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宿迁83岁老党员王友庆在阅读中度过幸福生活每一天

2017-02-15 10:33:17来源:宿迁网

打印 字号: T|T
    宿迁网讯(记者 徐其崇)“知书才能达理,阅读才能进步。”这是83岁的王友庆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王友庆老人的家住宿豫区陆集镇陆集居委会,在当地是一位名人。他1956年入党,担任村支部书记20年,他不仅是村民们心目中的“热心家长”,也是大家眼中的“老书迷”。没事的时候,他总会和老友一起切磋诗句、写写字、品书嚼句,是王友庆老人每天最爱做的事情。
    书报陪伴 不感孤独 
    在王友庆老人的家,记者见到一张威武的将军照片。记者了解到,王友庆的大儿子王永民201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过完春节好几天才接到儿子打来电话,他说春节期间下基层替战士站岗,没来得及给老家的父母亲拜年。”王友庆老人说,他儿子从军38年,从一名士兵成长为一名将军,基本上就没有和他一起欢度过春节,他也不曾去过部队探望。“儿子不在身边我闲来就读书读报,阅读使我度过了幸福生活的每一天。”王友庆老人说。
    王友庆老人家中不仅有大量藏书,室内还整齐地摞着两堆报纸,一摞是《宿迁日报》,一摞是《宿迁晚报》。“这两份报纸我每年都订阅,看完的报纸我都按顺序摞好,报纸上喜欢的文章,我还会剪下来收藏。”王友庆老人说,他最喜欢看《宿迁晚报》上报道的有关历史文化的文章,还有讲述老物件的故事,这样的文章都能引发他对很多往事的回忆。记者看到,《宿迁晚报》三年前刊发的一篇文章,老人竟然剪下来镶嵌在匾额里。
    在大家眼中的,王友庆老人是一位资深的读书人,但说起他年幼时的读书求学的经历,真是困难重重。9岁那年,王友庆开始念私塾,不过只念了3个月,私塾先生罗晰便离开了故乡。一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后,渴求知识的王友庆才算真正念完一整年的学。
    后来,他在一边自学一边饥荒的生活中,将整个小学的书念完了。也许正是由于深知求学的来之不易,王友庆才把知识看待得十分宝贵。在担任叶店村村支部书记的20年中,除了兢兢业业地服务百姓,剩余的时间他全部用来读书看报了。
    知识武装 为民办事 
    王友庆老人说,失学后,他便参加了地方工作。因为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因此他十分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向党员靠齐,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实现心中的夙愿。在1956年参加高级合作社时,他终于加入了党组织。1958年进入人民公社,1959年调到公社工作,其中刻蜡板、写材料、收费用等都要做,他是个多面手。正是因为他工作出色,又爱读书学习,1960年下半年,组织上安排他调到叶店大队(后合并到陆集居委会)当村支部书记。
    “只有认真读书,才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王友庆老人说,他在担任村支部书记的20年任期间,自己靠知识武装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提高村集体收入,同时教育广大村民及其子女,听党话,跟党走,因为他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
    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以后,王友庆老人读书的时间更多了,阅读之余,他还热心公益事业,为当地村民办实事。2010年,因为当地道路难走,他就动员当地村民,自发捐款铺路。他从子女给的生活费用中拿出两万元带头捐款,乡亲们也都很踊跃,短短几天时间就自发集资了100余万元。在铺路那段时间,他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进料子、筹集资金,凡事他都要操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看到改造铺设的50余条新道路,共计6000多米的混凝土路面后,再苦再累他也觉得值。
    阅读不止 书香情怀 
    “我现在的月工资455元,这是村支书退下来享受的‘村级三大员’待遇,这是党和政府给的,我很知足。”王友庆老人说,他儿子多次要将他和老伴接到部队去享福,可他和老伴都不愿去,因为担心他们去了,会影响儿子的工作。“我和老伴晚年很幸福,整天有书报陪着我,我觉得晚年生活很快乐。”王友庆老人说,有一份《人民日报》他收藏50年了,一直都和老信件放在一起,没舍得扔掉。他说,只要是上级发布的重要报刊消息,他都会用红笔标注下来,写上日期,收藏起来。
    除了报纸一篇不落,书本则是王友庆老人最重视的读物。不管是床头,还是桌柜,只要是能放得下书的地方,里面都能找到他的藏书的。老友刘斌赠送给他的古书《无辜者》和《失去权力的将军》,一直都是王友庆老人最珍重的礼物。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王友庆老人,一直惦记着当地居民的所想所思,看书之余,他常常将自己在书里看到的知识传递给身边的居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普通民宅,满屋书香;藏书不止,经典无穷。“书可用于求知,满足人天性的需求;书可颐养性情,求得精神境界的完满,追求一种超越性的快感。”王友庆老人说,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这也许就是王友庆老人的书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