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北宋宦官王继恩:“斧声烛影”中的神秘人物

2017-02-25 15:00:27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打印 字号: T|T
王继恩,生年不详,卒于公元999年,北宋时期的宦官、防御使,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由后周入宋,初养于张氏,名德钧。开宝年中,他请求恢复本宗,得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允许,并赐名继恩。初内侍行首,为太宗所宠遇,任排阵都监,久领兵于河北。公元994年,领众数万的李顺连破汉州(今四川广汉)、彭州(今四川彭县),占成都,建国号大蜀。王继恩为剑南、两川招安使,率军分两路入川,攻陷成都,李顺被俘。王继恩屠杀其部众三万人,升至顺州路防御使。太宗死后,他掌握重兵久留成都,专事宴饮,骄横自恣,与参知政事李昌龄阴谋拥立赵元佐为太子未遂。真宗即位,被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死于贬地。
王继恩不仅是宋太祖之死、“斧声烛影”中的神秘人物,镇压农民起义的罪魁祸首,而且是在太宗末年拥立新太子的主角,是弄权宋代的一个大宦官。
暗助太宗篡位 一时权势显赫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十月,宋太祖派曹彬分水陆两路讨伐南唐。第二年三月,又派王继恩率禁兵数千及战船进军采石,联合围攻南唐都城升州(今南京)。十一月,攻占升州,南唐灭亡。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春,王继恩升为里面内班小底都知,赐金紫。十月,加武德使,成为深得太祖信任的地位显赫的宦官了。他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当太祖鉴于唐、五代重用宦官亡国亡身的教训,不愿给予更多权力时,王继恩暗中投靠了窥视帝位的赵光义。
赵光义,生于公元939年,陈桥兵变时,他才22岁。赵匡胤将他从供奉官都知超拔为殿前都虞候,不久升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后封晋王,序班在宰相之上。赵光义与太祖相比,太祖长于武功,光义则“工文业”,太祖“器度豁如”,光义颇多心机。开宝年间,光义积极培植亲信,拉拢将帅,如大将高凉,“沈勇有大略”,光义即召置帐下。一位殿前都虞候向太祖揭发光义“纵法以结豪俊”,太祖以为离间兄弟关系,当即下令处死。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八月,宋太祖命亲信党进统帅大军攻打太原,十月,与北汉兵激战。光义认为时机已到。十九日晚,太祖邀他进宫饮酒,屏退太监、宫女,只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度,有不可胜之状”,大约此时光义在酒中做了手脚,三更后分手,太祖还用斧柄戳了几下雪,回宫睡觉,到五更就一命呜呼。这就是流传千年的“斧声烛影”之谜。从现有史料分析,太祖之死显然是非正常死亡,其死若不是太宗下毒,必是三更至五更间遭王继恩的谋害。事后,王继恩即飞报太宗,扶他上台,群臣只见太祖尸体像用热水洗过一样。也有说太祖于四更驾崩,皇后命王继恩召儿子德芳。王继恩却直奔开封府召光义,两人一前一后来到寝殿。皇后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说:“晋王来了。”皇后大惊失色,知道事情不妙,只好哀求光义:“我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光义连连说:“共保富贵,勿忧也。”但几年后,太宗即将太祖之子逼死,又害死亲弟廷美,撤换太祖的亲信将领。宋太宗在血泊中坐稳了宝座,而王继恩也在这场夺权斗争中升了官。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四月,王继恩兼任永昌陵使,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迁宫苑使。不久,领河州刺史,掌军器弓枪库。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太宗发兵攻打辽国,命王继恩领兵屯驻易州,又充任天雄军驻泊都监。北伐失败后,王继恩奉命增修河北城垒,任排阵都监屯兵中山。端拱初年,领本州团练使。又为镇、定、高阳关三路排阵钤辖。淳化初年,赐甲第一区。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加昭宣使,勾当皇城司,一时权势显赫,“宠遇莫比”。
