒙哥当即遭受重伤,便撤还石子山治疗。
二十二日,得知蒙哥负伤,南宋守军特准备了重三十斤的鲜鱼两尾,以及面饼一百余张,掷抛给城外的蒙古军,寓言“量尔白拼(二鱼百饼)”。还致信蒙哥,说:“尔再攻十年,城亦不可得”。弄得蒙哥咆哮如雷,发下誓言说:“日后攻下钓鱼城,当尽屠城中之民。”
二十七日,蒙哥汗伤痛迸发,死于北碚温泉寺,终年五十二。蒙哥汗卒后,蒙古军遂撤围北还,合州围解。
据《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载:“宝祐末,大兵攻蜀,破吉平隘,拔长宁,杀守将王佐父子。至阆州,降安抚杨奫,推官赵广死之。至蓬州,降守将张大悦,运使施择善死之。顺庆、广安诸郡,破竹而下。明年,合诸道兵围合州,凡攻城之具无不精备。(张)珏与王坚协力战守,攻之九月不能下。”
据《元史》本纪第三载:“(九年)二月丙子,帝悉率诸兵渡鸡爪滩,至石子山。丁丑,督诸军战城下。辛巳,攻一字城。癸未,攻镇西门。三月,攻东新门、奇胜门、镇西门小堡。夏四月丙子,大雷雨凡二十日。乙未,攻护国门。丁酉,夜登外城,杀宋兵甚众。五月,屡攻不克。六月丁巳,汪田哥复选兵夜登外城马军寨,杀寨主及守城者。王坚率兵来战。迟明,遇雨,梯折,后军不克进而止。是月,帝不豫。秋七月辛亥,留精兵三千守之,余悉攻重庆。癸亥,帝崩于钓鱼山,寿五十有二,在位九年。追谥桓肃皇帝,庙号宪宗。”
九月,朝廷封王坚为宁远军节度使,依前左领军卫上将军、兴元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合州(三品),节制兵马,进封清水县开国伯。
据《宋史》本纪载:“(开庆元年,1259,九月)庚午,合州解围,诏王坚宁远军节度使依前、左领军、卫上将军、兴元府驻紥、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合州、节制军马,进封清水县开国伯。”
蒙哥汗战死之后,进军鄂州(今湖北武昌)的蒙哥之弟忽必烈,进攻漳州(今湖南长沙)的塔察儿,以及占领了大马士革,正在与古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军队作战的旭烈兀,为争夺汗位而匆忙回师,蒙古贵族集团即开始了长期的内部争战。
大蒙古国蒙哥汗九个月的努力,化为泡影。
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蜀捷》诗云:
吠南初谓予堪侮,折北俄闻彼不支。挞览果歼强弩下,鬼章有入槛车时。
钟繇捷表前无古,班固铭诗继者谁。白发腐儒心胆薄,一春林下浪攒眉。
                    (五)
据《续资治通鉴》载:“(开庆元年,蒙古宪宗九年,1259,闰十一月)乃发牛头山,声言直趋临安,贾似道大惧。会合州王坚遣阮思聪掉急流,以蒙古主讣闻,(贾)似道意稍解,遣宋京请和,愿请行人会议。赵璧请行,皇弟遣之。璧登城,宋京曰:‘北兵若旋师,愿割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各二十万。’璧曰:‘大军至濮州,诚有是请,犹或见从。今已渡江,是言何益!贾制置今焉在耶?’璧行时,呼必赉(忽必烈)戒之曰:‘汝登城,必视吾旗,旗功,速归可也。”至是,适见其军中旗动,乃曰:“俟它日复议之。’遂归。”
当王坚派出使者阮思聪,穿过急流险滩,送来蒙哥逝世的消息,惶恐不安的贾似道却派遣宋京向蒙古求和。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也愿意与贾似道在鄂州城下议和。以便顺利班师。
忽心烈派遣赵璧、贾似道派遣宋京为和谈代表。宋京向赵璧开出的条件是:只要蒙古退军,愿意割江为界,并每年贡献白银二十万两、素绢二十万匹。
赵璧却说,我大军到濮州时,可以考虑你的请求,或许还会答应,今我大军已经渡过长江,说这话还有什么意义呢?贾似道还在吗?断然拒绝了宋廷的求和。
景定元年(1260),宋理宗诏王坚回京城临安(今杭州),由马千代守合州。
