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舟几个问题的考辨
摘要:关于王维舟的原名“王天祯”、“宏文校”、“转党时间”等几个问题,在学界一直没有厘清,试以求真的精神对其进行考辨。笔者认为,王维舟的原名“王天祯”而不是“王天桢”;创办的是新群女子高小校,接办的是宏文校;王维舟是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而不是最早的中共党员;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关键词:王维舟;王天祯;宏文校;共产党员
《王维舟的一生》一书中说:“王维舟,又名王天桢,四川省宣汉县人。”[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则说:王维舟“1923年回乡创办宏文小学。1925年春奉命到武汉,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2]笔者认为上述两本书对王维舟的相关描述都有误,应予以订正,以免以讹传讹。
一、王维舟的原名“王天祯”而不是“王天桢”
一些学者、工具书和刊物中,有时将王维舟的原名误为“王天桢”,而其实应该是“王天祯”。其理由是:
《清溪镇王氏族谱》有明确记载。大清光绪五年(1879)清溪王维舟祖坟《序》:“群黎首重坟茔,合族因修祖墓,故古人追远所尚,而后报本攸关。昔我先人由楚入川,始居王家湾,自昌显启祖一传而彦忠祖,乃迁狮子嘴,故临(终)而与冉祖妣合葬于斯,再传而以才祖,始迁王家坝,……八世孙王元和王元相。九世孙王正美正宗正智正廷正才正林正伦正喜正贵正谟正孝正俸正启正和。十世孙王天云天鹏天辅○1天友天瑞天乐天佑天祯天礼天庆天干。”[3]这里的“天祯”即王维舟的本名。从王昌显世系十世的11人名中都与“天”、“神灵”、“吉祥”有关,“天人合一”,这与当地巴文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下面是《王维舟入蜀世系表》:
注释:
可以作为旁证的还有《巴蜀百家姓族谱文化》:“清溪王姓,始祖
可以作为旁证的还有《巴蜀百家姓族谱文化》:“清溪王姓,始祖
王昌显于清初由楚入川王家湾,自昌显启祖一传而彦忠祖乃迁狮子嘴,再传而以才祖,始迁王家坝等地为业迄今已传.15代,计300多年。其字派为:昌彦以勉之,成琮子仕学。元正天心順,权平国治安;文明光斗声,俊杰兆芝兰。伟业开昌运,龙为壮大观;槐庭延世泽,万代庆修翰。代表人物有民国万源县长、红军医生王佐卿,字天辅○1;原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常委王维舟(又名王天祯)”。[4]《四川宣汉王姓氏族文化》:“王维舟(1887——1970),原名王天祯,四川省宣汉县清溪镇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宣汉县团练局局长、绥定道警备司令、四川靖国军第一团团长,参加了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5]
此外王维舟的宗亲王顺乾的《王维舟》:“王维舟,本名王天祯,1887年6月10日出生于王家坝。8岁入私塾,10岁到县城一烟工栈当学徒。1909年去成都考入工兵学校半工半读,1911年10月参加‘保路斗争’。”[6] 中共宣汉县党史研究室《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同志生平》:“王维舟,原名王天祯,1887年6月10日(清光绪13年闰4月19日)诞生于宣汉县清溪场王家坝一个农民家庭。”[7]都可以作为旁证。
以上表述表明,王维舟的本名是“王天祯”,而不是“王天桢”。后者或许是笔误,应予以订正。
二、王维舟是接办宣汉宏文校而不是创办
有的书中说:王维舟“1923年回清溪场创办宏文校”。但史实证明,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据民国《宣汉县志》载:“新群女子高小校在清溪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王维周(舟)、王元和等创办。“宏文高小校在清溪场对门上河坝木鱼山,光绪三十年(1904年)里人王佐卿(王维舟大哥)、符培心创办。民国十五六年间里人王维周(舟)接充宏文校校长。”[8]
早期同王维舟共过事的革命战友向守志、李中权、王定烈、王定国、王新兰○2在回忆王维舟时撰文说:“1923年,王维舟回乡创办新群女校(后并入宏文校),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培养革命青年。”[9]
《红色的记忆》:“1923年春,王维舟回到宣汉县清溪场,创办“新群女子高等小学,后来接任宏文校校长;1923年秋在清溪宏文校创建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传播马列主义,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10]《论王维舟的平民教育思想》更明确记载了王维舟:“首创‘新群’:1923年4月,王维舟捐出自己的房屋做教室,利用窗门、半壁涂上锅烟墨做黑板,学生自带板凳,因陋就简办起了宣汉县最早的女校之一——新群女子高小。他聘请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尹素筠、洪登月、谭明光、熊季珣等为教师。[11]”被封建礼教禁锢了数千年的大巴山南麓的妇女走出深闺,剪掉长辫,放开小脚,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读书识字,这在贫穷落后的四川宣汉可谓‘破天荒’的非常之举。《红色摇篮》就重振宏文校的详细经过也明确地记载王维舟:“重振‘宏文’:1924年初,王维舟为了更广泛地宣传马列主义,不失时机地提出‘重振宏文校’的主张,族人、乡亲纷纷响应。族人王光普、王鹤元提议由王维舟接任宏文校校长。并由刘耀、符培新、冉绍堂等十四人联名具文呈报县知事汪承烈委任,同时呈送了由王维舟拟定的将宏文校由清溪禹王宫迁回清溪寺原址的建校方案。在东乡视学景昌运、向君卿等人的支持下,县教育局很快下发了王维舟任宏文校校长的委任状,并批准了迁校方案。”[11]