密谋拥立新君 幕后推波助澜
宋太宗有9个儿子,长子元佐、次子元僖、三子即真宗赵恒。元佐心地比较善良,当太宗整治秦王廷美时,他曾站出来申救,廷美被迫害致死后,元佐得了精神病,喜怒无常,曾放火烧宫,被废为庶人。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封元僖为开封府尹兼侍中,拟作为接班人,不料元僖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十一月突然死亡,年仅27岁,太宗伤心地哭了一昼夜。不久,有人告发元僖为宠妾张氏所惑,张氏恃宠捶死仆妾,埋葬父母超过限定的规格,也有说元僖是误吃食物而得病的。太宗派王继恩查问,张氏吓得自缢身亡。太宗更觉得问题严重,下令掘烧了张氏父母的坟墓,给元僖降等治丧,又将辅佐官员吕端降了职。
元僖死了,嗣位人最可能落到太宗第三子头上。对此,王继恩似乎没有多加考虑,他的座上客潘阆却另有想法。潘阆是著名诗人,钱塘(今杭州)人,在京师以卖药为生。王继恩待潘阆甚厚,潘阆几乎无日不去。有一次一走半年方回,王继恩问他上哪儿去了。潘阆说:“游山玩水,访寻亲旧,也想为您考虑长久之计。”王继恩问:“有什么好计?”潘阆说:“皇上宠信您,朝臣颇不满,一旦晏驾,您还能依然富贵吗?”王继恩说:“我也担心,先生有何高见?”潘阆说:“可给皇上建议册立太子,将来新天子知道是您的意见,还用愁富贵不保吗?”王继恩说:“我想立元侃(即真宗)如何?”潘阆说:“他自认为他理应为太子,岂能感谢您!拥立不该立的人,最好!”于是王继恩多次向太宗进言,然而太宗不听。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四月,太宗根据王继恩的推荐,赐潘阆为进士,而同时,又任命与王继恩有旧怨的吕端为宰相。同年八月,立元侃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二年(公元996年),王继恩从四川还朝,此时潘阆已经以狂妄的罪名遭到贬黜,王继恩明显感觉到太宗对他的信任不如以前,便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等交结,商量对策。
一朝阴谋败露 终身受到严惩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二月,太宗患病,三月初,转危,王继恩与李昌龄、胡旦密谋拥戴楚王元佐,此事还征得了皇后李氏的同意。宰相吕端至禁中看望太宗,发现太子不在旁边,怕变生不测,急忙在笏上写“大渐”二字,派亲信催太子赶快前来驾前侍候。二十九日,太宗死于万岁殿。王继恩立即告知李后,召吕端至中书商议册立新君大事,吕端已经知道王继恩的预谋,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让王继恩去书阁中取太宗的墨诏,等王继恩一入书阁,吕端随即把门反锁住。回到宫中,李后说:“立长子继任,是顺理成章的,你看怎么办?”吕端说:“当年先帝册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岂能再有异议?”李后考虑元侃与元佐都是自己亲生之子,也就默认了。于是赵恒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赵恒即位之时,吕端站在殿下不拜,要求卷帘升殿,自己上前细看,果然是赵恒,才走下台阶,率群臣跪拜,高呼万岁。四月一日,真宗命王继恩为按行使,负责太宗安葬事宜。十日,任命李至、李沆为参知政事。二十七日,将胡旦贬为安远节度行军司马。五月十一日,李昌龄被贬为忠武节度行军司马,王继恩被贬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今湖北均县西北)安置(相当于管制),胡旦削籍,流放浔州(今广西桂平),罪名是“继恩潜怀凶匿,与昌龄等交通请托,漏泄宫禁语言”。随即抄了王继恩的家。
王继恩受到严惩,朝野震动,许多与王继恩来往的人惶惶不安,真宗又下诏:“中外臣僚曾与继恩交识及通书尺者,一切不问。”这才安定了人心。两年后,王继恩死在贬所,大约活了60岁。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真宗感到以前的处理过严,特意下诏追复官爵,赐给王继恩家白金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