据《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载:“景定初,(张珏)合守王坚征入朝,以马千代守合。”
景定元年四月,宋理宗以王坚为侍卫,任步军司都指挥使。
据《宋史》本纪载:“(景定元年,1260,四月)庚子,以王坚为侍卫步军司都指挥使。”
景定二年(1261)五月,王坚升左金吾卫上将军、湖北安抚使兼知江陵府。江陵,今荆州,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军事重镇。
据《宋史》本纪载:“(景定二年,1261)五月。乙酉,王坚迁左金吾卫上将军、湖北安抚使兼知江陵府。”
八月,王坚出知和州(今马鞍山市和县)。贾似道求和未遂丢脸,却深忌王坚的战功,于是排挤王坚出京,并一贬再贬。
据《续资治通鉴》载:“(景定二年,蒙古中统二年,1261,八月)(贾)似道又忌王坚,出知和州。坚郁郁而卒。”
时蒙古驻守青居的南征都元帅钦察,乘机再次向钓鱼城进逼。忽必烈继承汗位后,采用南宋降将原泸州安抚使刘振的策谋,以主力军进攻荆襄,想从长江中流突破南宋防线,在四川境内屯田、积粮、筑寨、扩军以围宋军。这样一来,钓鱼城便成了被蒙古重兵困围的一座孤岛。
景定四年(1263),宋廷命原钓鱼城统制张钰接替马千,担任合州主帅。他加筑的钓鱼城,使规模更加宏大。所建成的沿城一圈的城墙与直贯嘉陵江的高二三丈不等的石砌城墙,长达十六里之遥祝。沿着城墙,设置有始关、小东、新东、青华、出奇、奇胜、镇西、护国门八道城门。又在奇胜门左侧一百米处修建一个水洞门,作为钓鱼城排水之用。
城门外是悬崖峭壁,除城门无路可通。城南小东门处与城北出奇胜门处,各由山上延筑一道城墙,直接通入嘉陵江中,名叫“一字城”,当地人称之为“横墙城”。
一字城在江边还修筑有码头,称之为“皇堤”。在城北出奇胜门的左上侧一块高地上,修筑有指挥台,旧名“插旗山”,台前是练兵誓师较场。较场的东北面,修建有“皇城”,传说是为了给逃亡中的宋室皇家所建筑的。皇城东南面为军民住宅,有往来其中的小巷。
在护国寺和奇胜门内,修有“大天池”、“小天池”的大小水池。城内还插花分布凿有九十二眼水井,供城中军民饮用等需要。
由于钓鱼城的加固,张珏守合州,让王坚很放心。不仅城池固若金汤,还屡屡出击打败蒙古军。
景定四年(1263)三月,以知和州王坚兼管内安抚使。
据《宋史》本纪载:“(景定四年,1263,三月)丁酉,以王坚知和州兼管内安抚使,吕思望知濠州兼淮西招抚使。”
景定五年(1264),王坚去世,谥“忠壮”。
据《宋史》本纪载:“(景定五年,1264)三月初六三月辛巳,王坚卒,赐谥‘忠壮’。”
另据《续资治通鉴》载:“(景定五年,蒙古至元元年,1264)三月,辛巳,王坚卒,赐谥‘忠壮’。”
合州军民闻王坚逝世,立庙祀之,并建碑记其功。《王坚纪功碑》曰:
□汉□□□□□跨开达□/□不□□□□□逆丑元主/王公坚以鱼台一柱支半壁/□签□□□□□□□□□/□戒于□□□□□□□□/□□八□□□□□□□□/相吕公□□□□□□□□(以上文字在石壁左侧)
□六十□矣□黎有□□□/□于□定之授机□□□□/□西蜀其当□□始□□□/诗纪厥功被之金石□□□/奉为父母拜识其灵□□□/□□□□□□□□□□□/□□□□辟□签书□□□(以上文字在石壁右侧)
此碑高一点二五米、宽零点八七米。因被蒙古军损毁,故残缺严重,却迄今犹存。
“王公坚以鱼台一柱,支半壁”,“诗纪厥功,被之金石”,仅寥寥数字,就足以表明王坚在中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站在更高的方位,用更广阔的视觉来考察历史,王坚可谓功高盖世。宋蒙钓鱼城之战,不仅延续了宋祚,还改写了欧亚的历史。王坚率领合州居民坚守孤城三十六年,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蜚声寰宇。
犹如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所说:“宋廷非无贤将相,如杜范、吴潜、董槐等,皆相才也,孟珙、余玠、马光祖、向土璧、王坚等,皆将才也,若乘蒙古之有内乱,急起而修政治,整军实,勉图安攘,尚不为迟。”
