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氏族人热衷公益事业

2017-03-03 12:05:41来源:肥东晨刊

打印 字号: T|T
王氏族人热衷公益事业
——走进张集乡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

一剪红梅傲立在祠堂外

祠堂内一角

老人已经80多岁了,经常来打扫祠堂

石鼓上的象棋图案

王氏祠堂重建于光绪年间
自古以来,王姓一直是中国一个大姓。肥东的王氏宗祠不止一个,其中,位于张集乡的王氏宗祠历史悠久,特点鲜明。虽说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可在族人的精心呵护下,如今的王氏宗祠经过几次重修再建,依然雄伟威严,庇护着一代代王氏族人。
王氏始祖移民合肥东乡
与许多祠堂一样,张集乡王氏宗祠的始祖也是从外地移民于此。有资料记载,明洪武二十年,政府二次移民14万户,王氏始祖王永安携三子龙、虎、广,自江苏句容移居至合肥东乡。三兄弟于此繁衍生息、开枝散叶,经过多年发展,王氏家族人口已超4000,部分族人迁徙至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地,成为一方名门望族。
从明朝中期始建,该祠堂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此期间,经历了几次重修再建。王氏宗祠曾毁于太平军战火,清同治九年,王氏十四世孙王云山在瓦屋郢庄北150米处安全地带建造徽派式样“王氏宗祠”,占地面积560平方米,二进前后各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两间。门前设有一广场,供唱戏、舞狮或集会使用。
日前,记者一行来到张集乡王氏宗祠。只见祠堂为一徽派建筑,周边遍植一些花草树木,让祠堂显得幽静而威严。大门两侧有一对石鼓,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记者留意发现,图案上还刻着一盘象棋残局。抬头,门头上有四个门刻,要知道,凡是有门刻的古祠堂,都昭示着当年族人的身份高贵,家世显赫。“王氏宗祠”四个红底大金字嵌于匾上,耀眼夺目。
世子世孙传承王氏家训
来到祠堂二进,只见门楣上有一块“三槐堂”牌匾。“‘三槐堂’是王氏宗祠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家族里最大的一支,遍布天下。”族人王仙平告诉记者。二进正厅内供奉着三尊先祖的灵位,正中上方横匾为“水源木本”,寓意王氏宗祠就是王氏的源和本,王氏子孙由此繁衍而来。左侧上方横匾“奉孝思先”,要求王氏后人奉孝宗族,思先才奉孝,奉孝必思先。右侧上方横匾为“懓见合闻”,意寓王氏子孙博学多才,系先祖显灵下传。
在厅中一侧的墙上,记者看到了一处碑文上刻着一个个红字,上有“光绪元年十一月东至敬立”字样。“这碑文上刻的都是一些家规家训,原先的字已经模糊不清了,这是后来族人用红字描的。”王仙平说。
来到院内,只见四周木雕精美,其中一个八仙过海的木雕惟妙惟肖。今年85岁的王荣信告诉记者:以前这里雕了各种人物,像“二十四孝故事”什么的,现在有一些损坏了,后来族人修祠堂的时候又重新雕上去的。记者留意发现,王老虽说已经八十多岁了,可看着也就六七十岁模样,不仅气色好,而且健步如飞。
王氏族人热衷公益事业
据了解,这些年来,王荣信一直看守着祠堂。2007年,王氏宗祠进行了一次翻修。一般来说,祠堂每当遇到修建的时候,族人同时都会续修家谱。说到修谱,可少不了王老。“前几年祠堂重修的时候,为了修谱,我还跟几个老兄弟外出寻找王氏家族的后人。从省内到省外,什么淮北、宣城、南京、福州等地方,三年时间,我们几乎跑了大半个中国。”王荣信表示,跑了几年,收获还是有的,一方面,找到了不少族人,另一方面,也从族人那里凑了一些资金,作为维修祠堂的经费。
除了支持自家祠堂掏腰包,王氏族人还热衷于各项公益事业。据了解,自王氏宗祠复修后,王氏二十世孙王先平和十九世孙王永章组织成立了“王氏教育资金会”,募捐赞助的资金用于王氏族人抚孤恤寡及助学。
“其实,在我们家族里,当年还出过不少新四军呢!有王战,后来去了福建;还有王荣胜,后来去了山西……”在现场,族人王仙平如数家珍地对记者说着。

□本刊记者 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