《达州教育志》就王维舟创办的‘新群女校’与接办的‘宏文校’作了这样叙述:“1923年春,从苏联学成归来的王维舟将自己创办的‘新群女校’与‘宏文校’合并。同时,联络社会进步青年雷玉书、冉南轩在校内木鱼山组建了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4年,王维舟筹资修建了‘工’字形教学楼。次年,王维舟正式接任该校校长、并命名为‘宏文高级小学’,在王维舟校长期间聘请进步青年任教,倡新学,革旧习,声誉大振!”[12]这些都从旁证的角度印证了王维舟是接办宏文校而不是创办。
三、王维舟是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而不是最早的中共党员
1945年七大召开前夕,毛泽东在审查七届中央组成人员候选人名单时曾说:“王维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还没有成立中国共产党,他就是党员了。”一些读者对毛泽东的这句话感到很迷惑,一些人甚至由此武断王维舟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笔者认为毛泽东这句话准确概括了王维舟传奇的革命人生经历,其定性非常科学。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王维舟 中共七大正式代表、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887年生,四川省宣汉(原东乡)县清溪场王家坝人。……1920年5月加入旅华朝鲜共产主义组织。年底赴苏联伊尔库茨克学习。”[13]
《丰功伟绩昭日月 革命风范百世存》中介绍说:“王维舟同志1920年参加了朝鲜共产党上海支部,……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一九二0年,他在上海加入朝鲜共产党,实现了思想上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14]
《毕生奋斗清如水 耿耿忠心照月明》一文中也详细介绍说:“在上海,王维舟结识了国际共产主义组织的金笠同志,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由此坚定了一生的信仰和追求。1920年去上海,不久,经金笠介绍,王维舟加入旅华朝鲜共产主义组织,同年赴苏联学习。”[15]
众多史料表明,王维舟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就在上海加入了朝鲜共产党,并参加了朝鲜共产党上海支部的工作。这也是毛泽东说王维舟“还没有成立中国共产党,他就是共产党员了”的历史渊源。
四、王维舟转入中国共产党是1927年而非1925年
那么,王维舟是什么时间转入中国共产党的呢?不少传记和回忆录说王维舟“1925年赴武汉转入中国共产党。”还有刊物载文称:“王维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孰是孰非?
首先要厘清王维舟去武汉的时间。王维舟的战友宋更新在建国后的回忆中叙述:“我1925年上期在达联中任二十四班语文教员,6月放暑假带着两个小孩子回桃花乡,路过清溪场,王维舟同志在街上碰着我,邀我在他家住了一夜,谈到下半年的工作,我说:‘我已接了宣中的聘书’。王说:‘我们来整顿本乡宏文小学。’我说:‘可以......’。七月下旬,我到校同办宏文校,他筹款,我负责教务的责任,王开始组织地下党我首先加入。”[17]1926年宋更新、周伯仕等十几人参加了王维舟在宏文校建立的“共产主义小组”,开展了各种革命活动,‘建立“群化书报社”,传播革命思想;创办平民夜校;组织农民抗捐抗粮;建立农会组织等活动。这些回忆和史实证明,从1925年到1926年,王维舟都在达州当地活动。
其次要考辩王维舟转党的具体时间。关于他到武汉的时间,王维舟1942年1月,王维舟《自传》:“一九二七年(武汉政府时代)赴武汉,当时适在重庆‘三•三一’惨案后援会”。2月5日,又在给“留总”组织部的信中曾说:“一九二七年是转入中国共产党的”。[18] 1962年5月,王维舟撰写的《我的回忆》,其目录:
一、幼年时期
二、三年学徒
三、辛亥革命与光复川东绥定、东乡地区前后
四、护国之役
五、在川东时期的旧军队生活
六、寻求真理,加入朝鲜共产党
七、在苏联的学习生活
八、“赤心社”与“俄灾救济会”的活动
九、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大革命的斗争[19]
王维舟在《我的回忆》中清楚地表述,他是一九二0年先参加朝鲜共产党上海支部,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的。
王维舟离开达州去武汉的具体历史经过是:1926年王维舟在开江进行地下活动,腊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927年1月18日),王维舟、冉海舫出川东下到达武汉。1927年1月,王维舟见到了毛泽东,参加了毛泽东在武汉组织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习,聆听了毛泽东讲授的《农民问题》、《农村教育》、《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彭湃等同志的讲课,真正理解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任务,“并正式转入了中国共产党”[20]。