咸淳四年(1268)正月),宋度宗赵禥赐王坚庙门额“报忠”二字。
据《宋史》本纪载:“咸淳四年,1268,正月)癸巳,故守合州王坚赐庙额曰‘报忠’。”
另据《续资治通鉴》载:“(咸淳四年,蒙古至元五年,1268)春,正月,癸已,故守合州王坚,赐庙额曰‘报忠’。”
报忠,即报答忠臣。钓鱼城之战,使蒙古的灭宋战争几乎全面瓦解。蒙古军基本上是按预定计划进军,只因西边主攻战场的失败而功亏一篑,宋祚才得以延续了二十年之久。
当然钓鱼城之战也使蒙古军的第三次西征行动也停滞下来,从而缓解了蒙古势力对欧、亚、非洲等国的威胁。1252年,蒙哥汗派遣其弟旭烈兀发动的第三次西征,已先后攻占了伊朗、伊拉克以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半岛的大片土地。正当旭烈兀正准备向埃及进军时,一获悉蒙哥汗死讯,遂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自率大军东还。结果是蒙古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蒙古军始终未能打进非洲。
蒙古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从此走向低潮。“钓鱼城之战”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中国范围,而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显然,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六)
咸淳三年(1267)四月,蒙古平章赛典赤提兵入蜀,践踏重庆大片麦田,至合州钓鱼城下。张珏则碇舟断江,筑为水城。蒙古大兵数万攻之不克,于是引去。
咸淳九年(1273)闰六月,蒙古军筑马鬃山城,被知合州张珏击走。张珏设疑兵于嘉渠口,暗中率师渡过平阳滩攻其二城,放火焚其物资粮食器械,越寨七十里,焚烧船坞,蒙古军统制周虎战死,马鬃城才没有筑成。
据《续资治通鉴》载:“(咸淳九年,元至元十年,1273,闰六月)元人城马鬃山,戊戌,知合州张珏击走之。”“初,蒙古兵入蜀,珏副王坚协力战守;坚还,以珏代之。自开庆受兵,民凋敝甚。珏外以兵护耕,内教民垦田积粟;再期,公私兼足。刘整既叛,献计欲自青居进筑马鬃、虎项二山,扼三江口以图合州,遣统军哈喇帅兵筑之。珏闻哈剌至,乃张疑兵于嘉渠口,潜师渡平阳滩,火其资粮器械,越寨七十里,焚船场,由是马鬃城筑卒不就。珏善用兵,出奇设伏,算无遗策。其治合州,士卒必练,器械必精,御部曲有法,虽奴隶,有功必优赏之;有过,虽至亲必罚,故人人用命。”
咸淳十年(1274),张珏加升宁江军承宣使。
德祐元年(1275),张珏升四川制置副使、知重庆府。
五月,张珏加检校少保,并征其兵入卫勤王。因蜀道阻断,不得到达。时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公张世杰兵败,蜀亦孤,蒙古军乘胜进击,其锋甚锐,诸郡多降。
六月,谣言巡抚昝万寿以嘉定及三龟、九顶降,守将侯都统战死。已而泸、叙、长宁、富顺、开、达、巴、渠诸郡不一月皆下,合兵围重庆,作浮梁三江中,断援兵。自秋徂冬,援绝粮尽,张珏屡以死士间入城,许以赴援,且为之画守御计。
德祐元年(1275)十一月,王坚之子王安节,于常州因臂伤而被俘。自己声称说:“我,王坚子安节也!”因拒绝降,而被杀害。
据《宋书》列传第二百九忠义五载:“王安节,节度使坚之子也。少从其父守合州有功,安节等兄弟五人皆受官。坚为贾似道所忌,出知和州,郁郁而死。”“安节至咸淳末为东南第七副将。德祐初,似道溃师芜湖,列城皆降,不降者亦弃城遁。时安节驻兵江陵,即走临安,上疏乞募兵为捍御,授阁门祗候、浙西添差兵马副都监。收兵入平江,合张世杰兵战凤皇港,有功,转三官。”“刘师勇复常州,攻走王良臣,师勇还平江,以安节与张詹守常。已而良臣导大兵攻常,常城素恶,安节等筑栅以守,相拒两月不下。大元丞相伯颜自将攻之,屡遣使招降,亦不下。丞相怒,麾兵破其南门,安节挥双刀率死士巷战,臂伤被执。有求其姓名者,安节呼曰:‘我王坚子安节也。’降之不得,乃杀之。”
