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三局王利民:敬业因奉献而精彩

王利民(右一)冒雪踏查现场的场面(杨景霜摄)
深冬的夜晚,边城一片宁静。绥芬河北山脚下铁路货场项目部王利民的办公室依然灯光耀眼,连续一天的舟车劳顿,从哈牡电气化改造项目工地刚刚返回的他,还在伏案疾首,排布接下来三个项目的工期计划。王利民,中铁二十三局二公司副总经理兼滨绥区域指挥长,分管绥芬河铁路货场、哈牡电气化、三棵树车辆段3个改造工程和牡绥项目清概任务。业主要求其中的两个项目工期提前半年,一个项目在120天内完成,20个亿项目的清概两个多月结束。全线500多公里长的管片,高风险的既有线施工,复杂的作业环境,让他寝食难安。各项目的工期排布、安全质量卡控、施工方案优化、劳力设备统一调配、对外关协调等等,事无巨细,容不得半点马虎。
压力变动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位于山区的哈牡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从一面坡到哈尔滨间150多公里的标段内,有60多个桥涵构造物穿插其中。
在挑战面前他们严防、严守、严抓,现场管理不走样,标准化作业不打折,让“火山口”变成了“安全岛”。
在王利民的组织下,项目部先后对12个工种的1480多名职工进行了岗位安全知识和应知应会常识培训,提升了安全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在D梁架设过程中,做好无缝线路的应力放散严防胀轨跑道,浇筑混凝土支墩严防路基变化,遇到异常天气随时巡检死看死守,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滨绥铁路既有线两侧的路基、路肩下,埋设的通信、信号、供电、移动和国防光电缆纵横交错,稍有不慎轻则影响通讯联络,重则中断行车。为了万无一失,“移设光电缆必须经过设备使用单位现场确认,监控人员不到场不施工,施工范围外不动土”成为了一条严规戒律。大型机械施工实施“一人一机”专人防护,形成了坚固的安全防护网络。
挑战不可能
三棵树车辆段改造工程在120天内,要完成3万多平方米的房屋改扩建任务,堪称改造工程的奇迹。该工程是哈尔滨铁路局基础建设三年规划的重中之重,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是为企业信誉而战的品牌工程。
该项目是名副其实的边设计、边施工、边拆迁的“三边”工程。面临涉及的既有设备管理单位多,施工场地狭小,14个建名点多交错,有效工期短等压力和挑战,给施工带来的诸多困扰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对此王利民心中早有打算。工程前期,他在寒风和积雪中终日奔波,所有的准备工作都亲自上手,直到春节前一天才回到家里。
王利民严抓现场管理、严格过程把控,带领团队昼夜不停抢进度。在安全风险高、施工场地狭小、地下障碍纵横交错、有效工期短等压力和挑战面前,把常人眼里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造了“三辆”施工速度,堪称改造工程的奇迹。
攻坚不畏难
在4个项目间往返穿梭,负责4个工地的统筹协调,不分昼夜的工作,让王利民白皙的皮肤晒得黝黑,头发蓬松凌乱、单瘦的身体更显疲惫,可干起工作却有使不完的劲。
绥芬河货场改造工程4月初开工,规划整合为4个功能区,打造集国际联运,国内货物仓储、搬运、运输交易、办出口商品展销,进出口加工于一体的中俄铁路国际联运物流基地。起点高、任务重,工期迫在眉睫,一时一刻耽误不得。该工程最大的单体建筑——三货区木材交易中心综合楼基础施工过程中,因地质出现承载力不足等问题,施工被迫中断。王利民通过现场的反复调查论证,提出了采用换填基底土质的办法,使问题迎刃而解,仅一个半月的时间综合楼顺利实现了封顶,为兑现节点工期赢得了时间。为了满足运输需要,路局提出再次压缩工期三个月,必保八月末交付使用。面对巨大的工期压力,王利民连夜研究施工方案,整合施工队伍、调动劳力和机械、分配施工任务。他长期盯在现场、跟班作业,白天根本没有休息时间,晚上也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他采取“建成一处、交付一处、投入使用一处”的办法,现场投入人力千余人,投入大型机械设备上百台,派出70余名防护人员,做到“一机一人一防护”,昼夜不停保工期。仅用210天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任务。9月末,黑龙江省最大的对俄边境铁路口岸站绥芬河货场扩能改造工程全部投入使用,四个功能区的装卸、存储能力分别提高1-5倍,百年铁路口岸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梅花香自苦寒来。王利民以超常的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得了火车头奖章、黑龙江省铁路建设先进个人、中国铁建“十大杰出青年”等诸多殊荣。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