在武汉期间,王维舟主要帮助吴玉章开展统战工作,吴玉章在其文章中提及说“1927年,武汉革命政府时代,维舟同志始转入中国共产党。[21]” 《宣汉县志》二十七《人物志》:王维舟于“1927年初,奉命去汉口,经吴玉章介绍转入中国共产党,入毛泽东主持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22]他经历了毕生最为庄严的时刻——由朝鲜共产党转为中国共产党,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众多史料表明,王维舟由朝鲜共产党转为中国共产党的时间应该是在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之前,在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期间。而在当年党的“八七”会议以后,王维舟根据会议精神,于9月回到四川,依托大巴山在宣汉、万源、开江、开县、达县等地建立了川东游击军,先后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1942年,朱德在王维舟56岁生日时发表文章,评价说 “维舟同志是我党的先辈。他的半生生活与中国革命相联系着,他于192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大革命运动,以及继大革命失败后十年的土地革命斗争。……他应该值得我们全党来学习和尊敬,值得全边区、全中国人民来尊敬!”[23]朱德同志用“正式加入”,表明了王维舟同志之前是以朝鲜共产党党员的身份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事实,但就革命资历来说,他仍是“老布尔什维克”、“是我党的先辈”。
注释:
○1王佐卿(1872——1935),名天辅、号堃,清末文生。1872年5月19日出生在宣汉县清溪场王家坝一个农民家庭。红军医生。祖父王元相,祖母姚氏,无子,接抱王正启为继子,娶媳符氏。符氏生下王天辅、王天祯(维舟)、王天干及三个女儿。
○2王新兰,本名王心兰,四川宣汉人,萧华将军夫人,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1924年出生,6岁送过情报,9岁参加红军,11岁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曾任中央军委三局五十五分队报务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司令部秘书处秘书、总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军委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兰州军区后勤部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85年12月离休(正军职)。
参考文献:
[1]中共宣汉县党史研究室.王维舟的一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23——124、.
[2][14][1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216、扉页.
[3] 王心华,王心瑞.清溪镇王氏族谱[M].宣汉:2005:12.
[4] 奉正明.巴蜀百家姓族谱文化[M].宣汉:宣汉县时代印务有限公司,2012:15—16.
[5][21]王有为.四川宣汉王姓氏族文化[M].达州:达州市文欣彩印厂,2015:15、15.
[6] 王顺乾.王维舟[N].宣汉,2005:1.
[7]中共宣汉县委、中共宣汉县委党校、中共宣汉县委党史研究室、宣汉县社科联.红色巴山——纪念红三十三军成立八十周年文集[M].成都:成都市瑞强印务有限公司,2013:64.
[8] [18]中共宣汉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廖乐山.王维舟传[M].x宣汉:宣汉县印刷厂印制,1987:160、161.
[9][16]向守志、李中权、王定烈、王定国、王新兰.毕生奋斗清如水 耿耿忠心照月明——回忆王维舟同志[N].人民日报,2008——08——11(19)
[10]宣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红色的记忆——红军在宣汉留下的遗址遗迹[M].达州:达州日报社印刷厂,2007:3.
[11]王荣成.论王维舟的平民教育思想[M].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4):132.
[12]中共宣汉县委宣传部、宣汉县文教局.红色摇篮——达川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溪宏文校史略[M].宣汉:宣汉县印刷厂印装,1997:9——13.
[13]达州教育志编纂委员会.达州教育志[M].达州市:达州市四方印务公司,2008:155.
[15] 王荣成.丰功伟绩昭日月 革命风范百世存[A].谢树自.中国优秀领导管理艺术宝典(下)[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3556——3557.
[19]王维舟.我的回忆[J].中共党史资料,1982(1):1.
[20]贺长清.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回忆王维舟同志[N].四川日报,1982——06——07(2).
[22]四川省宣汉县志编纂委员会.宣汉县志[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929.
[23]朱德.祝维舟同志五十六寿辰[N].解放日报,1942——06——03(2).
作者简介:
王荣成(1949——),男,四川宣汉人,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学特级教师;主要从事陶行知教育思想、唐甄思想研究。通讯地址:宣汉县东乡镇石坝湾路52号宣汉职业中专学校;邮编:636150;电话:13388217739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