王安节(?—1275),王坚之子。“少从其父守合州有功”入官,为宋度宗朝东南第七副将。德祐元年(1275)正月,王安节驻军江陵。二月,贾似道兵溃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北长江中),沿江诸州县相继失陷,王安节奔回临安,改任浙西添差兵马副都监。三月,常州(今属江苏)、平江府(今江苏苏州)降元,王安节收溃军入平江,并与张世杰部属合击蒙古军。都统制刘师勇收复常州后,即派王安节、张詹前往常州,与知州姚訔、通判陈炤等一起守常州,阻击东进的蒙古军,前后达数月之久。十一月,元丞相伯颜亲至常州,在招降被拒绝后,亲自督战。文天祥所派的尹玉、麻士龙援军,血战阵亡。常州在外援断绝的情况下,仍然坚决抗击数十倍的蒙古军。伯颜派亲军首先攻上城头,常州失陷,姚訔、陈炤等英勇战死,刘师勇突围,王安节率残兵巷战,臂伤被俘,拒降而被杀害。
德祐二年(1276)正月,张珏派遣其将赵安袭击青居,执拿安抚使刘才、参议马嵩以归。
二月,张珏派遣张万,以巨舰载精兵,断内水桥,入重庆。
四月,张珏合重庆之兵,出攻凤顶诸寨。张珏连结泸士刘霖、先坤朋为内应。
六月,派遣赵安,破神臂门,执拿原宋重庆制置使梅应春(一说并没有降元),杀之,收复泸州。重庆兵渐解去,围泸州。
十二月,宋重庆制置赵定应迎张珏入重庆,为制置。时阳立以涪州降,张珏派遣张万攻走立,俘其僚属冯巽午等。阳立复合兵来决战,史进、张世杰战死,张万不支,俘阳立妻子及安抚李端以归。
张珏以都统程聪守涪州。重庆兵尽退。张珏闻二王立广中,派遣兵数百人,寻求王所。调史训忠、赵安等援泸州。张万入夔,连忠、涪二州兵,拔石门及巴巫寨,获将士百余人,解大宁围,攻破十八寨。
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重庆蒙古兵围解而去,张钰入重庆,以王立为钓鱼城守将。
景炎二年(1277)六月,蒙古军东川副都元帅张德润复破涪州,执守将程聪。先是,程聪在重庆力主守城之议,张珏入,却不知,使出守涪州。程聪至郡怏怏,不设备,至是被执。是月,梁山军袁世安降元。
十月,万州破,杀守将上官夔。
十一月,泸州食尽,人自相食,遂破之,安抚王世昌自缢而死。蒙古大兵会于重庆,驻佛图关,以一军驻南城,一军驻朱村坪,一军驻江上。派遣泸州降将李从招降,张珏不从。
十二月,达州降将鲜汝忠攻破咸淳皇华城,执拿守将马堃,军使包申巷战死。
景炎三年,至元十五年(1278)春,张珏遣总管李义,将兵由广阳,一军皆没。
二月,蒙古大兵破绍庆府,执拿守将鲜龙,湖北提刑赵立与制司幕官赵酉泰皆自杀。张珏率兵出薰风门,与蒙古军大将也速儿,大战扶桑坝,诸将从其后合击之,张珏兵大溃。城中粮尽,赵安以书说张珏降,不听。赵安乃与帐下韩忠显夜开镇西门降。张珏率兵巷战不支,归索鸩饮,左右匿鸩,乃以小舟载妻子东走涪州。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张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明日,万户铁木儿追及于涪州,执拿之送京师。张珏至安西赵老庵,其友谓之曰:“公尽忠一世,以报所事,今至此,纵得不死,亦何以哉?”张珏乃解弓弦自经厕中,从者焚其骨,以瓦缶葬之死所。
重庆既降,制机曹琦自缢而死,张万、张起岩出降。进攻合州,破其外城。东川各路蒙古军毕集钓鱼城,胁迫王立投降。
祥兴二年(1279)正月,蒙古西川行枢密院副使兼王相李德辉率军数百人至钓鱼城下,王立举城降元。弃城之后,钓鱼城守城的三十二名(一说三十六名)将士,全部拔剑自刎,也没有一个人乞求怜悯,忠烈千秋。
在侵略大半个世界的过程中,蒙古人杀人无数。凡是受到抵抗的城市都被屠城,而且是被屠得干干净净,惟有钓鱼城,抵抗了四十余年仍能全身而退。
元大德二年(1298),钓鱼城寺庙及房舍,均遭兵火毁灭。
                 (七)
四川制置副使张钰守钓鱼城,不只是固守,而是适时出击。当临安陷落时,他曾派部将突袭青居城,抓获蒙古军安抚使刘才。
德祐元年(1275)十二月,涪州降元,重庆告急,张钰留副手王立为“安抚使兼合州知州”,守钓鱼城,自己率军攻入重庆。
德祐二年(1276)正月,张钰大会西南众将,联合忠、万两州军力连破蒙古军十八寨,解大宁监之围。
六月,张珏为解重庆之围,以攻其必救之策,连结泸州义士刘霖、先坤朋里应外合,合力攻克凤顶寨,攻破西川行院治所泸州,杀其守将熊耳,以及安抚使梅应春,俘虏其将领以及眷属,从而动摇了西川行院军围攻重庆的决心。
蒙古军占领泸州后,由千户熊耳率军驻守,其夫人也随军到了泸州。当宋军收复泸州时,熊耳被王立击毙,其夫人也被宋军俘获。因为因为熊耳夫人颇有姿色,被俘时又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谎称姓王,而被王立认为“义妹”。
祥兴二年(1279)正月,因为这个义妹熊耳夫人的促成,王立开城降元,坚守三十余年的钓鱼城,终于失陷。但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将永远载入战争史册。在冷兵器时代,钓鱼城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而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特意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展示了它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王立放下武器,自愿终止抵抗,是以不可杀城中一人为条件的。蒙古人在侵略欧亚各国的过程中,杀人过亿。凡是抵抗的城市,城破后均被屠城,而且是被屠杀得干干净净,还夷为平地,还放水淹没。惟有钓鱼城,虽然抵抗了三十六年,却能全身而退,用强大的实力,让魔鬼们放下屠刀。故清合州知州陈大文,把余玠、王坚、张珏、冉琎、冉璞,以及李德辉、王立、熊耳夫人等,同祀于忠义祠内。
钓鱼城忠义祠,与护国寺仅一墙之隔。祠宇建于明代弘治七年(1494),原名“王张祠”。据明正德《新建王张二公祠堂记》碑文载,弘治五年春,户科给事中合州王玺,于回乡守孝期间,约同乡、贵州按察司副使陈揆等人同游钓鱼城,感念王坚、张珏二将的忠烈,不在唐代“安史之乱”中坚守雎阳城的名将张巡、许远之下,然而却没有列入祀典,实在是一件憾事。不久,王玺入朝,即将王、张事迹及为二人立祠的请求,上奏明孝宗皇帝。明孝宗在四川按察使到钓鱼城实地考察核实之后,批准了王玺的奏本,祠得以立,以祭祀王坚、张珏。稍后,王张祠又经弘治十二年(1499)、正德十二年(1517)两度修整。
清初,祠宇毁于兵火。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建,祀余玠、王坚、张珏、冉琎、冉璞五人,并改祠名为“忠义祠”。
乾隆三十一年(1766),陈大文认为在钓鱼城十万军民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由于守将王立与义妹熊耳夫人谋划,向元安西王相李德辉递了降书,才使城中军民得以成活。王立、李德辉、熊耳夫人的功德无量,也应该祭祀。
陈大文说,当初王玺为王坚、张珏立祠,是感念二将的忠烈不在唐朝安史之乱中坚守雎阳城的名将张巡、许远之下。又说,“或以(王)立降为失计”,“而所全实大哉!”并称李德辉与熊耳夫人使钓鱼城军民免于蒙元将士的寻仇报冤屠戮,“实有再造之恩”云云。
并刻诗于护国门外石壁云:“峦林耸翠微,空亭映碧流。城因南渡筑,国为北兵收。已竭援民力,全凭与妹谋。蚤应营峻宇,俎豆共千秋。”
光绪十八年(1892),华国英知合州,募资修忠义祠廊舍,而将李德辉兄妹移祀别室,将王立的牌位清出忠义祠,并刻碑撰文,申斥王立为宋之叛臣,元之降人,并指责陈大文不报奏朝廷而私请王立三人入祀,“不知何心?”
1942年,郭沫若《钓鱼台访古•华国英撰重建忠义祠碑》诗云:
魄夺蒙哥尚有城,危崖拔地水回萦。冉家兄弟承璘玠,蜀郡山河壮甲兵。
卅载孤撑天一线,千秋共仰宋三卿。贰臣妖妇同祠宇,遗恨分明未可平!
这个“贰臣”,是指王立,而“妖妇”,指的就是“熊耳夫人”。
说来这个“妖妇”并不简单。她不仅是蒙古军战将熊耳夫人,而且是元安西王相李德辉的同母异父之妹,通州潞县人,曾认官宦宗氏为义母,而冒称姓宗。
重庆失守之后,钓鱼城孤城一座,四面受敌,日日逼降。王立日夜在想,国已亡,君已亡,外无援兵,内乏粮草,人祸无穷。天灾不减,到底能坚守多久?整天唉声叹气,别无良策。
身边的“义妹”看到这一切,于是就试探性地与王立交谈,以策动他开城投降。她说,钓鱼城已经历三十五年的战火,今元气已损伤殆尽。特别是近两年来,合州连续发生秋旱,百姓的日子已非常难过。今国破君亡,只有以民为重了。
看到王立并没有作声,就大胆地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劝王立投降李德辉,许诺能请哥哥保住合州十万军民的性命!
《孟子》《尽心章句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立想,是啊!民为贵,民为上。社稷已亡,君王已死,于是决定投降,条件是保住全城百姓的性命。
熊耳夫人见王立决定已下,立即写了一封绝密书信,让王立派人签发送往成都。李德辉得信后,大喜过望。一来得知妹妹还在人世,二来钓鱼城终于要开城投降了。于是一面准备接手事宜,一面上奏皇上,请求不要屠城。
钓鱼城之战,为忽必烈执掌蒙古政权提供了契机。此时忽必烈建立元朝已经八年了,已多少接受了汉文化思想影响。虽然攻克钓鱼城是早晚的事,即使城破屠城,有何益处?
尽管蒙哥汗曾留下遗言,日后攻下钓鱼城,当尽屠城中之民。军事实力的雄厚,是谈判的唯一砝码。杀人三千,自损八百。为了收服人心,忽必烈答应放过钓鱼城军民。
文化认同,往往高于血统维系。民族的大融合,从不阻止外族的同化。忽必烈是蒙古统治集团中少有的倾慕汉文化者,他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蒙哥即汗位之后,忽必烈曾受命掌理漠南汉地。曾大力延揽汉族儒士,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并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却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疑忌,因而曾被罢了官,其推行的汉化政策也被迫取消。直到登上大汗宝座后,忽必烈才继续推行其汉化政策,逐步改变蒙古军滥杀的政策,使中国南部的经济和文化免于遭更大的破坏。
圣旨一下,李德辉亲自率领五百人马,赶赴钓鱼城。至元十六年(1279)元月,钓鱼城开城投降,结束了自己三十六年的抗战生涯。时在厓山海战中,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宋卫王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彻底灭亡。
文化不灭国不灭,人心不亡国不亡。中华民族凭借其辉煌灿烂的文化,经受了无数次的侵略和反侵略的反复较量,依然巍然屹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